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要讓頭腦“生了銹”
書名: 將來的你 一定會感謝現在努力的自己(勵志人生之奮斗崛起季)作者名: 張新國本章字數: 4459字更新時間: 2021-05-27 16:42:55
對于青少年來說,知識當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思考能力。絕大多數人看待優秀者,往往只關注他們工作的成果和輝煌的成就,很少去留心和分析他們的行為習慣。換句話說,就是只羨慕別人籃子里的蘋果多了,但沒有留心是怎么多起來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把學習搞好,只不過普通人還沒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諦,而優秀者已經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閃光的足跡。他們依靠過人的思維和審時度勢的能力,不斷搶抓機遇,不斷創造輝煌。
思考有這么大的威力嗎?當然!毫不夸張地說,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會思考。人通過思考改變了歷史,發展了時代,統治了世界,成了大自然當之無愧的主人。如今,在全社會鼓勵創新、呼喚創新時我們可曾想過,思考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青少年朋友,讓我們來看一個關于思考的小故事吧:
同學們,你們能用一支香煙打一個煙結嗎?有些同學可能會回答:“這有什么難的,我肯定會。”但是,如果真的讓你來試試的話,也許就很難成功了。不信,你往下瞧。
看,在教室里,圍著一大群人,他們在干什么?原來,這就是二班的同學。作文課熊老師給他們出了個題目:給香煙打個煙結。這樣的題目,他們從沒遇到過,因此,同學們都異常興奮,個個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給這支香煙打結。
首先,陳晗閃亮登場了。只見他把香煙用自己衣帽上的繩子緊緊地裹了幾圈,然后再打上一個結,就算是做好了。
張向濤也不甘示弱,信心十足地走上了講臺,可還沒過30秒鐘,那支可憐的香煙已經被他攔腰截斷了。
見兩位男生都沒有成功,熊老師又讓女生來試一試。
坐在后排的麗麗同學自告奮勇地跑了上去,這次,麗麗拿來一支筆芯,用筆芯尖將香煙里的煙末都挖了出來,最后終于打好了煙結。同學們都以為成功了,但是老師并不認可,畢竟里面的煙絲都沒有了。
最后,還是熊老師親自出場了。只見她從口袋里拿出一張長方形的銀色紙,用它把香煙緊緊地裹了起來,卷成了一個長條。然后,她很靈巧地把長條打了一個結。
接著,熊老師把銀紙打開,同學們驚奇地發現,那根香煙并沒有斷,完好無損。
這是怎么回事?熊老師和藹地告訴同學:“其實,我用銀紙把香煙緊緊裹好,是為了讓它把力平均分給一支香煙的各個位置,這樣,煙就不會斷了。”
老師簡短的話語,讓同學們茅塞頓開,更讓他們佩服得五體投地。是呀,這么簡單的道理,自己怎么就沒想到呢!?
通過這次有趣的游戲,同學們明白了——只要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哪怕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再難做的事情,也能成功!
關于思考,古人已經非常重視。有句話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足可以說明思考的重要性。思考對于我們每一個人,對于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非常重要。
就拿我們學生為例吧,為什么考試后發現,同一個班的學生的成績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學生從事的是腦力活動,所以思考是少不了的,可是有的人勤于思考,有的人則反之。
同一道難題,拿到這兩種人的面前,第一種人會不厭其煩地思考,反反復復地計算,大有不做出此題誓不罷休之意。
可是第二種人呢?他們會瞟上兩眼,然后對自己說:“這么難的題目,反正老師是要講的,我又何必在這兒耗腦細胞呢?”
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第一種人欣喜若狂地做了出來,而第二種人雖然聽懂了老師講的,可是畢竟沒有第一個人理解得透徹,在考場也只有抓耳撓腮的份兒了。
我們來看這樣一道物理選擇題:
如果將一個塑料瓶裝滿水,擰上蓋子封死,然后朝著瓶子開一槍,結果會怎樣?
A.水從子彈的出口向前噴出
B.瓶子向四周炸開,水向四周噴出
C.瓶子里的水會向前和上下左右噴出,但不會向后噴出
D.瓶子里的水會上下噴出
要想解決這樣一道題目,我們的大腦應該怎樣進行思考?
第一,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題目的“關鍵詞”。這道題目當中有這樣幾個關鍵詞:塑料瓶、子彈、水。
第二,我們要從關鍵詞展開聯想:關于塑料瓶,中學物理沒有什么相關的知識點;關于子彈,我們會想到極高的速度、極強的穿透力,也許還能想到子彈運行的拋物線軌道,但根據這些好像還是不能得出結論。
然后我們想到水,中學物理中關于水的知識點有很多,例如水的密度、浮力、壓強,光在水中的折射、全反射等。再進一步往下想,其中密度、浮力、折射、全反射都好像和這道題沒什么關系。那么壓強呢?可以想到壓強的大小、方向……
對,方向!這道題目的選項不就是在說瓶子里的水會朝什么方向噴嗎?那么水的壓強的方向是怎樣的呢?物理書上寫得很清楚,在同一位置上,水的壓強在各個方向都是一樣的。
第三,我們再把前面想到的關鍵詞聯結起來,就可以得出一幅完整的畫面:
子彈以極高的速度穿過塑料瓶,給瓶子里的水施加了巨大的力量,由于水的壓強是向四周傳播的,所以,瓶子會向四周炸開。正確答案是B。
如果我們在考試中遇到了這么一道題,我們在哪幾種情況下能夠找到正確答案呢?
第一,瞎蒙一個,蒙對了;
第二,以前做過這道題;
第三,見過子彈穿過水瓶的照片或視頻,知道它會向四周炸開;
第四,從題目出發,利用學過的知識,通過思考推出正確的結論。
這四種情況中,前面三種都屬于運氣好,如果遇到別的題目的時候沒有這種運氣,那就只有干瞪眼了。而只有第四種是真正意義上的“解題”,具備了思考能力,不僅能夠解這一道題,更多的題也能解。
學習而不思考,學再多的東西也沒有用。所以,學習方法比學習內容更重要。因為一個人掌握了學習方法,那么他可以自學,即使沒有老師教,他一樣學得會。
一個人若不掌握學習方法,老師再努力教也沒有用。活人讀死書,讀一輩子也不會有出息。學習知識不是目的,使用知識、創造知識、儲存知識才是關鍵。
學習知識必須有所舍取,一個優秀的人才必須清楚自己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也應該知道跟誰學,如何學。對自我認識越早越清晰,你學的知識才越有用。
那些看見別人學什么,自己就跟著學什么的人永遠不會學出好成績。因為學習一定要追隨自己內心的意愿,你一定要了解學習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學出好的成績。
學習的關鍵在于思考,你在學習前一定要想清楚,想明白自己學習的動機和目的,只有這樣你才會讓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偉人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有一個偉大的老師,而是因為他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善于學習的人。
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就經過了十年的思考。他說:“學習知識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黑格爾在著書立說之前,曾緘默六年,不露鋒芒。在這六年中,他以思為主,專研哲學。哲學史學家認為,這平靜的六年,其實是黑格爾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時段。
牛頓從蘋果落地導出了萬有引力,有人問他有什么訣竅,他回答說:“我并沒有什么訣竅,只是對于一件事情做長時間的思考罷了。”他還說:“我的成功歸功于精心的思索。”
思考光芒萬丈,它照亮了通往創新的道路。阿基米德曾經說:“我只有一個嗜好,那就是不停地思考。”他在洗澡的時候,發現了浮力定律,這是因為他被純金王冠問題困擾,連日來苦思冥想,持續深入的思考最終帶給了他豁然開朗的喜悅。
孟子說“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我們每一個有志的熱血青年,都應該勤于思考,保持自己如推進器般強大功率的思考力,在成功之路上我們就能高歌猛進。那么,我們平時應該如何思考呢?
我們知道,人的思維速度非常快,大腦內部的信號是靠生物電流傳播的,速度可以達到每秒鐘30萬千米,所有人都完全一樣,生物電流不會因為你是天才或者不是天才而改變傳送速度。愛因斯坦的大腦電流速度不會超光速,你的大腦電流速度也不會只有每秒鐘20萬千米。請務必記住:你的大腦運轉速度和愛因斯坦的完全一樣。
所以說,所謂的聰明人和不夠聰明的人,他們在思維能力上的區別并不是誰的大腦“運轉更快”,而關鍵在于思維的方式要對路,在于誰的大腦“運轉更正確”。
具體到我們的學習中,學習能力和解題能力的強弱,也不在于誰的大腦天生就比別人運轉得“快”或者“慢”,而關鍵在于是否“正確”。因此,對于一個頭腦聰明的人而言,“思維快捷”只是表面現象,“思路清楚”才是根本。
我們小學做數學題的時候就知道一個簡單的公式:時間=距離/速度。既然大家的思考速度都是一樣的,要比誰能更快、更好地達到目標,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習者,就看誰能找到正確的道路,走出最短的距離。
一條正確的道路應該包括三個部分:正確的起點、正確的過程和正確的終點。如果我們在學習和解題的時候不能采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會面臨如下的問題:
第一,輸在起點:面對問題不知道從何下手。經常聽見很多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抱怨說“哎呀,我一看見題目就犯暈”“我一看見課本就犯暈”“我一想到數學就頭痛”等。不管是犯暈還是頭痛,其實都是思維混亂的表現。
例如看到一道物理題目,有人就會一頭霧水:“天哪,老師從來沒有告訴過我,我怎么會知道?”最后只能依靠猜測來胡亂蒙一個答案。而思路清晰的人則會知道分析題目中的關鍵詞,開始進一步思考。
第二,輸在過程:知識點越多,思路越混亂。很多人都玩過一種叫“俄羅斯方塊”的小游戲,如果能夠把各種各樣的俄羅斯方塊按照形狀互補地堆砌起來,就可以不停地玩下去,賺個幾十萬分。但如果只是胡亂擺放,那么只需要十幾個方塊就可以把屏幕填滿,游戲也就很快結束了。
我們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需要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如果能夠有效地梳理,人就會越學越聰明,知識也會越來越淵博,越是綜合性的大考,他的成績就越能和普通同學拉開差距;如果知識只是像一堆亂七八糟的俄羅斯方塊一樣堆在我們腦子里,大腦很快就會被填滿,學習就會越來越痛苦。
所以有不少人小時候學習挺好,顯得挺聰明的,但是隨著年級越來越高,知識越來越多,他們就無法應對,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復習前面的又忘了后面的,成績越來越差。
有的人平時學習不錯,做一些課后習題也感覺還行,但是一旦遇到把很多知識點串起來考的題目,遇到綜合性的大考試,成績就一落千丈。這樣一些現象,都是不正確的思維模式所造成的。
第三,輸在終點:無法利用已經知道的知識推理出清楚、正確的結論。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都有這樣的感覺:相關的知識全都學過、全都知道,但就是不會做題;平時看書聽課自我感覺良好,一上考場就一塌糊涂。原因很簡單:他們不知道怎樣才能把學過的知識有效地組織起來,用現成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
還有的人能夠找到正確答案,卻不知道怎么表述。常常有人在某一次考試結束以后,和同學們對題,發現自己答案全對,試卷一發下來就傻眼了:基本上全錯。原因也很簡單:理科的題目,答案正確,過程亂七八糟,沒人知道他是怎么算出來的;文科的題目,他覺得他說的就是標準答案的意思,但判卷老師卻看不出來他有這個意思。一言以蔽之:思維混亂,不知所云。
講到這里,大家已經可以理解為什么思路清楚對一個人如此重要,因為它直接決定著一個人思考的成果,也對我們有效地學習和解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聰明的大腦,必定是一個思路清晰的大腦,反之亦然。
如果我們在學習中遇到了前面提到的各種問題,對自己目前的學習效率和解題速度很不滿意,總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毫無疑問,我們需要努力改變錯誤的思維模式,學習正確的思維模式,讓自己成為思路清楚、頭腦靈活的優秀學習者。現在,就讓我們立刻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