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異軍突起的唐宋時期瓷藝
- 化學歷史(文化之美·文明之光)
- 曾勛 馬成編著
- 4048字
- 2021-05-18 17:05:18
唐宋時期的陶瓷化工工藝可謂異軍突起,創制了許多高質量的陶瓷作品,為人類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唐宋時期,唐代德化白瓷在我國白瓷系統中具有獨特的風格,也在國際上有“東方藝術”之聲譽。宋代六大窯系的化工鑄陶工藝獨具特色,制作出了被人們長久喜愛的藝術品。
唐朝開元年間,楊貴妃因其天生麗質、柔媚婉順而得唐玄宗極盡寵愛。為討楊貴妃歡心,唐玄宗可謂費盡心機,“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便是最著名的典故。
楊貴妃精通音律,不僅擅長歌舞,還是個擊磬高手。唐玄宗為討得美人歡心,特意命人以白瓷造為編磬,供楊貴妃賞玩娛樂。然而官窯所煉造的白瓷雖然瑩白細膩,敲擊之音卻渾濁黯啞,楊貴妃甚為不悅。
唐玄宗為換楊愛妃一笑,遂下令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有造出白瓷編磬能發出清脆婉轉之聲者,賞金千兩并封為御用瓷窯。詔書下發3個月,所貢白瓷編磬數不勝數,雖然皆潔白勝霜雪,卻盡不能得清脆之聲。
此時,一座瓷窯派人不遠萬里從福建德化而來將所制白瓷編磬獻上,楊貴妃敲擊這“類銀類雪,輕且堅”的白瓷編磬,“猶如金振玉聲”,甚為歡喜。
唐玄宗見愛妃開懷遂大悅,賞金千兩并賜御用官窯金印一塊,當時稱為“金印良瓷”、“金印瓷”。德化白瓷也以“聲如磬、白如玉”而聞名天下。
唐代白瓷在工藝上之所以能取得突出成就,固然主要取決于質地純凈的制瓷原料,以及結構合理、配套齊全的先進窯具和窯爐,但也依賴工匠的精工細作和熟練技巧。這些經驗為此后北方白瓷的更大發展,特別是宋代定窯白瓷的崛起,奠定了技術基礎。
唐代瓷工們認識到在選料、配料中設法排除鐵的呈色干擾,主要是選擇鐵少的瓷土,就可以燒得白瓷;相反,若在釉料中有意加重鐵的成分,即添加適量的赭土,再加大焙燒時的通風就會燒成黑瓷。
后來唐代的工匠又掌握了在鉛釉中加入少量含鈷、含錳的礦物,增加了鉛釉的色彩,使“唐三彩”陶器能以艷麗多彩、生動形象的藝術特色流行于世。而宋代以后的各種釉上彩就是在此基礎上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在唐代瓷業大發展及瓷藝顯著進步的基礎上,宋代瓷業出現一派繁榮,形成了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大窯系: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和龍泉青瓷窯系,而其中的化工鑄陶工藝更具特色。
定窯是宋代著名的瓷窯之一,據考古發現,定窯的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定窯因地而得名。
定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藝技術,以大量燒制別具風格的刻花、印花白瓷而著稱于世,開創了我國日用白瓷裝飾的先聲,影響極為深廣。
北宋時期定窯白瓷在釉色上略帶牙黃,這主要是在氧化焰中燒成。釉薄而透明,胎上的印花、刻花明顯透露,有的連胎色也顯現在外。
宋代定窯白瓷除其釉色有獨特風格外,新穎的裝飾藝術也是使它聞名的重要因素。其裝飾方法有3種:刻花、劃花、印花。
它吸取了越窯的浮雕技法,又以刻花結合篦狀工具劃刻復線來裝飾圖案,更增強了紋飾的立體感。印花裝飾也具有線條細密、層次分明的特點,不僅美觀,而且也提高了加工效率。
此后定窯的裝飾技巧被推廣到其他名窯,促進了各地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
定窯在燒制工藝上的一項創造是采用覆燒的方法,即將盤、碗、碟之類器皿反扣地裝入支圈式匣缽內燒成。這種方法達到密排套裝的效果,提高了窯室空間的利用率,既節約了燃料,還可防止器皿變形。
這種方法也很快被推廣開來。但是覆燒工藝也有不足之處,器皿的邊沿往往出現無釉的芒口。當時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工匠們又創造了運用合金鑲包邊沿的方法,從而增添了新的裝飾手段。
總之,從裝飾藝術和制造技術水平來看,北宋時期定窯白瓷都屬于高水準的,被列為宋代名窯之一,當之無愧。
磁州窯位于今河北邯鄲的觀臺鎮和彭城鎮附近以及東艾口村、冶子鎮一帶。宋代屬磁州,故名之。
磁州窯以白釉、白色化妝土、黑釉、黑色繪料、紅色料以及黃、綠、藍等玻璃釉為主要裝飾材料,更通過畫花、剔花、劃花等工藝手段,創造出稱為“鐵銹花”的裝飾,發展了刻、劃花技藝,發明了紅綠彩以及窯變黑釉等技藝,從而構成了磁州窯裝飾藝術的多種特征。
鐵銹花是將我國民間繪畫剪紙技巧開始運用于陶瓷裝飾的一種創造,常見的有白地鐵銹花、黑釉鐵銹花、彩釉鐵銹花和鐵銹花加彩。
白地鐵銹花即在敷有白色化妝土的坯體上用斑花石色料繪畫,敷釉料后燒成。由于燒成溫度的高低不同,會在白地上呈現出黑花或醬色花,實際是一種釉下彩。
黑釉鐵銹花,即在已施黑釉的坯體上繪彩,燒成后呈現黑地褐彩。
彩釉鐵銹花,即在敷有白色化妝土的坯體上繪花,經素燒后,再施各色玻璃釉,二次燒成,所以也屬釉下彩。
鐵銹花加彩則是在白地鐵銹花基礎上,加上點畫不同配比的斑花石和白色化妝土的混合料,燒成后呈現出黑花和不同深淺的醬彩。
磁州窯的制瓷工匠勇于探索,在工藝上廣采博收,在工藝和裝飾藝術上更是別具匠心,有許多創新,為后來彩瓷的發展提供很多經驗和借鑒。
如果說白瓷的燒制成功在陶瓷工藝發展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么磁州窯在白瓷裝飾上的探索為陶瓷工藝的發展開創了嶄新的境界。
鈞窯在今河南省禹縣,瓷窯遺址遍及縣內各地,已發現古窯址100多處。
傳統鈞瓷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釉是一種乳濁釉。由于釉內含有少量的銅,而銅又會處于不同的氧化態,因此燒出來的釉色豐富多彩,會有天青、天藍、藍灰、蔥綠、灰綠、黑綠、紅等多種色調,突破了純色釉的范圍。
特別是它在瓷釉工藝中開創了以氧化銅為著色劑,而在還原氣氛中燒制成功了銅紅釉,為瓷釉著彩工藝開辟了新的境界。
還有一種窯變彩釉,釉色紅紫相映,猶如蔚藍天空中出現一片紅色晚霞,構成了鈞窯顏色釉瓷耀眼多彩的特色。
鈞窯大部分產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為“天青”,較深的為“天藍”,比天青更淡的稱為“月白”。這幾種釉都具有熒光一般的幽雅光澤,其色調非常美。
宋代鈞釉大都是均勻純粹的天青色,雖屬乳光釉,但無任何窯變現象。而官鈞釉則大多是典型的窯變釉,這類釉在天青色或紫紅色背景上密布著淡藍至藍白色的窯變流紋。
龍泉窯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因地而得名。北宋初期,在越窯、婺窯、甌窯的影響下,龍泉窯興起,主要生產青瓷。
宋南時期以后,在國內外市場的刺激下,龍泉窯在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先后燒制出代表龍泉窯特色的粉青和梅子青釉瓷器,釉色蔥翠如青梅,它被人譽之為“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
有各類盆、碟、碗、盞、壺等日用品,也有如水盂、水注、筆筒、筆架等文房用品,還有佛像、香爐等供祭奉用品和工藝品。
龍泉窯制瓷的主要原料是當地盛產的瓷石、原生硬質黏土以及紫金土。
瓷石由石英、絹云母和高嶺石等礦物組成;原生硬質黏土由石英和高嶺石等礦物組成;紫金土是一些含鐵特別高的黏土,系由長石、石英、含鐵云母及赭土組成。用上述原料燒制成的胎屬于石英、高嶺、云母質瓷器,與景德鎮瓷器在礦物組成上屬于同一類型。
生產黑釉青瓷,特別是具有“開片”裝飾的黑胎青瓷是龍泉窯的創舉。黑胎由于其胎色黑灰如鐵,又被稱為“鐵骨胎”,這是有意在坯料中加入紫金土的結果。
開片是由于胎與釉的熱膨脹系數相差較大,導致在燒成后開窯時的冷卻過程中,釉表面出現許多裂痕而形成。
這本來是工藝中的一種缺陷,然而窯工們在開窯后,將草木灰抹入裂紋填平,致使釉面出現黑色碎冰裂紋,于是變病態為美,別有風味。
窯工們的這一發現后來卻成為釉面的一種獨特的裝飾,也稱為“百圾碎”、“蟹爪紋”,深受人們喜愛。具有這種裝飾的瓷器便專稱為“碎器”,成為龍泉窯的珍品。
在已發現的宋代瓷窯中,有1/3的瓷窯燒造黑瓷。特別是其中一種黑釉碗盞,產量特別大,這與宋代盛行的“斗茶”風氣有關。“斗茶”使飲茶者染上一種超出止渴作用的典雅風尚。
黑釉就其釉色來說,并不雅觀,但是經制瓷工匠的特殊加工后,釉面上燒出了豐富多彩的點綴,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從而深受歡迎,風行眾多地區。
黑釉的裝飾大體有兔毫盞、油滴釉、玳瑁釉、剪紙漏花、黑釉剔花、黑釉印花等。
兔毫盞,碗身里外的黑釉上都有細長的條狀白紋,細長的程度很像兔毛一樣,并閃爍著銀光色,所以叫“兔毛斑”、“玉毫”、“鷓鴣斑紋”。其產品以福建的建陽窯最著名。
油滴釉,黑釉面上可以看到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大、小斑點,形似油滴,又很像黑夜天空上的繁星,大小不一,大的約可達數毫米,小的只有針尖大小,我國叫它為“油滴斑”、“鷓鴣斑”。
日本人也極喜愛它,稱它為“天目釉”。其產品在南北許多窯都曾有過生產,也以福建建陽窯最典型。
以上兩種釉在現代陶瓷學中根據其生成機理,稱為“結晶釉”。這兩種瓷品是建陽窯的高檔產品,極難燒制,出土及傳世的極為罕見。
玳瑁釉,以黑、黃等色彩交織混合在一起,有如海龜的色調,宋代稱這種瓷為玳瑁盞。這種釉應屬于以黑釉為基調的花釉中的一種。它色調滋潤,在當時以江西吉安永和窯的產品最著稱。
剪紙漏花,是把當時民間的剪紙花式移植到黑釉茶盞而創造出來的黑底白花的瓷器裝飾新手法。產地主要在南宋時期的江西吉安永和窯。
黑釉剔花,是在坯胎上著以黑釉料,再剔刻流暢的線條或圖案,露出內部白色胎體,以裝飾黑釉瓷。這一手法在當時南北方的瓷窯都使用,風格因地而異產品以山西雁北地區的最杰出。
以上兩種裝飾,顯然都是對北方磁州窯鐵銹剔花裝飾的繼承和發揚。
黑釉印花,其裝飾手段最早出現在定窯,以后許多窯都學習掌握了這種技法,其中山西部分地區制瓷工匠吸取了定窯的裝飾藝術的長處,又保留了本地區工藝特色而發展的黑釉印花瓷器最引人注目。
上述黑釉技藝及其裝飾手段使黑釉瓷在宋代風行一時。各種不同品種的黑釉都含有較高量的鐵的氧化物,這些氧化鐵無疑是黑釉的主要呈色劑。此外黑釉中還含有少量的著色劑,雖然含量很低,但對色調變化有一定的影響。
[閱讀鏈接]
宋代燒造黑釉瓷器最負盛名的窯,是福建的建陽窯和江西的吉州窯乙建陽窯燒造的“油滴”、“兔毫”黑釉瓷。
宋代大文豪蘇軾曾經有一首《送南屏謙師》詩寫道:“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勿驚午盞兔毛斑,打出春甕鵝兒酒。”此詩句說明在南屏山謙師道人斗茶時,也是使用為時人所崇尚的兔毫盞。
建陽窯的黑釉瓷兔毫盞不但為文人所津津樂道,還作為深受歡迎的商品,遠銷日本、東南亞、南亞乃至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