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準備過年——采購年貨

在喜迎春節之前,家家戶戶除了掃塵活動,還都要準備吃、穿、用等各種各樣的年貨。

在節前10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春聯、“福”字、門神、年畫、窗花、鞭炮,要準備祭祀祖先的豬、牛、羊、雞、鴨、鵝、及香燭等祭品,還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大人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等,準備過年時穿。

總之,一切都要煥然一新。

春節前要貼春聯和福字

在我國,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和一個福字貼在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的氣氛。因此,在新年前,準備春聯和福字是必不可少的。

據說,我國在新年前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3000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就必須趕回鬼域。

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

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五代后蜀時,當時后蜀國的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門框上。這兩句話是:

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

前一句的意思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

后二句的意思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

從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內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

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的美好心愿。

“春聯”一詞的正式出現,則是在明朝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

于是,在這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

在巡視時,朱元璋見到一家人沒有貼春聯,很是生氣,就詢問什么原因。

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

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人書寫了一副春聯: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寫完后,朱元璋繼續巡視。

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么回事?

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

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30兩銀子。

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到了清朝,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的形式。

如果從秦漢開始計算,我國貼春聯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那么為什么百姓對貼春聯一直情有獨鐘呢?這就涉及我國百姓傳統的思維觀念了。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我國人民自古就有樂觀的思維觀念,就是寄希望于未來,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

無論在過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興、得意的事,還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總是希望未來的一年過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最佳選擇。

春聯既是根據我國古代駢體文衍生出來的一種新文體,又是借鑒了我國詩歌傳統的文學形式。它與古代的駢體文和詩歌不同,是一種特有形式的獨立文體。譬如:

新春富貴年年好;

佳歲平安步步高。

這副春聯每聯都是7個字,上下聯字數相等,這是春聯的最基本的要求。

春聯上下聯平仄要相調。對聯上下聯的表現方法,要注意聲律相對,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

春聯這種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另一方面,在貼春聯的同時,人們還喜歡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為此,在春節來臨前,人們還要準備“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福”字單從字面上解釋是“幸福”的意思,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福”字形象地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我國古代,人們習慣將“福”字精心地做成各種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過去,我國還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這是因為過去的“福”字多為手寫,而進入現代,“福”字在市場、商店中均有出售。

在貼“福”字的時候,人們還喜歡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關于倒貼“福”字的習俗,據說是來源于一個這樣的傳說。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敏感多疑的人,一次,他懷疑自己的臣子密謀反叛,便派人在人們貼春聯時,到自己懷疑的大臣家門上貼上“福”字,以便準備派人暗殺掉這些大臣。

這件事被朱元璋的妻子馬皇后知道了,馬皇后不愿意看到臣子們被殺,為了消除這場災禍,她下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貼對聯的第二天早上,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

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

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

朱元璋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在春節前,不僅習慣貼對聯,還習慣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旁注]

后蜀時期后蜀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國家之一,由后唐太祖李克用侄婿孟知祥建立,都城在成都。最興旺的時候,后蜀國的疆域約為今天的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后蜀國共經歷了兩位皇帝,建國共31年。據說,我國新年貼對聯的習俗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

辛寅遜約880~974年間在世。他為人耿直,不畏權勢,博學善文。曾任后蜀簡州刺史、翰林學士,為我國第一幅春聯“新年納余慶,佳節賀長春”的作者。歸順北宋后,被宋太祖趙匡胤封為鎮國行軍司馬。曾參與撰修《前蜀書》,并著有《王氏開國記》等書。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國瑞,明朝開國皇帝,濠州鐘離即今安徽鳳陽人。原名朱重八,后取名興宗。1368年,于南京稱帝。他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草根皇帝。在他出任皇帝期間,他大力推廣對聯的應用,命人在春節時必須貼對聯。如此,促成了我國在春節期間貼對聯的習俗。

金陵是南京的別稱,亦是南京久負盛名的稱呼,南京這座著名的古都在漫長的歷史中曾經有過很多名稱,其中最響亮的莫過于“金陵”了。時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別稱,一直沿用至今。南京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也在此建都。

中堂指正中的廳堂,也就是客廳。在我國傳統家居的布局中,廳堂布局是最講究,最嚴格的。它以廳的中軸線為基準,板壁前放長條案,條案前是一張八仙方桌,左右兩邊配扶手椅,家具整體對稱擺放,體現出莊重、高貴的氣派。

駢體文也稱駢文,是一種文體,起源于漢末,形成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所以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駢文由于遷就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后,駢文漸衰。

平仄是我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

門楣就是正門上方,門框上部的橫梁,一般都是粗重實木制作。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門之上標示門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準有門楣的,哪怕你是大戶人家,富甲一方,沒有官場上的身份,也不能在宅門上標示門楣。

五谷豐登“五谷”指五種谷物。古代說法不同,有的說是稻、黍、稷、麥、菽;有的說是稻、稷、麥、豆、麻。總之是指幾種主要的農作物。“豐登”便是豐收年之意。五谷豐登,便是預祝農業豐收,以表現人們在生活上的美好愿望。

馬皇后(1332年~1382年),名秀英,安徽宿州人。她早年喪母,被郭子興夫婦收養為義女。馬氏嫁給朱元璋。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建帝業的歲月里,馬皇后和他患難與共。因此,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采納。

[閱讀鏈接]

在我國,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斤等。

其中,“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于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或影壁中。

門神、窗花和年畫的準備

在過春節時,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安康,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窗花和年畫的習慣。

門神是我國道教因襲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據說,在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

我國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

據我國古代史書《山海經》記載:在滄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顆大桃樹,枝干蜿蜒盤伸3000里。桃枝的東北有一個萬鬼出入的鬼門,門上有兩個神人,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他們把守鬼門,專門監視那些害人的鬼,一旦發現便用蘆葦做的繩索把鬼捆起來,扔到山下喂老虎。

于是黃帝向他們敬之以禮,歲時祀奉,在門上畫神荼、郁壘和老虎的像,并掛上蘆葦繩,若有兇鬼出現,二神即抓之喂虎。

后來,以神荼、郁壘、虎葦索、桃木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們承傳了下來。

桃是人們崇拜久遠的植物,人們認為桃多子多福,是長壽的象征,因此能夠除災避邪制鬼驅怪。老虎為百獸之王,能夠“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故畫虎于門,鬼不敢入”。

這種信仰一直流傳至今,為此,人們在除夕之時,常常在門上貼上畫有二神與虎的畫,并掛上桃枝或桃人或葦索,以驅鬼辟邪。

此外,我國的門神,除了神荼和郁壘以外,還有唐代出現的鐘馗,元代以后出現的秦瓊、尉遲恭。

舊時,蘇州地區的人們還崇拜晉代溫嶠,或崇拜東岳大帝屬下的溫將軍與岳飛元帥。道教還崇奉青龍白虎,一些地區信奉趙云、趙公明、孫臏、龐涓等。

還有的地方將門神分為三類,即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

文門神即畫一些身著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劉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門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瓊、尉遲恭等;祈福門神即為福、祿、壽三星。

這些門神雖出現的時間和區域背景不盡相同,但至今都被人們普遍信仰,其中影響最深的要數神荼、郁壘、鐘馗、秦瓊和尉遲恭了。

這里的秦瓊和尉遲恭,是在唐朝以后出現的,關于他們二人成為門神,還源于一個傳說。

相傳,秦瓊和尉遲恭本是唐代皇帝李世民身邊的兩位將軍,一次,李世民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這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

后來,李世民覺得讓兩位將軍每天晚上守夜太辛苦了,便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后來,結果照樣管用。于是,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與尉遲恭便成了門神。

明清以后的武將門神在全國各地各有不同。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門神為三國時期蜀國的趙云和馬超;河北人供奉的門神是馬超、馬岱哥倆;冀西北則供奉唐代的薛仁貴和蓋蘇;陜西人供奉孫臏和龐涓,黃三太和楊香武;重慶人供奉明朝末期“白桿軍”著名女帥秦良玉;漢中一帶張貼的多是孟良、焦贊這兩條莽漢。

北京民居中供奉的除秦瓊、尉遲恭外,還有我國名著《水滸傳》里的解珍、解寶、呂方、郭盛。

因為北京的院落較大,占地面積往往延至后面的胡同。所以,在北京的住宅里,還有一種專貼在后門的門神。不過北京民居的后門門神只貼一位,為什么呢?因為后門一般多為單扇門。貼誰呢?多為捉鬼神鐘馗和大唐丞相魏征。

鐘馗是捉鬼神,可謂人人皆知,而魏征之所以成為后門門神也有文字記載。在小說《西游記》中說:唐丞相魏征斬了涇河老龍王之后,老龍王的鬼魂自覺委屈,便每夜進入內宮找唐太宗李世民索命。

無奈宮門外有秦瓊、尉遲恭二將把守,老龍王冤魂自不敢從雙锏雙鞭下走過,便轉至皇宮的后宰門,砸磚碎瓦。

由于秦瓊和尉遲恭已在前門,所以丞相魏征只好親自持誅龍寶劍夜守后宰門。時間一長,老龍王的冤魂漸漸地衰落下去,魏征手中那把誅龍寶劍便不再呈高揚之狀,而是垂立一側了。

魏征在《隋唐演義》中本是一位賢良文臣,最早在潞城縣二賢莊三清觀內當道長,后被民間奉為門神后,其像也仗劍怒目,一派英武氣概。

在北京民宅大門上,各地門神應有盡有。如:燃燈道人、趙公明,東漢的姚期、馬武,抗金英雄岳飛、韓世忠,最可愛的是京北密云一帶供奉的門神竟是夫妻二人:楊宗保與穆桂英。

北京住宅院中所貼的門神多取自我國古典名著中的英雄好漢,這些武藝出眾、仗義疏財、精忠報國的英雄,婦孺皆知,影響面廣,備受民間崇拜。

在春節前,除了貼春聯、福字和門神,還有貼年畫的習俗。

一般說來,春節貼年畫在城鄉都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年畫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對未來的美好希望。

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不僅如此,我國還出現了年畫的3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這3個地方的年畫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4位古代美人。

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

到20世紀早期,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為掛歷,風靡全國,發揚和豐富了年畫的深刻內涵。

除了貼年畫,在我國,部分地區在春節前,還有貼窗花的習俗。

關于這個習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據說,我國古人在春節時,喜歡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

《山海經》說度朔山上有只天雞,說是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天雞棲息的大樹時,天雞就啼鳴。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

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在堯帝時,過往的友邦上貢一種能驅逐虎、豹、豺、狼等猛獸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

為此,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上,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

后來,人們在過大年時,有的用木刻、有的用銅鑄、有的用紙剪,做成雞的樣子,掛在門窗上。

因為重明鳥樣子類似雞,所以后人便逐漸把重明鳥的形象該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這就成為了后世剪紙藝術的源頭,和過年貼窗花的風俗。

除了貼窗花,在春節前,人們還要準備鞭炮,以便在除夕之夜,新年來臨的那一刻燃放。因此,鞭炮也是過年的必備品之一。

鞭炮是我國的特產,也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在我國古代,每當節日或喜慶之日,人們都喜歡用火燒竹,畢剝發聲,以驅除山鬼瘟神,謂之“鞭炮”。火藥發明后,人們又以多層紙密卷火藥,接以引線,燃之使爆炸發聲,亦稱為“鞭炮”,也叫“爆仗”、“炮仗”。

傳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而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吃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鞭炮,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

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后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鞭炮的最早雛形。

火藥出現后,人們又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

鳴放鞭炮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鞭炮以示慶賀,圖個吉利。過春節時鞭炮自然必不可少。

[旁注]

《山海經》是我國先秦時期的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全書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8卷,《大荒經》5卷。內容包羅萬象,主要記述古代地理、動物、植物、礦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

鐘馗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賜福鎮宅圣君”。古書記載他系唐初長安終南山人。傳說,他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虬鬢,相貌奇異;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人物,他待人正直,肝膽相照。在我國民間,人們常掛鐘馗的像賜福鎮宅,跳鐘馗舞祈福祛邪。部分地區在春節前,把他的畫像作為門神貼在門上。

秦瓊字叔寶。山東省濟南市人。唐初著名大將,勇武威名震懾一時,是一個于萬馬軍中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的傳奇式人物。曾追隨唐高祖李淵父子為大唐王朝的穩固南北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其功居于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間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

《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簡稱《水滸》,作于元末明初,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由施耐庵著。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征的作品之一。此書版本眾多,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對我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深遠的影響。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文貞,以直諫敢言著稱,是我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北方人常將他的畫像用于后門門神。

穆桂英是我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也是個“楊門女將”。她是楊宗保的妻子,楊繼業的孫媳婦。傳說,她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楊家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12寡婦西征,穆桂英50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在我國北方,人們喜歡用她和她丈夫的畫像作為門神。

木板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代的畢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并傳至了歐洲,所以后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我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堯帝(公元前2377年~公元前2259年),姓尹祁,號放勛。因封于唐,故稱“唐堯”,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于帝堯。他嚴肅恭謹,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堯到年老時,大家一致推薦舜作為他的繼承人。堯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舜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禪讓。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公元前33年,昭君主動出塞和親,避免了邊塞的戰火。在我國古代,人們常常用她和其他三大美人的畫像作為年畫。

重明鳥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堯當國君幾十年,賢明、節儉的聲譽遠播四海,在晚年的時候,遠在萬里之外的支國給堯進獻了此鳥。其形似雞,鳴聲如鳳,此鳥兩目都有兩個眼珠,所以叫做重明鳥。它的氣力很大,能夠搏逐猛獸,于是,我國古人,便把它的畫像貼在門窗上。

硝石又稱焰硝、鉀硝石等。無色、白色或灰色結晶狀,有玻璃光澤。可用于配制孔雀綠釉。還可用作五彩、粉彩的顏料。是制造火藥的原料之一。古人用它制成火藥后,再運用火藥制成了過春節時使用的鞭炮。此后,人們便有了過年過節燃放鞭炮的習俗。

[閱讀鏈接]

門神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舊時人們都將其神像貼于門上,用以驅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道教因襲這種信仰,將門神納入神系,加以祀奉。

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就是奇形怪相。

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節日的食品樣樣準備齊全

在我國有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當然,在春節前,人們除了要準備春聯、福字等物品外,最重要的還要準備過年的食品。

在我國古代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

除了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必須盡早準備外,還要準備春節的必備食品。比如年糕、餃子等,這些食品的原材料也要稍稍提前準備。還有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等,都要采買充足。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多種變化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食品。年糕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據說,我國古人在7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種植稻谷。從漢朝起,就有了“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

不過,年糕的真正出現,大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幫助闔閭奪了吳國王位,并幫助他整頓軍隊、強盛國勢,但后來闔閭志得意滿,命令伍子胥筑“闔閭大城”,以顯示他的功德。

城垣建成后,吳王擺下盛宴慶賀。席間群臣縱情酒樂,認為有了堅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無憂了。

見此情景,國相伍子胥深感憂慮。他叫來貼身隨從,囑咐道:“滿朝文武如今都以為高墻可保吳國太平。城墻固然可以抵擋敵兵,但里邊的人要想出去也會同樣受制。如果敵人圍而不打,吳國豈不是作繭自縛?忘乎所以,必至禍亂。倘若我有不測,吳國受困,糧草不濟,你可去相門城下掘地一米取糧。”

隨從以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當真。沒過多久,吳王闔閭駕崩,夫差繼承王位,聽信讒言,伍子胥力諫吳王拒絕越國越王勾踐的求和,遭到嫌棄并被賜死。

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姑蘇城團團圍住。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街巷內婦孺哭聲慘不忍聞。

這時,那位伍子胥隨從記起從前的囑咐,便急忙召集鄰里一起來到相門外掘地取糧,當挖到城墻下一米深時,才發現城磚是用糯米粉做的。

頓時人們激動萬分,朝著城墻下跪,拜謝伍子胥。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于是在伍子胥的家人主持下,將糯米粉做的城磚分給城內饑民,大家暫時度過了饑荒。

后來,姑蘇城的人們為了紀念伍子胥愛國憂民的精神,此后每到寒冬臘月,就準備年糕,一來表示對伍子胥的懷念,二來可供在送舊迎新的春節與親朋好友分享。所以,現在蘇州城的年糕造型與城磚相似,而且煮后不膩,干后不裂,久藏不壞。

這則傳說故事,不論是否具有實事性,但這個傳說充分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忠臣賢相的敬仰之情。

在遼代時,據說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到明朝、清朝的時候,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吃,并有南北風味之別。

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濃重的歷史氣息。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和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蘸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原材料是粳米,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在春節時,除了吃年糕,更多地方還有吃餃子的習俗。

餃子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有水餃、蒸餃,煎餃等,是我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必備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據說,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為醫圣張仲景首創。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愛戴。

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后,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

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人民群眾。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得不可開交,但他心里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

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照嬌耳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食用。

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善舉。

張仲景治病救人故事充分表達了人們對崇高醫德的贊頌。因此,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

現在,我國人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那么,人們最愛吃的這種食物又是怎樣做成的呢?

一般來說餃子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原料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

餃子多以冷水和面粉為劑,將面和水和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面團,蓋上蒸干的濕紗布或毛巾。放置一小時左右,再用刀切或手摘成若干個小面團,先后揉搓成直徑約3厘米左右的圓長條,刀切或手摘成一個個小面劑子,將這些小面劑子用搟面杖搟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餃子皮,包裹餡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

先將冷水燒開,餃子下鍋并用漏勺或者湯勺順著鍋沿逆時針或順時針輕輕攪動,以防餃子粘連。煮至餃子浮上水面,餡皮分離即可,如為肉餡可在沸騰時添少許冷水再燒,反復兩三次。

餃皮也可用燙面、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素餡雙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

餃子的制作原料營養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證營養較少流失,并且符合我國色香味飲食文化的內涵。

正統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調以醋、蒜末、香油、醬油為佐料沾著吃。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百姓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肴。

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北方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圓,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真是食俗頗豐,意味深長,充分代表了年節的情趣。

一家老少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充分享受春節合家團聚帶來的天倫之樂。

當然,在春節時,人們除了吃餃子,還要吃其他特色美食。

在北京和天津等地,人們一般在除夕之夜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

陜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

安徽南部僅肉類菜肴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制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

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

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至16個菜不等,但必須是雙數,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

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

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道菜。江西南昌地區一般10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菜二湯。

在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意為安樂菜;黃豆芽,寓意如意菜;芹菜,意為勤勤懇懇。

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1000克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000克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征連子連孫,人丁興旺。

安徽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菜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制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只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

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

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進財進寶、年年富裕。

[旁注]

春秋戰國時期時間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又稱東周時期。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后,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同時,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出現了很多小國爭奪霸主的局面。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楚國人之子胥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忌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傳說,他在修建吳國城墻時,把糯米制成城磚,拯救了吳國百姓,并因此形成了年糕的雛形。

越王勾踐(約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春秋末越國國君。公元前496年,勾踐即位后不久,即敗于吳國。兩年后,吳王姬夫差攻破越都,勾踐被迫屈膝投降。勾踐自戰敗以后,時刻不忘會稽之恥,日日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不斷等待時機,發憤圖強,終成強國。公元前473年滅吳,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后一個霸主。

大寒是我國二十四個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小寒則是大寒之前的節氣。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大寒節氣,大氣環流比較穩定,環流調整周期大約為20天左右。過了大寒,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所以說:過完大寒,就要過年。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圣。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這是我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傳說,張仲景是我國最早始創餃子的人。

衙門指舊時官吏辦事的地方。其實衙門是由“牙門”轉化而來的。衙門的別稱是六扇門,它本是軍旅營門的別稱。當時戰事頻繁,王者打天下,守江山,完全憑借武力,因此特別器重軍事將領。軍事長官們以此為榮,往往將猛獸的爪、牙置于辦公處。漢末時,“牙門”成了軍旅營門的別稱。這一名稱逐漸移用于官府。

搟面杖指搟面用的木棍兒。我國很古老的一種用來壓制面條的工具,多為木制,用其捻壓面餅,直至壓薄,是我國民間制作面條、餃子皮、餛飩皮、面餅不可缺少的工具。搟面杖有好多種,河南用的是兩頭尖尖的,山東是兩頭和中間平的。總的說來,搟面杖以香椿木為上品,其他次之。

燴菜指的是一種烹調的方法,而不是某種菜式的名稱。燴菜,就是指把肉類和多種菜經過炒制,加水,最后燉熟。陜西八大碗就是一種既普通又實惠的菜肴,把雞鴨魚肉以傳統方法烹制,再用傳統瓷碗盛放擺上餐桌的美食。

[閱讀鏈接]

在我國,各地的除夕家宴上,還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含義。

特別是年夜飯,在某些地區非常講究:

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

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余”;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

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明市| 新田县| 裕民县| 抚远县| 铜山县| 新乐市| 喀喇| 建水县| 衡阳市| 广灵县| 隆安县| 神农架林区| 耿马| 博湖县| 永福县| 舟山市| 六盘水市| 寿阳县| 苍溪县| 平乡县| 江安县| 长治县| 葫芦岛市| 亚东县| 克山县| 合肥市| 楚雄市| 伊宁县| 沽源县| 嘉祥县| 天祝| 新乐市| 涟水县| 绩溪县| 平邑县| 遂川县| 华容县| 比如县| 宁南县| 郓城县| 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