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豐富意蘊——彩燈文化
- 元宵與燈會(文化之美·萬民節日)
- 陳秀伶 董勝編著
- 7908字
- 2021-05-24 18:39:08
在我國民間有一則諺語:“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意思是說我國鬧元宵的主要內容就是燈,故元宵節又稱燈節。由此可見,我國傳統的元宵節其實蘊涵了濃郁的燈文化。
鰲山燈桿、火樹銀花,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最能概括此節活動的便是張燈和放火。張燈、放火是元宵最主要的節俗活動,其余觀燈游賞以及社火百戲,都是直接或間接由此發展、引申而來。
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
元宵節是我國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可算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了。而“鬧花燈”是元宵節日慶典規模最大、喜慶氣氛最濃的一種習俗。
元宵節鬧花燈習俗,在隋代以前已經見于文字記載。據《資治通鑒》第一百七十五卷中記載:
以近世風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燈游戲,奏請禁之。曰: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資破產,競此一時。盡室并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
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人們都在大街上盡情狂歡,鼓聲震天,火光照地。人們不惜錢財,比花燈的規模和精巧。而且家中所有的人,也不分主仆,不論貴賤,不管男女,一切等級、性別、貴賤的界限全部打破,一切隔閡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歡歌笑語同花燈了。
正月十五鬧花燈風俗的興起時間,大約在550年至580年之間。從這一習俗產生的時間、地域及風俗內容來推測,它的興起與佛教的流傳有關。
《涅槃經》說,如來佛死后火化,將其舍利子裝在精美的罐中,安放在金床上。佛門弟子一邊散花一邊奏樂,并每繞城一步點燃一盞燈,以此來表示對如來佛的悼念。
但《涅槃經》沒有明確記載這些悼念活動就在正月十五進行。《西域記》所說的僧俗共同觀看舍利放光的習俗,則明確說是正月十五。
這兩個習俗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五鬧花燈這一民俗。從地點看,這一民俗開始流行于洛陽及周邊州郡。這與北魏、北周時崇尚佛教以及著名禪宗大師達摩、慧可先后在嵩山少林寺傳法有關,因為禪宗開始興起時,深受百姓的歡迎。
從習俗的內容看,正月十五鬧花燈打破了一切界限,體現了佛教禪宗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佛性的觀點。這種取消一切束縛、打破一切界限的習俗,時至今日還有余風。民間“正月十五沒大小”的俗語和風習便是古風的遺存。
雖然這個習俗起源于佛教及佛事活動,但當這一習俗形成之后,其宗教色彩便漸漸淡化,成為百姓們狂歡的節日。
正月十五也叫“上元節”。上元節鬧花燈,在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
上元節是道教的提法,為慶賀道教“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生于正月十五,上元節便成為具有佛、道兩教特色的民眾性節日。
在上元節時,最早只有皇宮和達官顯貴的府第在自家門前掛幾盞燈,借以炫耀門楣。后來,民間富戶相率效尤,燈市也應運而生。民間元宵節張燈、賽燈、觀燈,亦逐漸成為普遍的習俗。
明代燈市在北京東城燈市口。每到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無不具備,并有茶樓酒肆供游人飲宴作樂。各鋪戶都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
清代始將燈與市分開,以東四牌樓、地安門外為最盛,其次為東安門、新街口、西四牌樓,外城是正陽門外大街。此地鋪戶以糕點鋪、布鋪、綢緞莊為主,皆爭強斗勝地掛出大小、高矮、方圓形式不等的花燈,有紗絹、玻璃、羊角、西洋之別。
花燈上面繪有古代傳說故事,如《列國》、《三國演義》、《西游記》、《封神榜》、《紅樓夢》、《水滸傳》、《聊齋志異》、《精忠傳》、《三俠五義》等,或蘭、菊、梅、竹,或鸞、鳳、龍、虎、蟲、魚等,無不顏色鮮美、栩栩發生。又有獨出心裁者,澆注冰燈,搞冰燈會。
早年,地安門外大街的聚盛公干果鋪,義溜河沿的冰窖工人,均巧手結冰為神佛、戲劇人物、器具,內燃燈燭,其間龍、虎、魚、鳥,華而不奢,樸而不俗。
在上元夜,無論官宦貴人、平民百姓,都不約而同地上街觀燈,形成萬人空巷之勢。
市面更有臨時商販售賣走馬燈、吉利燈、氣死風燈,以及獅、狗、羊、兔等動物形象的紙燈,形成了燈市。孩子們紛紛提著買來的燈籠,四處游逛玩耍,形成提燈逛燈之景,好不熱鬧。
通會燈市似火龍,雙塔晴煙報主兇。
拒馬長虹行逆水,胡良曉月除夕明。
這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的場面。
最初的燈是單純、靜止的,它不能運動,也較少裝飾,并且多是單個獨立的。其后的發展變化過程中,裝飾最先邁出步伐,燈的里里外外都被加以雕琢、修飾。
[旁注]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公元前403年寫起,到959年,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我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涅槃經》佛教經典的重要部類之一,有大乘與小乘之分。西晉后出現了幾種不同的大乘《涅槃經》的譯本,其中影響大的主要有3個:一是《大般泥洹經》,二是《大般涅槃經》40卷,三是《大般涅槃經》36卷,又稱作《南本涅槃經》。
慧可一名僧可,是我國禪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他少為儒生時,博覽群書,通達老莊易學。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內典。年約40歲時,拜禪宗初祖達摩為師,開悟后繼續留在達摩祖師的身邊,時間長達6年之久。后繼承達摩的衣缽,成為禪宗的二祖。
牌樓一種有柱、門形構筑物,比較高大。舊時牌樓主要有木、石、木石、磚木和琉璃幾種,多設于要道口。牌樓曾作為多屆世博會中國館的門面建筑,吸引了世人的視線。其中,1867年世博會中國館牌樓使用木、竹和麥稈等材料,造型簡單,賞心悅目。
達摩意譯為覺法,全稱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婆羅門種姓,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
門楣正門上方門框上部的橫梁,一般都是粗重實木制就。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門之上標示門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準有門楣的。
{閱讀鏈接}
古代原涿州城中有夾城,門名“通會”,夾城上有重樓三間,名“通會樓”,俗稱鼓樓。樓上左鼓右鐘,樓高13.5米,10千米外可遙遙在目。
每年正月十五是鬧花燈之日,從通會樓至南門置72架木制等牌樓,十字路口置七座燈棚。每到此日,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放鞭炮,真是火樹齊開,星球碎掛,千家萬戶,燃燭通宵。
元宵之夜,登上鼓樓,遠眺長街,龍飛鳳舞,頗為壯觀。這一景象稱為通會燈市。
趣味盎然的元宵節詠燈詩
元宵節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流傳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趣味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不夜城中陸地蓮,小梅初破月初圓。
新年第一佳時節,誰肯如翁閉戶眠。
這就是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熱鬧場景。
在鬧花燈的海洋里,有燈謎讓你競猜,于賞燈中射虎添趣;有龍燈繞你狂舞,于翻飛中心動情歡;有燈籠讓你投票,于評選中盡展風流;有湯圓讓你飽嘗,于賽吃中捧腹狂歡……這正是:“正月十五鬧花燈,街衢斷煞夜歸人。”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
隋煬帝在《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一詩中就有這樣的詩句: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唐代,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唐代治世因社會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
唐玄宗時,延續西漢的弛禁制度,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后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方便人們賞燈,唐以后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志。
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中說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詩詞描繪了燈月交輝,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
李商隱的詩中寫道: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中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節的盛況,但卻蘊涵著歡樂愉悅、熱鬧熙攘的場景。
此外,張祜的《正月十五夜燈》一詩意境也很不錯: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但是元宵節的燈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
蘇軾說“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說“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歐陽修說“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這些名人都把元宵節美景寫得有聲有色。
著名詞人姜夔《詩曰》,讓人讀后如臨其境: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元代詩人元好問的《京都元夕》,把京城各階層的人們鬧元宵的熱鬧場面描繪的恰到好處: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寅曾賦詩盛贊元宵節,把人們帶進了迷人的元宵之夜。詩中寫道:
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
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明人李夢陽的《汴京元夕》也別具韻味: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寫道:
海螯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
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
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
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
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寫道:
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
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這首詩寫得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清代唐順之的《元夕影永冰燈》一詩,讓人有一種詩人元夕之夜暢游而意猶未盡之感: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里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余歡。
清代單可惠的《張燈曲》則是推陳出新,詩中寫道:
上元張燈奪月彩,古時嫦娥應好在。
手攀桂樹看人間,春燈萬點春如海。
衣香人影何紛紛,車如流水馬游龍。
百戲魚龍爭變幻,千家樓閣高玲瓏。
詩人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向世人昭示了這么一個感覺:要狀述、描摹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盛況,非得登上月亮,居高俯瞰不可。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中寫道: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這首詞抒寫了對眷戀情人的思念之苦。
[旁注]
燈謎寫在彩燈上面的謎語,又叫“燈虎”。猜燈謎又叫“射燈虎”。來源于民間口謎,后經文人加工成為謎。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隱語”或“瘦辭”。秦漢時則成為書面創作。三國時猜謎盛行。宋代出現燈謎,人們將謎條系于五彩花燈上,供人猜射。明清時,猜燈謎十分流行。
李商隱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
張祜字承吉,唐代詩人。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初寓姑蘇,后至長安,被元稹排擠,遂至淮南,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
姜夔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南宋詞人。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早有文名,頗受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人推賞,以清客身份與張镃等名公臣卿往來。工詩詞、精音律、善書法,對詞的造詣很深。有詩詞、詩論、樂書、字書、雜錄等多種著作。
李夢陽字獻吉,號空同,遷居開封。明代中期文學家,復古派前七子的領袖人物。工書法,精古文詞,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復古,《自書詩》師法顏真卿,結體方整嚴謹,不拘泥規矩法度,學卷氣濃厚。
唐順之字應德,一字義修,號荊川。明代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官翰林編修,后調兵部主事。嘉靖八才子之一,文武全才,提倡唐宋散文,與王慎中、歸有光合稱嘉靖三大家,是明代重要文學流派唐宋派代表人物。
蘇味道(648年~705年),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少有才華,20歲考中進士,累遷咸陽尉。武則天時居相位數年,處事依違兩可,時稱“蘇模棱”。與杜審言、崔融、李嶠并稱為文章四友,與李嶠并稱蘇李。對唐代律詩發展有推動作用。《全唐詩》錄其詩16首。
蘇軾(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蘇州府吳中人士,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他玩世不恭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大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
{閱讀鏈接}
除了元宵詩詞,還有一些歌謠流傳。如閩南歌謠《元宵月正圓》寫道:
鬧元宵,月正圓,閩臺同胞心相依,
扶老攜幼返故里,了卻兩岸長相思。
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別重逢分外喜!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
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
這是一首企盼海峽兩岸親人團圓的歌謠,其殷殷期盼之情流溢于字里行間。
源于唐詩名句的最早燈聯
元宵節賞燈,吟燈聯,也具有無限的情趣,簡直趣味盎然。
在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名句作為門燈聯:
天下三分明月夜;
揚州十里小紅樓。
據說,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
此后,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
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
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道:“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
這副對聯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據說,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征對招親。對聯說:“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
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便被取為進士。
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招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隨之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人生中的兩大喜事。
傳說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節微服出游,遇見一位秀才,談得頗為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對聯說:“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
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
到了清朝,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
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讓陪他的大臣們也出了一謎聯,讓大家猜一猜。隨同的大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下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么也猜不出來。最后,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原來是“猜謎”兩字。
這些富有情趣的故事,讓歷代無數人為元宵燈會而著迷,樂此不疲。
元宵節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來增加的一項活動。
燈謎是我國特有的文字游戲,始自古代隱語。它將事物或語句的真相暫時隱藏,另以一種與這事物有關的特色或背景,組成優美韻詩或通俗文字,以懸疑質難他人。
六朝以后一直到唐代,文人嗜謎者多。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據《武林舊事·燈品》記載:
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當時名為“燈謎”,屬于一種益智娛樂。這一習俗一直延至明清兩代。
到了晚清時期,燈謎的文學價值漸漸消逝,發展成為通俗的謎語。
元宵節這天,除了要吃元宵、提燈籠、射燈謎等民俗活動外,新竹地區客家族在農業時代,還流傳吃菜包、祈求六畜興旺、借錢、借柑等過節習俗。
元宵節為何以“燈”為主題?這是因為,以往的私塾把正月十五作為開課日,當天的重頭戲則是“開燈”儀式,即由學生備妥一盞燈帶到私塾,由老師點燃后,再由學生提著回家,象征前途光明吉祥之意。
而客家人提燈籠的習俗也饒富趣味,一對結婚的新人,在元宵節這天,需帶著一只燈籠,前往土地公廟或廟宇向神祈求賜子,然后將燈籠懸掛于廟內。因為求子是求丁,“丁”同“音”,亦即是“求丁獻燈”之意。若順利得子,次年的元宵節還愿時,需帶兩個燈籠祭拜,以示繼續“求丁”之意。
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當年能喜氣洋洋,平平安安。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民眾的歡迎,并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旁注]
張英字敦復,一字夢敦,號樂圃,又號倦圃翁,桐城人,清代著名大臣張廷玉的父親。張英、張廷玉父子在清代居官數十年,參與了一系列大政方針的制訂和實行。二人為官清廉,人品端方,均官至一品大學士,是歷史上著名的賢臣良相。同時二人還是史家公認的學者大儒。
進士及第我國古代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
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清朝第六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60六十年,退位后當了3年太上皇,是我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平定叛亂、鞏固發展,文武兼修,一代有為明君。
紀曉嵐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在雍正、乾隆和嘉慶三朝任官。嘉慶帝御賜碑文“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卒后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私塾古代社會一種開設于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后,私塾逐漸消失。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謚號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明成祖(1360年~1424年),朱棣,明代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1402年奪位登基,改元永樂。他5次親征蒙古,多次派鄭和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閱讀鏈接}
傳說,關于燈謎,還有這樣一則笑話。說有個姓胡的財主橫行鄉里,人人叫他“笑面虎”。
有一年春節將臨,窮人王少想從笑面虎家借點糧,卻被他罵走了。回家路上,王少忽然心生一計。
元宵燈節的晚上,家家戶戶掛上了花燈,王少也提著一盞花燈上街,花燈上還題有一詩。笑面虎一見,便吩咐賬房先生念給他聽: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稱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一聽,知是罵自己,氣得面紅耳赤,命家丁要搶花燈。王少忙舉起燈,笑嘻嘻回道:“老爺,你真多心!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
周圍的人明知王少的用意,哈哈大笑,此事也越傳越遠。到了第二年燈節,不少人都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觀燈的人猜測取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