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滅與重生:日本昭和時代(1926—1989)
- (日)古川隆久
- 1988字
- 2021-05-19 10:41:40
3 官僚制度與地方制度
改元時的中央機構
當時政府的中央機構除了由軍人構成的陸軍省與海軍省,還有內務省、大藏省、外務省、文部省、遞信省、鐵道省、農林省、工商省、拓務省等。對于官員來說,做到各個省廳的次官,也就是副部級,基本上就是出人頭地的頂峰了。在護憲三派內閣(第二次護憲運動后由憲政會、立憲政友會、革新俱樂部三派聯合組閣產生的內閣)時期,作為民主化的一環,建立了政務次官制度。在這一制度下,各省廳設置了與次官地位相當的政務次官,以及與省下屬局長相當的參與官各一名,由貴族院或是眾議院的議員出任。政務次官實際上就成了相當于副大臣的職位,之后在議會的答辯中,常常出現政務次官代替大臣發言的情況。
內務省不僅要管理包括警察事務在內的各種地方行政工作,當時在地方政府擔任行政長官等重要職務的人,也都是直接從內務省派遣出去的,因此內務省是中央機構中規模最大的。在內務省,警保局局長負責管理全國的地方警察,而警視總監則負責管理首都東京的警察,這是兩個特別重要的職位。據說只要在警保局局長任上沒有出什么紕漏,那么升職到內務次官,或是成為貴族院的敕選議員,就指日可待了。
此外,還有其他幾個現代日本人可能不太熟悉的省廳,比如鐵道省,主要負責國鐵的運營和民營鐵路運輸業的監管。遞信省則負責運營郵政與電信電話業務,當時剛剛出現的民用航空,也歸遞信省管轄,而拓務省管轄的是殖民地與海外移民事務。
一道、三府、四十三縣的地方制度
當時日本內地的一級行政區劃共有一道、三府、四十三縣,并在其下設置市、町、村等行政區劃。東京都與其所轄的特別區是1943年才設置的。在1926年時,東京的行政級別還是東京府,下轄東京市。除了東京,余下的行政區劃基本上與現在相同。
這些地方政府的行政長官被稱為知事,前面已經提到,知事都是由內務省直接從中央派遣任職的,而由地方民眾投票選舉所在地的知事,還要等到二戰結束以后。雖然地方議會是由公開選舉產生的,但其權力僅限于本地的財政預算與稅收工作。因此,當時的道、府、縣政府,只能說是一半自治,一半受國家的直接管轄。這種更接近中央集權的地方與中央關系,可以說是模仿了法國等歐洲大陸國家。
作為更低一級行政區劃的市、町、村,則是完全的自治體,不過這些地方的行政長官也不是由民眾直選的,而是由當地議會選舉產生,屬于間接選舉。而且候選人不是從議員中產生的,一般是從當地的有權有勢者,或是擁有在內務省任職經歷的人當中挑選。當時普遍認為,擔任過內務省官員的人會有較高的行政能力,而且方便與中央其他部門溝通。說到地方議會,這些議會的議員們在1926年以后,也開始由男性普通選舉產生。
在中國臺灣地區和朝鮮這些殖民地,臺灣總督府和朝鮮總督府負責管理包括警察在內的各種事務。總督作為總督府的最高首腦,代表著天皇的權威,擁有頒布法律法規、決定教育內容等諸多大權,其地位可以說基本與總理大臣相同。而在關東州、庫頁島、南洋諸島,則分別設有關東廳、樺太廳、南洋廳等機構負責行政管理。這些機構的負責人被稱為長官,如關東州的行政長官便是關東廳長官,其地位基本相當于中央省廳的次官。以上這些行政機構的重要職務基本由日本人擔任,總督與長官自不待言,就算是其他相對次要的職務,也基本上被日本人包攬。雖然在中國臺灣地區和朝鮮都出現了要求自治的運動,但是由當地民眾公開選舉產生的議會等自治機構,始終都沒有出現。
從內地到殖民地,當時的高級官員基本是通過了文官高等試驗以后被錄用的。想要參加這一考試,首先需要具備大學學歷。考試合格,基本就算是擁有了向某一省廳的次官或是其他管理職位奮斗的入場券。雖然制度上,對于這些官員的母校是一視同仁的,但實際上,這一考試的合格者中,有半數以上都是從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畢業的,而其他大學的畢業生就算通過了考試,也基本沒有人能夠做到次官級別。另外,中國臺灣地區和朝鮮的本地人,雖然也有參加并通過文官高等試驗,進而在當地總督府擔任管理職務的,但也僅僅止步于此了。
在舊憲法下,國家官員全都被視為天皇的部下,受到《官吏服務紀律》的約束。
在新聞機構中,當時最為強勢的莫過于報紙。日本廣播協會(NHK)作為當時唯一的廣播播送機構,還沒有設置采訪報道部門,廣播的新聞都是直接采用各個通訊社的稿件。另一方面,各大報社通過連載小說、懸賞問答乃至舉辦博覽會等豐富的活動,競相招攬讀者訂閱。朝日新聞(主要包括《東京朝日新聞》《大阪朝日新聞》)與每日新聞(主要包括《東京每日新聞》《大阪每日新聞》)是當時主要的全國性報紙,發行量均達到100萬份。除了這兩份報紙,訂閱其他報紙,特別是在各地出版的地方性報紙的人也為數不少。
對于國際新聞,當時有能力向海外派出通訊員的差不多只有朝日新聞社和每日新聞社,大部分報社都通過國內的通訊社來接收國外主流通訊社,比如英國路透社發布的消息。
雖然當時存在對于言論自由的限制,但是不可否認,在媒體方面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