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表情達意的交際工具,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關注現實、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活動。但是,一提起習作,不少學生就會不同程度地產生“愁”、“怕”、“厭”的心理。有的命題作文,讓學生不是覺得無話可說,就是空話套話一大堆,學生被束縛在一個思維的牢籠里,習作里很少有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感體驗,而經過教師指導后又會出現千篇一律的情況,學生對習作明顯地表現出沒有信心。
學生的習作,特別是考場作文,從文章的內容來看,許多學生會借用別人的材料為自己所用。他們常常會選擇作文選中的優秀作文,背誦大量的各種題材的文章考試時備用。
另外,有的學生還會把自己平時寫過的作文原封不同地套在現場作文中。從表達的形式上看,“老三段”、“開頭故弄玄虛”、“結尾空喊口號”主次、詳略之分中存在問題……根據這些情況可以判斷,學生的作文心理和作文的水平還是有欠缺的。
學生寫探究性習作的思考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可有一定量的創作性寫作訓練,但不作統一的要求,讓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點,有選擇地完成。”我認為,這是引導學生從人文分離的習作走向人文合一的途徑,從而真正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讓他們確立一個作文的正確理念。
學生既然是寫作的主體,寫作教學理應以學生為本,學生的寫作活動應是自主的,探究性習作就是自主性習作的一種。指導中高年級學生寫探究性習作,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從課堂學習或者實際生活出發,自發地引出若干話題和疑問,然后由學生或者幾個興趣相同的伙伴一起,進行拓展思考和探究,形成個人色彩濃郁的觀點后寫成文章。
通過寫探究性習作的過程,也是幫助學生養成當堂作文、自己當堂修改及和別人一起修改,進而養成獨立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
學生寫探究性習作的指導
(1)確定探究的選題
《語文課程標準》貫徹了這樣的思想:只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才能實現寫作的個性化,使學生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
因此,探究性習作的實質就是從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視野和感性經驗中取題立意,引發真情實感,從而使探究性習作的個性化和獨特化更為鮮明。
①指導學生從課堂里選題。“追本溯源”,學生在學習了課文之后,常常會對其中的一些內容產生興趣,想對其中的內容進行更加深入和具體的了解。如《空城計》一課學習以后,引導學生閱讀原著,讓學生把諸葛亮擺空城計的原因補充的更完整、更具體。
“刨根究底”,想了解在課文中的故事之后分別發生了些什么,把課文的結果再想象下去。如在《小珊迪》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對珊迪的弟弟小利比的命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猜測,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寫下了各種有自己見解的習作。
“補充留白”,在課堂上,也可以運用“課文的空白”讓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形成自己的想法,并寫成作文。如《智燒敵艦》中對“第二艘、第三艘,敵艦是怎樣被燒著的”。
②指導學生在其它學科的學習中選題。教師幫助學生選擇寫作的材料,要從單軌道轉為多軌道。在指導選題時,努力使學生的視野從本學科上轉移到各門學科上,學習從廣闊的學科領域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③在學校活動中選題。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捕捉寫探究性習作的材料。
比如,美伊戰爭期間,學校組織大家關心時事,寫一下自己的感受。于是在我們班里,組織大家根據自己的想法,每天記錄戰況和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報道,并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樣,一篇篇時事系列日記產生了。
④指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選題。人是離不開社會這個大環境的,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寫作離不開生活。因此探究性習作的選題也因該從學生的生活實踐中去尋找。通過社會實踐,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其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并且要求學生遇到自己感興趣的,感到新鮮的事情和感受都要記錄下來。
(2)突出學生的體驗
探究性的習作指導是精簡教師在語言表達或者謀篇布局的指導,重點在于有意識地讓學生從自己的思考角度,寫思想內容的獨到之處,開闊寫的思路、豐富寫的內容。
在寫的訓練中,引領學生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的寫,學生就能切實感受到自己的長進、提高,獲得學習的成功感。在指導寫探究性習作時,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①中心淡化原則。《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寫作教學的總目標要求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其實就淡化了對“有中心”的要求。
探究性的習作的特點就是就事論事,讓學生自己寫自己心里的真實想法和感受。不要求學生每一次習作都要寫出深意、寫出道理。表明自己的觀點、闡述自己的認識,只是要求說清楚、講明白,能讓別人看得懂就可以了。
教師不用過高地看重作文內容的思想性,不能把成人的思想高度來約束學生。教師還要用肯定和激勵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到習作的成功和自信,有了寫作的信心才能激發出學生創作的靈感。
②著眼生活化原則。學生的寫作源泉源于生活,寫作表達也可以是生活化的,作文應該是自己心身的反映,學生應該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經過自己的思考用文字表達出來,作文是人的思想的外現。
寫作除了記錄生活的真實以外,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表達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對人生的思考。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才會以自己獨特的觀察角度,進行實事求是地描寫。
另外,本色的語言是學生的真實語言,它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能更真實的反映學生的思想,只要表達得清楚,運用得當,教師應該多就少改。
③知識綜合化原則。由于大語文觀的指導,語文學習于其他學科的學習聯系越來越緊密了,探究性習作也不例外,學生寫成作文,有時也需要其他學科知識的補充。
④主體體驗化原則。《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的教學要求和建議中在著力強調學生習作興趣的同時,提供了調動學生習作興趣的方向,主體體驗。語文教學就是要倡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獲得獨特的感受、獨特的體驗和獨特的理解。
教師要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和行為,使自己成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要真正蹲下來看學生,以平常的心態和學生交朋友。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嘗試、學會搜集信息。
有了這諸多的感受與體驗,學生才能打開話匣子。寫探究性習作的指導要以組織學生觀察、和他們一起游戲表演、讓學生動手實驗,獲得感性的認識。由于學生有一種天生的表達欲望,在感知體驗后,能寫出生動的文章來。
⑤表達個性化原則。探究性習作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體驗、掌握和運用規范的語言和基本的寫作方法。因為作文的進步最怕有固定的格局,教師要減少對學生習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擬題目,不作統一的要求,讓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點,體裁不限、內容不限、字數不限,自主地完成。
學生寫探究性習作的意義
(1)端正了習作的態度
通過探究性習作的訓練,學生對習作的興趣提高了,習作的態度也端正了,主要表現在:全體學生都有了寫探究性習作的經歷,從審題、選材到作文修改都能認真對待;有半數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有個性的習作;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學生認為寫探究性習作不難;有半數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習作水平有了提高。
(2)了解了更多學習的方法
在進行研究性習作的過程中,學生對學習方法的認識更準確和全面了。在前后兩次的座談會上,學生的反應有所不同。
在訓練前,他們認為習作的方法不外乎閱讀和練筆;在訓練后,他們了解到其實作文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上網或到圖書館尋找資料、上街調查、參觀訪問.在學習中,學生對作文的途徑豐富的認識更深刻了。
(3)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
寫了探究性習作,學生認識到了走進生活,不等于有所發現。觀察要調動自己身上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去體驗,去發現自己沒有發現的東西,去獲得自己沒有獲得的感受。這些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就是對生活的積累、寫作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