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是我國人民傳統的美德,在老年人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這很值得稱頌。但凡事都要有一個度,很多老年朋友過分節儉,到了吝嗇的程度就不好了。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并不少見。不少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自私吝嗇。老年人的這種吝嗇心理不僅會使別人感到不快,還有可能招致別人譏笑。那么老年人應該如何克服小氣、吝嗇心理呢?
1.了解老年吝嗇的原因
有不少本來慷慨大方的人,進入老年后不知不覺變得小氣吝嗇起來了,樣樣都要分個“我的”“你的”,甚至對自己的妻子、兒女也要留個心眼。這種變化常常讓身邊的晚輩覺得難以理解。
其實,老年人的自私,是人在老年期的一種變態心理,與通常的自私有本質上的不同。常常是由于老年人對周圍環境存有一種不安全的感覺,才促使他們以“自私”去適應變化的環境。
一般來說,老年人容易產生自私心理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缺乏他人的關心,在經濟上要依靠他人
因為有了經濟上的顧慮,所以變得吝嗇起來。
(2)社交的范圍縮小,是非判斷能力逐漸減弱
社會上有一種“親生仔不如近身錢”的說法,這使一些老年人不管現實狀況如何,盲目擔憂自己有一天會落到悲慘境地而變得自私。
(3)社會地位和家庭處境有了改變
有的老年人曾經在工作中身居高位或在家庭中獨掌大權,年長退位釋權后,只好退求其次去控制一些小事小物。
(4)“老小孩”
試問有幾個小孩子沒有一些自私表現?所以,老年人的自私吝嗇和小孩子的這種自私表現有一定的相似性。
老年人的吝嗇可能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備:為了應對各種焦慮,人會本能地建立起自我防御機制。冷漠、吝嗇、沒有責任感就是自我防御的一些表現。
此外,老年人的自私吝嗇心理還有可能與早年的生活經歷、對社會問題的看法,以及一些擔憂心理等因素有關,如“過去窮怕了”“習慣成自然”“還有個小孩沒有結婚”等。
2.認識老年吝嗇的表現與危害
在報刊上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奇聞”:某地一位拾破爛的老人,平日里吃不好,穿不好,在她死后卻被發現有大量鈔票塞在墻角落里。其實這種現象就是老年吝嗇的表現。
吝嗇的老年人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小氣,對自己的東西總是很珍愛,即便是很不值錢的東西,也不舍得送人。在生活中很節儉,雖然自己有錢,但吃飯穿衣總是很節省。
吝嗇的老年人非常計較個人得失,碰到事情總怕自己吃虧,對個人利益絲毫不能讓步。總是高估別人,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貪婪小氣之心。
吝嗇的老年人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更不愿意幫助別人。
吝嗇心理雖然看起來就是小氣一點并沒有太大的壞處,但實際上它還是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壞處的。
由于有吝嗇心理,我們很多老年人在生活上總是過于節儉,吃不好,穿不好,甚至有病也不舍得去看醫生,這自然會對老年人的身體不利。同時,由于吝嗇,有時看到老伴兒、子女把東西送人、花銷很大等行為時,總是心里很不舒暢,好像是吃了大虧一樣。
不少有吝嗇心理的老年人,把自己的東西藏得很秘密,即使自己的兒女也不給,這自然會引起兒女的反感,從而容易造成與晚輩關系的緊張。
在與他人相處時,很多老年人非常吝嗇,不愿意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別人有困難時不愿去幫忙,時間長了,就容易把我們自己孤立起來。
老年人本來就很孤獨,如果再因為吝嗇使子女不愿理自己,原來的朋友不愿和自己交往,有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人問,這對老年人來說無疑是不好的。
3.克服老年吝嗇的建議
吝嗇對老年人有多方面的危害,所以老年人應該克服這種心理。老年吝嗇心理當然有經濟條件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老年人心理上的原因,如多慮、多疑、對啥也不放心等。所以老年人還是要注重從心理方面調解,來克服吝嗇心理。
(1)心理領悟法
從精神上思考,領悟吝嗇的錯誤。人活在世上,需要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小氣冷漠,只會割斷親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
雖然有些老年人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但也不必縈繞心頭,要理智地看待。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拉別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難處時,才能得到他人的關心。
(2)充實提高自己
人的氣量與人的知識修養有密切的關系。有句古詩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一個人知識多了,立足點就會提高,眼界也會相應開闊,此時,就會對一些“身外之物”拎得起、放得下,丟得開;就會“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物”。
當然,滿腹經綸、氣量狹隘的人也有,但這并不意味著知識有害于修養,而只能說明我們應當言行一致。作家培根說:“讀書使人明智。”因此,經常讀一些心理衛生學方面的書籍,對于老年人開闊自己的胸懷、克服吝嗇習慣會有很大幫助。
(3)制訂理財計劃
老年人的自私吝嗇心理和經濟狀況有一定的關系,為此老年人要有翔實、合理的理財計劃,以保障自己的經濟有保障。
在理財計劃的指導下,我們一方面要不做無謂的消耗,不做過分的享樂,留下有用的金錢以備不時之需,要繼承節儉的美德;另一方面該花的要花。
(4)多些利他行為
一個人想要改正自私吝嗇的心態,不妨多做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
私心很重的老年人,可以從一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良的心態,從他人的贊許中得到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凈化。
(5)對生活充滿信心
因為擔心,所以我們常常變得吝嗇起來。其實我們沒有必要擔心太多,要對生活充滿信心,不要過分瞻前顧后。
另外,不要對兒孫的事情操心過多,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他們一定會生活得比自己更好。只有對未來不感到擔心,才能高高興興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