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秋被正式定名為節日
- 中秋與賞月(文化之美·萬民節日)
- 陳秀伶 董勝編著
- 5589字
- 2021-05-25 09:35:10
盡管關于中秋節的起源有很多,但是正式明文規定中秋節為節日是在北宋太宗年間。當時,宋太宗趙光義在京城開封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取意于三秋的正中,屆時萬民同慶,舉國同喜。
中秋節成為正式的節日,又與北宋在京城開封舉行的科舉考試有關。當時,北宋非常重視開科取士,三年一次的秋闈大考恰好安排在農歷八月舉行。
于是,佳節和桂冠結合在一起,人們就把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就進行隆重的慶賀,成為全國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
所以從北宋開始,中秋節逐漸成為和春節、端午并列的三大節日之一。在《宋史·太宗紀》中說:
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從此,中秋節開始作為正式的節日,最先在開封盛行開來,接著風行全國。
北宋時,中秋節之際,開封有許多習俗,《東京夢華錄》中記載說:
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當時的開封,中秋節之夜,月亮一升起來,人們以爬山登樓先睹明月為快。然后,家家戶戶開始祭月,供品有月餅、瓜果、雞冠花等,以月餅為主。當夜,開封滿城的人家,不論窮富老小,都要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宋代京師的中秋之夜,傾城人家,無論貧富,從能行走的孩童至十二三歲的少年,都要穿上成人的服飾,登樓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男孩期望“早步蟾宮,高攀仙桂”,意思是說請月月神保佑,早日科舉成名。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祭月后,人們開始吃月餅、賞月。在《燕京歲時記·月餅》中說:上供的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面繪有月宮蟾蜍之形,有的祭月完畢而食之。這就是宋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這種習俗一直沿襲了下來。
當天,街道上的大小酒家都要重新裝點一番店面,用綢緞搭建彩樓,花團錦簇,挑出醉仙酒旗,開始賣新酒。人們紛紛來到酒家痛飲,到中秋節下午,酒都賣光了,酒家便扯下酒旗。
這個時節,正是螃蟹剛剛上市,還有石榴、榅勃、梨、棗、栗、葡萄和橙子等一些新鮮果品。中秋夜,富貴人家在裝飾華美的臺榭賞月,一般人家則趕去酒樓占好位子。四下音樂聲鼎沸,離皇宮近的居民,夜深還能聽到遠遠傳來笙竽之聲,宛若云外。平民街巷里,兒童嬉戲通宵,熱熱鬧鬧的夜市,一直開到天亮。
而在北宋的皇宮里,則是吃的宮餅,民間吃的是小餅、月團。這些中秋節特制的餅類,又被稱為“荷葉”、“金花”、“芙蓉”等,制作方法非常精巧,這是月餅的前身。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便可想而知了。
后來,人們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還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先畫在紙上,再粘貼在餅面上。后來,直接用模子壓制在月餅上。
對宋人來說,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游人,達旦不絕。這個時候,更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詩詞。
宋代米芾在《中秋登樓望月》中寫道: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宋代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水調歌頭》,是蘇軾在丙辰年的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之后所作。其中表達了蘇軾對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此外,蘇軾在《中秋月》中慨嘆:“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太常引》,表達了其中秋之夜的情愁: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一剪梅》,其中中秋之夜的相思滋味甚是凄苦: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此外,臺灣也有對中秋的吟詠,《中秋旅思》就表達了中秋思念家鄉的心情: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
故鄉秋憶月,異國夜驚潮。
手未攀丹桂,以猶卷緣蕉;
登樓悲作賦,西望海天遙。
《月夜思鄉》也同樣表達了思念家鄉的愁緒,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這些詩詞,無不表達了歷代文人雅士在中秋之時,仰望明月,傾訴自己的情思與不盡的慨嘆,令人愁楚不已。當時的宋人,已經將團圓意識和中秋節令接連到了一起,宋代城市的居民每年都會在中秋這天闔家共賞圓月,就是這一倫理因素的體現。
后來,由于理學的浸染,民間社會鄉族觀念增強,同時也因為人們在世俗生活中,更加認識到家族社會的力量。因此,人們在思想情感上,對家庭更為依戀。
秋收之際的中秋節,正是加強親族聯系的良機。值得注意的是,中秋節民間尤其重視夫婦的團圓。出嫁的婦女中秋要趕到娘家與父母團聚,當天又必須返回夫家,與夫君團圓,有俗語就說:
寧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
一代文豪孟元老在追述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貌的著作《東京夢華錄》中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
吳自牧在《夢粱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燒不絕。”
到了明代,出現了關于“團圓節”的最早記載,在禮部主事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余》中就提到:
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在一部詳細記載北京景物的古書《帝京景物略》中也說:
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
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團圓是中秋節的中心意義。因為家族生活的關系,我國人有很強的家族倫理觀念,重視親族情誼與血親聯系,從而較早形成了和睦團圓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員的團聚成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節日就為民眾的定期會聚提供了時機。
在傳統年節中,都不同程度地滿足著人們團圓的要求,如除夕的“團年”、重陽的聚飲等。中秋為花好月圓之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聯想到人事的團圓。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視為一種非常特別的“團圓節”。
中秋賞月,最盛是在宋代。在追述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貌的著作《東京夢華錄》中記載:
中秋夜,貴族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出售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臺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
一般的居民則爭先占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并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正如記述南宋時杭州風土人情的《武林舊事》中記載:
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而京師賞月之會,異于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浩月。
這是關于中秋節放花燈的最早記錄。在整個唐宋時期,中秋只是一般的社交娛樂性節日,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賞月、玩月。
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的節日性質發生了變化,人們同樣賞月,但是似乎更加關注月神的神性意義,以及現實社會人們之間的倫理關系與經濟關系。
中秋是豐收的時節,人們利用中秋節俗表達人們對豐收的慶祝。祭祀月亮時的時令果品,既是對月亮的獻祭,更是對勞動果實的享用。
據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南宋時期,在每年的中秋夜里,皇宮中有賞月游園的活動,比如倚桂閣、秋暉堂、碧岑,都是臨時由皇帝下旨安排。一直到夜深,宮中的音樂還飄傳到宮外。御街上的絨線鋪、蜜煎鋪、香鋪,紛紛擺出貨物,爭多比好,這還有一個說法,叫“養眼”。
燈燭華燦,一直到天光才消停。這夜里,浙江還有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的風俗,數十萬盞小水燈浮滿水面,爛如繁星,十分壯觀。有人說這是迎合江神的喜好,不僅僅是圖個好看。
宋朝在杭州還有一個特殊的中秋景觀,就是錢塘觀潮。由于錢塘江口地形類似一漏斗,每當海潮涌至,受到漸進漸狹的地形影響,波浪便重重疊疊堆積成一道水墻,聲勢極為壯觀。
蘇東坡在杭州任佑府時,曾作過一首《中秋夜觀潮》,描述觀潮人數之眾多,及潮水洶涌之氣勢: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鎖,夜潮留向月中看。
萬人鼓噪懾吾儂,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武林舊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則更具體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礴氣勢: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中秋之時,杭州人在錢塘江上舉行觀潮和看弄潮兒的表演。是時,江邊士人云集,上下幾十千米,地無寸隙。一些弄潮兒披發文身,手執巨幅彩旗,樹畫傘,踏濤踩浪,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躍百變,各展技藝,豪民富客們爭賞財物,好不熱鬧。
[旁注]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起源于我國,最初是人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后來傳說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也同時成了人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蟾宮早在戰國時代,古人就傳說月中有蟾蜍。屈原在《天問》中說:“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因為月宮中有蟾,所以人們俗稱月宮為“蟾宮”。
蘇東坡(1037年~1101年),北宋書畫家、文學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存詩3900余首。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為水墨云山墨戲,煙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鑒別。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宋四家之一。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等。上下闋,95字,平韻。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當為中序的第一章。雙調94字至97字,前后片各四平韻。
一剪梅雙調小令,60字,上、下片各6句,句句平收,葉韻則有上、下片各三平韻、四平韻、五平韻、六平韻數種,聲情低抑。亦有句句葉韻者,此調因周邦彥詞起句有“一剪梅花萬樣嬌”,乃取前3字為調名。
理學古代的理學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學,又稱道學。嘉祐治平年間,理學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形成了王安石新學、司馬光朔學、蘇軾的蜀學、二程兄弟的洛學為代表的理學四大派。
孟元老宋代文學家。據《宋會要輯稿》及蘇轍等人著作,可知他是北宋保和殿大學士孟昌齡的族人孟鉞,曾任開封府儀曹,北宋末葉在東京居住20余年。金滅北宋,孟元老南渡,常憶東京之繁華,于1147年撰成《東京夢華錄》,自作序,該書在我國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影響。
琴瑟據文獻記載,伏羲發明琴瑟。琴與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帶有空腔,絲繩為弦。琴初為五弦,后改為七弦,瑟二十五弦。古人發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順暢陰陽之氣和純潔人心。
禮部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設。隋唐為六部之一。歷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
《武林舊事》成書于1290年以前,為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全書共10卷。作者按照“詞貴乎紀實”的精神﹐根據目睹耳聞和故書雜記﹐詳述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紀﹑四時節物﹑教坊樂部等情況﹐為了解南宋城市經濟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宮廷禮儀﹐提供較豐富的史料。
花燈又名燈籠。燈籠是一種漢族傳統民間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制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
御街是皇帝朝拜祖宗時的專用道路。御是對帝王所作所為及所用物的敬稱。南宋御街是南宋都城鋪設的一條主要街道。《咸淳臨安志》等文獻記載,鋪設南宋御街一共使用了一萬多塊石板,它是皇帝于“四孟”即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靈宮朝拜祖宗時的專用道路。
[閱讀鏈接]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4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在途中看到嫦娥孤單的身影,就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么忙呢?兔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4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做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一個個淚流滿面。
雄兔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姐姐們,飛到了月宮,陪伴嫦娥居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