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喜迎新春——迎年習俗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直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

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由于時期、地區和民族的不同,部分地區在掃塵前,還要舉行祭灶儀式。

小年的祭灶活動送灶神上天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我國民間祭灶的日子,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

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等。

祭灶,是我國民間一項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在我國古代,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的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

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神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神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臘月二十三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關系。因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

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由于一般人家在灶臺附近貼有灶神畫像,有時還有灶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了,面目也黢黑。

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灶神扎一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因此要敬供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的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然后和草馬一起燒掉。

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灶。新年后再買一幅新畫像,將灶神請回貼上。

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在祭灶以后,我國古人還喜歡選擇吃餃子的習俗,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在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

糖瓜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5分,大小不同。

做糖瓜、祭灶是過小年的主要活動,從此后就進入準備過年的階段,人們的精神放松,開始歡歡喜喜準備正式過年了。

[旁注]

火燒流行于華北地區的著名小吃,扁圓如燒餅,分為無餡火燒與肉火燒,一般以肉火燒為多,但膠東半島的火燒為無餡火燒。火燒多見于北方。肉火燒含餡似餃子,皮薄餡多,外酥里綿,分為干火燒和油火燒兩種。在我國北方,在過小年期間,有吃火燒的習俗。

神龕是放置神仙的塑像和祖宗靈牌的小閣字。神龕大小規格不一,依祠廟廳堂寬狹和神的多少而定。大的神龕均有底座,上置龕。神像龕與祖宗龕型制有別:神像龕為開放式,有垂簾,無龕門;祖宗龕無垂簾,有龕門。在我國民間,人們習慣把灶神放在廚房內的神龕中。

蕎面是我國西北古老的食品,甘肅有大量種植,并且有很多種吃法。是甘肅隴南,隴東,隴西特產。是用蕎麥面粉和水,和成面團壓平后切制的細面條,煮熟食用。食用時加上各式不同的佐料。在我國的西北山區,人們在祭灶完畢后,習慣以吃蕎面的習俗過小年。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也有人說它是用白糖加淀粉加水加淀粉酶釀熬而成。在關東的農村,過小年這天,人們習慣用這種糖制品用來祭灶神。

[閱讀鏈接]

關于灶王爺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我國民間諸神中,灶神資格算是很老的。

早在夏朝,他已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有說灶神是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總之眾說不一。

為感激灶王消災的掃塵活動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從堯舜時期就有春節前掃塵的風俗。

按我國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關于“掃塵”的由來,源于一個古老的故事。

傳說,古人認為人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

三尸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

有一次,三尸神密報,人間在詛咒玉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查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瀆神靈人家,將其罪行書于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做記號。

玉皇大帝又命護法鎮山神將王靈官在除夕之夜下界,凡遇到有記號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

三尸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機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墻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官來個斬盡殺絕。

正當三尸神在作惡時,灶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于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從臘月二十三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干干凈凈,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

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凈門窗,把自家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

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聽后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幸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后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在掃塵時,人們不僅要把家里的地上打掃干凈,還要把墻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處一年的積塵,用掃帚清除干凈,此外,還要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箱柜上的金屬把手等,也要擦拭一新。并要把各處的蜘蛛網,以及各處的水溝等處打掃干凈。

掃塵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美好祈求。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因此,每逢春節來臨,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喜慶節日氣氛。

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旁注]

三尸神又稱三彭或三蟲,道教認為,人身中有三條蟲,稱為上尸、中尸、下尸,分別居于上、中、下三丹田。上尸神在人頭里面,他能夠叫人胡思亂想,能夠叫人眼昏,頭發脫落;中尸神住在人的腸胃里面,他叫人好吃、健忘、做壞事;下尸神住在人的腳里面,可以叫人好色、好貪、好殺。

王靈官據傳說,王靈官原名王惡,是湘陰浮梁之廟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的弟子薩守堅,飛符火焚。王惡不服,奏告于天庭。玉皇大帝即賜慧眼并金鞭,準其陰隨薩真人,察有過錯,即可報復前仇。

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稱“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宮。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修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權最大。玉皇上帝除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還管理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兇禍福。

[閱讀鏈接]

據說,我國在很早以前就有春節前掃塵的習俗了。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說:“十月一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

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

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戴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為此,掃塵習俗亦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宁县| 许昌县| 三明市| 景泰县| 宜春市| 屯门区| 赤城县| 莱阳市| 天门市| 麻江县| 崇信县| 夹江县| 洛扎县| 巴楚县| 和平区| 台南县| 乌拉特中旗| 五莲县| 长海县| 安徽省| 出国| 昔阳县| 密云县| 渝中区| 平山县| 正安县| 高安市| 漠河县| 昌宁县| 禹城市| 中宁县| 济源市| 诸城市| 牡丹江市| 吐鲁番市| 南丹县| 凉山| 镇平县| 林周县| 丽江市| 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