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古代瓷藝的鼎盛時期
- 化學歷史(文化之美·文明之光)
- 曾勛 馬成編著
- 3060字
- 2021-05-18 17:05:18
明清時期,景德鎮以外的窯場先后衰落,各種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云集景德鎮,造就了該鎮的“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榮局面。
景德鎮先后生產的釉下彩青花瓷器,斗彩瓷器、五彩瓷器、琺瑯彩瓷器以及粉彩瓷器,代表著當時我國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
相傳在元代,某鎮上有個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趙小寶。小寶有個未婚妻、名叫廖青花。
一天,青花問小寶:“這瓷坯上的花兒,如果能用筆畫上去,不更好嗎?”
小寶皺了皺眉頭,說:“我早就想過。可是找了許多年,找不到一種適合畫瓷的顏料。”
青花聽后,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想辦法找到這種顏料。并央求專門找礦的舅舅,帶她進山找礦。
開始舅舅不肯,說找礦太辛苦,女孩子吃不消。后來,經青花再三懇求,才勉強答應下來。
第二天,天剛拂曉,青花和舅舅便進山找礦去了。
秋去冬來,時間一晃過去了好幾個月,小寶見青花和舅舅還未歸來,放心不下,便冒著刺骨的寒風,踏著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找青花與舅舅。
小寶走了三天三夜,終于來到了山前,發現前面山谷有一縷青煙,頓時心頭一熱,匆忙朝冒煙的方向奔去。
來到山谷,小寶才看清,青煙是從一座倒塌了的炭窖里冒出來的,便鉆進破窖,發現窯的一角堆滿各色各樣料石。再一看,窯的另一角還躺著一個衣衫破爛的老人,老人身邊堆有幾段柴火,柴火上正冒著一縷縷青煙。
小寶仔細地朝老人瞧去,這才看清,躺在地上的老人正是青花的舅舅。他急忙抱起舅舅,不停地叫喊:“舅舅!舅舅……”
老人漸漸蘇醒過來,一看是小寶,急忙對小寶說:“快,快,快上山……去接青花。”
小寶順著舅舅指的方向,拼命朝山頂找到了青花凍僵的尸體。在她身旁的雪地上,還堆著一堆堆已選好的石料。小寶見狀,哭得死去活來。
掩埋了青花,小寶含著淚水,攙扶舅舅回到鎮上。從此,潛心研制畫料。他將青花姑娘采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顏料,用筆蘸飽,畫到瓷坯上。經高溫焙燒后,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現了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
青花瓷便從此誕生。
青花瓷的出現,突破了我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框框,把瓷器裝飾推進到釉下彩的新時代,形成了鮮明的景德鎮瓷器之風格。
釉下彩用含有鈷的珠明料為著色劑,在瓷胎上繪畫,再罩以透明釉,經高溫燒成白地藍花。
在明代的景德鎮眾多瓷器中,釉下彩青花瓷器一躍占據了主流地位,它較元代有了較大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數量上,更突出地體現在質量上。
明代青花瓷的濃淡層次,是瓷工用小毛筆在涂抹青料時,利用筆觸青料的多寡來掌握;而清代的瓷工則已能熟練地運用濃淡不同的青料,調染出深淺有別的藍色色階。
清代學者朱琰在其《陶說》記載,對鈷土礦的淘洗、煅燒、揀選、磨細等加工,實際上是提高了青料中氧化鈷的含量,部分地剔除了鐵、錳氧化物的成分。
色料的磨細程度不僅影響畫工,就對顯色來說也很重要,色料愈細,更能使顏色均勻調和;若色料中有過粗顆粒,在燒成中就可能出現黑斑。
正是在逐步認識、掌握青料的采集、加工的實踐中,明代青花瓷器的發展經歷了上述的曲折過程。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的御器廠燒出的青花瓷達到了純藍色,不再泛紫色,并有深淺層次分明的青花色調,取得了比明代更高的工藝水平。
斗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在明成化年間斗彩瓷器的圖案中,青花是主色。
它是先用青花勾畫好圖案的輪廓線,釉上色彩按青花規定的范圍內填入,或用青花畫好圖案的一半,再用其他色彩填畫另一半。有些圖案則干脆基本上完全由青花來表現,其他色彩僅起點綴作用。
在明代嘉靖、萬歷年間,這種裝飾繪畫有了一個大變化,即圖案是以紅、淡綠、深綠、黃褐、紫及釉下藍色交織繪成,彩色濃重,尤其突出紅色,青花反而僅起藍彩點綴作用。
所以,明代成化年間的斗彩瓷器的風格以素雅取勝,而嘉靖、萬歷年間的斗彩,人們習稱為“青花五彩瓷”,它以濃艷為特色。
五彩一般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白瓷上進行彩繪,然后在彩爐中經低溫燒烤而成。假若爐溫過高,將出現顏色流動而破壞畫面;假若溫度過低,則釉彩就光澤不足,附著力差。
所以明代的五彩時有光澤晦暗的現象,而康熙五彩大多已是彩色鮮艷,光澤清澈明亮。
明代的純粹釉上五彩瓷,一般包括紅、綠、黃、褐、紫諸色,大多以紅色為主。
實際上,凡有紅彩等三色以上的彩瓷,雖不夠五色,也叫做“五彩”;無紅彩的,則叫“素三彩”。
素三彩瓷器的發展,對于彩瓷工藝也是新的嘗試。及至清代,特別是在康熙年間,五彩瓷器的工藝有了明顯的發展。
康熙五彩除紅、綠、赭、紫等色外,更發展出了釉上藍彩和黑彩,同時在五彩中加用了金彩。
金彩的運用也突破了明代嘉靖年間在礬紅或霽藍等上描金的單一手法。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的五彩更嬌艷動人,從而把傳統的釉上彩瓷工藝推向了高峰。
明清時期的琺瑯彩也頗具特色。借鑒于明代“景泰藍”制作工藝,在清代康熙年間工匠們創造了在銅、玻璃、料器、瓷器的胎子上,用進口的各種琺瑯彩料描繪裝飾而生產出多種琺瑯器。
其中瓷胎畫琺瑯就是琺瑯彩瓷器,俗稱“古月軒”瓷器。它專供皇宮內皇親妃嬪們賞玩和宗教、祭祀場合中使用,是極名貴的宮廷御器,產量很少,傳世品也很少,歷來被視為稀世珍寶。
琺瑯彩料最初施用于宜興紫砂胎上做出彩飾,以后又用于素燒過的白瓷胎上進行各種花卉圖案彩飾。
據《清官檔案》記載,當時將景德鎮燒好的優質白瓷坯胎運至京城,由御用畫師和高水平的工匠,用從西方進口的琺瑯彩料作畫,然后入爐烘燒。燒成的器物由于彩料較厚,花紋凸起,富有立體感,畫面瑰麗。
至清代雍正時期,琺瑯彩瓷制作技藝更趨精湛,在彩繪上已改變原先只繪花卉的單調格局,而是在瓷胎上彩繪花鳥、竹石、山水等畫面,還配以書法極精的詩詞。
琺瑯彩料品種很豐富,色澤也極鮮艷,有黃、藍、綠、紫、胭脂紅、粉紅、白、黑等色。
琺瑯彩料的加工,與我國傳統彩料不同,而是搬用了“景泰藍”彩料工藝。是先將起呈色作用的金屬氧化物與低溫鉛釉料一起粉碎、混合,熔融后傾入冷水中急冷成琺瑯熔塊,再經細磨而成已經呈色的各種琺瑯粉彩料。使用時與膠混合,用毛筆蘸取在素瓷胎上繪畫。然后再入爐烘燒。
琺瑯彩的引入和琺瑯彩瓷的燒制,都表明我國制瓷工匠在發展傳統的制瓷工藝中是善于學習和吸收外來的先進技藝的。
在明清時期的五彩瓷器的工藝基礎上,受琺瑯彩制作工藝的影響,制瓷工匠經過反復的摸索實踐,在康熙年間創制出了粉彩瓷器,這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釉上彩新品種。自清代康熙年間之后,粉彩瓷器逐步成為我國彩瓷產品裝飾方式的主流。
粉彩彩料的化學組成,基本上是在低溫玻璃釉料中摻入一定量的金屬氧化物和含砷的白色彩料配制成的。
當彩繪后的瓷品在750度左右燒烤后,彩料中由于砒霜起乳濁作用,使色釉具有一種不透明之感,即乳濁效果,給人以“粉”的感覺。
它的線條有濃淡深淺,色調秀麗柔和,使紅彩變成粉紅色,綠彩變成淡綠色,藍彩變成淡藍色,幾乎所有的顏色都能被粉化。
同時,借助于改變玻璃白的加入量,更可以把同一彩色化成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擴大了釉上彩的色調范圍。
至雍正時期,無論造型、胎釉和彩繪都有長足進步,粉彩的畫面因已采用玻璃白粉打底的方法,加上燒成的溫度、氣氛掌握好,粉彩瓷不僅色彩豐富,而且更加嬌艷,以淡雅柔麗而名重一時。
[閱讀鏈接]
雍正皇帝酷愛琺瑯彩瓷器,還親自參與設計和制作過程,對使用的原料、繪畫圖案乃至瓷器的樣式、高矮尺寸都要一一過問。他招用的琺瑯作畫師和工匠,有宮廷畫師,也有窯場工匠,還有制作銅胎琺瑯的高手。
雍正皇帝還命其弟怡親王統管造辦處。在怡親王的親自督促下,1728年琺瑯料終于在宮中自煉成功,除了有9種與西洋料相同顏色外,還增加9種新顏料,共達18種之多。自煉琺瑯料的成功,就是一個劃時代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