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走進美麗的大自然
-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致家庭教育者)
- 方士華主編
- 1860字
- 2021-05-31 09:38:28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竭力做到在孩子們打開書本讀音節之前,先讀幾頁最美麗的書——大自然。”大自然包羅萬象,包含天文地理等各個學科,是一個生動有趣、可以直接接觸與感知的客觀世界,是一本絢麗多彩、天天展示在孩子身邊的大百科全書。
大自然對孩子充滿魅力,是孩子們快樂的源泉,在這里,他們會看、會聽、會摸、會聞,會有許多發現,會有豐碩的收獲。
人是大自然之子,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蟲鳥禽獸、山川河流、風霜雪雨,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發出聲聲呼喚。親近大自然,本來就是人的本性。
如今在城市里成長的孩子離藍天、陽光、花草、動物等大自然因素越來越遠,這是中國城市中一種十分普遍的現代生存狀態。
在鋼筋混凝土構筑的高樓以及防盜門里,在父母過分呵護和溺愛下,在電視、音響、電子游戲、電腦所制造出來的“狹小空間”中,孩子逐漸喪失了親近大自然的本性。這猶如在動物園中長大的野生動物一樣,失去了自然生態條件,就勢必失去許多野性和本能。
對學生的一次調查表明,幾乎所有孩子都渴望戶外活動,但至少60%的孩子說自己平時很少有機會去跋山涉水、種樹養花、認識動植物,甚至還有30%的孩子說:“如果我去外面玩,就要挨父母罵。”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在大自然中玩耍更是一種認識世界、陶冶性情、鍛煉身體、增長知識的有益活動。毫無疑問,父母應該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父母必須激發孩子對大自然的興趣。
雖然孩子天生愛玩,但也有一些孩子性格內向、行事膽小,另有一些孩子則沉湎于玩具,不愿過多地進行戶外活動。遇上這種情況,父母就更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了。
你可以從美麗的童話中激發他對大自然的興趣,也可以從講述自然常識入手,掌握若干知識后再帶其走進大自然,還可以用提問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
對于獨生子女,一方面讓其融入自己的朋友圈,另一方面還應與他共同玩耍,一同欣賞大自然。極少數孩子缺乏對大自然了解、認識的渴望,這往往與極少有機會親近大自然有關。
父母以“平時工作較忙”“孩子還是多讀點書”等為由,不主動給孩子走進大自然的自由和機會,顯然是錯誤的。應該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不過,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盡管帶孩子走進了大自然,但不能讓孩子興奮過度,這也是父母們需要注意的問題。
有這樣一個故事:
兩對父母在假日時帶著孩子去爬山。第一對父母帶著小孩爬山,偶然停下來喘口氣,又趕緊催孩子往上爬。“快點!還差一點就到了!”爸爸和媽媽說。
第一家人下山時,第二家人還在上山的半路上。“媽!你看這個!”第二家的孩子指著地上的一個空蟬殼給他的媽媽看。然后全家人蹲在地上細心地瞧著孩子的新發現。
“這樣爬山要爬到什么時候?”第一對父母看到了這種情形不禁搖搖頭。
第一對父母帶孩子爬山是以“達到終點”為目標。這種方式也許無可厚非,但是一味地趕到目的地,會錯過路上的很多風光。
第二對父母爬山的方式和第一對的不同就在于:到不到得了目的地并不重要,要緊的是玩得盡興,時時停下來看看路上有什么好玩的東西,欣賞沿途的風光景致。
帶孩子出來玩,就要讓他們玩得高興,享受大自然的奇異絢麗,徹底放松身心,玩得盡興。除此之外,帶孩子走進大自然,還有很多好處。
走進大自然,增長孩子的知識
大自然這所“藍天下的學校”是孩子學習、增長知識得天獨厚的課堂。在大自然中,我們能看到郁郁蔥蔥的田野,能看到碧波蕩漾的河水,能看見各種各樣的植物,能聽到充滿生命力的小動物的聲音。
孩子在與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不僅獲得了大量直接的感性知識,而且能養成積極主動的探求新知識的習慣。如孩子在對小草的探索中,發現它不僅可以給人類提供休息場地,也是一些小動物的嬉戲之處;不僅是很多動物的飼料,還可以造紙、做草藥、清潔空氣……
觀察大自然的美景,培養孩子的觀賞能力
季節的周而復始,為孩子欣賞自然美景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例如春天,可以帶孩子投進大自然的懷抱,紅的桃花、白的梨花、黃的迎春花、綠的垂柳,小鳥在枝頭歡唱,使孩子仿佛置身于詩般美麗的畫中,感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再讓孩子用“美麗的春天”為題,進行寫生,讓孩子把觀賞到的大自然美景用圖畫表示出來,提高孩子表現美的能力。
利用大自然創設生動活潑的動物角,豐富孩子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隨著季節的變化,帶孩子走出居室,走進大自然去逛一逛,讓孩子捕捉各種各樣的昆蟲,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動。為孩子準備好廣口瓶,跟孩子一起捕捉蝴蝶、瓢蟲、蟈蟈等,孩子們對此類活動特別感興趣。
對待孩子們親自捕捉的昆蟲,絕不能輕易扔掉,父母和孩子一起把這些小東西喂養一個階段,既豐富了孩子的生活,又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認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