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冰箱病
- 常見現代病家庭防治手冊(生活必備叢書)
- 嚴鍇編著
- 986字
- 2021-05-28 17:01:12
(1)冰箱頭痛:剛從冰箱冷凍室取出的食品,若快速進食,可刺激口腔粘膜,反射性地引起頭部血管痙攣,產生頭暈、頭痛、惡心等一系列癥狀。
(2)冰箱肺炎:冰箱如果平時不經常擦洗,在冷凍機的排氣口和蒸發器中就很容易繁殖真菌。這些真菌隨塵埃散布至空氣中。過敏性體質者和兒童吸入這種帶菌空氣后,極可能出現咳嗽、胸痛、寒顫、發熱、胸悶和氣喘等癥狀。
(3)冰箱胃炎:這是一個非正式的醫學名詞,由于飲用過量過冷飲料所致。癥狀是飲后半小時后出現惡心、頭暈、腹瀉、全身打顫等癥狀;幼、少兒更能造成咽喉平滑肌痙攣,發生喉梗阻、呼吸障礙;老年人可引起胃腸功能下降甚至應激性冠狀動脈痙攣、心絞痛、心肌梗塞。原因是夏天人體全身血管處于擴張狀態,飲用過量冷飲、冷食后,胃腸受到冷的強烈刺激,血管驟然收縮,而流量減少,導致一系列生理功能失調。
(4)冰箱腸炎:很多人不清楚冰箱不具備滅菌功能,只能推遲食物腐敗變質,而把它錯當成了食品的“消毒柜”、“保險箱”。盛夏,箱門啟閉頻繁,箱溫驟變,為細菌大量繁殖創造了適宜環境;很多家庭使用電冰箱很少進行過認真的清洗、消毒,更為細菌的繁殖創造了條件。吃了這種被細菌污染,而又未煮透的食物,就會染上“冰箱腸炎”,其癥狀為惡心、腹疼、腹瀉,并伴有發熱,極容易誤診為闌尾炎。
(5)冰箱性腹痛:盛夏季節,天氣炎熱。人們愛吃剛從冰箱里取出的水果、冷飲,但有時吃后半個小時左右,常常感到劇烈腹痛。嚴重時還會出現惡心、嘔吐、頭痛、腹瀉、全身冷顫等癥狀。這種腹痛是由于吃了冰箱里存放的食物引起的,故起名為“冰箱性腹痛”。
引起冰箱性腹痛的原因是,夏季,人體全身血管處于擴張狀態,此時胃腸的溫度約36℃~38℃,而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食物只有2℃~8℃,兩者溫度懸殊很大,胃腸受到強烈的低溫刺激后,血管驟然收縮變細,血流量減少,胃腸道消化液也停止分泌,出現痙攣性收縮,以致發生腹痛等一系列的癥狀。
出現冰箱性腹痛,首先要喝一些熱湯或熱水,溫暖一下胃腸,再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敷腹部,如果腹痛不止,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鎮痛解痙藥,如阿托品等。
要防止“冰箱病”,必須做到:冰箱內存放的食品一定要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污染;冰箱內取出的不能再加熱的食品,宜在室溫下放置一段時間后再食。老人、小孩如患有慢性胃病、心臟病和高血壓者應慎食或禁食過冷食品;存放時間不宜過長,存放的熟食、瓜果一定要加熱煮沸或洗滌干凈后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