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功成身退,中華富商第一人:范蠡

1.范蠡事略:智慧人生

范蠡,字少伯,楚國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和大商人。出身于“衰賤”家庭。初為楚國名士,文種為楚宛令時,二人相交為友。后他們認為楚非貴族不得仕,政治黑暗,乃一同入越,任大夫,與文種同事越王。越王常與范蠡談論治國之策。勾踐即位,與吳作戰,擊敗吳軍,箭傷吳王。吳王死時,叮囑其子夫差報仇。吳王夫差即位,操練軍隊,日思報復越國。勾踐得知后,不聽范蠡勸諫,遂先發制人,主動征伐吳國,被吳打敗。戰敗后,勾踐聽從范蠡之計,派大夫文種赴吳求和,并以美女、珍寶密賄吳國太宰,使吳王赦免越王,勾踐夫妻入吳為質。范蠡伴越王赴吳為人質,替君分辱,小心行事,麻痹夫差,使君臣得以回越?;卦胶螅o佐越王勾踐,刻苦圖強,臥薪嘗膽。越王聽從他的建議,勾踐夫婦親自耕種、織布,禮賢下士,賑濟貧苦,吊慰死者,終使越國大治。越國富強后,勾踐多次欲攻伐吳,范蠡均以勸阻,待吳王聽信讒言殺掉忠臣伍子胥、國力衰敗時,范蠡方揮師攻吳,滅吳國,助越王深謀20余年,報會稽之恥,拜上將軍。后又助勾踐揮兵北進,會盟諸侯,使越王勾踐遂成霸業。

此后,范蠡認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共安樂,向越王勾踐請辭不許,遂留下書信,乘舟出海逃至齊國,改姓名鴟夷子皮,開荒種田,引海水煮鹽,治產數千萬。齊人聞知其賢,任為相。他則感嘆:“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這都為世人所得意之事。但久受尊名,不祥??!”乃棄官,盡散其家財,隱居陶地(今山東定陶西北),自號陶朱公,專事經商,致資累巨萬。卒于陶。他生前還曾著有《養魚經》,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文獻。(《國語》、《史記》均有記載)

在中國的經濟思想史上,范蠡是商人心中崇拜的偶像,他的言論成為商人們尊奉的信條,人們把經商事業稱為“陶朱事業”,把世代經商為業或買賣公道稱為“陶朱遺風”。清代我國三大版畫產地之一的天津楊柳青年畫中有“文財神陶朱公”,蘇州有“陶朱公種竹養魚致富千倍利”的年畫,人們把商代之比干、春秋之范蠡、三國之關羽并稱為“三大財神”,乃取比干之忠誠、范蠡之智慧、關羽之仁義,認為這是經商致富的訣竅所在。范蠡的“經濟循環論”、“積著之理”、“待乏原則”、“平糶齊物價格理論”,至今仍閃耀著先秦經濟學說的熠熠光彩。2400多年前就有如此鞭辟入里的精當理論,范蠡被尊稱為“商祖”、“商圣”的確是當之無愧的。

范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人物之一,他的許多觀點和實踐對于今天仍有積極的借鑒作用和參考價值。在這里,僅就他的外交思想、經濟思想及民本思想進行梳理和研究。

范蠡經濟思想的出發點就是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因時制宜,不能墨守成規,固步自封。他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是由于供求關系的變化而造成的,因此,他主張糧價低賤時由政府收購,昂貴時由政府以平價售出,以免影響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他主張發展商業,主張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認為農業收成的好壞關乎農民利益和商品價格,乃至社會的安定和混亂,甚至影響到國家的強盛衰敗。另外,他主張仁義經商,造福社會和人民。2400多年前的奴隸社會里,他具有這樣比較進步而成熟的經濟頭腦和舉措,的確是難能可貴的。這和我們今天的“宏觀調控”,關心“三農”問題頗有許多相同之處。今天,在經濟建設大潮中,學習他的經濟思想和創業精神,對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將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再如他的民本思想。范蠡始終“以民為本”,認為“天地之間,人最為貴”。他多次對越王勾踐說:“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他始終把自己擺放在平民地位,時刻想到應為人民大眾謀求利益。從政時殫精竭慮,為國為民嘔心瀝血,建立功勛;當平民時自食其力,辛勤勞作;經商時又信守合同,講究職業道德;致富后又散其資金,幫助解決貧困人民的生活問題,這種民本思想與我們的“為人民服務”和“公仆意識”十分相似,他的民本思想確實值得今天的從政者和經商者乃至一切工作者、勞動者贊揚和學習。

2.結交文種,佐越滅吳

范蠡年輕時頗有才學,狂放不羈。當時在宛邑任宛令的文種,聞聽范蠡的名氣,派小吏代己登門拜會,范卻避而不見,小吏回來后不滿地說:“范蠡是國中狂人,向來這等傲慢無禮?!蔽姆N笑道:“我聽說有杰出才能的士人,都會被人看作佯狂;胸懷獨到見解的人,也常會受到他人的毀謗,這是因為你們普通人無法理解他們。”于是文種親自驅車去看望范蠡。范蠡起初依舊避開,后得知文種是獨自駕車來的,深感其意誠,便向兄嫂借了衣冠,穿戴整齊地出來見文種。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從此結成至交。

范蠡根據自己平時對天下大勢的觀察和分析研究,告訴文種,中原文化在南移,繼長江中游楚國一帶逐步得到發展之后,下一步將是長江下游地區開始進入先進的行列。他約文種一同東下,到長江下游地區這個充滿希望的地方尋找機會干一番大事業。文種覺得他的預見很有道理,欣然應允,很快辭去官職,與他一道沿江東下。兩人先來到吳國,欲輔佐吳王夫差,但得不到夫差的重視,于是離開吳國繼續南行,到達越國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

當時的越國是一個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的小國,到處都是未開墾的荒地。越王勾踐很賞識范蠡和文種,很快封他們為大夫。勾踐經常找范蠡談軍國大事,要他出謀劃策,范蠡則知無不言,盡心謀劃。由于他具有豐富的政治、軍事、經濟、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并明察天下大勢,所以成了勾踐的主要謀臣。君臣相得,同心協力,越國很快在各個方面都有了起色。

勾踐繼位3年之后,聽說吳王夫差正積極練兵,準備報當年吳越之戰,吳王闔閭負傷致死之仇。勾踐為防越國受攻擊,打算先發制人,攻打吳國。范蠡看出勾踐有些驕盈自滿,認為越國實力不足,發動戰爭勢必失敗,于是極力勸阻勾踐,說此時興兵,天時、人事都對越國不利,是“逆于天而不和于人”。勾踐不聽,范蠡再諫。勾踐面露不悅地說,“勿庸再言,吾意已決”,接著興兵伐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吳、越兩軍大戰于夫椒(太湖一山名),越軍果然大敗。

勾踐帶領5000殘兵退守會稽,被夫差率領的吳軍團團包圍。勾踐急忙召文種等大臣謀劃對策,并對范蠡說:“我沒有聽從你的忠告,以致于此?,F在該怎么辦呢?”范蠡回答:“事到如今,只有卑辭尊禮,獻上金玉美女向吳王求和了?!惫篡`這次依從了范蠡的建議,派文種向夫差求和。夫差起初不肯與和,文種便用美女珍玩賄賂吳太宰伯嚭,請他幫助游說夫差。后來夫差同意受降,但條件是勾踐要親自來吳國充當人質。

勾踐赴吳國之前,想讓范蠡為相留守越國。范蠡推辭說:“治理國家,督率百姓,我不如文種;指揮打仗,當機立斷,文種不如我?!惫篡`接受了范蠡的意見,留下文種守越國,帶范蠡同去吳國。

到了吳國,勾踐、范蠡被迫干起了仆役的差事,為吳王夫差駕車養馬,其余時間就被軟禁在石室之中。夫差聽說范蠡是個賢才,想招降他,便在召見勾踐、范蠡時,勸范蠡說:“寡人聽說貞女不嫁破亡之家,仁賢之士不留絕滅之國為官?,F在越王無道,越國將亡,你和越王皆在吳為奴仆,被天下人恥笑。我想赦你之罪,你能改過自新、棄越歸吳嗎?”范蠡回答:“我也聽說亡國之臣不敢談政事,敗軍之將不敢言勇。我在越國已不忠不信,以至于讓越王敢于違抗大王的號令,與大王用兵動武?,F在失敗了,君臣俱降,蒙大王鴻恩,保我君臣性命,我愿為大王服役奔走,但不做官。”勾踐原以為范蠡會順從夫差離自己而去,正伏地流淚,聽了這番話才放下懸起的心。夫差知道范蠡意志甚堅,不可能強迫他為臣,就說:“你既然不移志向,我也只好把你重新送回石室了?!狈扼徽f:“大王請便。”于是范蠡、勾踐重回石室,繼續為夫差服役。

這樣過了3年,范蠡一直陪伴著勾踐在吳國受苦,毫無怨言,并不時為勾踐出謀劃策,讓他千方百計取悅于夫差,從而使夫差確信勾踐君臣已徹底臣服,便將他們釋放回越國。

回到越國后,范蠡與文種等大臣輔佐勾踐勵精圖治,下決心復興越國,范蠡主張順應天時,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以使“田野開辟,府倉實,民眾殷,藏富于民”。聽了他的建議,勾踐感嘆說:“我的國家就是你的國家,你已為我籌劃了一切!”由于君臣親密合作,越國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起來,逐步趕上先進的中原地區的水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范蠡也全力以赴地練軍養士,準備將來征伐吳國,報喪國失地之仇。他從自己的家鄉楚國請來熟練的鑄劍工人和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組織起一支兵鋒刃利、能攻善守的精銳之師。經過十多年的建設,越國變得富強起來,且上下一心,團結一致,時刻準備伐吳。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帶領精兵北上,到宋國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晉、魯等國諸候會盟,吳國內僅剩老弱之兵。范蠡認為吳國防守薄弱,伐吳時機已到,建議舉兵。勾踐依范蠡之計率越軍伐吳,果然大獲全勝,一舉攻入吳國都城姑蘇。夫差聞訊大驚,急忙趕回吳國,向越國求和。范蠡自度越國此時滅吳力量尚不足,遂許其求和。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勾踐再次率兵伐吳。吳軍由于連年征戰,精銳盡戰死于齊、晉等國,吳國民眾也已疲憊不堪,故抵抗能力大大降低。越兵大破吳兵,姑蘇也被越兵圍困了3年。吳王夫差躲在姑蘇山上,派使者向越求和,要求像他當年在會稽時赦勾踐一樣赦免他。勾踐心存惻隱,欲同意吳國求和。范蠡進諫說,“難道大王忘了會稽之恥嗎?是誰使我們席不暇暖,寢不安枕,與我們爭三江五湖之利呢?不正是吳國嗎?經過22年的籌劃和艱辛才得到今天的一切,怎么可以一朝放棄呢?”勾踐覺得范蠡講得有理,但又不愿親自回絕吳使。范蠡于是出面告訴吳使,越不允吳的求和,讓吳使快回去,否則就對他不客氣了。吳使流淚而去,范蠡督師繼續進攻,一直打到吳國王宮前。夫差被迫自殺,吳國從此滅亡。

滅吳之后,勾踐任范蠡為上將軍,命他率越軍過長江、渡淮河北上,與楚、齊、晉等大國較量。越軍“橫行江淮之上”,各諸侯國自忖實力難敵,遂紛紛請和。勾踐乘勝北上,與諸侯會盟于徐州,被推為盟主。在范蠡的謀劃下,勾踐采取了“抑強扶弱”之策,把宋、魯等小國以前被大國奪去的土地歸還原主。范蠡由此受到人們的普遍敬重。

3.辭官隱居,埋名經商

范蠡幫助越國打敗吳國,洗雪了會稽之恥,使越國獲得霸主地位后,受到越國人民和越王勾踐的空前敬仰和厚愛,威名馳揚列國。然而,范蠡卻認為勾踐這個人,只能與他共患難,而不能與他共安樂。以后他可能會翻臉無情,殺戮功臣。為越國永久計,功成之后,自己必須離開,他決意棄政從商。于是范蠡讓人向越王轉遞了他的《報越王書》,說明原由志趣,詳列并聲明將軍府的黃金等一切物品、一應財物及原有家臣童仆近百人全部移交充公,不枉取一物,就連自己的家奴也交給了國家,對越國,他兩袖清風而來,兩袖清風而去。就這樣,范蠡在大功告成之后,在盛名之下,在朝野一片贊揚聲中,悄悄攜帶美人西施離開了越國新都——姑蘇城?!俺吮庵鄹∮诮?,隱沒于煙波浩渺的太湖、長江之中。既不完全效法他的師祖老子,也不像孔子那樣去處世,而是進入另一種生活。范蠡的這段生涯集中表現了他性格堅毅的一面。

他先泛舟五湖(即太湖),靜靜地欣賞著祖國的大好河山,讓美麗的自然風光盡量沖走過去的一切,集中精力,仔細認真地思考著未來的去向與打算。經過深思熟慮,他下定決心,更名改姓,經營農商,把用于治國的才能用于治家!然后離開五湖,順江而下,直入浩瀚的大海,再泛舟北上,來到商業發達的齊國。范蠡化名邸夷子皮,旅途考察了大海沿岸的苴邑日照鎮等地市場貿易的商品種類、價格、產地、商道、成交、貨幣流通情況。根據沿途的考察,最后決定在一片有河、有海、有山林、有草甸的海濱安家置業。

為了在荒蕪人煙的海濱之地定居下來,范蠡把古代圣賢列入祀典的五項條件——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御大災,能捍大患,作為人生貢獻的準則,篳路藍縷,開啟山林,建造家園。他聘請木工、鹽工,又買了一些各具專長的童仆。把奴隸仆從分成若干生產組織,女奴負責桑麻紡織,由西施統轄。西施原本是苧蘿山中浣紗女,以織絹販賣為業,現在回歸山林,重操舊業,可謂得心應手。男奴負責耕種、漁獵等,由家臣總管統領。他們先后建成了房舍、糧倉,并把草甸開墾成了農田,把山坡開辟成了桑園。還備置了農具、糧種、車馬、舟楫、繅織機具、煮鹽設備,開挖了溝渠,修建了鹽池。人們按照分工協作的方式,分別進行農桑、繅織、釀造、腌漬、海洋捕撈、山林狩獵、海水煮鹽等勞動生產。一個集農、工、漁、商為一體的海濱大家園很快就建立起來了。

家園建好后,范蠡便派人到附近的蓬萊及齊魯以東各地考察年景和商業貿易情況。他自己還親往齊國詳勘商道,每到一處,他都要了解那里的社會現狀、歷史、地理、風俗、人情、物產、物價、產地及供需量。

平公九年他來到齊國,這一年齊國大旱,三個月滴雨未見,土地崩裂,谷物盡枯。秋天剛到,已是萬物蕭瑟。范蠡就在這時進入齊國的境內,風塵仆仆,直奔齊國的都城薄姑(今山東臨淄)而來。一路上,滿目盡是背了破爛的行囊、伸手乞討的行人,男女都有。到處都是枯萎的樹木,到處都是凄涼的土地,歪斜荒朽的竹籬,日益殘敝的房舍。

走了數日,路上竟不見一個騎馬的達官貴人,也再難看見游山玩水的富家公子,路旁的尸骨成堆,橫豎不止百數,有男人、女人、老人,也有孩子。能吃的都吃完了,樹皮也早剝光,人們開始吃草根,那草根雖能充饑,卻不消化,吃了草根的人也一樣倒在了溝畔。饑餓慘狀,令人斷腸。范蠡帶兵打仗許多年,死人是見多了,可現在見了齊國的這種慘狀,還是心里發顫。

剛到薄姑城邊,范蠡就感覺到了一種敗落的氣息。城門處冷冷清清,全不見平日里鄉下人挑著擔子、挎著籃子進進出出的熱鬧情形,也沒有了那些游手好閑、搖頭晃腦的富家公子哥兒。

城里面,也沒有了往昔繁榮。只見一些面黃肌瘦的人踉蹌行走,雖然仍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可那剝落的雕漆早顯出了樓閣里面的凄涼。街道兩旁鋪滿茶亭酒店,卻大多是關門閉窗,人去樓空,灰塵布滿了門框和窗戶。范蠡走了二、三十家的店鋪,總算尋到一個有人家的館子。此刻天已近晌午,那小館子里,卻零零散散只有三五個人在吃飯,桌上除了又黑又霉的米飯,連一碟小菜也沒有。范蠡四下里一看,只見有一個五十多歲的老者,看模樣像是掌柜的,倚在柜臺邊,見他進來,連瞅都懶得瞅一下。

范蠡掏出幾個金鑄板,要了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面湯。走了這半天路,他累了,也餓了。片刻,見湯上來,全不顧里面的面片兒稀落可數,“滋溜”一口入肚,他差些便要吐出來。怎么?這里面連一個鹽粒都沒有放?他把老頭喊過來詢問,那老頭卻苦笑道:“別說小小一個店,即便這么大的一個薄姑城,又有幾家能吃上鹽?外面不是流傳有‘鹽比金貴’的話嗎?有一個多月了,這里連鹽末兒都沒有,盛鹽的罐子用水泡涮有十幾遍了?!?

范蠡聽了這話心里一動,他隱約就有了一個念頭。要是發動從沿海到都城的眾人,有組織地把鹽從海邊運到都城里來,賣給那些貴富人家,再用得來的錢從鄰國購來谷物,不就可以濟賑眾生了嗎?如此形成規模,則齊國之災荒豈非平安度過了嗎?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范蠡邊吃,邊又喚過老頭,向他打聽在薄姑城內,有沒有家資過萬又好客樂施的人物,老頭便把太宰田亮子的府第指給他。

太宰田亮子,是齊國的三家大富之一。范蠡來到田亮子的府邸前,只見朱紅的大門漆已剝落,卻閉得很緊,里面飛檐重疊,門前的兩個石獅,仍舊是一副威武的模樣。

范蠡又往前走,有一個下人上來攔住他問了,竟不管他身世來歷,去報了田亮子,一會兒便聽田亮子請他去見。范蠡見田亮子。此人已近六十,頭發大多落頂,肥面大耳,待人溫和。范蠡與他見了禮,兩人入席坐好。二人先是一陣人生哲學的高論,其中范蠡的治世之學使田亮子非常佩服,田亮子聽了范蠡的這番話,良久無語,愣了半晌方嘆道:

“先生所學,我竟不能領略十之一二。起初,我以太宰之職輔治天下,執掌法紀,憂民生死,如今才知,我非但沒有實績,還輕用了我的身體。今夏齊國大旱,不正是因為我的無知造成的嗎!”

從范蠡的話中,田亮子猜到此人必是一位隱士高賢,便不再多問。

第二天,范蠡即在薄姑城田亮子的府前開設了一個大大的粥場,廣施粥糧。

還在太陽剛剛露臉的時刻,就已經有成百上千人從城內城外聞訊趕來。田亮子府前的一條街上,人頭攢動,水泄不通。范蠡在遠遠的街道一角,眼見前面的人已經擠成一條長龍,而遠處還有數不清的人跌跌撞撞往這邊而來。施粥的大鍋已增加到四十口,還是遠遠不能滿足饑民的需要。一個個衣衫襤褸的男人女人捧了熱氣騰騰的粥湯,“咕咚咕咚”大口吞下,又一邊挪動腳步,一邊仰著脖子,把那粥碗仔細舔了。他們被后面的人擠出人群,卻又流連不肯離去,在不遠的地方扎成一個堆兒,貪婪地望著幾十口大鍋。那些還沒有領到粥的,即自發排成隊,人們瞪大眼睛握緊拳頭,隨時準備保護他們即將得到的救命食糧。

到下午,一支去海灘販鹽的隊伍便出發了,一共是三百個人。田亮子去別的幾個大戶家聯通,一共調出三百高頭大馬,幾百石谷物,省吃儉用,可供這些人往返食用。另讓薄姑城的大戶出資幾千金,派人去附近的魯、趙、燕等國購來谷糧,散給饑餓的民眾。運鹽隊伍僅七日便到了海邊。那兒,鹽積如山。范蠡命人裝了三十大車的鹽,顧不上歇息,又一路直奔薄姑城。十天后,鹽進了薄姑城。范蠡大獲其利。范蠡便決定在這里經商。

入秋以后,連著下了有四五場雨,把旱了一個夏天的土地滋潤透了。人們一顆一顆吃著從薄姑城分發來的谷物稻米,一邊在自己荒蕪的土地上種菜,又種些青豆,這是收獲最快的作物。畢竟,這個秋天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寒冬飄雪的天氣馬上就要到來,種谷物顯然已經來不及了,只好拼命地種菜種瓜,為度過漫長的冬天做準備。

好長時間都沒出氣力的土地,似乎連經幾場雨水的滋潤格外有勁,種上的菜和瓜還有青豆,都瘋了似地生長,不久,瓜熟蒂落,青豆變黃。這個秋天,當楚國、趙國、越國都收獲金黃的作物時,齊國大地上卻無一例外收回綠油油的瓜果蔬菜。有頭腦的商人們紛紛出動,用這些瓜果蔬菜去各個國家賣了,換成沉甸甸的糧食馱回來,冬天便不用愁了。一時間,齊國大批的鮮貨源源不斷地運向鄰近諸國,各個國家的糧食也源源不斷地運進齊國。這時的鹽仍舊分外珍貴。

范蠡也仍舊用了三十匹馬車,從海邊裝了鹽,運向都城薄姑。不少窮人沒錢買鹽,范蠡便送給他們。往返了三四趟,已經是秋去冬來了。他最后一次把鹽販進薄姑城,賣了鹽,在薄姑城外的村莊里買了幾間房子,五十畝地,繼續經商。西施也親自到薄姑銷售絲織品,了解絲織精品的市場行情?;氐胶I后,他們根據在各地掌握的市場信息,把自家生產的各種皮貨,熊掌、熊膽、鹿茸、海鮮、珍珠、絹、紗、綢、緞、食鹽等用車運出去銷售。為了不放空,白花運費,返回時再捎運海濱所需要的工具、金屬等物品。由于他們的山珍海貨、絲織品質量好,價格便宜,所到之處往往供不應求,很快被搶購一空??蜕虃優榱说玫桔∫淖悠ぃǚ扼唬┑呢浳?,總是提前預約,或交定金,或親來海濱運貨。邸夷子皮的貨物已暢銷齊國及其附庸國。

除了販賣山貨、海物、食鹽、絲織品外,范蠡鑒于膠河以東各國的大司農、農正(官名)都不理解平糴的重要性,也做一些糧食生意。即遇到農業豐收之年,糧價跌落時,他則以高于當時市場價的價格大量收購貯存。遇到農業受災之年,他再把收購貯存的糧食,以平價賣給這些膠東小國。這樣做既平抑了物價、打擊了奸商、化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也提高了自己的聲譽,并獲得了利潤。

置業奇才——邸夷子皮的美名已傳遍膠東、齊國大地,他的事跡不僅被一些藝人編《邸夷》十篇來歌頌,而且驚動了齊國王庭。田亮子等人向齊王推薦說:“我們以國家之財力,施仁德于百姓,止于臨淄;而邸夷子皮以一家之財力,施仁德于百姓,地域遼闊?!饼R王聽說其賢能,派使臣親授相印。這次拜相使范蠡再次面臨著人生大抉擇!

4.選定陶邑,號稱朱公

范蠡被授相印后,他又為治理齊國立下了功勞,但范蠡還是決定第二次棄官,完成他開創的經商事業。他再走他鄉,尋找新的經商寶地。

范蠡舉家來到魯國曲阜郊外的一個村莊安家居住下來。他購買了一處三重院落,稍加擴建,自名曲廬。曲廬坐落在泗水之濱,十分寬敞、幽靜。又購置了桑園,僅桑蠶收入,除了供家常開支外,還有數十金的剩余。

吃住安排好后,范蠡即開始到宋國、楚國、鄭國、洛邑、晉國,其中還包括鄒、滕、單、曹、許、杞、衛等小國考察商業貿易。通過游歷考察,他把齊、魯、吳、越、晉、宋等國的首都做一比較,覺得商丘比起薄姑、曲阜、姑蘇、晉陽這些國都來,貨物更全,處處都使人感到宋人不愧為善于經商的人,宋國不愧是商人之宗。但仔細觀察,發現當地各種貨物的來源,大多數竟不是從各國直接運來的,而是從陶邑(今山東定陶)轉運而來的。難道陶邑會是一個貨物集散地嗎?這就勾起了他對陶邑考察的念頭。經過親自考察分析,范蠡發現,陶邑不僅是宋國最大的商業都市,也是天下的商業中心。它地處“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來自遠近各國的富商巨賈,小商小販,均能夠找到自己所需要購買的貨物,是天下最理想的經商之地。遂決定在陶邑西門外的陶莊定居,因陶丘上有丹朱陵,為表示對丹朱的敬慕,范蠡打算在此隱居后,把邸夷之姓改為朱,自稱“朱公”,時人則稱他為“陶朱公”。他還把新宅命名為“朱公宅”。朱公宅建在陶丘腳下風景秀麗、避風向陽處,巍峨、軒敞。門前道路直通陶邑西門。精心選定的朱公宅,位置環境,極便利于經商。

不久,朱公宅建成,范蠡舉家遷往宋國的陶邑。從此便在這個當時處于交通中心的商業城市永久定居下來。在這里朱公和西施再次重操舊業,在陶丘山下,置買了幾片桑園。農商結合,開始重新積累財富。

魯國泗水之濱的曲廬,派幾個家人留守那里,作為在魯國經商的一個貨棧。以后又相繼建立了商丘、兗州、單國、曹國貨棧。以貨棧為聯系紐帶,把朱公家與各諸侯國工商業戶聯系起來,這就鋪通了商道,結成了穩固的進貨網。其中,曲廬、商丘兩處貨棧最大,分別向魯、宋兩國國都供應著大量貨物。曲廬貨棧是對齊、魯等國經商的貨物總棧;商丘貨棧,不僅商丘百姓從這里可以買到天下各國的如意物品,而且,南方各國的商賈還可以從這里販運北方的貨物,北方各國的商賈則可以從這里販運南方的貨物。后來生意又從齊、魯、宋一帶,擴大到晉、燕、楚、越一帶。從此,陶朱公的事業就進入大發展時期。

朱公經營的商品非常廣泛,與時逐利,變化無常。陶邑、商丘、越州、曲阜四地開設的店鋪,主要經營絹綢、布帛、糧食、油鹽、醬醋等物。這些生意看起來是小買賣,而且利小,但人人要用,天天要用,而且比別人的便宜,這樣,宋、魯、曹、單等大小國家的百姓,都對朱公的店鋪懷有好感,對朱公的貨物踴躍購買。所以,其實利甚大。

又過不久,范蠡認為中原各國已安寧幾年了,估計一二年后,一些國家就難免有內外戰事,軍需物資很快就會出現很旺盛的需求。因此,應多販運儲存一些銅、錫、犀革、箭竹、筋角、像齒等貨物。當這些東西販回來的時候,各國的關系就已經開始惡化。他趁楚、宋等國競相備戰之機,大做軍需生意,南方的銅、錫、犀革、矢羽等十分好銷,一次即可獲利3000金。幾年下來,僅陶邑積累的家產,就有數萬金之多,再加上各處貨物、房舍、車馬、奴仆,家資有十多萬。

此后他又改做糧鹽生意。因為各諸侯國的又一輪戰爭已經開始,秦晉之間有戰爭,齊楚之間有戰爭,楚越之間小戰也不斷,此時已經不是備戰時期了。混戰期間,各種生意都難做。數月之后,齊楚戰爭結束,各國安寧下來。朱公把各地被戰爭破壞的貨?;謴推饋?,改建倉庫,經營糧鹽;把所有能調度起來的糧食、食鹽都投入市場;并派兩路人馬分別到晉、楚、宋大量采購日用貨物,到海濱大量采購糧食、海鹽,以滿足戰后市場之需求。就這樣,朱公來到陶邑后,又積累了大量財富,成為聞名天下的善于經商理財的大富翁。

這定陶是天下的中心,東北面是淄水和濟水河,與齊相鄰,西面是衛、晉兩國以及周都洛邑,西南是宋、蔡兩國,東南徐、吳兩國,可謂縱橫天下,四通八達。如此有利的條件,加上范蠡細心經營,五六年里也積了近萬金,慕名來投的弟子已有三五十人。西施一直隨丈夫在一起。這些年她修身養性,與世無爭,四十幾歲的人了,依舊是楚楚動人,風韻無限,舉手投足間氣度雍容,令人折服。

范蠡時年已五十三歲,正步入人生的又一個鼎盛時期。他生性淡泊與寬容仁愛的胸懷使他紅光滿面,一頭烏發,更兼智慧超群,別有一種神仙風骨。

范蠡從眾弟子里面選了三個比較聰慧伶俐的,開始向他們講授自己的一套商業經驗。三五日的傳授,范蠡看他們大多已經記熟了,便教他們每人一項實用的技藝。

范蠡先把養鳥的技藝傳給了大弟子谷成子。這個谷成子原是田亮子府上的一個家人,自幼在齊國長大,頗有些經商的天才。他為人沉默寡言,卻誠懇勤勞,又極具靈性。范蠡先用了八九天的時間,詳細教他如何識別各種鳥,如金絲雀和金翅雀有何不同,灰紋鳥和五彩文鳥怎樣不同,再如虎皮鸚鵡和大緋胸鸚鵡各是如何模樣,以及紅嘴相思鳥和黑頭蠟嘴雀各色各樣,把谷成子鬧了個天昏地暗,不分晝夜,倒也記了有八九成。又接下來的十多天時間,范蠡把兩種重要的技巧教給了谷成子。一是飼養青黃雀、老鐵背,數量多,易捕捉,尤其是繁殖快,經營這種鳥的飼養,充作肉食出賣,無疑能獲利千金。這種馴化和飼養青黃雀的方法,還是當年范蠡用八十壇酒從恩師無名氏那里換來的,當世鮮有人知。二是訓教調養百靈。這種鳥兒多散布曠原草野上,羽色雖不美麗,卻善于鳴唱。這百靈本有東、西兩口百靈之分。東口百靈能站臺歌唱,西口百靈尤擅舞鳴。范蠡教谷成子訓這百靈,用了十二套方法,一是麻雀噪林,二是喜鵲迎春,三是家燕細語,四是母雞報蛋,五是貓叫,六是狗吠,七是黃雀喜鳴,八是馬車軸響,九是雄鷹威鳴,十是蟈蟈兒叫,十一是油葫蘆,十二是吱吱紅。掌握這十二套方法,使一向拙于辭令的谷成子費盡了心神;直到兩個月后,他才將先生教的這些技巧技藝爛熟于心。此后,范蠡開始把養魚技藝傳給第二個弟子后唐。

后唐是趙國人,是兩年前慕了陶朱公范蠡的大名,投奔陶朱公府上的。后唐只有十六七歲,尚未弱冠,卻極好學,為人最是厚道。他的淳樸天真和天性聰穎,深得范蠡的喜愛。這樣,范蠡在教過了谷成子養鳥的技巧技藝之后,便又開始向后唐傳授養魚的訣竅。這養魚原本是范蠡的一大絕藝,當年在越國會稽山,吳國大兵圍困,他還曾寫過幾千字的養魚經,一份送給了吳王夫差,另外一份送給了越王勾踐。如今,范蠡既從西施處學到了養金魚的辦法,便一起全授給了后唐。

范蠡向自己的第三個弟子猗豐傳授了經營農業谷物和手工業貿易的經驗技巧。范蠡知道這個弟子在投師之前已經從商多年,對商道的實際運營和操作比較熟悉,便除了教他“物以稀為貴”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道理外,重點又講了“樂觀時變”的規律,這其實是對每一年的豐歉變化和商情進行預測。范蠡一面教猗豐歲星紀年的陰陽五行的知識,一面又告訴他,天時有循環,豐歉也有循環,每十二年形成一周期。一般來說,太歲在卯那年豐收,每二年歉收;太歲在午那年干旱,第二年就收成好;太歲在酉那年又豐收,第二年又歉收;太歲在子那年大旱,第二年又收成好,以后又遇水澇之災,最終回到太歲在卯之年。短時的時間來看,氣候三年有一個小的變動,即豐年后的第三年是旱年,旱年后的第三年是豐年。猗豐本就有了不少的經商的經驗,聽了先生的這一番教導,只覺心里無限歡喜,用心記憶。不用一月的時間,范蠡再考校他的識記,并不見有差錯。

轉眼的時間,二年過去了。范蠡不用詢問,已經看到了自己這三個弟子的成就。學養鳥的谷成子,夏曬三伏,冬寒三九,終于養出八百只百靈,三十多群的青黃雀。這一年的三月剛開春,便有幾個大商人來與谷成子商談,買走了六百只百靈,又以八百金買走了一千只青黃雀,購運到周邊的衛國、宋國和曹國去了。學養魚的小后唐,這時早已是定陶城內人人皆知的大魚商了,每天天不亮,他的魚塘邊已擠滿了各地來購魚的商人,所獲之利無法計數。做糧谷生意的猗豐則最厚道,低價收進,又平價賣出,利潤不高,卻因為成交量大,以多取勝,不高抬價,獲厚利的同時,更贏得了眾人的一致稱道。陶朱公經商的傳聞,便在各個諸侯國傳播起來。

5.從事造船業,事業更輝煌

范蠡在他六十歲之后把目光又投向了造船事業。兩年前他回了家鄉三戶隴一趟,帶回來一個徒弟大器和一個義女抱玉以后,他就感覺到,自己生命里的又一個鼎盛的時期要到來了。一方面,這當然與西施有關系,有了抱玉相陪的西施,終日里歡聲笑語不斷,另一方面,大器這個閉門弟子具備極高的悟性和令人稱奇的經商天才。這兩年的時光里,他與二公子范咸并肩攜手,依靠八九只獨木舟,往返在齊、燕、楚三個國家之間,經營茶、布、糧食,竟然獲了巨大的利潤,錢打滾,利生利,到現在已經擁有了一個由二十多艘商船組成的海上船隊,氣勢恢弘,吞吐萬金,附近數十個諸侯國的富商大賈們無不嘆服。

在他六十歲大壽的酒宴上,大器和二公子范咸送給范蠡的是最為獨特的賀禮——“船宮”。這“船宮”其實就是一個大的造船廠。當時,沿海的幾個國家,如齊國、越國、燕國都已經設有專門造船的作坊,只不過都規模不大,僅能造出簡單的如獨木舟、三板船,最先進的也只能生產“方舟”。這種“方舟”也叫“雙體船”,就是把兩船并成一體,以裝載更多的貨物。而大器和范咸花一萬多金,在定陶城外,圍著湖泊圈地一百八十畝,蓋了幾百間房屋,建成一個“船宮”。這兒能生產的船舶可分為商船和戰船兩類,商船自然是不必說,如扁舟、輕舟、大貨船和官船,多得數不清。單這戰船,也是各有不同的種類,如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樓船、橋船、戈船等有幾十種之多。沒有人敢懷疑,這兒就是天下七十二諸侯國中最大規模的一個造船廠,也難怪大器和范咸兩個把這個大造船廠命名為“船宮”。

大器和范咸為了給這個“船宮”尋找最好的造船匠師,不惜巨金,在齊國的薄姑和以前吳國的姑蘇招納賢才,集聚了一二百個人,全都是頂尖好手。這批人還沒有到魯國,已經有楚、燕、宋等幾個國家的使者,在陶朱公的府上交了八九千訂金了。范蠡自然明白這兩個年輕人的一片誠孝之心。在送來賀壽的各式各樣的禮物里,沒有什么比“船宮”更讓自己歡喜了。

范蠡對造船也十分在行。半年之后,各個國家來預訂戰船和商船的數量都很大,尤其是齊國,一下子訂了八十艘大戰船,看來要忙個兩三年,才能干完這些活。這時,范蠡卻閑了下來。他聲稱想設計條新船,便終日躲在屋里不出來了。天氣已是秋末冬初,海上的生意進入淡季,大器便一個人帶領船隊,由范咸先暫時負責照料“船宮”。

第二年的三月份,剛剛開春,正是乍暖還寒的時候,范蠡完成了他的設計。兩塊丈許見方的大帛布上,畫了密密麻麻的圖形。一塊上是“樓船”,看那船的樣子,差不多有三四丈高,分了五層,一排排的劃槳,一層層的橫架梁,刀叢林立,彩旗飄揚。另一塊上更是威風八面,一個大大的“龍船”,看上面幾層的房屋,又詳細分了東西朝堂,大殿正殿,幾十個大小相等的房間,單從色彩上看已是極華麗。偏偏最上層還有“浮景”,上面畫有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玄武、鳳凰、飛羽、青鳧等,各種玩藝兒讓人數都數不清,船身是一條大龍,張牙舞爪,神韻非凡。

眾人都被畫上兩艘船的宏偉磅礴的氣勢震懾住了。范蠡告訴大家,前面的船是最初的設計草案,后面的大龍船才是最后完工的形狀,這種船有個新名字——“天船”。

朱公府上的人都心下惴惴,范蠡卻立即動手造他的“天船”了。他命令“船宮”所有的人都歇了手頭的話兒,來造這艘天下第一的大船。范蠡又順手把各國交來制造戰船的金錢都借過來,用在了制造“天船”上。

又過了數月,齊國最先派來使者驗看他們訂做的戰船。范蠡把這個使者領到造“天船”的地方轉了一圈,并讓他回去告訴齊王:現在“船宮”正忙著造天下第一的大游船,沒工夫給他們齊國造什么戰船。那使者見了這么大的“天船”,早忘了自己來看戰船的事,回去在齊王面前只是一個勁地夸這艘“天船”如何神妙,又是如何壯麗。齊王一聽,飯都吃不香了,慌忙又派了一大幫文武大臣,到這兒來辦兩件事。一是看個清楚,那“天船”到底如何模樣,二是多付些金錢,無論如何要訂一個位子,“天船”試航之日,他齊王一定要站在上面風光一陣。

這個消息又傳到了楚國和越國。這兩國的大王不甘落后,立即派了人,十萬火急,要在這“天船”上面訂一個位子。過了幾天,消息流傳到周邊的國家,這些國家的諸侯都著了急。晉、鄭、宋、蔡、衛、燕等十幾個國家都派來了人,務必要弄個席位。

范蠡又命自己的大兒子范遁,抓緊時間在定陶城內蓋了批華麗的房舍,專候各國的國君們來住。大器和范咸這會兒也丟了海上的船隊,跑到范蠡的身邊來,幫著安排各國貴客的吃住歇息。然后又忙著排出各國國君的位子,連飯都顧不上吃了。

“天船”終于造成了。

歷時六個多月,耗資幾萬金,動用了五六百個一流的匠師,這空前規模的大船,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二十多個諸侯國的國君,都放下了宮里的事情,來參加這“天船”的試航。一時之間,從四面八方,各條官道上都排滿了護衛的兵將,一輛又一輛華貴的馬車,一批又一批的達官貴人,涌向定陶,從城內到城外,到處都是人頭涌動。

西施從來沒有這樣開心過,她這些天與范蠡在一起,枕畔耳旁,一遍又一遍傾訴她的感覺——能把各國諸侯吸引到定陶來觀看“天船”,這充分說明普天下沒有人比自己的夫君范蠡更頂天立地的了。

又過數日,到了九月初九這天,正是“天船”試航的日子。一大早,一望無垠碧藍如洗的水泊湖上,龐大的“天船”擱在港灣里。范蠡便請幾十個國家的君王們上船,在各處預訂的席位上坐好了。鑼鼓齊鳴,一百八十個精壯漢子,光著膀子,腰扎紅飄帶踏上“天船”。解了纜繩,在一片劃水聲里,“天船”緩緩駛入深湖中。沙灘上忽然所有的鑼鼓都停了,沒有一絲響動,那么靜,只有風兒扯動衣角。一個時辰過去了,“天船”又繞了回來,滿載幾十個諸侯國君王,華麗富貴又是天下第一的這個龐然大物,那么威風八面。“天船”慢慢靠上碼頭,停住了。眾人不約而同狂呼起來。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到范蠡的博大性格。

6.開辟市場,造福一方百姓

相傳,范蠡這時覺得自己年歲已高想歇歇心,就把行店的生意交給長子繼續經營,隨帶上夫人和小兒一起游山玩景,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們順著黃河逆流而上,一路經過汴梁、鄭州、洛陽等各大城市,游游轉轉,停停住住,既觀風景又了解市場信息,再西行跋山涉水,好容易爬過了九嶺十八坡,又沿著羊腸小道上了十八盤坡,汗流浹背,身聳入云,如上了西天一樣,站在青龍背上西望:“啊,好大的一個湖呀!真是碧水青山,氣象萬千,太美啦!”只見沿湖的周圍山上森林茂密,松柏蒼翠,下面顯露幾處村莊,靠南岸的房屋較多,像似一個集市,各種店鋪門前人們熙熙攘攘,大樹底下擺滿了雜貨小攤,有皮毛肉類,各種山貨,山區小吃,和城市相比,真是別有情趣。

他們進到一家飯店,喝過開水后隨便吃了點東西,又出來隨意游游轉轉,覺得這里猶如人間仙境一般,不由得找了個較干凈的地方店鋪住了下來,夫人和兒子休息,他即找老農聊天,或坐打魚小舟湖中游游,又覺得好像在江南湖上一樣,這里很適合他們。經訪問老者,才知道這兒就是昔日洪水橫流時,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盧邑,那時禹王帶領民工在山的東北角處劈山開石,疏通河道,使洛水東流后水位下降留下這幾十里的大水湖,人們才在這里安居樂業。他看到農夫們在山坡上耕耘,漁船在湖內撒網,湖邊有牲畜交易,集市上買賣秩序良好,人們勤勞樸實,好客厚道,心里不勝歡喜。了解到當地盛產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類皮毛、糧食藥材等等土特產品,但是農民缺少食鹽、葛麻布衣、日用雜品等。范蠡的心動了,不如為這里的人們辦點好事,倒也舒心,他和夫人、兒子多次閑談議論,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好主意,隨后說干就干,經過幾天的接觸了解,大多數人都說劉掌柜心眼好,人實在,買賣公平,講信用,到他鋪里來買賣物品人多,范蠡就和劉掌柜交談幾次,知道劉家缺少資金做不成大生意,范蠡表示愿意承擔所有投資兩家合伙做生意,雙方達成了協議,買了一塊較大的土地,請工匠們蓋起了一座較大的山貨行騾馬店,雇了幾個生意能手,買了十幾頭騾子,找到趕騾子的人,就做起了收購山貨的生意來了。

范蠡還以陶朱公的面目出現,他和劉掌柜談得很投機,就讓兒子參與經營管理,并授意劉掌柜:“咱們收購各種商品的價格都要比以往收購的價格高一些,讓賣主多占點利益,生意就好一些?!眲⒄乒裾辙k了,來賣貨的人都說新來的陶掌柜家行店收購價高,一傳十,十傳百,供貨人都往這里跑,還不滿一個月時間,各種山貨就堆滿了幾個大庫房。夫人見貨越來越多,就主動到庫房找幾個有經驗的人指導著讓大家把每種貨物都進行挑揀分類打包,把上等貨另放。按陶朱公掌握的銷貨信息與各地商賈的需求,先把各類上等貨用牲口馱運出山,送往各要貨的地方出售,各處見到陶朱公的手信都給個好價錢收購。得款后,他們再到市場購回食鹽、葛麻布衣和各類日用雜貨等運回。陶朱公又授意劉掌柜:“出售時,要低于以往市場價?!边@樣回來的這些貨很快地銷售一空。劉掌柜把這次往返一來回的利潤一盤算,驚喜若狂,獲得了想不到的收入,沒有買到鹽的人都找掌柜的再給進鹽,沒有買到布的人要求再給進布,劉掌柜忙得應接不暇。陶朱公深解民意,按著不同的需求進貨,盡量讓大家滿意。遠近的商販們聞風而至,供貨的、進貨的絡繹不絕,商販們到山區購回的大宗貨送來,按一般收購價再加價付款,提高了他們供貨的積極性。食鹽回來時優先批發給他們些食鹽讓他們到山區以鹽換貨,商販們見利更大,他們變成了行店的收購員一樣,也充實了人力,就這樣當地的農民也都紛紛來批發些鹽和日用雜品下鄉去賣或換貨,學著做轉運生意,漸漸地也都富裕起來。原來這里的幾家收購行店的人們看熱了眼,見陶家的生意做得活道,生意興隆,也都用陶家的同等價格到遠處收購大批貨物運回交給陶家,陶掌柜和劉掌柜同意再給他們提價收存,他們也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貨源越多,光靠騾子馱運也不適應了,陶掌柜就和劉掌柜商意利用洛河有利條件采取水運辦法運貨,買了些木料請上游稍工下來給做成木筏,用牛皮裝糧貨通過洛河運往洛陽等地銷售,加快了轉運速度,幾個月后,派人到洛河上游的龍駒、徐家灣一帶買了幾只運貨大船,載貨量大更加合算,水陸并用,生意越做越紅火,陶朱公的名氣越來越大,又吸引了外地購貨的騾馬馱運隊,陶掌柜把各種中等貨都便宜供給他們,讓他們再來時帶進行店需要的商品貨物,如此又為行店增加了運貨力量和速度,店內常期掌握著大量存貨,洛河上游的人們收些大批貨物用木筏或木船運來后交了貨把木筏也賣給陶家,再批發些食鹽和各種雜貨,裝船逆水運回銷給農民,這個集鎮的生意做大了,來往的人多了,各家客店住客吃飯,各種生意都好做,有貨不愁銷,人人有利可圖,大家也都隨著漸漸地富裕起來,許多人家扒掉草房蓋瓦房,真正形成了一個各種商品的集散地、大集市。

陶朱公的經商有計劃、有預見性,他隨時了解農業生產和糧食價格的變動情況,他認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貿易的物質以將來迫切需要者為最有利可圖,夏天要預測皮毛商品,冬天要預測葛麻商品,手中還要經常掌握著實物的積蓄,手內不要多存錢,要加快資金周轉,這樣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彼洺:退洜I的好伙伴講這些道理,要求大家薄利多銷,大家都樂意靜聽,并跟著他學做生意。

住的時間長了,來為行里幫工的婦女們與西施熟了,也都跟著她學縫衣服。西施也下地教他們種桑養蠶,抽絲織布,男女老幼的衣著也有改觀,像個集市裝束,干凈利落。

陶朱公父子們在盧氏經營了幾年收購轉運生意,為山區人民闖出了一條致富路,給商戶傳播了經營之法,又積累了幾十萬家財,他們把絕大部分資財都留給他的好朋友和鄉鄰,又散發許多錢給窮苦人,人們都感謝不盡。他臨回陶時,只帶了些盧氏的土特產品等裝了一船,來向他們送行的人在湖邊就約一二百人,有的送活雞活鴨,有的送煮熟的雞蛋,有的送臘肉,有的送核桃,還有的拉羊,鄉親們熱情歡送拿來東西不要也不行,大家只管往船上裝,都戀戀不舍,許多人感動地流下了熱淚。

當陶掌柜的船離岸時,劉掌柜說陶掌柜不姓陶,他的真實姓名是范蠡,就是當年扶助越王勾踐滅掉吳國的領兵大將軍,越王封他高官他不坐,給福他不享,卻來山窩幫助咱們做生意,使大家發財致富,要大家過好光景,范蠡才是咱們的活財神、大恩人,我們都要永遠記念不忘,大家齊呼:“范財神一帆風順,平安富貴。”

從此,盧氏縣令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大商人,就把莘川村命名為“范蠡”,這個湖叫“范蠡湖”。

7.范蠡決勝商場的四大法寶

范蠡經商得以成功,主要有四大法寶:

首先他善于選擇四通八達的理想經商之地。史載范蠡當年之所以定居于陶,是因為看中陶乃“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之地。用今天的話來說,經商的地點應選擇水陸交通便利,而又人來客往的貿易集散中心。它既可及時了解到各地的商品信息,而又利于轉運買賣,成交量大,有著繁榮理想的貿易市場,這是經商成功的基礎。

其次,范蠡注重治產積居,與時逐利。范蠡指出“地能包萬物以為一,其事不失,生萬物,容畜禽獸,然后受其利,美惡皆成以養生”。認為人所依賴的物質生活資料,都是從地里長出來的,因此商人必須“因陰陽之恒,順天地之?!?,治產積居,以兼得萬物之利?!妒酚洝份d范蠡初適齊,“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遷陶,又“復約要父子耕畜”,說明他是先治好業產,然后才與時逐利的。在具體經商活動中,范蠡強調審時度勢,“時不至,不可以強生;事不究,不可以強成?!彼€進一步提出商海中“時將有反,事將有間”,“得時不成,反受其殃”。商人必須善于思考,抓住時機,利用商情變化的某些空隙(即“有間”)機會,明智地及時把商品購入或拋售,以獲取利潤。

尤為重要的是,范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營銷策略和經營之道,歸納起來,可有以下幾種:

(1)“務完物,無息幣”

主張成本占有量要最少,占用期要最短,商品不要積壓,以避免浪費、貶值。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成本占用率要最低,商品周轉率要最快,才能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2)“逐什一之利”,“無敢居貴”

“逐什一之利”,即薄利多銷?!盁o敢居貴”,即貨物不要囤積居奇,奇貨可居,要抓住時機,“候時轉物”加快貨物周轉,必須有一套適應市場發展變化的靈活的營銷策略。尤其是對那些易耗、易變、易損商品,更要如此,如范蠡所說,“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

(3)“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要掌握好營銷時機,見機而行,使“財幣欲其行如流水”,要加快資金和貨物的周轉。

(4)“富好行其德”

一般商人常常惟利是圖,有的甚至為富不仁,為了追逐財利,不惜坑蒙拐騙,所以中國有“無商不奸”的說法。而范蠡則不同,他經商致富之后,“富好行其德”,“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仗義疏財,慷慨地將財產分與別人。這表明范蠡的人格高尚,品德很好,是一位超凡脫俗之人,更令世人敬佩不已!

此外,范蠡還重持盈、定傾和節事,能擇人而任。范蠡在與越王勾踐談論國事時,曾一再指出“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闭J為“天貴持盈。持盈者,言不失陰陽、日月、星辰之綱紀。地貴定傾。定傾者,言地之長生丘陵乎?均無得宜……人貴節事。節事者,言王者已下公卿大夫當調陰陽和順。天下事來應之,物來知之,天下莫不盡其忠信,從其政教,謂之節事?!狈扼恢鲝堃獓冶3指粡姡ǔ钟┳詰槕疤斓馈?,并盡力避免出現危機局面(定傾),同時還應調節好政治事務(節事),說的雖屬明主、君王的治國之本,但范蠡肯定會把它用于經商之道。他反復強調說“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必須采用任賢使能的用人原則。只有選任好“天下事來應之,物來知之,天下莫不盡其忠信”,既懂行熟悉商務,而又忠信可靠的能人(經紀人及合作商家),“則轉轂乎千里外,貨可來也;不習,則百里之內不可致也”。當然,經商時偶爾也會出現失誤,范蠡也是寬容大度“不責于人”。惟有任賢使能,調度各方面的專長,才可在變幻莫測的商海中搏風擊雨,永立于不敗之地。

范蠡的經商致富之道,大凡為上述四大法寶的靈活運用。尤應補充一點的是,范蠡“富好行其德”,遷齊經商十九年中,曾三至千金,并屢次“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接濟貧民而大得人心。故司馬遷稱范蠡“所止必成名”,這對今日也都有借鑒意義。

關于范蠡的后半生,還有這樣一種傳說,即范蠡當年是帶著著名的美女西施一道出走經商的。他們雙雙泛舟于江湖,協力經商致巨富,逍遙于天地自然之中,享盡了富貴與自由。不過這種傳說并無史實根據,所以只能說它是人們富于浪漫色彩的想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洱源县| 嘉义市| 衡东县| 沙雅县| 梅河口市| 乌拉特后旗| 潼南县| 佛山市| 濮阳市| 隆安县| 沂水县| 马公市| 洛隆县| 五常市| 宜昌市| 鹿泉市| 九江市| 高雄县| 玉环县| 通渭县| 万安县| 淅川县| 济阳县| 沾化县| 浦城县| 亳州市| 浏阳市| 丁青县| 江孜县| 莎车县| 商丘市| 黄冈市| 雷州市| 乐山市| 沂南县| 郑州市| 勃利县| 枣庄市| 叙永县| 托克逊县| 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