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蔡倫改進造紙術

在古代,人們書寫多用竹和帛。由于簡牘笨重,縑帛昂貴,不適合老百姓用來記載文字,于是,人們就一直在尋找新的書寫材料。

東漢時期的蔡倫用樹皮、廢麻、破布和舊漁網等原料制造出了一批紙,人們稱為“蔡侯紙”。蔡侯紙的出現,使人類跨進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標志著紙張正式開始代替竹和帛。

我國紙張原材料的發明雖然很早,但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那時官府文書仍是用簡牘、縑帛書寫的,嚴重制約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到了東漢時期,造紙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才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那是漢明帝劉莊永平四年,在湖南的耒陽,有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出生了一個小男孩,父母給他取名叫蔡倫。蔡倫從小隨父輩種田,但他聰明伶俐,很會討人喜歡。

漢章帝劉旭繼位后,常到各郡縣挑選幼童入宮。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太監,當時他15歲。

蔡倫讀書識字,成績優異,于入宮第二年任小黃門,后升為黃門侍郎,掌管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安排就座等事。再后來,蔡倫被提拔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地位與九卿等同。

漢和帝的皇后鄧綏喜歡舞文弄墨,蔡倫兼任尚方令,主管宮內御用器物和宮廷御用手工作坊。他在任職期間,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

103年,京師洛陽一連下了半月的大雨,大雨剛過蔡倫就去民間探訪,這一次他來到了洛陽城外的洛河附近的緱氏鎮,向當地的工匠討教一些技藝。

蔡倫在路過洛河邊的時候,有好幾棵大樹腐爛倒地,樹上還纏繞著一些破漁網,而在這些破樹上,他驚奇地發現了一層和以前的紙“赫蹄”很相似的東西。他拿著這種東西向當地的村民求教。

當地的村民告訴他,這三年來京師年年下大雨,導致洛河水位上升,河邊的一些樹全部浸泡在河水里腐爛,過了幾個月樹上就會自然形成這種東西。

難道這是樹皮形成的東西?蔡倫忽然意識到這也許就是他苦苦尋找了數年的東西!于是蔡倫就在洛河邊搭建了一個臨時的作坊,用樹皮開始了他的實驗。

為了模擬樹皮腐爛的方式,蔡倫在洛河邊上修了一個小池子,引入洛河之水,將樹皮投入池中浸泡;為了模擬樹皮日曬雨淋的方式,他有將樹皮放在太陽地下暴曬。經過這兩道工序后,樹皮變得脆弱,然后,用石臼將樹皮搗成漿,又做成紙。

蔡倫并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因為他發現這種紙里面有一些細小的雜質存在,用手在紙上撫摸有明顯凹凸感。如何去掉這種雜質呢?他忽然想起了制劍時淬火的工藝,這就是蒸煮。

于是,蔡倫在造紙的流程中首創了蒸煮的方法。這一次所造出的紙讓蔡倫欣喜若狂,這種紙不但成本低,而且潔白,輕硬,原料普遍。看著自己多年的追尋終于有了成果,蔡倫激動萬分。

激動之余,蔡倫又想,麻的材料也很普遍,自己的造紙工藝能否改良粗糙的麻紙呢?

有一天,蔡倫經過河邊,看到婦女洗蠶絲和抽蠶絲的“漂絮”過程。他發現,好的蠶絲拿走后,剩下的破亂蠶絲,會在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層,而這一層曬干后,可用來糊窗戶、包東西,也可以用來寫字。

這給了蔡倫很大的啟示,于是他又開始找來了破麻衣和破漁網進行實驗。最后發現用麻所做的紙雖然不如用樹皮的潔白,有些微黃,但是比起原來的麻紙幾乎是天壤之別。

蔡倫將自己的造紙工藝流程記錄成冊,并將自己制造出的紙進獻給了漢和帝。

漢和帝提筆書寫,看著自己的書寫材料竟然是樹皮造出來的,覺得非常新奇,于是在蔡倫的帶領下參觀了洛河邊上的造紙坊。當得知蔡倫是因為看到自己日夜閱讀竹簡而造紙時,漢和帝十分感動,于是下令全國推廣。

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蔡倫紙的主要原料有檀木、蕘花、菠蘿葉、草木灰、竹子、馬拉巴栗樹糊等。

制作步驟是:

先取檀木,蕘花等樹皮,搗碎,加入草木灰等用蒸煮;再將蒸煮過的樹皮原料,放于向陽山上,日曬雨淋,不斷翻覆,讓樹皮自然變白;將樹皮原料等碾碎,浸泡,發酵,打漿,加入樹糊調和成漿;然后用抄紙器將搗好的紙漿,抄成紙張;將抄好后紙張,置于陽光曬干。

蔡倫組織并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的發展,促進皮紙生產在東漢時期創始并發展興旺。同時,由于他受命負責內廷所藏經傳的校訂和抄寫工作,從而形成了大規模用紙高潮,使紙本書籍成為傳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并對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

根據文獻記載,東漢時期還用樹皮纖維造紙。東漢時期造紙能手左伯,在麻紙技術的基礎上,造出來的紙厚薄均勻,質地細密,色澤鮮明。當時人們稱這種紙為“左伯紙”,或稱“子邑紙”。

左伯是東漢時期有名的學者和書法家。他在精研書法的實踐中,感到蔡侯紙質量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就與當時的學者毛弘等人一起研究西漢以來的造紙技藝,總結蔡倫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工藝。

左伯造紙同是用樹皮、麻頭、碎布等為原料,用新工藝造的紙,光亮整潔,適于書寫,使用價值更高,深受當時文人的歡迎。左伯紙與張芝筆、韋誕墨正當時被并稱為文房“三大名品”。

樹皮紙的出現,是東漢時期造紙技術史上一項重要的技術革命。它為紙的制造開辟了一個新的更廣泛的原料來源,促進了紙的產量和質量的提升。

古代造紙術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原料的分離、打漿、抄造和干燥4個步驟。

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堿液中脫膠,并分散成纖維狀;

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并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抄造,即把紙漿滲水制成漿液,然后用撈紙器即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干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干,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代以后,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4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我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

總之,漢代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閱讀鏈接]

蔡倫墓祠位于陜西省洋縣城東8000米的龍亭鎮龍亭村,人們常到這里祭拜偉大的蔡倫。

墓祠分為南北兩部分,墓區居北,其南為祠。祠的中軸線上由南而北依次為山門、拜殿、獻殿。正殿大門上高懸有唐德宗的御書“蔡侯祠”匾額。殿中有蔡倫塑像。右側壁上繪有“蔡倫紙”制作工藝流程圖,左側壁上繪有蔡倫于114年封為龍亭侯的謝恩圖壁畫。在蔡倫祠中軸線兩側還有鐘樓、鼓樓、廂房、戲樓等古建筑和近代書法名家于佑仁為蔡倫墓祠所題草書真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西省| 东至县| 兴山县| 德江县| 墨玉县| 洪湖市| 宁阳县| 柳州市| 陇川县| 定兴县| 淮阳县| 岑巩县| 平罗县| 会宁县| 清涧县| 拜城县| 都江堰市| 合阳县| 柳河县| 泰和县| 兴城市| 涞水县| 保山市| 吉安市| 富阳市| 霍邱县| 阿拉善盟| 德清县| 曲沃县| 涿鹿县| 伊通| 汾西县| 昌黎县| 武陟县| 阳泉市| 怀远县| 五寨县| 闵行区| 游戏| 济源市| 蒲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