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君王,江山該不該是你的,你登基是否名正言順,是根本問題;
作為一個人,你是正根還是野種,也是根本問題。
然而,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似乎這兩個根本問題都有問題。
秦始皇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也就是公元前259年,不是出生在秦國,而是出生在趙國的都城邯鄲。秦的祖先本姓嬴,后代受封于各地,便以各封國為姓。秦國這一支便以祖先為姓,稱嬴政。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是秦莊王的兒子。秦莊王曾以秦昭王孫子的身份作為人質住在趙國,在那里看見呂不韋的妾,十分喜愛,就娶了她,生了秦始皇,出生后起名趙政。秦始皇十三歲那年,秦莊王去世,趙政繼承王位做了秦王。(司馬遷稱秦始皇為趙政有誤,詳見后答網友“秦始皇的姓氏”)[10]
《史記·秦始皇本紀》明確說,秦始皇的父親是秦莊王。秦莊王也可稱為秦莊襄王。秦始皇的爺爺是秦孝文王,曾祖父是秦昭王,也可稱為秦昭襄王。
秦昭王19歲登基,在位56年,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君王。秦昭王活了75歲,這在兩千多年前是十分長壽的了。老祖太強了子孫就弱,有說秦昭王搶了子孫的王位和壽命。秦始皇的爺爺秦孝文王53歲登基,在位不到一年就駕崩了,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最短的君王。秦始皇的父親秦莊王32歲登基,在位3年也撒手歸西,只活了35歲。秦始皇13歲登基為王,在位26年后平定諸侯,南面稱帝為秦始皇。又過了11年,于秦始皇三十七年駕崩,享年50歲。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和《史記·秦本紀》的記載,秦始皇是秦莊王的兒子,沒有異議。然而,同樣是《史記》,司馬遷在《呂不韋列傳》里又寫了另外一段文字,誰是秦始皇的親生父親,頓起疑云。
不僅如此,即使我們認定秦始皇就是秦莊王的親生兒子,其繼承王位也有問題。因為根據《史記》的記載,他的父親秦莊王之所以能夠登基為王,完全是因為呂不韋的陰謀所致。
因此,無論做人還是為王,秦始皇都沒有資格,更不要說為天下之秦始皇。
第一節 呂不韋謀劃十年后的陰謀
呂不韋何許人也?《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是一個大商人,韓國陽翟人。由于經常往來于各國之間賤買貴賣做生意,經營有道,所以家累千金。一次偶然的機會,呂不韋結識了當時作為人質住在趙國的秦公子子楚,就是后來的秦莊王,從此改變了他人生的道路。
秦莊王早年時運不佳,繼位前名叫子楚,是秦孝文王的兒子。
秦孝文王本名叫柱,即位前做公子的時候被稱為安國君。安國君有二十幾個兒子,子楚不是長子,所以沒有繼位的可能??赡苡捎谧映艘膊粰C靈,不會討母親的歡心,所以連他親生母親也不喜歡他。你聽他父母給他取的小名:異人,不是自己一類的人。厭惡之意,可見一斑。
當時諸侯各國有互換公子為人質的習慣,所以秦國就把子楚送到趙國當了人質。子楚在趙國當人質期間,地位應該相當于秦國駐趙國的大使,可是出門想乘車都不那么隨心所欲,可見其窘迫的處境。[11]
更為要命的是,秦國一點也不為他的安危考慮,經常為一點小事攻打趙國,所以趙國也就轉怒于子楚,甚至要殺他。那個時候,子楚孤身一人質押于異邦,身無分文,行無自由,滿眼都是仇恨的趙國王公和百姓,秦國又從不顧及他的死活。真是人為刀俎,子為魚肉。
那么子楚什么時候時來運轉?按照《史記》的描述,都是在認識了呂不韋之后。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史記》關于呂不韋和秦莊王的這段文字很精彩,跌宕起伏,環環相扣。我們先欣賞司馬遷的文字,然后再來討論它的真實性。
一 呂不韋大門謀子楚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在邯鄲做生意,見到處于困境中的子楚,非常高興。呂不韋就像看見了一個可以賺大錢的商品一樣,非常喜愛,自語道:“此奇貨可居”。
呂不韋去見子楚,口氣很大地對子楚說:“我能使你的門更大。”門更大,說明身份更尊貴。
子楚雖然困頓,沒有自由,沒錢沒勢,但是身架子還有要是端起來的。于是子楚立刻反唇相譏:“你先把自家的門做大了,再來大我的門吧。”
呂不韋道:“你有所不知,我家的門得仗著你家門才能擴大。”
聞此言,子楚立刻放下架子,引入內室,對坐而促膝談心。
呂不韋說:“秦昭王老了,你父親安國君為太子。我聽說安國君寵愛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兒子,能夠立為太子的只有華陽夫人的兒子?,F在你兄弟二十余人,你又居中,居首長子順理成章,居尾老幺得父母疼愛,你兩頭不靠,又不討親生母親喜歡,又長年駐外,等秦昭王去世,安國君立為王,你有辦法爭到太子的位置嗎?一定沒有?!?
子楚曰:“你說得對,怎么辦?”
呂不韋曰:“你沒錢,又客居于此,沒有能奉獻于宗親以及結交賓客的資本。我呂不韋雖然也沒什么錢,但我愿拿出千金為你西游,去游說安國君及華陽夫人,收你為養子?!?
聞聽此言,子楚趴在地上給呂不韋叩頭致謝,并且承諾,將來事成,秦國你我共同當家。[12]
呂不韋一番大門之言搞定子楚。
然而,這事細想起來怎么著都有點天方夜譚。呂不韋一個外國人,在秦國沒有根基,怎么就能說動華陽夫人收養子楚?僅僅收養還不夠,還得能在安國君即位后立為太子,這才不白忙活。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也都不會沒有舉動,呂不韋的計劃能成功嗎?
我們接著往下看。
呂不韋先拿出五百鎰黃金給子楚,讓他去結交賓客,網羅人才。自己拿五百鎰金采買奇物玩好,去秦國游說一干人員。[13]
呂不韋到了秦國,先是求見華陽夫人的姐姐,通過華陽夫人的姐姐見到了華陽夫人,獻上寶物。呂不韋接著說了一通話,第一是夸獎子楚如何賢能,結交諸侯賓客遍布天下,第二是說子楚如何想念父親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說子楚以華陽夫人為天。日夜啼哭想念父親和華陽夫人。
從華陽夫人那里出來,呂不韋轉身進了華陽夫人姐姐的家。
《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是這樣記載,呂不韋教了一些話給華陽夫人的姐姐,讓她照這些話去說服她妹妹。
華陽夫人的姐姐進宮對妹妹說:“咱們女人都是以色相來打動夫君,以容貌贏得夫君的寵愛。可是我們總有年老色衰的時候啊。一旦年老色衰,自然也就會失去夫君的寵愛。妹妹你現在雖然得到太子安國君的寵愛,可是你沒有兒子。你何不趕緊在安國君諸多兒子中,挑選一個賢能孝順的人收為養子。這樣的話,你丈夫安國君在,你自然受到尊寵,即使夫君百年之后不在了,你兒子登基成了秦王,你還是不會失去權勢。這真是一個一言而萬利的好主意。你如果不趁現在年輕美貌,夫君寵愛的時候,把這件根本大事辦了,一旦你年老色衰,再有什么要求,誰會理睬你?”
這番話自然觸到了華陽夫人的心痛要害。成敗安危全都集中到一個問題上:兒子。得趕緊給自己找個兒子。
話說到這個份上,華陽夫人的姐姐就直說了:
“現在,安國君有一個兒子名叫子楚,這人賢惠,而且自己知道不是長子,不可能成為太子,他母親又不待見他,現在他愿意依附你。你如果這個時候提攜他做你的兒子,他自然感激,你也可以一直得到秦國的寵幸了?!?
話說至此,真就是水到渠成了。在此之前,呂不韋給華陽夫人送珍寶的時候為子楚的人品和忠心做的鋪墊,這會兒起到了作用。解決辦法有了,人選也合適,華陽夫人沒有不同意的道理。
于是,華陽夫人有一天,趁安國君沒事的時候,仿佛閑聊一樣,夸子楚如何賢能,如何孤身一人質于趙國孤苦伶仃,往來的賓客又怎樣稱贊子楚。然后,華陽夫人突然落淚,涕泣道:“我有幸入了后宮,可惜不能生育。我想把子楚收為養子,將來老了好有個依靠。”
這個要求安國君聽來合情合理,何況子楚本來也是自己的兒子,所以,安國君立刻就同意了,還和華陽夫人刻玉符為約。接著,華陽夫人和安國君又給了子楚許多財寶,托呂不韋捎過去。一件看起來毫無可能的事情,竟然讓呂不韋辦成了。[14]
從此以后,子楚雖然還是為秦國質于趙,但是,由于外有華陽夫人靠山,內有呂不韋人力財力扶持,日子有了很大的改觀,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總算過去了。
故事說到這里,我們不禁要贊嘆,呂不韋真是神機妙算。他不僅具有敏銳的眼光,而且有著驚人的辦事能力,同時還具備了化腐朽為神奇的過人口才。呂不韋不僅一下就發現了子楚身上的價值,而且一下就看出了秦國統治階層內部可利用的縫隙;不僅不費吹灰之力將秦國的太子夫人等一干王公貴族支使得如同自己的玩偶,還極其懂得掌握分寸,把人賣了還能讓人感恩戴德地替他數錢。
事實果真如此嗎?
當然不是。
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路來看上述故事,便會發現,被司馬遷描述成神機妙算的呂不韋,簡直就是個白癡。
二 神機妙算的呂不韋是很愚蠢
說呂不韋神機妙算,看了上述《史記》的記載估計讀者都會認同。為什么又是白癡?
呂不韋傾家蕩產,冒著生命危險幫助子楚立為太子,從謀劃到最后事情成功,至少經過了10多年的時間。所謂夜長夢多,誰能保證10多年間事情不會發生變化?
根據《史記》的記載,呂不韋應該是在秦昭王四十二年安國君立為太子之后,至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始皇出生之前,這5年間認識子楚的,接著操作收養等事宜。隨著秦昭王年歲一年年增高,秦國國內圍繞太子安國君,和其他公子利益集團之間的明爭暗斗,一定會日趨激烈,各人都在謀劃秦昭王之后的事情。此時,打華陽夫人無子主意的人,一定不會僅僅只有子楚和呂不韋,這就有錯綜復雜的關系。
從呂不韋四十二年認識子楚,到五十六年秦昭王去世子楚被立為太子,14年時間。這么長的時間這么復雜的關系,便生出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必得事事如愿才能結成正果,有一環出問題則前功盡棄。
(1)安國君要能活過他的父親秦昭王
安國君要能活過他的父親秦昭王,子楚才有可能立為太子,才有登基的希望。事實上差點就沒有。
如果秦昭王晚死十個月,安國君就死在他前面了。如此一來,即使子楚成功地過繼給華陽夫人為養子,太子還是當不成。
(2)秦昭王去世后安國君要能順利登基
安國君不僅要死在秦昭王后面,還要能順利登基,子楚才有可能為太子。不能排除安國君的兄弟有爭位的可能,也不能排除老國王在死前漫長的14年中,重新指定接班人的可能。
(3)華陽夫人要一直獲得安國君的寵幸
14年足以讓一個美貌女子變成雞皮鶴發的黃臉婆。在這漫長的14年中,安國君要一直寵幸華陽夫人,如果中途移情,子楚當了華陽夫人的繼子也沒用。
(4)其他公子也會打過繼的主意
通過被華陽夫人收養而獲得太子的地位,必不只有呂不韋看出這條路。華陽夫人既然可以收養子楚,也可以收養其他公子。誰能保證在這樣的競爭中,身處國外的子楚就一定能勝出?即使勝出,誰又能保證華陽夫人不會再收養其他公子?
(5)安國君繼位后可能重新廢立太子
即使子楚收養成功,也順利被安國君立為太子,可是,安國君即位后,不定在位多少年,這中間有可能在其他夫人、兒子或大臣的蠱惑下廢立太子,如果安國君廢掉子楚這個太子,呂不韋前功盡棄。
(6)子楚要能活過他的父親安國君
即使前述5個意外都幸運地沒有發生,子楚也還要能活過他的父親安國君才行,否則,呂不韋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事實上也差點就沒有,就差三年,子楚僅在位三年。如果子楚僅僅立為太子,而沒有登基為王就早三年死了,呂不韋將一無所獲。
(7)秦昭王要攻打邯鄲,子楚要能活命并逃回國
如果秦昭王五十年不包圍邯鄲,趙國人就不會要殺子楚,子楚便不會逃回秦國。
如果是這樣,子楚遠在趙國,安國君即位后駕崩,已經手握重兵的公子難免不會搶先稱王。如果這樣,搶位的公子一定會殺人滅口,呂不韋不僅一點好處得不到,還會有殺身之禍。
(8)安國君的兒子沒有人出來爭奪王位
即使子楚順利登基,由于其來路不正,安國君的其他20多個兒子難保沒有膽壯起來造反。如果這樣,子楚在國內沒有勢力,爭位中必然處于劣勢,失敗幾率很大。如果是這樣,呂不韋同樣不能如期得利,也有被殺的危險。
上述種種不確定的因素表明,呂不韋輔佐子楚,失敗的概率要遠遠大于成功的概率。一個生活在國外的商人,不了解秦國的內部矛盾,不了解秦昭王和安國君,更不了解安國君諸多兒子的秉性,怎么可能將這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呂不韋如果真能如此神機妙算,有過人的敏銳眼光,更佐以驚人的口才和辦事能力,同時還又不惜錢財不惜性命,為什么不直接在秦國物色人選,從中運作,豈不更保險,更直接,成功地把握更大?
如果呂不韋果真有如此口才,為何不干脆去游說秦昭王?戰國時期一介書生,通過一番花言巧語,立刻被君王授予相印的事例不勝枚舉。秦昭王的宰相范睢,就是通過三寸不爛之舌,找準了機會,選準了話題,一下就說動秦昭王,從一個魏國的逃犯一舉掛印為相。這多直接,沒有風險,不會有如此多的不確定因素。
退而求其次,如果不去游說秦昭王,至少也應該去游說他的兒子安國君,也要比扶持子楚獲利快得多。呂不韋為什么舍近求遠?
答案并不深奧。我們回頭看上述故事,用新的讀史原則來分析便會發現,司馬遷是在進行文學創作,故事中誰怎么想,誰怎么說,都是司馬遷的想象,就如同報告文學中的文學部分,那不是歷史事實。司馬遷之所以要通過文學描寫,把呂不韋神化到料事如神,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地步,無非是要在讀者心目中形成這樣一個印象:子楚被立為太子是不合法的,完全是呂不韋陰謀詭計的結果。
司馬遷先以呂不韋見到子楚時的心理描寫,覺得子楚是“奇貨可居”,把呂不韋定性為唯利是圖的商人,再以陰謀得逞,如期獲利與之呼應,把呂不韋刻畫成一個典型的反面人。
正面人物耍心眼是運籌帷幄,讓人佩服贊嘆,反面人物耍心眼就是陰謀詭計,讓人痛恨鄙視。
隨著呂不韋的陰謀一步步得逞,讀者心目中子楚登基,直至秦始皇登基不知不覺變得不那么道德了,不那么合法了,陰謀說得以成立。
三 子楚大難不死,安國君早逝,人算抑或天意
剔出《史記》中文學部分,可以確認的事實是,呂不韋與子楚早年相識,在子楚于趙國做人質期間為之奔走。這期間,秦、趙之間不斷發生戰爭。秦始皇的父親子楚,以及年幼的秦始皇,自然成了憤怒的趙國王公貴族,乃至貧民百姓發泄仇恨的對象。比起生活在秦國的王孫貴族們,秦始皇一生下來,就品嘗到寄人籬下,尤其是茍活于敵國仇視和欺辱下,謹小慎微、低人一等的生活滋味。
秦昭王五十年,也就是秦始皇兩歲的時候,秦昭王派將軍王齮從上黨出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秦軍猛攻,邯鄲危在旦夕。趙國君臣憤怒,要殺子楚以解心中怨恨。子楚知道這件事后,與呂不韋合謀如何脫身。
呂不韋用六百金買通了守城以及看管他們的官吏,二人得以脫身。子楚拋下了夫人和年幼的兒子秦始皇,呂不韋亦拋棄家產,二人星夜逃出了邯鄲城,逃往秦國。
子楚和呂不韋逃出邯鄲之后,在邯鄲城外遇見了攻城的秦軍,得以平安回到秦國??墒?,剛剛兩歲的秦始皇和他的母親,卻遭到了趙國軍隊的追殺。孤兒寡母,異國他鄉,其困境可想而知。
幸虧秦始皇的母親是趙國豪門之女,在這危急關頭,母子倆得到了娘家人的庇護。秦始皇和母親被藏匿起來,躲過了當時的追殺。
在隨后的日子里,可以想象,秦始皇母子不得不過著隱姓埋名,東躲西藏的生活。這樣的日子,一共持續了八年。在這八年中,秦始皇母子所受的苦,擔的驚嚇,承受的屈辱,沒有史料記載。史料也沒有記載秦國和他的父親子楚對他們母子有過任何的尋找、營救的作為。可能以為他們母子已經死在亂軍之中,也可能帝王的骨肉親情也不過如此而已。但是從后來的史料記載中,王翦平定趙國,秦始皇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回到趙國都城邯鄲,對當年曾經欺辱過他母親家人的人進行復仇,可見那八年對才兩歲的秦始皇幼小的心靈,帶來了多么大的傷害。
不管怎么樣,秦始皇和他的母親終于熬過了最苦難、最危險的日子。秦昭王五十六年,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駕崩歸天了,他的兒子太子安國君繼承王位,登基成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登基后,沒有出現什么意外,子楚被立為太子。
由于秦孝文王為人弛善,登基之后,“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所以,和四方列國的關系也有所改善。此時,藏匿在趙國的秦始皇母子的地位,因此有所提升,不再僅僅是秦國一個不招人待見王子的兒子,而成了秦國太子的長子,未來也許可能成為強大秦國的國王。而此時,趙國與秦國的那場戰爭早已結束,為了和秦國修好,趙國赦免了對秦始皇母子的追殺,并把他們送回了秦國。至此,秦始皇苦難的童年才算是結束了。一個他從未想象過的,奢華尊貴的生活突然就開始了。
俗話說,否極泰來。秦始皇剛剛回到秦國,好事情就接二連三天隨人愿地降臨。
安國君繼承王位后,剛剛辦完老國王秦昭王的葬禮,十月已亥登基大典過后,來不及喜新厭舊拋棄華陽夫人,也來不及被眾人蠱惑廢立太子,僅僅在位三天就駕崩。
秦孝文王駕崩后,讓人擔心的關于王位的紛爭沒有出現,秦始皇的父親子楚順利繼承王位,成了秦莊王,秦始皇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秦國的太子。
秦孝文王的迅速繼位又迅速地死去,以及子楚的迅速登基,避免了太子廢立的波折。
子楚登基之后,果不食前言,立刻委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
這時候,周朝的天子看著秦國日益強大,就和其他諸侯商議,準備聯合攻打秦國,以削弱它的實力。秦莊王得到消息之后,派呂不韋統帥大軍去討伐東周天子。至此,子楚不僅順利地登上王位,還借助討伐東周天子,把軍隊抓在了自己的手里,完全鞏固了自己在秦國的地位。而呂不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此時政權、軍權在握,割地封侯。
回望這十幾年時間里的變故,環環相扣,事事順利,子楚大難不死,諸先人恰到好處的辭世,與其說是人謀,不如說是天意。
按說子楚得天意順利登基,秦始皇為太子,父王死后繼位登基,應該是天經地義沒有什么問題了吧?不然,《史記》又節外生枝,造出一個私生子說,干脆從根本上否定秦始皇出生的合法性。
按說史家在寫史,作家在寫書時,都會面對眾多繁雜的史料,不可能樣樣載入,必然要做一個甄別篩選的工作。只能有極少數經過甄別確認無誤的事情,才能寫進書中。所謂司馬遷要盡量保留各種材料的說法,其實站不住腳。
第二節 秦始皇的生父問題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與邯鄲幾個會跳舞的絕色美女一起同居,知道其中一個女子懷孕了。這天,做人質的子楚到呂不韋住的地方喝酒,見到了那個已經懷孕的美女,很喜歡,于是起身向呂不韋敬酒,提出要呂不韋把這個美女送給他。呂不韋開始很生氣,可是轉念一想,我的生意沒了錢也沒了,所有的賭注都押在這個子楚身上了,將來就只有靠他發達了。于是,就把這個美女獻給了子楚。這個美女掩蓋自己懷孕的事情,一直到了足月生產,生下兒子秦始皇。美女也被子楚立為夫人。[15]
根據上述文字的記載,秦始皇的親生父親就應該是呂不韋了。
這樣一來,誰是秦始皇的親生父親便有了兩個說法。一曰秦莊王子楚,根據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曰秦相呂不韋,根據是《史記·呂不韋列傳》。
治學之人講究嚴謹,究竟誰是秦始皇的親生父親,要經過嚴密的考證;老百姓喜歡刺激,秦始皇私生于呂不韋有戲。由于這種事情大多是說不清道不明,所以,后人都愿意相信有戲劇性的結果。
在中國,誰是孩子的父親非常重要,這關系到祖宗香火,傳宗接代,以及男人的尊嚴。如果這個孩子是國王,那問題就更大了,不僅是祖宗香火,還關系到天下是誰的江山社稷的大問題。
就個人而言,要想一句話把一個人罵倒罵絕了,令其說不清道不明,有口難辯,兩個字:野種,既否定了其父母的道德人格,又抹殺了其出生存活的合理性,而且永世不得翻身。
就江山社稷來說,如果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秦始皇姓呂不姓趙,等于是秦亡國在先,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滅亡在后。
關于秦始皇是呂不韋私生子的史料記載,最早始于司馬遷的《史記》,也就是我們在前面引述的《呂不韋列傳》的文字,司馬遷此說依據為何?至今沒有史料佐證。
《史記》之后,北宋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在記載秦始皇身世時,將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有關內容,一字不改原文照抄。由于《史記》和《資治通鑒》是兩部影響最為久遠的歷史著作,因此,秦始皇是呂不韋私生子的說法,就在許多篤信歷史文字的人心里深信不疑了。
然而,私生子之說其實漏洞百出,難以自圓其說,明眼人其實一眼就能看穿。
一 七條理由否定私生子
理由1,史料明確記載,“至大期時,生子政。”
女子從受孕到確認懷孕,至少要兩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呂不韋已經確認該女子懷孕,然后把她送給子楚,那么,七個多月之后該女子就要分娩。這樣,當事人子楚無論如何不會不起疑心,無論如何也不會在以后的日子里和呂不韋親密相處。
更何況,如果子楚大婚后七個月生子政,文字記載就應該是:早產生子政。而不應該記作“至大期時,生子政。”
理由2,當事人不敢承認,更不敢泄露
呂不韋和善于舞蹈的美女同居,致使此女懷孕,然后又神不知鬼不覺地把她送給了子楚,以至于后來立為夫人,貴為皇后。常理,這種事情當事人是不會到處去說的,更何況被戴綠帽子的是太子,后來又成了秦王,豈不是找死。
如果當事人不說,這種事情又怎么可能被外人知道,最后還被幾百年以后的漢代史官記錄在案,豈不荒唐?
明朝人湯聘尹在其著作《史稗》中議論此事時說:子楚娶婦人,滿月后生了兒子,怎么就知道結婚時就懷有身孕?就算是有孕,呂不韋怎么敢泄露給別人?如果這樣又有誰會知道?[16]
湯聘尹問得好。是啊,足月生子,怎么可能結婚前就懷孕?即使結婚前懷孕,呂不韋怎敢輕易外泄?
王世貞在其《讀書后辨》中就此事做了三個假設,一是呂不韋編造了這個說法告訴秦始皇,讓他知道自己是他親生父親,以此長保富貴;二是呂不韋的門客為呂不韋后來的遭遇鳴不平,故意編造這個謊言來罵秦始皇;三是六國的貴族痛恨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編造這個謊言,以此說明秦國先于六國而亡。如果不是這樣,呂不韋不敢說,太后也不敢說,那么,正常懷孕期滿生下的孩子,怎么能知道他不是贏姓骨肉?[17]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王世貞是否定秦始皇姓呂說的,但是有學者卻引用他的第一個假設:“呂不韋編造了這個說法”來反駁他。呂不韋不是編造了這個說法,而是確有此事。呂不韋為長保富貴,把自己是其生父的秘密告訴秦始皇,因此留下話把兒。
我的結論是:呂不韋不敢編造了這個說法,即使確有此事,呂不韋也不敢張揚。為什么?
第一,歷來帝王之家無親情,歷史上為爭奪王位,父子相弒的事情,不勝枚舉。呂不韋想通過骨肉親情而長保富貴,不免太幼稚了。
第二,呂不韋曾有與子楚逃離趙國,拋棄秦始皇母子于危難之中的情節,秦始皇因此在趙國受盡苦難因此而痛恨趙國。如果知道呂不韋是其親生父親而如此絕情,豈不對其更加痛恨。
第三,秦始皇打懂事起就從周圍人的言談舉止中知道,自己是強大秦國的公子,后來又成太子直到繼位稱王,名正言順,順理成章?,F在,突然有自己的臣子告訴自己,你不姓贏,你得以繼承王位是弄虛作假,結果會怎么樣?而這個臣子還說他就是你的親爹,還沒有任何憑據,結果又會怎么樣?
毫無疑問,不但不能長保富貴,立刻就會被斬首滅族。
所以,王世貞的第一個假設是不能成立的。不過王世貞的結論是對的:呂不韋不敢說,太后也不敢說,而婚后滿月出生的孩子,怎么能說他不是秦莊王的兒子?
理由3,子楚登基,呂不韋已無價值,隱忍綠帽子不合情理
有人做出這樣的假設:子楚依靠呂不韋的幫助,得以貴為太子,繼而登基為王。所以即使子楚知道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但因為需要呂不韋的幫助,所以只好隱忍。
此說亦不能成立。如果說子楚在趙國做人質的時候,需要呂不韋的幫助,隱忍下被戴綠帽子的恥辱,尚可以說得通。但是,自從二人逃回秦國,子楚是龍回大海,虎歸山林。而呂不韋此時已身無分文,利用價值已經不大,子楚斷無再忍之道理。
還有一件事更可以作為旁證:子楚登基成為秦莊王之后,東周國君聯合諸侯討伐秦國,這時候,秦莊王子楚不是派能征慣戰,又十分可靠的三世老臣蒙驁去討伐東周君,而是給呂不韋以兵權,讓呂不韋帶領大軍去征討。試想,如果秦莊王子楚和呂不韋之間有奪妻異子,被戴綠帽子的深仇大恨,子楚豈敢予呂不韋兵權?不怕呂不韋就此反了,乘其剛剛登基立足未穩,自立為王?
理由4,如果秦始皇在世時就有私生子傳言,當躲不過焚書
如果當事人雙方,子楚、呂不韋心知肚明,知道沒有此事,子楚夫人與子楚完婚后,十月懷胎,足月生子。這等流言,是當時有人不滿子楚通過過繼給華陽夫人為養子,從而得立為太子,最后繼位登基,因此編排出謠言四處散布,后又被當時的文人墨客記錄下來。如果是這樣,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曾經焚書坑術士,這等不實之詞的典籍野史,也應該被焚燒殆盡,豈能留下這千古的丑聞?
理由5,《呂不韋列傳》記載自相矛盾
《史記,呂不韋列傳》這段文字記載,與同文后面的記載自相矛盾。這里記載,“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弊⒁庖粋€“諸”字。呂不韋和一些漂亮的,會跳舞的女子同居,從文字上看,有點包娼鬼混的味道。
可是后面又寫道:“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就是說,這個漂亮善舞的女子,不是等閑之輩,是趙國豪門的千金。這種人家的女子,嫁給秦國王子,一定會明媒正娶,不可能沒有一點規矩。兒子出世,也會有一定的排場。如果七個月生子,當有記錄。
理由6,《戰國策》未載
現存最早記錄呂不韋行蹤的歷史文獻是《戰國策》。《戰國策》成書早于《史記》,同時又偏好這類私生子的奇聞軼事,但是,《戰國策》沒有記載此事,也沒有一絲可以引起聯想的暗示。
理由7,私生子說與楚考烈王事雷同,極似抄襲
秦始皇私生子的傳說,令人驚訝地與他同時代的一位諸侯王的故事雷同。
差不多就在秦始皇出生的同時,楚國的一個小孩也出生了,這個小孩名叫熊悍。有趣的是,這個小孩也是楚國的相國和一個女人的私生子,當知道女子懷孕后,相國春申君也是用瞞天過海的手法把這個女人送給了楚考烈王,這個小孩后來也繼承了楚國的王位,是為楚幽王。
“私生子”秦始皇和私生子楚幽王竟然同時為諸侯王多年。幸虧楚幽王死得早,于公元前228年駕崩,不然5年后秦始皇消滅楚國,私生子楚幽王就要成為另一個所謂私生子的階下囚了。
歷史真的能如此地巧合嗎?
《史記·呂不韋列傳》關于私生子的故事,同春申君與楚考烈王的故事如出一轍,抄襲的痕跡太濃。不同的是,春申君之事,后來鬧得丟了性命,可以采信。而呂不韋與秦始皇之說,始終神不知鬼不覺,沒有旁證,則不應采信。
二 刑事偵查理論辨析借種生子真偽
現代刑事偵查理論中,符合邏輯是一個重要的依據。排除了精神疾病和一時氣憤失控之外,凡是作案都應有符合邏輯的犯罪動機,符合邏輯的犯罪過程,和符合邏輯的結果。如果不合乎邏輯,即使罪犯供認不諱,也不能定性結案。
把春申君的故事與呂不韋對比,春申君和楚考烈王的動機、過程,結果,皆符合邏輯,而呂不韋和秦莊王則不符合,其幾點不同正好顯示兩件相同的事件一真一假。
《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的私生子故事是這樣的:
楚國的楚考烈王沒有兒子,作為相國的春申君很發愁,四處尋訪宜于生兒子的婦女進獻給楚王,可是不見成效。
趙國人李園聞訊而來,打算把自己的妹妹進獻給楚王。聽說楚王不宜生育,恐怕時間長了不能得到寵幸,李園便尋找機會做了春申君的舍人。不久他請假回家,故意延誤了返回的時間,以便引起春申君的注意。
果然,春申君責問他遲到的原因。李園回答說:
“齊王派使臣來求娶我的妹妹,由于我跟使臣飲酒,所以延誤了返回的時間?!?
春申君問道:“訂婚禮物送來了嗎?”
李園回答說:“沒有。”
春申君又道:“可以讓我看看你妹妹嗎?”
李園說:“可以?!?
于是李園把妹妹獻給春申君,并立即得到春申君的寵幸。不久,李園知道妹妹懷了身孕,就同妹妹謀劃好了進一步的打算。
李園的妹妹找了個機會勸說春申君道:
“楚王尊重寵信您,即使兄弟也不如。如今您任楚國宰相已經二十多年,可是大王沒有兒子。如果楚王壽終之后將要改立兄弟,那么新的楚王就會使用自己親信的人,您又怎么能長久地得到寵信呢?不僅如此,您身處尊位執掌政事多年,對楚王的兄弟們難免有許多失禮的地方,楚王兄弟果真立為國君,災禍將落在您的身上,還怎么能保住宰相大印和江東封地呢?現在我知道自己懷上身孕了,可是別人誰也不知道。我得到您的寵幸時間不長,如果憑您的尊貴地位把我進獻給楚王,楚王必定寵幸我。我仰賴上天的保佑生個兒子,這就是您的兒子做了楚王,楚國將全都歸您所有,這與您身遭意想不到的災禍相比,哪樣好呢?”
春申君認為這番話說得對,就把李園的妹妹送出去安排在一個秘密的住所里,然后向楚王說要進獻李園的妹妹。楚王把李園的妹妹召進宮來很是寵幸她,不久果然生了兒子,并被立為太子,楚王于是封李園妹妹為王后,并重用李園,李園開始參與朝政。
李園把妹妹送進宮封為王后,生的兒子立為太子,如愿以償,但是卻擔心春申君日后會泄漏秘密,于是就暗中豢養了刺客,打算殺春申君滅口。由于做事不密,這事被人知道了。
春申君任宰相第二十五年,楚考烈王得了重病。這時候有個叫朱英的人來進言春申君。
朱英說:“世上有不期而至的福,也有不期而至的禍。如今您處在生死無常的世上,事奉喜怒無常的君主,又怎么能沒有不期而至的人呢?”
春申君問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福?”
朱英回答:“您任楚國宰相二十多年,雖然名義上是宰相,實際上就是楚王?,F在楚王病重,死在旦夕,您輔佐年幼的國君,代他掌握國政,如同伊尹、周公一樣,等君王長大再把大權交給他,現在不就是您南面稱王而據有楚國?這就是所說的不期而至的福?!?
春申君又問:“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禍?”
朱英回答道:“李園不執掌國政便是您的仇人。他不管兵事卻豢養刺客為時已久了,楚王一死,李園必定搶先入宮奪權并要殺您滅口。這就是所說的不期而至的禍?!?
春申君接著問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人?”
朱英回答說:“您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死,李園必定搶先入宮,我替您殺掉李園。這就是所說的不期而至的人?!?
春申君聽后說:“你要放棄這種打算。李園是個軟弱的人,我對他很友好,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朱英知道自己的進言不被采用,恐怕禍患殃及自身,就逃走了。
此后十七天,楚考烈王去世,李園果然搶先入宮,并在棘門埋伏下刺客。春申君進入棘門,李園的刺客從兩側夾擊,刺殺了春申君,砍下他的頭,扔到棘門外。同時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滿門抄斬。而李園的妹妹與春申君所孕之子,被立為楚王,這就是楚幽王。[18]
上述文字中,人物的對話不必當真,我們來分析事件,找出春申君和呂不韋二者的不同,以辨析真偽。
作案動機
楚考烈王無子,求子以繼王位,所以,即使知道李園妹妹所生非自己親生,也可能會裝聾作??;而秦莊王有數子,不愁王位無人繼承,沒有必要明知而隱忍,或聞流言而隱忍。不能把江山送與他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八年的時候,他的弟弟長安君成蟜,統帥軍隊去攻打趙國,走到半路反叛,被殺死在屯留。也就是說秦始皇有個弟弟名叫成蟜,秦始皇20歲的時候,成蟜也已經成年,可以帶兵攻打趙國。如果成蟜此時18歲,那他應該是秦莊王逃出趙國前與秦始皇的母親生的兒子。秦莊王沒有必要立一個身世有爭議的兒子為王,以留后患。
作案過程
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著急,找了很多宜于生兒子的女人進獻給楚王,都沒有效果。春申君一個接一個給楚考烈王送美女,楚考烈王一個接一個地幸之,無效。估計楚考烈王都幸了誰,自己也說不清;而子楚則是落魄在趙國,好容易得到一個女人,如獲至寶。為求得此女,先鄭重其事站起來,給呂不韋敬酒,說了一通恭維的話,這才開口請求女人。所以,什么時候幸之,什么時候生子,一定是清清楚楚。是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心知肚明。
事發時間
《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為太子”,沒說是否足月生子;《史記,呂不韋列傳》則明確記載:秦始皇的母親是“至大期時,生子政。”文字表述得很清楚,秦始皇是秦莊王幸其母親之后足月而生。
事發后心理變化
楚考烈王不知道兒子是哪里來的,而知道的人卻膽戰心驚,整天擔驚受怕,對其生父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心安;而子楚則處之泰然,繼位之后,委任呂不韋為宰相,賜給封國十萬戶,號稱文信侯。不但沒有擔驚受怕,沒有恨之入骨,還把兵權交給呂不韋。
作案后產生的結果
新君登基,春申君立刻被殺,滿門抄斬,這是要殺人滅口以絕后患;而秦莊王、秦始皇父子先后繼位,并沒有要殺呂不韋滅口。不僅未殺,還授予兵權,委以重任。呂不韋因牽連嫪毐謀反被罷相,兩年后自殺,秦始皇也未傷其家人及門客的性命。[19]
動機、過程、時間、心理以及結果,都否定了《史記·呂不韋列傳》關于秦始皇為私生子的記載。
三 關于私生子的結論和原因
綜合上述的記載與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關于秦始皇為呂不韋私生子的記載,其文字自相矛盾,其內容有悖常理,其事件的發展不符合邏輯。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不可信的,不應采信。
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說法呢?
其產生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列國的王孫后裔,憎恨秦始皇滅亡六國的統一行為,編派出秦始皇自己為私生子的傳言,以解心頭之恨。
這等阿Q精神,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是十分盛行而且十分相似的。讓人欺負了,家破人亡了,可是打不過人家,怎么辦?把他的女人強奸了,叫他世世代代生傳的都是我的種,讓他什么都是白忙活,都是替我忙活。
奧斯卡獲獎影片《勇敢的心》說英格蘭人如何欺壓蘇格蘭人,蘇格蘭人起義被鎮壓了,怎么辦?怎么報這個亡國滅種的血海深仇?主人公通過誘奸,把英格蘭王子的老婆幸了,于是蘇格蘭人心理平衡了,血海深仇變成了心中的竊喜。因為一旦小王孫長大登基,從今往后,英格蘭整個國家都是蘇格蘭人的了,是蘇格蘭人真正統治著整個英國。
正所謂,一個男人在床上征服了一個女人,等于征服了整個國家。
第二,有學者認為,司馬遷之所以杜撰出私生子一說,是為了把劉邦滅秦南面稱帝合法化。
既然秦始皇是呂不韋的野種,就沒有資格為秦王,更沒有資格為天下之秦始皇。劉氏取而代之是除暴安民,替天行道。
第三,漢代劉姓君王都痛恨呂氏,編派出此說以貶呂昌劉。
呂后是漢高祖劉邦的夫人。劉邦死后,呂后專權,殺劉氏王而封呂氏王。呂后死后,周勃等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呂氏王而還劉氏江山。呂不韋姓呂,呂后封諸呂為王,是企圖復辟呂不韋秦始皇之呂氏天下,逆天而為,誅之有理。
上述三條原因都有其合理性,是可信的。所以我們說,秦始皇無論其出身還是繼承王位,都沒有什么可以挑剔的。
雖然《史記》中,司馬遷利用文學創作的東西,來極力動搖秦始皇登基執政的合法性,以此動搖其統一天下南面稱帝的根本,然而,其對歷史事件的記載,還是給后人留下了解秦始皇的重要資料。正是由于童年不同尋常的苦難經歷,才使得秦始皇從根本上不同于諸侯列國的王子們,登基為王后,不同于諸侯列國,包括秦國自己祖先的所有君王,因而得以完成統一中國的宏偉大業。
第三節 秦始皇一統江山不易
后人提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大多喜歡引用司賈誼的一句話:秦始皇是“續六世之余烈”。這句話其實是再暗貶秦始皇是沾了祖先的光,摘了先人的桃子。由于秦始皇消滅六國的神武無法抹殺,統一中國建立了強大的國家功勛的蓋世無人逾越,賈誼等漢代文人便使出了這等咬文嚼字的陰損招數。六個字將秦始皇的所有功勞一筆抹殺。
可是如果我們問一句,春秋戰國幾百年,諸侯列國也各有稱霸強盛的時候,他們的子孫為什么沒能沾祖先的光,摘先人的桃子,“續六世之余烈”滅六國一統天下?反倒是立刻敗家亡國滅種呢?
讓我們來舉幾個諸侯大國的敗家子例子。
一 諸侯列國既盛即衰
齊桓公強盛之后身被蛆食
齊桓公有管仲、鮑叔牙輔佐,稱霸諸侯,曾經多次召集諸侯前來會盟。用齊桓公自己的話說:“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那個時候,周天子的威嚴也不如齊桓公。天下基本上是靠齊桓公來維持秩序。
可是等到齊桓公病倒了,那些生活在富貴之中的王子們,不是去探望父王的疾病,而是各謀王位。其中五個年長的公子,各結黨派,準備刀兵。齊桓公一死,各公子馬上互相廝殺,以至于宮中無人,沒有人顧得上給齊桓公入棺下葬,尸體放在床上67天,爬滿蛆蟲,有的蟲子都爬到門外來了。
齊桓公的五個兒子,都先后登上了王位,但都沒有坐穩江山,不是被殺,就是不得不出逃。十年內亂,齊國從此一蹶不振,一路衰落,連地處邊遠的少數民族狄人,也來攻打齊國。
在這之后的十年時間里,晉國強大起來,會盟諸侯的成了晉國。到了公元前379年,齊國終于被大臣田氏家族篡奪王位,齊桓公的齊國滅亡。
楚靈王稱霸諸侯兒子棄疾即生內亂
楚靈王執政的楚國,十分強大。楚靈王三年,楚王在楚國的申邑召集諸侯前來會盟,沒有國家敢不來。這年七月,楚靈王又率諸侯聯軍征討吳國,吳國只好割地求饒。三年之后楚國滅掉陳國,之后又兼并了蔡國。這使得楚國成為戰國時期國土最為遼闊的諸侯大國。
然而,公元前529年,楚靈王一死,楚國開始內亂。等到楚靈王的侄子棄疾繼承王位成了楚平王的時候,就有了霸娶兒子未婚妻,殺死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和兄弟伍尚的事情,終于引來伍子胥帶領吳國的軍隊替父報仇攻打楚國。
楚平王為自己的兒子太子建迎娶秦國的女子為妻,等到這個女子到了楚國,楚平王一看,女子美麗,不覺動了邪念,不給兒子為妻,自己納為妃子。
楚平王怕兒子忌恨,就想殺了太子建。太子建的老師太子太傅叫伍奢,他有一個兒子很有名,就是伍子胥。伍奢聽說楚平王要殺太子,就來勸諫,結果反被楚平王關了起來。太子建聽到這個消息,就逃到了吳國。
楚平王要殺伍奢,伍奢的對頭,也是太子建的老師,太子少傅名叫費無忌,就進讒言說:“伍奢有兩個兒子,一個叫伍子尚,一個叫伍子胥。如果不殺掉他們,將來必定成為楚國的禍患。大王何不用赦免他們父親的名義召見他們,然后殺掉?!?
于是,楚平王就派人對伍奢說:“如果你能把你的兩個兒子叫來,我就可以饒你不死。”
伍奢說:“伍尚會來,伍胥不會來。”
楚平王問:“為什么?”
伍奢說:“伍尚為人清廉,孝敬父母,會為義節而死。聽說來見大王可以救父親,一定會不顧自己的生死來覲見。伍胥為人聰明而善于心計。知道來見大王必死無疑,所以一定不會來。但將來成為楚國禍患的一定是他。”
楚平王于是派人召見他們。兄弟倆得到消息,伍尚對伍胥說:“聽到能夠赦免父親的消息而不去,是不孝。父親被殺而沒有辦法和能力去報仇,是沒有智慧。正確判斷自己的能力,然后量力而行,才是聰明人。我沒有能力復仇,所以我去送死,你逃走吧?!?
于是,伍尚就回到京城去見楚平王。伍子胥則張弓搭箭出來見楚平王的使者,使者一見,嚇得逃走。伍子胥逃到吳國,他的父親伍奢,兄弟伍尚被楚平王殺了。
過了幾年,伍子胥果然帶領吳國的軍隊來攻打楚國,吳國的軍隊先是攻克了楚國的數座城池,接著在豫章重創楚國抵抗的軍隊。公元前506年,吳國的軍隊終于攻進了楚國的郢都,當時楚平王已死,繼位的楚昭王逃走。吳國的軍隊挖開楚平王的墳墓,污辱楚平王的尸體。
逃出楚國的楚昭王跑到秦國,來向秦哀公求救。本來秦哀公是不想發兵救楚昭王,可是楚昭王有個大臣名叫申包胥,七天七夜,飲食不進,啼哭不止。最后秦哀公沒有辦法,就派了五百輛戰車,幫助楚昭王攻打吳國的軍隊。經過戰斗,吳國的軍隊終于退出了郢都,楚昭王這才得以回到楚國。
這之后,楚國又多次遭到吳國的攻打,楚昭王幾次被迫逃離郢都避難。公元前504年,楚國不得不把國都從郢遷到了鄀。吳國衰落之后,楚國又不斷受到齊國和秦國的威脅。到了公元前209年,當時楚國是楚懷王,秦國是秦昭王。秦國攻打楚國,一下攻克了楚國八座城池,楚懷王害怕,不得不按照秦昭王的指令,到秦國議和,沒想到一到秦國,就被秦昭王囚禁起來。后來楚懷王從秦國逃了出來,跑到了趙國,趙國害怕秦國,不敢收留,竟然又把他送回了秦國。結果楚懷王就這樣屈辱地死在了秦國。弱國之君,甚是悲慘。
燕昭王稱霸,兒子惠王立刻敗落
在齊桓公、秦穆公、楚靈王先后稱霸諸侯的時候,燕國還只是北方的一個小國。由于燕國弱小,所以經常受到大國侵略,不得不小心地依附于某個強大的國家,才能得以生存。
燕昭王繼位前,燕國剛剛經歷了內憂外患。
燕太子和一個名叫市被的將軍造反,包圍了王宮,企圖殺死執掌朝政的大臣子之。攻打過程中,太子和將軍市被又發生矛盾,互相攻打,結果是將軍市被被人殺死。
這時候,齊國的孟軻建議齊王乘燕國混亂,出兵攻打,齊王采納了孟軻的建議,發兵攻打燕國。燕國這時候沒有人保衛國家,所以城門大開,齊國的軍隊長驅直入。燕國的國王噲死在亂軍之中。兩年以后,齊軍退去,人們擁戴太子平繼位,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是在燕國戰敗后繼位的,他有亡國受辱的切膚之痛,所以能夠禮賢下士,發奮圖強。燕昭王對大臣郭隗說:“齊國乘我國內亂,打敗了我們。燕國弱小,無法復仇。如果能獲得賢能之士輔佐,一定能雪洗先王恥辱,這是我最大的心愿。先生是否知道哪里有這樣的賢能之士?”
郭隗回答道:“大王如果真想招攬賢能之士,就從我開始吧。這樣,比我有本事的人,就會不遠千里,來報效大王?!?
燕昭王采納了郭隗的建議,以老師的禮節侍奉郭隗,替他擴建了宅院。果然,樂毅從魏國前來,鄒衍從齊國前來,劇辛從趙國前來。各地賢士,爭相奔赴燕國。經過幾十年的勵精圖治,燕國開始強大起來。
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國以樂毅為上將軍,出動謀士游說諸侯,聯合了秦、楚、韓、趙、魏國,一起攻打齊國。結果齊國大敗,齊湣王逃出國都。燕國軍隊單獨追擊齊軍,一直攻入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向東約30公里處),洗劫了齊國的財寶,焚燒了齊國的宮殿和宗廟,報了當年國破父亡的血海深仇。燕國軍隊在樂毅的指揮下,橫掃齊國全境。齊國當時只有聊、莒、即墨三個城池沒有被攻陷,其余國土,都歸了燕國。
然而,五年之后,燕昭王去世,兒子燕惠王繼位。燕惠王小的時候,雖然也曾聽說過國家遭受戰亂,受大國欺負的經歷,但他畢竟生在盛世,長在宮廷,家仇國恨沒有切膚之痛。相反,在做太子的時候,和將軍樂毅的一點小矛盾,卻刻骨銘心,耿耿于懷。
所以燕惠王登基后,立刻罷免了樂毅的上將軍,換上了一個名叫騎劫的人擔任。樂毅怕被殺,逃亡趙國。
樂毅離開燕國逃往趙國的消息傳到了齊國,齊王看到了收復失地的希望,于是發兵攻打燕國。齊國將軍田單,僅僅憑借即墨一座城池的兵力,就打敗了燕國軍隊,燕國新任的上將軍騎劫在戰亂中被殺。齊國奪回了被燕國占領的大部分土地。從此燕國再無起色。直到57年后,燕王喜被秦國俘虜,燕國滅亡。
晉文公創業,孫子靈公敗家
晉文公重耳登基的時候已經62歲了,在這之前他在國外逃亡了19年。公元前637年晉惠公夷吾死了,秦穆公不滿意晉國在秦國做人質的太子不辭而別,就找來晉惠公夷吾的哥哥重耳,派軍隊把他護送回國登上王位,這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登基不久,大臣呂省等密謀造反,要放火焚燒王宮,殺死晉文公。
有一個宦官名叫履鞮的,得到這個消息后,偷偷跑去想告訴晉文公。由于這人當年曾奉命追殺過晉文公,所以聽見他來求見,晉文公不但不見他,還派人傳話斥責他道:
“當年我在蒲城,你殺我不成,割斷了我的衣袖。后來我隨狄君出獵,你又替晉惠公來追殺我。晉惠公給你三天的期限,你一天就趕到了,真賣力氣?!?
履鞮受了責罵,回答說:“我是個受過宮刑的人,對君主不敢有二心,因此得罪了你。你現在雖然為君王,難道從此以后,再也不會有蒲城和狄國那樣的災難了嗎?管仲曾經拿弓箭想射殺齊桓公,射中了齊桓公的皮帶鉤。后來齊桓公不計較,靠著管仲的輔佐稱霸諸侯。現在有個受過宮刑的人有要事向你報告,你卻不肯接見。災禍不久就要降臨了。”
聽到這話,晉文公趕緊接見了履鞮,這才得知了大臣要造反的消息。由于晉文公剛剛登基不久,手下沒有可以信賴的人,于是就偷偷地跑出都城,到秦軍駐扎的王城求見秦穆公。三月己丑,呂省果然造反,焚燒了王宮,可是卻找不到晉文公。這時候秦國的軍隊再次護送晉文公返回國都,并殺死了謀反的大臣。晉文公重新掌握了國家。
晉文公登基之后,修明政治,施恩百姓,聯絡諸侯,尊崇周天子。
晉文公四年,楚國攻宋,宋國向晉國求救。當年晉文公重耳逃難途中,曾經受到宋國的幫助,于是晉文公決定出兵救宋。
晉國軍隊和楚國軍隊在戰場上相互對壘了,可是,晉文公當年逃亡時,也曾經受過楚國的幫助,于是,晉文公不食前言,在楚軍進攻時,主動撤退,退避三舍。最終,晉文公靠德政,在諸侯和周天子那里確立了霸主的地位。周天子派王子虎冊命晉為諸侯霸主,并賜大車,紅色弓箭一百副,黑色弓箭一千副,香酒一壇,玉勺及勇士三百人。
晉文公五年,與諸侯會盟于晉國的國都踐土(今天鄭州北30公里處)。當年冬天,晉文公又在溫城大會諸侯。
晉文公在位九年,71歲去世。他的兒子歡繼位為晉襄公。由于晉襄公歡年紀比較大,有過跟父親逃難的經歷,知道今天的好日子來之不易,所以,晉襄公繼位以后,還是能夠繼續晉文公的衣缽??墒菚x襄公畢竟年紀大了,在位七年就死了,他的兒子,也就是晉文公的孫子夷皋繼位為晉靈公。晉靈公生下來晉國已經是太平盛世,所以,他的作為就和他的爺爺、父親迥然不同。
晉靈公奢侈無度,胡作非為。他最愛玩的把戲是叫宦官、宮女,甚至大臣站在下面,自己在樓臺上用彈弓射人取樂。廚師燉熊掌不爛就把他殺了,還叫婦人把他的尸體搬過朝堂丟棄。
大臣趙盾勸諫,晉靈公不聽,反派人去刺殺趙盾。殺手到了趙盾家,見家中十分節儉,感嘆道:“殺死忠臣和違抗君命,罪過都是一樣的?!庇谑亲约鹤矘涠?。
不久,晉靈公又埋伏武士要刺殺趙盾,又被晉靈公自己的廚師通風報信,冒死相救,趙盾又得以脫險,不得不逃離都城。
后來,趙盾的同族兄弟將軍趙穿,在桃園刺殺了晉靈公,迎回了趙盾。晉靈公無道,趙盾受到百姓的擁戴。趙盾和兄弟趙穿擁立靈公的叔叔黑臀繼位為晉成公。由此,也就埋下了晉國大臣專權,六卿爭斗的禍根。直到若干年之后,趙、魏、韓諸卿瓜分晉國,晉國分裂為趙、魏、韓三個諸侯國。
為什么這些諸侯大國的子孫不能繼承先人的強大?
齊、楚、燕、晉諸國由盛到衰的歷史事例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
沒有經歷過苦難,不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守之更難的道理,國家就難以長治久安。
生活在宮廷里,尤其是生活在盛世的王子們,從小養尊處優,雖然獲得最高權力也要經過勾心斗角,甚至流血犧牲,但是,畢竟那是自己該得的東西。得到它之后,最重要的事情是保護好不要失去。所以,大多數王子登基之后,并不會有太大的作為,他們所做的事情,一個是享受權力,一個是保護權力。
另外,由于他們從小生在宮廷,往往一生下來自打懂事起,眼前就是父王創下太平盛世。所以,他們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的天下永遠就是這樣的太平盛世。即使有歷史典籍的借鑒,有父輩師長們的教誨,但是他們不會聽得進去,也想象不出這個太平盛世一旦沒有了會是什么樣的恐怖。所以他們無動于衷,我行我素。
更由于上接盛世,國家朝廷,錢糧兵馬,取之不盡;能臣良將,殺之不竭。做君王的,奢侈浪費,不過滄海一粟,一國之君,能吃多少用多少?一言逆耳,殺一二忠臣良將,也不影響國家運轉和對外御敵。
然而,君王奢侈浪費,大臣、官吏必然效法。殺忠臣良將而任用阿諛小人,必然使吏治腐敗。忠臣良將得不到晉升,必將使人人不修真才實學,而效法阿諛奉承。阿諛奉承不僅僅是說幾句好話,阿諛奉承必然要與貪污腐敗緊密相聯。古話,不能光拿話填人。上行下效,漸漸地整個領導國家,帶領民眾的官吏體系腐敗,進而蔓延到人心的道德淪喪,接下來就是亡國。
二 困苦造就了秦始皇偉大的人格
童年的經歷對秦始皇產生了重要影響,使他在根本上不同于其他諸侯國的王子皇孫。使他沒有在祖輩們創下的盛世江山上享受榮華,而是一刻不懈地奮斗努力,朝著一個當時人們不能想象的宏偉目標,努力推進。
歸納起來,大約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到了諸侯間的戰爭,是一切苦難的根源
由于童年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趙國的底層,親眼目睹了諸侯間的戰爭給人帶來的肉體痛苦,和親情悲傷。更有甚者,秦始皇自己也親身經歷了被人追殺,親眼看到和體會到了自己和母親對于死亡的恐懼,他眼里的人,不再是大多數帝王眼中的臣民,僅僅是一個符號,一個賤如螞蟻的活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恐懼、有悲傷,如同自己一樣的生靈。由此秦始皇認識到戰爭的殘酷,生命的脆弱,并找到了引發殘酷戰爭的根源。
他曾在公開場合說:“天下之所以飽受苦難,征戰不斷,都是因為有大大小小的諸侯王存在。”[20]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在思想深處,已經開始懷疑,并且大膽否定了幾百年來,周天子制定的天子諸侯的國家制度。而一個“苦”字,道出其對諸侯之間戰爭的憎恨。戰爭在秦始皇的手里,不再是殺人的手段,秦始皇要用戰爭消滅諸侯王國,最后消滅戰爭,以解黎民之苦。
上述觀點可能會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個暴君,他用武力統一了中國,他殺了很多人。有一個形容詞被后人廣泛地引用,以此來描述秦始皇統一戰爭的殘酷,這就是西漢文學家賈誼的名句:“伏尸百萬,流血漂櫓”。說秦始皇的統一戰爭殺死了百萬以上的人,流的血能夠漂浮起盾牌。
然而,這種認識是不對的。賈誼的這八個字形容詞不符合歷史的記載。秦始皇并不是通過屠殺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宏偉大業。恰恰相反,他以極小的傷亡,完成了消滅六國的統一戰爭。
而之所以能以極小的傷亡消滅諸侯六國,完成最需要殘酷戰斗的統一大業,也并不是如我們習慣上所認識的那樣,是因為秦國過于強大,諸侯過于弱小。
較少的傷亡來自于秦始皇的仁慈,來自于選擇合適的將領和運用巧妙的戰略。關于這個問題,本書第四章至第六章將專門論述。
(2)認識到諸侯間的反復無常
戰國時期的各諸侯王國之間,彼此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血緣和聯姻關系。說到底,原來是一家人,眼前也沾親帶故??墒?,各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殺,卻一點也沒有沾親帶故的憐惜之心。而且,每一次諸侯之間的戰爭,都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正義之師,王者之師,可是實際上,都是利益和恩怨的產物。每一次戰爭流血殺戮的結果,往往是酒桌上相逢一笑,恩仇泯滅。
當年秦國攻打趙國,血戰數十月,連累秦始皇母子逃命,家破人亡,差點就命赴黃泉??墒菓鹗逻^后,兩國又化干戈為玉帛。等子楚登基,趙國更是把秦始皇母子奉為上賓,車馬衣錦而使還。從小就生活在王宮里的王子們,不會體會到這種巨大的變化,從而產生對各諸侯王的藐視和不信任。秦始皇不然,在道德上消除了與諸侯盟國忠、義的桎梏,這就使得他在后來的統一戰爭中,幾乎不提出任何攻伐的理由,同時也不被任何的求和理由所動搖,一直要把戰爭進行到最后的勝利。
如果把秦始皇的戰爭,與秦國另外幾位賢明君主發動的戰爭作比較,這一點尤為明顯。
秦始皇的戰爭,目的明確,就是要消滅諸侯統一中國,而秦國歷史上其他賢明君主,則大多沉湎于諸侯間的這種權術游戲,僅僅滿足于依仗秦國的強大,玩弄諸侯于股掌之間。從這點意義上講,秦始皇能夠統一中國,而其他人不能,不僅僅是因為秦始皇的秦國強大,更重要的是認識問題,思想境界問題。
(3)明白了尊貴和權力來之不易
品嘗到了世事的無常,明白了權力和國家的強大,都有可能瞬間消失。所以,一旦擁有了權力和強大,就要把它利用到極致,否則,時不我待。
秦始皇出生在趙國,戰國時期諸侯列國互相交換太子,以為人質的情況很普遍。但是像秦始皇這樣,打記事起就遭到所在國追殺的情況,絕無僅有。從兩歲到十歲,秦始皇過的是隱姓埋名,擔驚受怕的日子。這日子甚至不如最低賤的奴隸。但是,突然有一天,趙國就換成了一副笑臉,把他們母子尊為上賓,并且錦衣仗車,護送回國,不久,秦始皇又登基為王,貴有天下。這一切的變化,如同做夢。這樣大的變化,會怎樣潛意識中主宰秦始皇今后的思維和行為呢?
歷史典籍沒有這方面的記載,我們可以從現實生活,從我們身邊的活生生人的表現來推斷一下。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事例:窮苦的人,地位卑微的人,一旦獲得權力,他會怎么樣?他會把權力使用到極致。本性善良的,會用手中的權力,千方百計獲得更多的權力,把官做大,再做大。把錢掙多,再掙多;而本性邪惡的,則凡是權力能夠得到的東西,他都要得到,不管是合法還是違法。貪污受賄,玩女人,奴役下屬和百姓等等,壞事做絕。
相反,地位不是那么低賤的,本來就擁有相當財富的人,或者從小生活在富足權貴家庭的人,一旦獲得了權力和金錢,反倒不像低賤卑微的人那樣窮兇極惡。他們經常會表現出要享受現有權力和金錢的知足。如果沒有意外的打擊和挫折,對于獲得更高的權力和更多的金錢的欲望,反而不那么強烈。這種人,做起好事來,不會是豐功偉績,做起壞事來,也沒那么罄竹難書。
這種現象,正好能夠解釋秦始皇和其他君王的差別。
秦始皇接過來的是曾祖父秦昭王創下的盛世霸業。雖然他繼位的時候只有13歲,但由于秦始皇從根本上不同于秦國,乃至各諸侯國的君王,所以他沒有像其它諸侯的太子們那樣,心安理得地享受先祖留下的榮華富貴,而是把童年時代積聚下來的苦難轉化成人生理想和政治野心,在秦國強大的國力軍力所搭建的大舞臺上,時不我待地急切施展。
秦始皇是怎么統一中國的?
他都做了哪些與眾不同的大事,使得祖先幾代人都沒能實現的宏圖大業,在他手里夢想成真?
如果我們讀《史記》,僅從文字的表面來理解,想看看秦始皇為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都做了哪些值得青史留名的事情,一定會失望。從《史記》的記載中,我們只會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秦始皇從13歲繼位到39歲統一中國,在這26年的時間里,他只做了兩件事情,一件是為自己,一件則是犯了一個錯誤。
三 復網友秦始皇的姓氏
《真秦始皇》出版后,很多網友來信留言與我探討秦始皇姓氏問題。有網友引用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說秦始皇應該姓名,名曰趙政。
的確,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的確寫到:“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郧卣淹跛氖四暾律诤?。及生,名為政,姓趙氏?!钡菂s未說明這“姓趙氏”依據為何。
我們知道,史書的文字其實分為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作者記錄下的“材料”,一部分是作者闡述的“結論”。
如果一部史書中,材料與結論經常抵牾,我們就會說這個作者不夠嚴謹。當作者選取的材料與他闡述的結論產生矛盾時,讀者應該采信材料,爾摒棄其結論。
秦始皇的姓氏就有這個問題。
我們首先來看司馬遷記載的材料:
秦始皇的祖先屬于顓頊部族。秦始皇的祖先大費(大約是公元前2100年),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讓他為自己馴養禽獸,并賜給他贏姓。
商紂王時期(約公元前1046年),秦始皇的祖先有個名叫蜚廉的,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季勝,一個叫惡來。
季勝這一支五世之后有個子孫名叫造父,因為善于駕車,并在周穆王平定徐偃王叛亂時有功,被周穆王賜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附近)。造父這一支的子孫從此以封地為氏,姓趙。后來的名人晉國的大夫趙衰,就是造父這一支的后人。有名的“趙氏孤兒”說的就是趙衰子孫的事情。
蜚廉還一個兒子惡來早逝,其子孫也住在趙城,也姓趙。惡來五世之后有個兒子名叫非子,非子搬到了犬丘居住(今陜西省咸陽市的西面)。非子因為替周孝王飼養牲畜有功,周孝王便把犬丘向西300里的西犬丘賜給非子做封地(今甘肅省清水縣)。由于這塊地方當時稱為秦地,于是,就讓非子繼承贏氏的封號,號稱秦贏。(這個時間大約是公元前890年。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秦始皇原本贏姓的祖先就分岔為趙氏和贏氏兩支了。)
非子的后人秦襄公因為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周平王便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賜給他,并封他為諸侯。秦國始立。過了512年,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出生在趙國邯鄲。
如果根據司馬遷敘述的這個繁衍過程,秦始皇是非子、秦襄公這一支的子孫,理應承襲贏氏,這明顯與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姓趙氏”的結論相抵牾。我們應該采信其材料,摒棄其結論。
故而,秦始皇當姓贏氏,曰嬴政。
《史記》中這樣的抵牾有很多,本書后面還有詳述?!墩骓椨稹贰墩胬钏埂贰墩骓n信》也多有論述。很多情況下,當我們采信司馬遷的結論時,整個事件便破綻百出怎么也理不順,而一旦摒棄結論,采信其材料,一切便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