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意思是,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明辨是非。
此典出自《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聽,則圣日廣矣;庸說偏信,則愚日甚矣?!?
又見《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上問魏征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潛夫論·明暗》中記載東漢有一個人叫王符,性情十分耿直,從來都不肯隨波逐流,所以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于是,他隱居著書,評論時政得失。王符在著書立說的時候,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實姓名,于是起個筆名叫潛夫,把自己的這部著作稱為《潛夫論》。
王符在《潛夫論·明暗》中說:“作為君主,之所以能夠耳聰目明,明辨是非得失,是因為能多方面聽取意見;有的君主,之所以昏聵糊涂,作出錯誤的判斷,是因為只聽單方面的意見,就信以為真。因此,人君只要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通曉事理,變得越來越聰明、睿智;假如只聽取單方面的平庸、淺薄的意見,最終就會越來越愚昧?!?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中記載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問魏征說:“當皇帝的,怎樣才能變得聰慧、有明斷,又怎樣才會導致糊涂、犯錯誤呢?”魏征回答說:“廣泛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得失;只聽一方面的意見,就信以為真,那么一定會作出錯誤的判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