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機遇總是青睞奮斗者
書名: 有準備才有機遇作者名: 舒天 孫思忠主編本章字數: 8140字更新時間: 2021-05-27 11:10:27
1.機遇的繡球全拋向誰
正如未來的橡樹包含在橡樹的果實里一樣,機遇也常常包含在奮斗之中。
在人生追求中,常聽有人說:“我沒有機遇”。好像他們之所以沒有找到機遇,完全是老天有意安排的。
可是有意志的人決不會找這樣的借口,他們不等待機遇,也不向親友們哀求,而是靠自己的奮斗努力去創造機遇。他們深知,惟有自己才能給自己創造機遇。
一個人不應該受制于他的命運。世界上有許多貧窮的孩子,他們雖然出身卑微,卻能做出偉大的事業來。
富爾頓發明了一個小小的推進機,結果成了美國著名的大工程師;法拉第僅僅憑借藥房里幾瓶藥品,成了英國有名的化學家;惠德尼靠著小店里的幾件工具,竟然成了紡織機的發明者。此外,還有靠幾只縫針和梭子,發明了縫紉機;貝爾竟然用最簡單的器械發明了對人類文明有很大貢獻的電話。
在歷史上,最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故事便是個人通過奮斗而獲得成功的奇跡,很多優秀的人確立了偉大的目標,盡管在前進的途中遇到種種非常艱難的阻礙,但他們依然忍耐著,以堅韌來面對艱難,最后終于克服了一切困難,獲得了成功。更有許多人本來處于十分平庸的地位,依靠他們堅忍不拔的意志、努力奮斗的精神,結果竟躋身于社會名人領袖之列。
亞歷山大在某一次戰斗勝利后,有人問他,是否等待機遇來臨,再去進攻另一個城市,亞歷山大聽了這話,竟大發雷霆,他說:“機遇?機遇是要靠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眲撛鞕C遇,便是亞歷山大之所以偉大的原因。因此,惟有去創造機遇的人,才能建立轟轟烈烈的豐功偉績。
如果一個人做一件事情,總要等待機遇,那是極危險的。一切努力和熱望,都可能因等待機會而付諸東流,而那機遇最終也不可得。
有人認為,機遇是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一旦有了機遇,便能穩操勝券,走向成功,但事實并非如此。無論做什么事情,就是有了機遇,也需要不懈的努力,這樣才有成功的希望。
在社會生活中,到處有著大批失業的人群,好像是社會對勞力的需求不足。但事實上,卻同時有許多空缺的職位保留著。在每種職業的門口,都有“誠聘員工”的廣告。當然,企業界所招聘的是那些受過更好訓練的,是那些更為出色的經理和領袖,企業界要求人格更完善的人才。
人們往往把希望要做的事業,看得過于高遠。其實最偉大的事業,只要從最簡單的工作入手,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便能達到事業的頂峰。
青年們如果看了林肯的傳記,了解了他幼年時代的境遇和他后來的成就,會有何感想呢?他住在一所極其簡陋的茅舍里,既沒有窗戶,也沒有地板;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他仿佛生活在荒郊野外,距離學校非常遙遠,既沒有報紙書籍可以閱讀,更缺乏生活上一切必需品。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天要跑二三十里路,到簡陋不堪的學校里去上課;為了自己的進修,要奔跑一二百里路,去借幾冊書籍,而晚上又靠著燃燒木柴發出的微弱火光閱讀。林肯只受過一年的學校教育,處于艱苦卓絕的環境中,竟能努力奮斗,一躍而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成了世界上最完美的模范人物。
偉大的成功和業績,永遠屬于那些富有奮斗精神的人們,而不是那些一味等待機遇的人們。應該牢記,良好的機遇完全在于自己的創造。如果以為個人發展的機遇在別的地方,在別人身上,那么一定會遭到失敗。機遇其實包含在每個人的人格之中,正如未來的橡樹包含在橡樹的果實里一樣。
是“我沒有機遇”嗎,那么生長在窮鄉僻壤茅舍里的林肯,怎會進了白宮,怎會成了美國總統?而同一時代那些生長在有圖書館和學校的環境中的孩子,其成就反不如茅舍里的苦孩子,這又如何解釋呢?再看那些出生于貧民窟的孩子們,有的不是做了議員嗎?有的不是做了大銀行家、大金融家、大商人了嗎?那些大商店和大工廠,有許多不就是由那些“沒有機遇”的孩子們靠著自己的努力而創立的嗎?
因此,“我沒有機遇”,只是失敗者的推諉之辭。
沒有辛勞,就沒有甜蜜的果實;沒有奮斗,就沒有成功的希望;沒有創造,就沒有人生的機遇。
2.一分勇氣一分機遇
機遇,只有性格勇敢的人才會抓住,才能創造。怯懦的人只能看著機遇從自己身邊溜走。勇敢或怯懦決定了你未來不同的人生命運。
一個堅決朝向人生目標走著的人,別人一定會為他讓路。而對一個踟躕不前、猶豫不決的人,別人一定搶到他前面去,絕不會讓路給他。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我們應決心朝著既定的方向走去,越直接越好。這種勇氣絕對可以為你的人生帶來無數的機遇。
一個鄉村來的小男孩,剛剛由小學升到縣城初中。新的班級是由四個小學的畢業生組成:一個是縣重點小學,還有兩個也都在城里,只有小男孩所在的學校遠在郊區,是由一群“土孩子”組成的。因此和小男孩一個學校的同學無形中感到了自卑和怯懦,班干部也都紛紛讓其他學校的同學當上了,似乎他們肯定比鄉下孩子更聰明勇敢。
開學一個多月了,學校要開運動會。音樂老師到他們班挑選小鼓手,在講臺上詢問:“你們誰在小學里打過小鼓?”話音剛落,刷地一下,很多女孩子紛紛舉起手,男孩子回過頭四下張望了一下,也舉起了手。
是啊,曾經五年了,小男孩在原來的小學里整整打了五年的小鼓,無論鼓技還是素質都是隊中最優秀的一個。為此,父親為他精心刻制了一副圓頭小鼓棒。用油擦得油光锃亮,每每戴上白手套,握緊鼓棒氣宇軒昂地走在隊列前頭,那是他最自豪的時刻。因此,小男孩子便在角落里,也怯怯地舉起了手。
女老師環視了一下,問:“誰是中心小學來的?”她提起了那個重點小學,小男孩的心一緊,一種澀澀的感覺襲來,心里很不是滋味,悄悄放下手來。
女老師點了點人數,便問:“你們幾個誰能把鼓譜寫下來?教其他來自別的學校的同學練,我們要有一套統一的鼓譜?!?
來自中心小學的幾個同學面面相覷,露出難色,其中有一個說:“我能寫下一個,其他三個我不會寫?!?
女老師顯得很失望,她又叫了另外幾個城里學校的學生的名字。幾個學生也是只會打,不會寫,有的學生連打也忘得差不多了。
女老師灰心極了,似乎不抱任何希望地最后掃視了一眼教室。小聲問道:“還有會的嗎?”
“我會。”小男孩不知哪來的勇氣,“噌”地站了起來。女教師似乎很意外,轉頭看了看他。大概被他那一張漲紅了的臉和莊重的表情感染了,高興地問:“真的,你會?”
“嗯。”他重重地點點頭,走到黑板前,將他牢記在心的鼓譜絲毫不差地默寫了出來,而且還標上停頓、快慢拍和注意事項。最后一道杠劃下來的同時,背后“嘩”地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他寫完回頭,只見女老師正帶頭鼓著掌,沖他贊許地笑著。他定定地站在講臺上,望著教室里一片揮動的手掌,心潮涌動,眼眶里充滿了淚花。
小男孩知道在這一刻,他用自己的勇氣和卑微的力量創造了機遇,贏得了大家的尊敬。那些自憐和怯懦已遠遠地逃走了,留下的,便是他的成功和自信。
很多年過去了,小男孩長大了,每每在困境中感到自己的無助和單薄時,他就想起了那一刻想當鼓手的自信與膽量,也就不再懼怕什么了。
憑著這種自信和膽量,小男孩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成功,現在,他是一家合資公司的總裁。
確實,好多人是靠著不畏艱難、勇敢進取的人生態度,創造機遇,走向成功。
美國有一個了不起的推銷家,他原先本是個性格內向、膽小靦腆的人。當他看上廣告經紀人是個很有油水的職業,去報社廣告部求職時,便暗中下決心要改掉性格上的弱點,要迎著困境上。他上任伊始便有意識地啃硬骨頭,找了12家別的廣告經紀人沒有攬到業務的廠家作為自己的營銷對象。他先到市立公園去使自己鎮定下來,反復地琢磨這12家名單,而且一再對自己說:“在本月底之前,你們將向我購買廣告版面?!比缓?,他開始了艱難的歷程。由于信念堅定,思想準備充足,困難并沒有原先想象得那么大。第一天,他就和其中的三家客戶達到了交易。后五天,他又做成兩筆交易。到月底,他共和11家客戶訂了合同。
俗話:是騾不是馬,先拉出來遛遛。人的潛能是無比巨大的,當你勇敢地挺身而出、迎難而上時,機遇之神就會鐘愛你,那么,摘取成功的圓月,會落入你這位勇敢的“天狗”的腹中!
世上偉大的東西,往往不是物質,而是一種精神,一種能夠在逆境中迎接挑戰、把握機遇的勇氣。
3.主動出擊就能與機遇相約
沒有出眾的人生資本,又總想坐等好運到來的人,縱有抓機遇的心愿,機遇最終也不會眷顧自己。
機遇是一種帶有稀缺性的社會資源,并且,它的降臨往往帶有各種偶然性。因此,機遇對待具有相同條件的人很可能是非常不公平的,這就導致了一大批頗具才華的人無法施展他們的本領,最終“泯然眾人矣”。而我們在一些人身上看到的卻是一種成功者的機遇觀,那就是:絕不坐等機遇,而是主動地去尋找機遇、創造機遇、嘗試種種捕獲機遇的辦法,直至成功。
考電影學院是張藝謀生命中一次至關重要的機遇,也是他人生的根本轉折點。張藝謀在這一關鍵時刻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意志和技巧,頗值我們沉思。
那是1978年,北京電影學院開始文革后的第一次招生,張藝謀的心一下子熱起來,他知道期盼多年的機遇已經來臨。但他也意識到,政審可能再次成為他的劫數。可畢竟這是千載難逢的一次機遇,他一定要親自試一試。
張藝謀爭取到了一次去北京出差的機遇,帶著自己精心挑選的攝影作品,找到了電影學院的招生辦公室。他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優秀的藝術素養令老師們大加贊賞,但是,學校規定招生的最高年齡是22歲,而張藝謀當時已經27歲了。制度無情,首先是年齡一項就把張藝謀阻擋在門外,張藝謀雖然多方奔走,終無結果。
張藝謀失望至極,但仍未絕望,他屬于那種只要還有一點點可能和機遇便會死死抓住不放的人,他要創造自己的命運。當時的國內正時興“讀者來信”,提倡“伯樂精神”,強調各級領導要重視和認真對待來自基層的各種意見和要求。張藝謀聽從一位深諳世事和中共黨史的朋友的建議,給素昧平生的當時的文化部長黃鎮寫一封言詞懇切的信,還附帶了幾張能代表自己攝影水平的作品。
最終,信輾轉到了黃部長手中,頗通藝術的部長認為張藝謀人才難得,遂寫信給電影學院,并派秘書前往游說,終于使電影學院破格錄取了張藝謀。而且,最使張藝謀倍感幸運的是,他竟然莫名其妙地逃過了政審和文化考核這兩大難關。
然而,好事多磨。在張藝謀讀完二年級的時候,校方以他年齡太大為由要求他離校。而此時力薦張藝謀的黃部長已經離位。向誰去求助呢?張藝謀意識到,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能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伯樂身上。自己已進入而立之年,更應該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所謂命運,無非就是機遇和抓住機遇的能力。他硬著頭皮給校領導寫了一封態度誠懇的“決心書”,強烈地表達了自己要求繼續讀書的愿望。再加上愛才的老師多說好話,校方終于同意讓他繼續上學。在以后的三年中,張藝謀的導演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此后,張藝謀連連主動出擊,把握自己的人生機遇,終于成為今日享譽中外的知名導演。
這里我們不妨作幾個假設,如果張藝謀沒有到北京去偷偷報名,如果他沒有寫信給黃鎮部長,如果他屈從了校方的壓力,那么機遇就很可能會從他手中溜掉,甚至根本就不會因他而產生。
機遇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天外來物”,而是人與客觀環境較量的結果,它與人的主觀能動性有著很大的關系。
4.絕不放棄萬分之一的可能
機遇總會倏爾降臨在你身邊,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又將翩然而去,不管你怎樣扼腕嘆息,她卻從此杳無音訊,不再復返了。
人生中,時機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決定你未來的人生。所以,要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遇,哪怕那種機遇只有萬分之一。
爽朗的秋天,溪流上有很多隨波逐流的落葉。有的悠悠而過,很快就看不見了,靠近河岸的落葉,卻慢慢地漂蕩著,有的被卷入漩渦里,有的漂到靜水處,動也不動。
人生就像流水,有的在一個地方打轉轉,有的乘著急流往下游奔馳。你乘著這道流水,也許就在岸邊優哉游哉,好幾年才移動那么一點點,甚至完全靜止不動。隨波逐流的落葉,只有聽天由命,是無可奈何的。它的前途,完全由風向與流水決定。然而,你卻可以自己決定前途,不必老呆在靜止不動的靜水處。你可以向水流中央游去,乘著急流,去尋找大的新機遇,你所需要的,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向著急流游去。
這話說來簡單,實行卻難。誠然,急流處似乎一切都很好,然而,你是不是能夠游到中心處,就沒有一定的保障了。因此你必將有前途渺茫之感。怎么辦呢?抑或偏要到這安全的狹小天地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這個游不游的問題,是每一個人在一生中總會碰到的。這時候,如果有自信心的人,必將挺身接受考驗,毅然跳進未知的世界中,向中心處游去。他們知道,只要肯冒險,必定可學到新的經驗。懦弱的人、怕變化的人,只好躲在原來的安全地方,眼巴巴望著別人乘著急流往前直奔。
而美國但維爾地方的百貨業巨子約翰·甘布士就是一個敢于冒險,善于冒險,最終乘著急流歡快地往下游馳去的人。
約翰·甘布士的經驗之談極其簡單:
“不放棄任何一個哪怕只有萬分之一可能的機遇。”
有不少聰明人對此是不屑一顧的,其理由是:第一,希望微小的機遇,實現的可能性不大;第二,如果去追求只有萬分之一的機遇,倒不如買一張獎券碰碰運氣;第三,根據以上兩點,只有傻瓜才會相信萬分之一的機遇。
有一次,甘布士要乘火車去紐約,但事先沒有訂妥車票,這時恰值圣誕前夕,到紐約去度假的人很多,因此火車票很難購到。
甘布士夫人打電話去火車站詢問:是否還可以買到這一次的車票?車站的答復是:全部車票都已售光。不過,假如不怕麻煩的話,可以帶著行李到車站碰碰運氣,看是否有人臨時退票。
車站反復強調了一句,這種機遇或許只有萬分之一。
甘布士欣然提了行李,趕到車站去,就如同已經買到了車票一樣。
夫人問道:“約翰,要是你到了車站買不到車票怎么辦呢?”
他不以為然地答道:“那沒有關系,我就好比拿著行李去散了一趟步?!?
甘布士到了車站,等了許久,退票的人仍然沒有出現,乘客們都川向月臺涌去了。
但甘布士沒有像別人那樣急于往回走,而是耐心地等待著。
大約距開車時間還有5分鐘的時候,一個女人匆忙地趕來退票,因為她的女兒病得很嚴重,她被迫改坐以后的車次。
甘布士買下那張車票,搭上了去紐約的火車。
到了紐約,他在酒店里洗過澡,躺在床上給他太太打了一個長途電話。
在電話里,他輕松地說:
“親愛的,我抓住那只有萬分之一的機遇了,因為我相信一個不怕吃虧的笨蛋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有一次,但維爾地方經濟蕭條,不少工廠和商店紛紛倒閉,被迫賤價拋售自己堆積如山的存貨,價錢低到1美金可以買到100雙襪子了。
那時,約翰·甘布士還是一家織造廠的小技師。他馬上把自己積蓄的錢用于收購低價貨物,人們見到他這股傻勁,都公然嘲笑他是個蠢才!
約翰·甘布士對別人的嘲笑漠然置之,依舊收購各工廠和拋售的貨物,并租了很大的貨倉來貯貨。
他的妻子勸說他,不要把這些別人廉價拋售的東西購入,因為他們歷年積蓄下來的錢數量有限,而且是準備用作子女教養費的。如果此舉血本無歸,那么后果便不堪設想。
對于妻子憂心忡忡的勸告,甘布士笑過后又安慰她道:
“三個月以后,我們就可以靠這些廉價貨物發大財?!?
甘布士的話似乎兌現不了。
過了十多天后,那些工廠賤價拋售也找不到買主了,便把所有存貨用車運走燒掉,以此穩定市場上的物價。
他太太看到別人已經在焚燒貨物,不由得焦急萬分,抱怨起甘布士,對于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發。
終于,美國政府采取了緊急行動,穩定了但維爾地方的物價,并且大力支持那里的廠商復業。
這時,但維爾地方因焚燒的貨物過多,存貨欠缺,物價一天天飛漲。約翰·甘布士馬上把自己庫存的大量貨物拋售出去,一來賺了一大筆錢,二來使市場物價得以穩定,不致暴漲不斷。
在他決定拋售貨物時,他妻子又勸告他暫時不忙把貨物出售,因為物價還在一天一天飛漲。
他平靜地說:
“是拋售的時候了,再拖延一段時間,就會后悔莫及?!?
果然,甘布士的存貨剛剛售完,物價便跌了下來。他的妻子對他的遠見欽佩不已。
后來,甘布士用這筆賺來的錢,開設了五家百貨商店,業務也十分發達。
如今,甘布士已是全美舉足輕重的商業巨子了,他在一封給青年人的公開信中誠懇地說道:
“親愛的朋友,我認為你們應該重視那萬分之一的機遇,因為它將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說,這種做法是傻子行徑,比買獎券的希望還渺茫。這種觀點是有失偏頗的,因為開獎券是由別人主持,絲毫不由你主觀努力;但這種萬分之一的機遇,卻完全是靠你自己的主觀努力去完成。”
在通往失敗的路上,處處是錯失的機遇。坐待幸運從前門進來的人,往往忽略了從后窗進入的機遇。
5.異想天開,機遇不請自來
異想天開,實際上就是一種創新。生活的教條與我們的惰性,時常束縛住我們創新的思維,使機遇離我們越來越遠。
皮爾·卡丹第一次展出各式成衣時,人們就像在參加一次真正的葬禮,皮爾·卡丹被指責為倒行逆施。結果,他被雇主聯合會除了名。不過,數年之后,當他重返這個組織時,他的地位提高了。他從大學里直接聘請時裝模特兒,使人們更加了解他的服裝,確保了他的成功。原因在于,他在異想天開中創造了成功的機遇。
1959年,皮爾·卡丹異想天開,舉辦了一次借貸展銷,這一極其超常的舉動,使他遭到失敗。服裝業的保護性組織——時裝行會對他的舉動萬分震驚,因而再次將他拋棄。可他在痛定思痛后,又東山再起,不到三四年功夫,居然被這個組織請去任主席。
就這樣,皮爾·卡丹的帝國規模越來越大,不僅有男裝、童裝、手套、圍巾、挎包、鞋和帽,還有手表、眼鏡、打火機、化妝品;并且向國外擴張,首先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的日本得到了許可證。1968年,他又轉向家具設計,又醉心于烹調,后來他成了世界上擁有自己銀行的時裝家。
“卡丹帝國”從時裝起家,幾十年來,他始終是法國時裝界的先鋒。1983年,他在巴黎舉行了題為“活的雕塑”的表演,展示了他30年來設計的婦女時裝,雖然歲月已流逝了二三十年,可他設計的這些時裝仍然顯得極富生命力,并不使人有落后的感覺。
卡丹在經營時裝業的同時,還向其他的行業發展。1981年,皮爾·卡丹以150萬美元從一個英國人手里買下了馬克西姆餐廳,這一驚人之舉在全巴黎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這家座落在巴黎協和廣場旁邊,有著90年歷史的餐廳當時已瀕于破產,前景十分黯淡,不少人對卡丹此舉不理解,有人甚至懷疑這位時裝界的奇才是否真有魔法使這家餐館會重放異彩??墒牵赀^后,馬克西姆餐廳竟奇跡般地復生了。不但恢復了昔日的光彩,而且它的影響擴大到了全世界。馬克西姆的分店不僅在紐約、東京落了戶,同時在布魯塞爾、新加坡、倫敦、里約熱內盧和北京安了家,卡丹經營的以馬克西姆為商標的各種食品也成為世界各地家庭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卡丹終于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執法蘭西文明的兩大牛耳(時裝、烹飪)而面向世界?!?
數十年來,皮爾·卡丹的事業不斷擴展,現在他在法國有17家企業,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的540個廠家持有他頒發的生產許可證。他在全世界約有840個代理商,18萬職工在生產著“卡丹牌”或“馬克西姆牌”產品,每年的營業額為100億法郎,皮爾·卡丹已成為法國十大富翁之一。
回顧皮爾·卡丹的成功之路,不難發現他的成功來自于機遇,他的機遇來自于創新。他自從步入法國時裝業,就以服裝設計敢于突破傳統,富于時代感、青春感而著稱。早在1955年,皮爾·卡丹因創新而不容于同行,被逐出巴黎時裝協會——辛迪加,然而他的服裝設計并未因此而窒息,反而加速發展起來。他在厚呢料大衣上打皺褶;用透明面料做胸前打折的上衣;給新娘穿上超短裙;讓模特穿上帶網花的長統襪;他還設計出“超短型”的大衣、氣泡裙;用針織面料為男士做西服……。他在20世紀60年代末,推出的一套女式秋季服裝,就是以式樣新、料子柔、做工精而成為時髦女郎和年輕太太的搶手貨,一時轟動了巴黎。由于皮爾·卡丹的設計刻意追求標新立異,因此,法國的時裝界“卡丹革命”的旋風勁吹不止。
在銷售方面,皮爾·卡丹講究全方位、多層次。上至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下至微不足道的領帶夾,都使用他的名字做商標。如皮爾·卡丹時裝、打火機、香水、手表、地毯、框子、汽車、飛機……幾乎一切有形的美化生活的東西都在他以皮爾·卡丹為商標的經營范圍之內。這樣,全方位、多層次的推銷戰略,使卡丹的各項經營走上了一條流動式發展的道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對于皮爾·卡丹的發跡歷程,金克拉概括得特別好:即需要不斷地創新。
上述例子,可以說都是利用逆向思維而獲得機遇取得成功的。逆向思維的好處在于,不受常識或常規的束縛,見人所不見之處,異想天開,從而產生新的成功機遇。逆向思維的巧妙運用,常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為了人生的追求,為了成功的理想,不論是誰,都不妨來一下異想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