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三十六計》教改運
最新章節
- 第37章 結語
- 第36章 走為上計:風險損失厭惡心理
- 第35章 美人計:利益的代言人
- 第34章 連環計:車輪戰法的疲敵策略
- 第33章 苦肉計:演義上的不算,上真實的
- 第32章 反間計:什么是反間計的載體媒介
第1章 瞞天過海:使用混合策略,甚至瞞得住自己
【勝戰計(指戰勝之計)
瞞天過海
釋文: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譯:瞞天過海,指巧妙地達成目標而不遭受阻攔。比如渡海攻擊,海面那么廣,那么顯眼,船一定會被人阻擊的。怎么才能在明顯的大海上渡過去呢?瞞天過海的辦法,就是使用混合策略。
解析:就像我們都玩過的石頭剪子布游戲,你的出牌習慣如果被人摸清了,那你就很難贏了。瞞,就是隱藏自己的動機和行動策略。
瞞住自己動機的辦法,可以使用混合策略,即多種策略的隨機交付使用。陰在陽之內,不在陽的對立面。似在陽內,似在陽外,這就形容混合策略。
我們結合曹丕的案例解釋一下它,簡單說,就是先多次佯動,使得敵人認為你不想渡海,然后再突然渡海。具體如下:
故事1
三國曹丕時期,曹休帶十萬大軍進攻東吳。
想渡江是不容易的,何況曹軍不善于水戰。于是曹休叫藏霸準備出五百只輕船,一萬敢死隊。
曹軍一方,先以少數輕舟佯攻對岸。江南岸,東吳各處水陸營,見有敵船開來,當即擊鼓上船,入江迎戰。但是一交手,曹軍一觸即退。吳軍見了,也就回來,上岸進營寨休息。
進去之后就聽鼓又響了,曹軍又開船殺過來了。吳軍又出去,結果對方的輕舟又是稍打就敗。
如是者再四。吳軍都煩得要命。
隨及,臧霸的五百艘輕船,全部上江,扯帆快速劃來。
吳營里邊,軍士們雖然又聽見鼓聲,但是各個不理不睬,以為又是一次小規模騷擾。
霎時間,藏霸的一萬敢死軍輕舟已到近前,不待吳軍反應,登岸展開攻殺,把吳軍殺死數千,取得不小的勝利。
臧霸這次渡江,真算是瞞天過海了。他使用的就是隨機混合策略。
假定他的前后五次出船中,80%是假打,是騷擾,20%是真的要渡江進攻。那么,東吳諸將就很難判斷每次進攻的真實性,因為對于一次進攻來講,真實性只有20%。那要不要耗費人力,全力以赴地應對這一次進攻呢?自然,很多將軍選擇放棄應對。
這種混合策略,比聲東擊西這種示形,更加有效。
那么,如何應對臧霸的混合策略呢?其實,吳軍也可以采取混合策略來應對。比如對方是80%對20%的真假進攻,那我選擇50%對50%的出戰與不出戰來應對。也就是說,針對曹軍的某一次出船,我有50%的隨機可能選擇去迎戰。而且是隨機的,比如敵人出船兩次,我只應戰一次,至于是這次還是下一次,隨機決定。這勢必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對臧霸發起真實的進攻,帶來決策上的困惑和挑戰。
大多數博弈是非信息對稱的博弈,在這種情況下隱藏自己的信息——“瞞”是實現目標的關鍵,怎么瞞,混合策略,就是一種辦法。最高級的瞞,是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要干什么。當我采取隨機混合策略時,因為是隨機的,我都不知道我某次出牌是真是假,那么,只有這樣,才能絕對瞞住對方。
以上是談軍事,在生活和工作中也一技巧思路也可以借鑒。期末,我們的趙老師給我們發下10道題目,不帶答案,讓我們回去溫習,揚言說要任選其中兩個來考。
到了考場上,考卷正面是10道大題,也就是趙老師從前發下的那10道。她要選其中的兩道來考,怎么選呢?她從兜里摸出兩個骰子,交給我旁邊的一個女同學,要她擲,她擲了一個八點兒,然后又讓一個男生,再擲,擲了個四點兒。于是,老師說,答第八題、第四題。就這樣從10道里面任選了第八和第四來考。
這倒比一般的老師先進,別的教授考前劃出十個重點給學生,說要從其中出題,但學生總能再從這十個重點中篩出幾個再重點來,是教授不考就要癢癢的地方,學生只著重看這幾個“再重點”就行了。而趙老師的辦法,使得我們對十個題必須同等下工夫。她的這種手法,屬于瞞天過海的混合策略,讓你拿它沒辦法,只好老老實實地順從。因為你知道每道題的真考概率是多少。甚至,連趙老師自己都不知道。不但我們被瞞住,她自己也被瞞著。
但也有些學生分工每人研究其中一道,十個人湊在一塊兒,做出一份稿子來背,但不是你研究的題硬背起來也很痛苦,如同你把別人嚼完的東西咽下去。
在企業中,當領導坐下來開會一講話時,他鼓勵什么,引導什么,聽眾馬上就明白了,知道他的意圖是什么。于是給出應對策略,要么陰奉陽違,要么故意迎合,假裝是領導要求的那樣,假裝朝著他期望的方向走,只是為了討得他喜歡好和提拔,實際一步也沒有走,只是走了些無用的花步。
這是因為領導的策略是泄露,即便他表達方式非常委婉或者多么誠摯,但策略意圖一目了然。下屬若是奸邪的人甚至可以借此來漁利,輕者也可以偽裝來迎合領導,騙得好感。
作為領導者,他的定位是選定方向,創造空間,鼓舞士氣,至于具體怎么做,要懷著空虛,不一定按臆測的絕對方法。這就是無為而事成,也就是不把自己的意見表白出來(如同案例中的臧霸一樣。)
甚至,自己的意志和具體介入減損得越少,則整個成就的事業越大。
所以,從表現形式上講,它是簡化。
你設定出了人才畫像,表達了期望的人才特征,那些奸邪的人則偽裝如此來騙取你的欣賞和信任。
《淮南子》又講了這樣的故事來幫忙理解:從前,王良、造父都是知名的御手,他們上車拉著駟馬的兩套轡頭,馬整齊而和諧,舉足調均,如同畫一。馬心怡氣和的時候,身體輕盈,跑起來則好像飛馳,左右舉著鞭子,馬就周旋畫圈。世人都覺得他們巧。那是不知道還有更高的。鉗且、大丙這兩個人的駕御,就是除掉轡銜,去掉鞭子,車不用管就自己動,馬不用役使就自己走。
這種自動駕駛,表現形勢上就是隨機的混合策略(瞞天過海的思路),因為馬不知道御手會怎么下令和懲罰它,所以它反倒只能按自行最優的方式跑。
“瞞天過海”的計策下面,原文還給了釋文:“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意思是,人的注意力是很消耗能量的,所以人為了節省能量,就會有意忽視那些常見情況,不對它加以細究和戒備。
這給了瞞天過海的另一個策略,就是表現得像平常一樣。這樣,也不會被發現自己的真實意圖。比如故事2。
故事2:常見則不疑
百里奚混的不好,跑在楚國宛城,被迫當了奴隸。
秦國君穆公聽說百里奚有能耐,就對大夫公孫枝,說:“這個百里奚是個能人。不如我們出高價錢,買他來。”
“如果出高價,楚國人必然覺醒,把百里奚留著自己用。”公孫枝說,“還是出低價吧,就拿五張羊皮,去楚國換人。”
于是公孫枝跑去宛城,對百里奚的主家說:“百里奚是我們的一個奴隸。我們倒不在乎這么一個人,只是奴隸脫逃,必須抓回來治罪,以儆效尤。我請以兩張黑羊皮,換百里奚,不知可否?”
公孫枝假裝使勁講價,最后以五張羊皮成交。于是百里奚被裝進囚車,給秦國人拉走了。
秦穆公見到百里奚,一番交談,果真是人才,于是任用了他。
公孫枝這次能瞞住,絕招就是要顯得平常。平常則不被人懷疑。
如果表現的異常,人們就會覺得這東西有價值。關羽就犯了這樣的錯誤。
《蜀記》記載,關羽進攻呂布時,想得到呂布的部將秦宜祿的媳婦,就對主將曹操說了。曹操答應。可是城快被攻下來的時候,他反復對曹操說這個事,要求進城中,別的將官都不要搶她,她歸我。
曹操于是懷疑她是很漂亮的,于是進城后,就自己先搶了秦宜祿的老婆。
這就是沒有把行為做得常見。關羽是隱瞞了她漂亮的這一信息,但是他多次去說,這個行為反常。所以沒能瞞天過海。這就是“常見則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