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滅與重生:日本昭和時代(1926—1989)
- (日)古川隆久
- 1866字
- 2021-05-19 10:41:40
4 教育
國家至上主義的學校教育
在不近民意這一點上,不僅是憲法,當時的教育和軍事也同樣如此。當時的義務教育只包括六年制的尋常小學校,不過,這一點在同時期的其他國家也差不多。小學從三年級開始,實行男女分班制。從明治后期開始,學校使用的教科書都是國家指定的,在日本史(當時稱為國史)課程中,《日本書紀》當中記錄的神話內容被作為事實教給了學生。在課堂上,學生們會學到這樣的內容,如“日本建國以來的歷史已有2500余年,屬于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古國之一,而且一直由‘萬世一系’的天皇所統治,當真是舉世無雙的可貴國度”。
此外,還有所謂“修身”的科目,主要目的就是教育學生要將天皇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放棄個人利益,為國家獻出一切,并深信這就是作為日本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事實上,在《大日本帝國憲法》施行前頒布的《教育敕語》中,就已經以天皇的名義,要求每個國民通過教育,樹立起包含儒家思想的天皇至上主義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所以,在其他的科目中,如語文和音樂,也大量采用了以宣揚國家至上為主題的內容。
總之,當時日本的教育將國家置于個人之上,非常強調個人必須服從國家的意志。諸如自己思考如何改進政治運作機制,或怎樣與他人展開討論等涉及民主主義立場和觀點的話題都是完全不存在的。在普通選舉法通過之后,終于有人開始探討要進行“選民教育”,這才多少出現了一些民主政治的觀點。日本的這一特點,與大多經歷過革命或是獨立戰爭的歐美國家極為不同,在我們接下來繼續回顧昭和時期日本的歷史時,有必要牢記這一點。
在改元昭和時,完成義務教育的尋常小學校的畢業生,大約一半都直接走上了社會。根據政府的統計,到明治后期,小學的入學率差不多已經達到了100%。但是這一數據其實只統計了那些曾經入學的學生,而并沒有考慮中途輟學的情況。現在的研究表明,完成6年的學業,正式從小學畢業的學生的比例基本達到100%,其實是到了昭和初期的20世紀30年代才實現的。在社會上,人數次于尋常小學校畢業生、居于第二位的是高等小學校畢業生。所謂高等小學校,大致相當于現在的公立中學,通常與尋常小學校一起設立。
各個府縣都設有公立的師范學校,來培養小學的教員。進入這些師范學校,需要有高等小學校畢業的學歷。在成功入學之后,個人無須承擔學費,這是師范學校的一大優勢。但是,可能因為小學教員的工資還是太低,所以教員數量不足的問題一直存在。在偏遠的農村地區,還存在沒有接受過正規師范教育的代課教師。
極低的升學率
如果要追求比高等小學校更高的學歷,男性大多會在尋常小學校畢業后,選擇升入中學校,而女性則會選擇高等女學校。這兩種學校都是五年制的,如果用現在的學校來類比,差不多算是初高中一貫制的學校。成功進入這些學校的學生比例,在改元昭和時是20%—30%,其中女性的升學率還要更低一些。
想要進一步出人頭地的話,還可以進入專門學校、高等學校或大學預科(三年制)繼續學業。如果以考入大學為目標,基本上需要經過高等學校或大學預科的教育。當時能夠進入公立或私立大學深造的,100人中也不過幾人而已,所以大學生在當時是真正的精英。這些學校原則上都實行男女分校,而且大部分只招收男生,實行男女同校的只有一部分藝術類院校。帝國大學作為最高學府,也只接受一部分女性作為例外入學接受教育。
當時從第一高等學校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和醫學部的人數較多,而考入第一高等學校的人數又以東京府立第一中學校為多。在這種本已屈指可數的名校里,想要走上這條出人頭地的光明大道,也往往是數人甚至十多人競爭一個升學名額。不過,同樣是東京帝國大學,法學和醫學這兩個學部以外的競爭就相對不那么激烈,比如東京帝國大學和京都帝國大學的文學部,不僅報考的人數本就不多,而且還往往招不滿名額。想進文學部的話,只要是高等學校的畢業生,基本就能夠免試入學。
當時大學的學制是三年,包括設在殖民地的兩所大學在內,帝國大學共有9所,但不論是帝國大學還是作為進入帝國大學的必經之路的高等學校的學費都很高昂,而且入學名額很少,所以大部分人都不會選擇這條道路。若要追求高學歷,更多的人會選擇私立大學附屬的專門部,只要中學校畢業就可以報考,而且學費也相當低廉。說起私立大學,其實在制度上,大部分也是從專門學校發展而來的。
此外,那些尋常小學校畢業便走上社會的人,也有不少會通過進入地方自治體設立的青年學校(夜校)或是購買學校發售的講義等教材進行自學等方式,繼續學習。通過這樣的學習,那些從事農、林、牧、漁業的人能夠掌握相應的增產、防病知識,而那些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人也能夠獲得升職或獨立經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