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陶瓷技術的重要突破

秦漢魏晉南北朝是古代陶瓷技術發展的重要階段。不僅燒出了精美的青瓷,還燒出了黑釉瓷和白瓷。白瓷的出現表明制瓷工藝又上了一個臺階。

高超的化學加工工藝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比如創燒于元代的釉里紅就是因為運用了銅在高溫和氧化環境下的氧化反應,氧化銅產生的紅色。

春秋戰國時期,厚葬之風極盛,多以陶俑替代活人殉葬。對陶俑的需求不僅促使起源于新石器時期的陶塑藝術有了很大發展,而且對制陶工藝的發展也是一個促進,展現了我國古代化工工藝在陶俑鑄造和加工方面的先進水平。

據分析研究,秦俑的制作原料是經過認真挑選和仔細粉碎的,屬于絹云母、伊利石為主的易熔黏土。

這種黏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干燥收縮和燒成收縮都較小,不易開裂變形,燒成溫度低,燒成范圍寬。秦俑采用模印分段成型,再粘接成整體。這種方法能滿足大量生產的需要。

針對大型陶俑坯體在干燥和燒成中極易因受熱收縮不勻而變形或開裂的缺點,陶工們有意在坯體的適當部位開鑿通氣孔,大大地提高了成品合格率。

秦俑的燒成溫度約為900度,前期系用氧化焰,后期運用還原焰,并使游離碳煙來熏燒,故陶俑胎色為灰色。陶俑的彩繪至少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等8種顏色。

其中鉛白、鉛丹都是人工制造,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顏料之一。通過放大鏡觀察,可以看到秦俑顏料大多顏色鮮艷,顆粒細膩均勻,表明當時對顏料的加工也有很高的水平。

化工鑄陶在漢代有了發展,陶器中出現了一類外敷翠綠色釉或粟黃色釉的器皿,據研究,它們是鉛釉陶。鉛釉陶的發明是我國陶瓷工藝史上的一件大事。

鉛釉陶不僅外觀有翡翠般的綠色,而且釉層清澈透明,光澤很強,表面平整光滑。這些優點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鉛釉以鉛的化合物為基本助熔劑,以鐵和銅的氧化物為一種低溫釉。銅離子使釉呈翠綠色,鐵離子使釉呈黃褐或棕紅色。

鉛釉技術是我國自行發明的。戰國時人們已熟練地掌握了將鉛變成鉛粉的化學方法。鉛粉在當時可供婦女用做化妝品。

戰國時期楚國辭賦大家宋玉,在描繪一位面色紅中透白的婦女時曾說過:“施朱則太赤,施粉則太白?!边@粉就是指鉛粉。

當人們把鉛粉作為顏料引入陶器生產,鉛粉調入色襯或陶衣的泥漿中,燒成后就獲得呈現美麗的翠綠色或黃褐色或紅棕色的鉛釉層。在東漢,釉陶的生產技術流傳的范圍已相當廣。

鉛釉的使用不僅使陶器有了美觀的釉層,還因釉的折射指數高,高溫黏度小,流動性較好,熔融溫度范圍比較寬,因此釉層平整光滑。

經過秦代和西漢的發展,原先主要產于浙江、江蘇部分地區的原始青釉瓷器的生產技術有了新的提高。成熟的青瓷的出現不晚于東漢后期。

青瓷是在1260度至1310度高溫下燒成的。青瓷通體施釉,其釉層比原始瓷器的釉層顯著增厚,釉胎結合緊密牢固,上釉的方法又由刷釉回復到浸釉,所以釉層均勻。

從原始瓷器發展成為成熟的青瓷,是陶瓷工藝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由于瓷器比陶器堅實耐用,光潔美觀,更適于成為日用器具,加上它原料分布廣,取之方便,各地都可因地制宜進行生產。相對于當時很流行的漆器、銅器,它工藝較簡單,造價又低廉,因而獲得飛速的發展。

成熟的青瓷的出現,說明對釉料的配方有了進一步認識和控制。窯爐的改進和燒窯技術的提高,也是一項重要的技術因素。

這時期浙江一帶已廣泛地采用龍窯。浙江一帶多丘陵,非常適宜建造形似長龍的龍窯。

經過長期的摸索,東漢的龍窯加長了窯身,這不僅增加了坯件的裝燒量,還能利用坯件的疊燒,增大對流動火焰的阻留,延長了對坯體的燒烤時間,提高了熱效率,因此窯溫得以升高,大致可以達到1300度,分布也較均勻,為瓷器的最后燒成創造了必要條件。

又因為龍窯升溫快,冷卻也快,恰好符合了青釉瓷和黑釉瓷的燒成要求。

這兩種釉中都含有較高的氧化鐵,都宜在還原氣氛中燒成,升溫快,又能迅速冷卻,可以減少鐵的二次氧化,從而保持了它純正的釉色。

盡管當時燒窯工匠不可能認識到燒成的過程大致上分為氧化、還原、冷卻三個階段的科學原理,但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他們已掌握了燒成的關鍵在于控制還原和冷卻兩階段的氣氛。

因為在高溫燒成時,無論是釉或胎中的鐵離子都是三價,呈現黃、棕等顏色,只有在燒成的最后階段和冷卻時,控制好還原氣氛,才能使釉或胎中的鐵離子還原為二價,釉色才能呈現色調純正的青翠色。掌握不好這一技術,就很難燒成好的青瓷。

東漢后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新興的瓷業獲得迅速的發展。各地因地制宜,分別采用了拍、印、鏤、雕、堆、模制等工藝手段,燒造出各具地方特色的瓷器。

出土的三國時期的越窯瓷器胎質堅硬細膩,一般呈灰色,釉層均勻,很少出現黃釉或青黃釉,表明還原焰的燒成技術有了提高。

出土的西晉越窯產品,胎骨增厚,釉層厚而均勻,大多呈青灰色,比三國時的越器又有提高。正因為越窯瓷器胎質堅硬,釉面光滑明亮,經久耐用,使用方便,所以備受歡迎。

從三國時期至南朝時期的300多年里,制瓷工藝迅速發展,制瓷原料能廣泛地采用當地資源,既可采用含鐵量低的瓷土制青瓷,也可采用含鐵量高的瓷土制黑瓷和青瓷。

這時期各窯場主要是運用石灰釉,越窯的青釉中含氧化鈣約為18%。由于人們開始認識到鐵的含量對呈色效果的影響,從而掌握了青釉和黑釉的配制。

南方的青瓷和它的燒造技術約在北朝時傳到了北方。

在北方的墓葬中曾出土了一批青瓷,經鑒定它們的胎釉成分與越窯的有明顯差別,所含氧化鋁較高,氧化硅、氧化鐵較低,在造型上也有自己的特征,說明它們屬北方燒造的青瓷。

當時的青瓷從原料上看,南方多原生高嶺土和瓷石,含有機質較少,黏土的吸附性較小,并多雜有水云母系礦。這類礦石含鐵量較高,要求在還原性較強的氣氛中燒成。

北方多次生高嶺土和耐火黏土,黏性較大,吸附性強,原料中含鐵量較低,而氧化鋁、氧化鈦含量相對來說高些,要求燒成溫度高而且時間長,既能在還原性較弱的氣氛中燒成,也能在氧化焰中燒成。窯工對這些科學資料當然不可能了解,但是長期的生產實踐,使他們對原料的特性還是有些經驗認識。

與南方從升焰方窯發展為龍窯不一樣,北方的瓷窯是從早期的升焰圓窯發展成饅頭窯?;鹛藕透G室連成一體的圓窯發展到后期,將窯頂封閉,并在近窯底的后墻上開設排煙孔,后墻中砌豎煙道,排煙孔與豎煙道相通,就成了饅頭窯。

在饅頭窯中,火焰先噴至窯頂,因窯頂上沒有通路,必須倒回向窯底,再經坯體,只能從接近窯底的排煙孔經豎煙道而排出窯外。

所以,當時的饅頭窯是半倒焰窯,它靠豎煙道產生的抽力來控制空氣進窯的流量,燒成溫度高,可達1200度至1300度,因為沒有煙囪,抽力不大,故升溫慢,降溫也慢,燒成時間長,適宜北方地區制瓷原料。

南北制瓷條件的上述差異,清楚表明制瓷工藝是可以傳播交流,相互影響的,但必須結合本地資源和生產條件,才能移植成功,并促進技術有新的發展。

[閱讀鏈接]

五代后周皇帝柴榮在位時,主管燒造瓷器的大臣向他詢問擬燒瓷器的顏色,柴榮揮筆批道:“雨過青天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要求把瓷器燒成雨后青天的顏色。

柴榮創建了御窯,即后世所謂的柴窯。柴窯生產的陶瓷叫“柴瓷”,款識有柴、廣頭柴、病頭柴、止旁柴、官、奉華、內府、柴王府、成王殿、皇后閣、蔡字等。

柴瓷胎釉俱佳,技藝卓絕,神韻不俗,其工藝復雜程度遠在宋代名窯之上。柴瓷以其高超的技藝被載入史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垫江县| 天全县| 乌鲁木齐县| 贺兰县| 浪卡子县| 简阳市| 周宁县| 平度市| 连城县| 内黄县| 鞍山市| 古田县| 肃北| 水富县| 吉安市| 涟水县| 河东区| 洛阳市| 阿合奇县| 嵩明县| 安平县| 共和县| 开封县| 拉萨市| 肇州县| 盐边县| 昌吉市| 斗六市| 明溪县| 正安县| 宁夏| 广德县| 天柱县| 凤阳县| 夏津县| 犍为县| 古蔺县| 栖霞市| 湖口县| 平阳县| 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