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維新運動發生

對《馬關條約》的討論已不限于清廷內部,由于事關國家民族命運,因此引起新舊讀書人的高度關注。

當中日和談剛剛開始時,各省舉人正在向京師云集,參加對自己未來前途最具有決定意義的科舉考試,康有為及其弟子梁啟超均在其中。4月15日,康有為因偶然機會在這批舉人中最先獲知《馬關條約》將要簽訂的消息,他當即囑咐弟子梁啟超去發動各省舉人聯名上書,要求清政府拒絕日本的議和條件。

根據康有為的安排,梁啟超聯合了廣東舉人麥孟華、張壽波、賴際熙等百余人,湖南舉人任錫純、文俊鐸、譚紹棠等數十人得知梁啟超的活動后,也積極參與,要求在請愿書上簽名,力言臺灣不可割,人心不可失。4月22日,他們將請愿書遞交都察院,請求轉奏光緒帝。

類似的上奏已有很多上報最高層了,所以都察院并沒有如梁啟超等人所請。然而一石激起千層浪,青年舉子不是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是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不能不在更多舉子中引起極大反響。福建、四川、江西、貴州、江蘇、湖北、陜甘、廣西、直隸、山東、山西、河南、云南等省舉人莫不義憤填膺,起而效法梁啟超等人,上書都察院。

康有為(1858—1927),廣東省南海縣人,人稱“康南海”

那幾天,但凡都察院接待上訪,門口總是擠滿各省舉子,“章滿察院,衣冠塞途,圍其長官之車”。來自臺灣的舉子羅秀惠等人捶胸頓足,垂涕請命,哀求清政府不要拋棄臺灣,不要狠心丟棄臺灣兒女,不要使百萬臺灣民眾成為流浪天涯的海外棄兒。他們的哀求感人至深,聞者莫不痛心疾首,淚流滿面。[1]青年知識分子空前的愛國熱情深深感染了康有為,康有為意識到民氣可用,各省舉人只要聯合起來,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集體請愿,或許能夠促使當政者覺悟,或許能夠趕走那班守關的“虎豹”,敲開紫禁城的“帝閽”。[2]康有為是一位坐而言起而行的天才政治家,他基于自己的認識,于5月1日召集十八行省在京舉人一千三百多人聚會松筠庵,準備再次集體上書,請求清政府拒和、遷都、練兵、變法,以為非遷都不能拒和,非變法無以立國,[3]將變法維新作為拯救民族國家的重要手段。

根據各省舉子的討論,康有為在此后一天兩夜的時間里奮筆疾書,草成長達一萬八千字的請愿書,由梁啟超、麥孟華等連日繕寫一千余份,遍傳京城,士氣因之噴涌,震撼朝野。

康有為起草的這份請愿書后來被稱為“上清帝第二書”,這份請愿書憂心地說:臺灣一割,天下離心,士民渙散,列強必將效法日本之所為,接踵而來,中國必將在列強瓜分下土崩瓦解,所以割地之事小,亡國之事大。

為了解救中國危機,這份請愿書提出四點方案:

一是下詔鼓天下之氣。大概意思是要求光緒帝速下三詔,一是仿歷代先例下詔罪己,激勵天下,共雪國恥;二是下明罰之詔,嚴厲懲辦那些主和辱國、割地通款的大臣,嚴厲追究那些陣戰不力、喪師失地的將帥,以及那些調度非人、守御無備的疆吏,以期刷新朝政,一新士氣;三是下求才之詔,破格提拔那些有作為、有能力、有膽有識、有謀有略的將帥和封疆大吏,甚至采用一些非常手段,延聘山林隱逸、舉貢生監、佐貳雜職,以便使天下之士既懷國恥,又感知遇之恩,為國出力,報效國家。

二是遷都定天下之本。遷都是戰爭發生后朝野普遍關注的問題,張之洞和他的幕僚如鄭孝胥、葉臨恭等曾向清政府正式提出。尤其是日軍占領遼東半島后,京師屏障不復存在,京師已正面暴露在日軍面前,成為中國放開手腳施展全力的束縛。所以,中國要想進行長久抵抗,要想以持久戰消耗日本,戰而勝之,就應該將首都西遷。

三是練兵強天下之勢。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比較復雜,決非一端,但將衰、兵弱、器窳則是不爭事實。鑒于此,康有為建議選將之道貴新不貴陳,用賤不用貴。提拔一批新將領,用新式方法訓練新兵,并籌集款項向西方國家購買先進武器,這樣就可以做到器械精銳,有恃無恐,穩操勝券。

四是變法成天下之治。在康有為看來,前三策只是權宜應敵之謀,而非立國自強之策。真正的立國自強之策,就是利用這次危機變天下之成法。以開創之勢治天下,不當以守成之勢治天下;當以列國并立之勢治天下,不當以一統垂裳之勢治天下。至于具體方案,康有為提出富國六法、養民四法、教民四法。所謂富國六法,即鈔法、鐵路、機器輪舟、開礦、鑄銀、郵政;所謂養民四法,即務農、勸工、惠商、恤窮;所謂教民四法,即普及教育、改革科舉、開設報館、設立道學。顯然,除了設立道學具有一定獨創性外,其他各法似乎都是先前幾十年正在嘗試或已有人提出而未及嘗試的主張。至于設立道學,其基本宗旨則是以儒家倫理對抗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的侵襲,是康有為后來試圖創立孔子圣教的思想萌芽。

康有為起草的這份上書在崧筠庵供各省舉子自由傳觀數天,許多舉子紛紛在上面簽名,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公車上書”。

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公車上書并沒有被政府嚴格禁止,與康有為起草這份上書同時,各省應試舉子還通過不同方式向清政府表達了自己的意見。4月30日,都察院代轉廣東舉人梁啟超等八十一人,湖南舉人文俊鐸等五十七人,湖南舉人任錫純等四十二人,湖南舉人譚紹棠等二十人,奉天舉人春生等,江蘇舉人顧敦彝、劉嘉斌等,山東舉人夏廷相等人的上書,其中廣東、湖南舉人的上書均為4月22日遞交給都察院的。5月1日,都察院又代轉廣東舉人陳景華、徐紹楨、梁啟超等二百七十九人及貴州葛明遠等九十九人、福建沈清等八十八人、江西陳維清等一百二十人、廣西鄒戴堯等一百一十五人要求更正和約的上書。[4]所有這些,在京師內外已鬧得沸沸揚揚,“內之郎曹,外之疆吏,咸有爭論”。[5]

公車聯章,本為主和者深忌,而上千舉子不好好復習等待考試,而是公開集會,聯名上書,干預政治,這可是有清二百余年所未有,自然引起主和者的恐懼。5月1日以后的幾天里,堅持對日議和的軍機大臣孫毓汶密派心腹潛往各省會館及崧筠庵,對聚居在那里的各省舉子竭盡拉攏之能事;又派人在街上張貼傳單,為馬關議和辯護。一些意志不堅定的舉人相繼退縮,撤回簽名。

中國是一個大國,大國有大國的尊嚴,要贏得起也輸得起,這也是中國在甲午戰后必須有的風范。馬關議和并沒有脫離清政府最高層的掌控,已經達成的協議雖然有許多內容不能讓人滿意,但畢竟中國是戰場上的失敗者,失敗者是沒有資格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的。協議簽字了,就要遵守,如果刻意拖延或者毀約,中國必將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所以盡管各省舉子在北京制造了空前的氣勢,也有許多感人的情節,甚至也確實影響了光緒帝批準條約的決心,不過光緒帝最后還是遵守中日雙方的約定,在協議上用寶。轟轟烈烈的公車上書終于曲終人散,只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插曲。

上書沒有送到光緒帝的手上,清政府依然按照既定方針進行交涉,已有的屈辱只能化作振奮的動力,知恥而后勇,這本來就是中國圣賢的教誨。所以,公車上書盡管沒有發生實際的政治作用,但通過這個行動確實將年輕一代讀書人動員起來了,使他們知道除了要讀圣賢書,還要關心天下事。康有為和他的弟子們此后堅持不懈關心政治,一再利用逐步寬松的政治環境上書言事,議論風生,盡管其許多意見不過是老生常談,只是說得多了,知道的人多了,總還是可以造成許多積極的正面的影響,至少在北京官場,知道新科進士康有為和他的弟子梁啟超的人越來越多,這為他們后來的政治活動儲備了豐富的人脈。

除了青年知識分子開始關心政治、介入政治外,官場上的年輕官僚、開明官僚,也在這個形勢下開始新的思考。這些稍有思想的官員們認為,中國的政治危機并沒有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與執行而徹底化解,恰恰相反,中國可能由此進入一個新的政治動蕩期,中國如果不能有效吸取戰爭的教訓,亡羊補牢,變法圖強,更大的危機可能還在后頭。

清政府內部開始醞釀變法圖強的情緒,龐大的官僚階層開始分化,有些人繼續渾渾噩噩,尸位素餐,而年輕官僚、開明官僚,甚至包括光緒帝都在開始思考中國的未來,思考怎樣改弦更張,棄舊圖新,將中國帶到一條新路上去。

1895年5月初,天津海關道盛宣懷分別致函直隸總督王文韶、戶部尚書翁同龢、大學士李鴻章等政府要員,以為中國再次面臨歷史性大轉折,必須盡快調整內外政策,維新變法,才能變弱為強,轉敗為勝,后發制人。他建議先在中央政府層面進行改革,吏政、禮政、刑政可暫不更動,戶政、兵政、工政必須改變。中國目前的實力根本不足以廢約再戰,只能隱忍當前,接受屈辱,臥薪嘗膽,發奮自強,壯大國力,力籌報復,十年二十年都不算晚,只要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6]

維新變法漸漸成為開明官僚的共識,守舊如翁同龢者也已意識到舊法不足恃,戶政、兵政、工政等,確實面臨非常繁重的改革任務,清政府還應該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發行印花稅,開設銀行,辦理郵政,修筑鐵路等,至少在經濟層面,應該與西方國家同步或一致。他還利用與光緒帝的特殊關系,將陳熾的《庸言》、湯震的《危言》等著作推薦給光緒帝,希望以此促使光緒帝推動維新運動的開展。

在各方力量推動下,最主要是受國內外大勢所迫,年輕的光緒帝維新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覺得中國必須放棄先前僅僅著眼于經濟發展的模式,注意從政治層面、制度層面乃至文化層面進行改革。7月5日,光緒帝在戰爭善后塵埃落定之際,發布《舉人才詔》,命各部院堂官及各省將軍督撫專折保薦人才,破格提拔那些具有真知灼見、器識閎通、才能卓越、究心時務、體用兼備以及那些具有奇才異能,精于天文、地輿、算法、格致、制造諸學的各種人才,一秉大公,詳加考核,任命適當的職務或職位。

《舉人才詔》以及在此前后發布的一系列改革文件,由于切合當時中國的現實需要,因而獲得各省督撫的積極響應。署兩江總督張之洞于7月19日上《吁請修備儲才折》,就人才儲備等問題提出九點建議。在天津具體操持新法練兵的胡燏棻也在此前后向清廷上了一份《變法自強疏》,明確提出變法自強的政治主張,引起光緒帝的高度重視。

在這份奏折中,胡燏棻分析了中國在《馬關條約》簽訂后所面臨的問題,以為中國當時之要務,首在籌餉,次在練兵。而籌餉、練兵之本源,尤在敦勸工商,廣興學校。為此,胡燏棻提出變法自強的十點主張,大致有:開鐵路以利傳輸;重建新的貨幣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金融體系;利用民間資本,發展民辦企業;利用外國資本、技術和人才,開采礦產資源,建立中國自己的工業體系;改革交通管理體制,政府有計劃地從官辦漕運中退出,實行市場化運作;實行大規模裁軍方案,減少兵員,用節省下來的軍費招募創練新式陸軍,重整海軍,以圖恢復;各省設立武備學堂,改革武科考試;仿照西方創建警察制度、郵政制度,廢除舊有的驛遞體制等。

胡燏棻的十點建議確有不少新東西,許多內容也是關心時局者的共同主張,故而這些建議得到光緒帝及政府高層的重視,胡燏棻在此后的維新運動中也被委以重任。

推動中國維新變法是知識界、政界的基本共識,像胡燏棻這樣的思考在當時具有普遍性,比如曾兩次參加中日善后談判的道員伍廷芳也曾上書清廷,建議清政府講究洋務以御外侮、整頓武備以固疆圉、牽制強鄰以資控馭、速繪輿圖以便布置等,從內政到外交,到武備,再到教育、經濟體制等,都出了一些好主意。

總而言之,《馬關條約》對中國來說確實是一個空前的奇恥大辱,正是在這個巨大的難堪之后,中國人開始了新的思索新的行程,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化恥辱為動力,視敵人為榜樣,重走日本明治維新的道路,開始了一個維新時代。

注釋:

[1]《康南海自編年譜》,26頁,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2]《己丑上書不達出都》,《康有為詩文選》,380頁。

[3]《康南海自編年譜》稱參加5月1日會議的有一千二百余人;梁啟超《三十自述》稱三千人上書言變法。

[4]參見林克光:《革新派巨人康有為》,133—134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5]滬上哀時老人未還氏:《公車上書記序》;見《追憶康有為》,296頁。

[6]《盛宣懷致翁同龢函》,《甲午中日戰爭——盛宣懷檔案之三》下,43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柏县| 贵溪市| 荣成市| 康平县| 宽城| 临潭县| 东台市| 前郭尔| 徐水县| 巴彦淖尔市| 米林县| 阿合奇县| 保德县| 平凉市| 陕西省| 清远市| 黄骅市| 右玉县| 枣强县| 班玛县| 江门市| 和龙市| 玉溪市| 当涂县| 玛纳斯县| 平江县| 新沂市| 巩留县| 郴州市| 黑龙江省| 堆龙德庆县| 商河县| 新竹市| 长汀县| 霍山县| 三亚市| 吴忠市| 忻州市| 东台市| 溧阳市|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