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窺園先生詩傳

  • 閑情諧趣
  • 謝冕主編
  • 7016字
  • 2021-05-25 11:48:22

□[中國]許地山

窺園先生的祖父永喜公是個秀才,因為兄弟們都從事生產,自己便教育幾個學生,過他的書生生活。他前后三娶,生子八人。子侄們,除廷樂公業農,特齋公(諱延璋)業儒以外,其余都是商人。道光中葉,許家兄弟共同經營了四間商店,是金珠,布匹,鞋帽。和鴉片煙館。不幸一夜的大火把那幾間店子燒得精光,連家譜地契都毀掉。家產蕩盡,只弟們才鬧分居。特齋公因此分得西定坊武館街燼余的鞋店為業。咸豐五年十月初五日,特齋公在那破屋里得窺園先生。因為那間房子既不宜居住,更不宜做學塾的用處,在先生六歲時候,特齋公便將武館街舊居賣掉,另置南門里延平郡王祠邊馬公廟住宅,建學合數楹。舍后空地數畝,任草木自然滋長,名為窺園,取董子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的意思。特齋公自在宅中開館授徒,不久便謝世。遺下窺園給他的四個兒子。

窺園先生諱南英,號蘊白或允白。窺園主人,留發頭陀,龍馬書生,昆侖耶客,春江冷宦,都是他的自號。自特齋公歿后,家計專仗少數田產,藍太恭人善于調度,十數年來,諸子的學費都由她一人支持。先生排行第三,十九歲時,伯兄梓修公為臺灣府吏,仲兄炳耀公在大穆降辦鹽務,以所人助家用。因為兄弟們都已成人,家用日絀,先生也想跟他二兄學賣鹽去。謝憲章先生力勸他勉強繼續求學,于是先生又跟謝先生受業。先生所往來的都是當時教大館的塾師,學問因此大進。吳樵山先生也是在這幾年間認識的。當時在臺灣城教學的前輩對于先生的品格學問都很推許。二十四歲,先生被聘去教家塾,不久,自己又在窺園里設一個學塾,名為聞樨學舍。當時最常往來的親友是吳樵山(子云),陳卜五、王泳翔,施云舫(士潔),丘仙根(逢甲),汪杏泉(春源),陳省三(望曾),陳梧岡(日翔)諸先生。他的詩人生活也是從這個時候起。

自二十四到三十五歲,先生都以教學為業。光緒丙戌初到北京會試,因對策陳述國家危機所在,文章過于傷感,考官不敢錄取,己丑再赴試,又因評論政治得失被放。隔年,中恩科會魁,授兵部車駕清吏司主事職。先生的志向本不在做官,只望成了名,可以在本鄉服役。他對于臺灣的風物知道很多,紳民對他也很有信仰,所以在十二月間他便回籍服役。

先生二十三歲時,遵吳樵山先生的遺囑,聘他的第三女(諱慎),越三年,完婚。夫婦感情,直到命終,極其融洽。在三十三歲左右,偶然認識臺南一個歌伎吳湘玉,由憐生愛,屢想為她脫籍。兩年后,經過許多困難,至終商定納她為妾,湘玉喜過度,不久便得病。她的母親要等她痊愈才肯嫁她。在抑郁著急的心境中,使她病加劇,因而夭折。她死后,先生將遺骸葬在荔支宅。湘玉的母親感激他的情誼,便將死者的婢女吳遜送給她。他并不愛戀那女子,只為湘玉的緣故收留她。本集里的情詞多半是懷念湘玉的作品。

臺灣于光緒十一年改設行省,以原臺灣為臺南府,臺灣縣為安平縣。自設省后,所有新政漸逐推行。先生對于新設施都潛心研究。每以為機器、礦務或其它實業都應自己學會了自己辦,異族絕靠不住。自庚寅從北京回籍,臺南官紳舉他管理圣廟樂局事務。安平陳縣令聘他做蓬壺書院山長,辭未就,因為他愿意幫助政府辦理墾土化番的事業。他每深人番社,山里的番漢人多認識他。甲午年春,唐巡撫聘他當臺灣通志局協修,凡臺南府屬的沿革風物都由他匯纂。中日開戰,省府改臺南采訪局為團練局,以先生充統領領兩營兵。黃海之敗,中樞當局以為自改設臺灣行省以來,五六年間,所有新政都要經費,不但未見利益,甚至要賠墊許多幣金。加以臺灣民眾向有反清復明的傾向,不易統治,這或者也是決意割讓的一個原因。那時人心惶惶,希望政府不放棄臺灣,而一些土棍便想乘著官吏與地權交代的機會從中取利。有些唱“跟父也是吃飯,跟母也是吃飯”的論調,意思是歸華歸日都可以。因此,民主國的建設雖然醞釀著,而人心并未一致。住近番地的漢人與番人又乘機混合起來擾亂,臺南附近有劉烏河的叛變。一重溪,菜寮,拔馬,錫猴,木同,南莊,半平橋,八張犁,諸社都不安靜。先生領兵把匪徒蕩平以后,分兵屯防諸社。

乙未三月,中日和約簽定。依約第二條,臺灣及澎湖群島都割歸日本,臺灣紳民反對無效,因是積極籌建民主國,舉唐巡撫為大伯理璽天德,以元武旗(蘭地黃虎)為國旗。軍民諸政先由劉永福,丘逢甲諸人擔任,等議院開后再定國策。那時,先生任籌防局統領,仍然屯兵番社附近諸隘。日本既與我國交換約書于芝罘,選任樺山資紀為臺灣總督,會見我全權李經方于基隆港外,接收全島及澎湖群島。七月,基隆失守,唐大伯理璽天德乘德輪船逃廈門,日人遂入臺北。當基降告急時,先生率臺南防兵北行,到阿里關,聽見臺北已失,乃趕回臺南。劉永福自己到安平港去布防,令先生守城。先生所領的兵本來不多,攻守都難操勝算。當時人心張惶,意見不一,故城終未關,任人逃避。先生也有意等城內人民避到鄉間以后,再請兵固守。八月,嘉義失守,劉永福不愿死戰,致書日軍求和,且今臺南解嚴,先生只得聽命。和議未成,打狗,鳳山相繼陷,劉永福遂挾兵餉官帑數十萬乘德船逃回中國。舊歷九月初二日,安平炮臺被占,大局已去,丘逢甲也棄職,民主國在實際上已經消滅,城中外商都不以死守為然,力勸先生解甲。因為兵餉被劉提走,先生便將私蓄現金盡數散給部下。幾個弁目把他送出城外。九月初三日,日人人臺南。本集里,辛丑所作《無題》便是記當日劉帥逃走和他不能守城的憤恨。又,乙未《寄臺南諸友》也是表明他的心跡的作品。

民主國最后根據地臺南被占領后,日人懸像編索先生。鄉人不得已,乃于九月初五日送先生到安平港,漁人用竹筏載他上輪船。窺園詞中《憶舊》是敘這次的事。日人登船搜索了一遍,也沒把他認出來。先生到廈門少住,便轉向汕頭,投宗人子榮子明二位先生的鄉里,距鮀浦不遠的桃都。子榮先生勸先生歸宗,可惜!日家譜不存,人臺一世祖與揭陽宗祠的關系都不能而知,這事只得罷論。子榮昆季又勸先生到南洋去換換生活。先生的旅費都是他們贈與。他們又把先生全家從臺灣接到桃都,安置在宗河邊的別莊里。從此以后,先生的子孫便住在中國,其余都留在臺灣,現在把先生的世系略記于下,表示住在臺灣的族人還很多。(世系表略)

先生在星嘉坡,曼谷諸地漫游,足夠兩年。囊金蕩盡,迫著他上了宦途。但回到兵部當差既不可能,于是“自貶南交為末史”去了。先生到北京投供支部,自請開去兵部職務,降換廣東即用知縣,加同知銜。他愿意到廣東,一因是祖籍,二因朋友多。又因漳州與潮州毗鄰,語言風俗多半相同,于是寄籍為龍溪縣人。從北京南下,到桃都把家眷帶到廣州,住藥王廟興隆坊。丁西戊戌兩年中幫廣州周知府與番禹裴縣令評閱府縣試卷。已亥,委隨潮州鎮總兵黃金福行營到惠潮嘉一帶辦理清鄉事務。庚子,廣州陳知府委總校廣州府試卷。不久,又委充佛山汾水稅關總辦。辛丑,由稅關調省,充鄉試閱卷官。試畢,委署徐聞縣知縣。這是他當地方官的第一遭。

徐聞在雷州半島南端,民風醇樸。先生到任后,全縣政事,只用一位刑名師爺助理,其余會計錢糧諸事都是自己經理。每句放告,輕的是偷雞剪鈕,重的也不過是爭日賴債。殺人越貨,罕有所聞?!霸A庭春草蔭層層,官長真如退院僧”,實在是當時光景。貴生書院山長楊先生退任,先生改書院為徐聞小學堂,選縣中生員人學。邑紳見先生熱心辦學,乃公聘先生為掌教,每旬三六九日到堂講經史二時。有清以來,縣官兼書院掌教實是罕見。先生時到小學堂,與學生多有接觸,因此對于縣中人情風俗很能了解。先生每以“生于憂患,死于晏安”警策學生。又說:“人當奮勉,寸晷不解,如耽逸樂;則放僻邪侈,無所不為。到那時候,身心不但沒用,并且遺害后世。”他又以為人生無論做大小事,當要有些建樹,才對得起社會,“生無建樹死嫌遲”也是他常說的話。案頭除案卷外,時常放一冊白紙本子,如于書中見有可以警發深思德行的文句便抄錄在上頭,名為補過錄,每年完二三百頁。可惜三十年來浮家處處,此錄喪失幾盡,我身邊只存一冊而已。縣衙早已破毀,前任縣官假借考棚為公館,先生又租東鄰三官祠為兒輩書房,公余有暇,常到書房和徐展云先生談話,有時也為兒輩講國史。先生在徐聞約一年,全縣紳民都愛戴他。

光緒二十九年,廣東鄉試,先生被調人內簾。試畢,復委赴欽州查辦重案。回省消差后,大吏以先生善治盜,因陽春陽江連年鬧匪,乃命他緩赴三水縣本任,調署陽春縣知縣。到陽春視事,僅六個月,對于匪盜,剿撫兼施,功績甚著,乃調任陽江軍民同知兼辦清鄉事務。在陽江三年,與陽江游擊柯壬貴會剿土匪,屢破賊巢,柯公以功授副將,加提督銜;先生受花翎四品頂戴的賞。陽江新政自光緒三十年由先生漸逐施行,最重要的是遣派東洋留學生造專門人材,改濂溪書院為陽江師范傳習所以養成各鄉小學教員,創辦地方巡警及習藝所。

光緒三十二年秋,改陽江為直隸州,領恩平,陽春二縣。七月初五日,習藝所罪犯越獄,劫監倉羈所犯人同逃。那時,先生正下鄉公干,何游擊于初五早晨也離城往別處去。所長莫君人雖慈樣,卻乏干才,平時對于所中犯人不但未加管束,井且任外人隨時到所探望。所中犯人多半是礅犯,徒刑重者不過十五年,因此所長并沒想到他們會反監。初五日下午,所中犯人突破獄門,登監視樓,奪守崗獄卒槍械,擁所長出門。游擊衙門正在習藝所旁邊,逃犯們便擁進去,奪取大堂的槍枝和子彈。過監倉和羈所,復破獄門,迫守卒解放群囚。一時城中秩序大亂,經巡警,和同知衙門親兵力擊,匪犯乃由東門選去,棄置莫君于田間。這事情本應所長及游擊負責,因為先生身兼清鄉總辦,不能常駐城中,照例同知離城,游擊便當留守。而何游擊竟于初五早離城,致亂事起時,沒人負責援救。初六日,先生自鄉間趕回,計逃去重犯數十名,輕罪徒犯一百多名,乃將詳情申報上司,對于游擊及所長讀職事并未聲明。部議開去三水本任,撤職留緝。那時所中還有幾十名不愿逃走的囚徒,先生由他們知道逃犯的計畫和行徑,不出三個月,捕回過半。于是捐復翎頂,回省候委。十二月,委辦順德縣清鄉事務,隨即委解京餉。丙午丁未兩年間可以說是先生在宦途上最不得意的時候。他因此自號春江冷宦。從北京回廣州,過香港,有人告訴他陽江越獄主犯利亞摩與同伴都在本島當勞工,勸他請省府移文逮捕歸案。先生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我所以追捕逃犯,是怕他們出去仍為盜賊害民?,F在他們既然有了職業,當要給他們自新的機會,何必再去捕殺他們呢?況且我已為他們擔了處分,不忍再借他們的脂血來堅固自己的職位。任他們自由吧。”

光緒三十三年五月赴三水縣任。三年之中,力除秕政,向例各房吏目都在各房辦公,時間無定,甚至一件小案,也得遷延時日,先生乃于二堂旁邊設縣政辦公室,每日集諸房吏在室內辦公,自己也到室簽押。舞弊的事頓減,人民都很愉快。縣中巨紳,多有豢養世奴的陋習,先生嚴禁販賣人口,且促他們解放群奴,因此與多數紳士不協,為事甚形棘手??h屬巨姓械斗,鬧出人命,先生秉公辦理,兩造爭獻賄賂,皆被嚴辭謝絕。他一生引為不負國家的兩件事,一是除民害,一是不愛錢。《和耐公六十初度》便是他的自白之一。當時左右勸他受兩造賂金,既可以求好巨紳,又可以用那筆款去買好缺或過班。賄賂公行是三十年來公開的事情。拜門,鉆營,饋贈,是官僚升職的唯一途徑。先生卻恨這些事情,不但不受賄,并且嚴辦說項的人。他做了十幾年官,未嘗拜過誰的門,也未曾為求差求缺用過一文錢。對于出仕的看法,他并不從富貴著想。他嘗說:“一個人出仕,不做廊廟宰,當做州縣宰。因為廊廟宰親近朝廷,一國人政容我籌措;.州縣宰親近人民,群眾利害容我乘除。這兩種才是真能為國效勞的宰官?!彼葹楣碌米飵讉€巨紳,便想辭職,會授電白縣,乃卸事回省。將就新任,而武昌革命軍起,一月之間,閩粵響應。先生得漳州友人電召回漳,被舉為革命政府民事局長。不久,南北共和,民事局撤消,先生乃退居海澄縣屬海滄墟,號所居為借滄海居。

住在海滄并非長策,因為先生全家所存現款只剩那用東西向汕頭交通銀行總辦押借的500元。從前在廣州,凡有須要都到子榮先生令嗣梅坡先生行里去通融。在海滄卻是舉目無親,他的困難實在難以言喻。陳梧岡先生B授秘魯使臣后,未赴任,蟄居廈門,因清鼎革,想邀先生落發為僧,或于虎溪岸邊筑室隱居。這兩事都未成功。梧岡先生不久也謝世了。臺灣親友請先生且回故鄉,先生遂帶著叔午叔未同行。臺南南莊山林尚有一部分是先生的產業。親友們勸他遣一兩個兒子回臺人日籍,領回那一大片土地。叔未本有日籍,因為他是庶出,先生不愿將這產業全交在他的手里,但在華諸子又沒有一個愿意回鄉人籍。先生于是放棄南莊山林,將所余分給留臺族人,自己仍然回到廈門。在故鄉時,日與詩社諸友聯吟,住在親戚吳彼霞先生園中。馬公廟窺園前曾賃給日本某會社為宿舍,家人仍住前院,這時因為修筑大道定須拆讓。先生還鄉,眼見他愛的梅花被移,舊居被夷為平地,窺園一部分讓與他人,那又何等傷心呢!

借滄海居地近市集,不宜居住,家人仍移居龍溪縣屬石美黃氏別莊。先生自臺南回國后,境遇越苦,恰巧同年舊友張元奇先生為福建民政長,招先生到福州。張先生意思要任他為西路觀察使,他辭不勝任,請任為龍溪縣知事,這仍是他“不做廊廟宰當做州縣宰”的本旨。他對民國前途很有希望,但不以武力革命為然。這次正式為民國官吏,本想長做下去,無奈官范民風越來越壞,豪紳劣民動借共和名義,牽制地方行政。就任不久,因為禁止私斗和勒拔煙苗事情為當地豪劣所忌,捏詞上控先生侵吞公款。先生因請卸職查辦。省府查不確,諸豪劣畏罪,來求先生免予追究。先生于談笑中表示他的大度。從此以后,先生便決計不再從政了。

卸任后,兩袖清風,退居漳洲東門外管盾巷。諸子中,有些學業還未完成,有些雖能自給,但也不很豐裕。民國四年,林叔臧先生組織詩社,聘先生為社友,月給津貼若干,以此,先生個人生活稍裕,但家境困難仍未減少。故友中有勸他人京投故舊謀差遣的,有勸他回廣東去的,當時廣東省長某為先生任陽春知縣時所招撫的一人??聟⒛豢团砣A絢先生在省公署已得要職,函召先生到廣州,說省長必能以高位報他。先生對家人說:“我最恨食人之報,何況他從前曾在我部屬,今日反去向他討啖飯地,豈不更可恥嗎?”至終不去。

民國五年移居大岸頂。四月,因廈門日本領事的邀請,回臺參與臺灣勸業共進會,復與舊友周旋數月。因游關嶺輕便車出軌,先生受微傷,在臺南休養。那時,蘇門答拉棉蘭城華僑市長張鴻南先生要聘人給他編輯服官三十五年事略,林叔減先生薦先生到那里去,先生遂于重陽日南航。這樣工作預定兩年,而報酬若干并未說明。先生每月應支若干,既不便動問,又因只身運行,時念鄉里,以此居恒郁郁,每以詩酒自遣。加以三兒學費,次女嫁資都要籌措,一年之間,精神大為沮喪,扶病急將張君事略編就,希望能夠帶些酬金回國。不料歐戰正酣,南海航信無定,間或兩月一期。先生候船久,且無所事,越縱飲,因啖水果過多,得痢疾。民國六年,舊因十一月十一日丑時卒于寓所,壽六十三歲。林健人先生及棉蘭友人于市外買地數弓把先生的遺骸安葬在那里。

先生生平以梅自況,酷愛梅花,且能為它寫照。在他的題畫詩中,題自畫梅花的詩占五分之三。對人對己并不裝道學模樣。在臺灣時發起崇正社,以崇尚正義為主旨,時時會集于竹溪寺,現在還有許多社友。他的情感真摯,從無虛飾。在本集里,到處可以看出他的深情。生平景仰蘇黃,且用“山谷”二字字他的諸子。他對于新學追求甚力,凡當時報章雜志,都用心去讀。凡關于政治和世界大勢的論文,先生尤有體會的能力。他不怕請教別人,對于外國文字有時問到兒輩。他的詩中用了很多當時的新名詞,并且時時流露他對于國家前途的憂慮,足以知道他是個富于時代意識的詩人。

這《留草》是從先生的未定本中編錄出來。割臺以前的詩詞多半散失,現存的都是由先生的記憶重寫出來,因而寫詩的時間不能斷定。本書的次序是比較詩的內容和原稿的先后編成的。還有原稿刪掉而編者以為可以存的也重行抄人。原稿殘缺,或文句不完的,便不錄入。原稿更改或擬改的字句便選用其中編者以為最好的。但刪補總計不出十首,仍不失原稿的真面目。在這《留草》里,先生歷年所作以壬子年為最多,其次為雨辰年。所作最多為七律,計四百七十五首,其次,七絕三百三十五首,五律一百三十二首,五絕三十八首。,五古三十五首,七古二十三首,其它二首,總計一千零三十九首。在《留草》后面附上《窺園詞》一卷,計五十九闋。詞道,先生自以為非所長,所以存的少。現在所存的詞都是先生在民國元年以后從舊日記或草稿中選錄的,所以也沒有次序。次序也是編者定的。

自先生歿后,親友們便敦促刊行他的詩草。民國九年我回漳州省母,將原稿帶上北京來。因為當時所入不豐,不能付印,只抄了一份,將原稿存在三兄敦谷處。民國十五秋,革命軍北伐武昌,飛機彈毀敦谷住所,家中一切皆被破壞。事后于瓦礫場中搜出原稿完整如故,我們都非常喜歡。敦谷于十五年冬到上海。在那里,將這全份稿本交給我。這幾年來每想精刊全書,可惜限于財力,未能如愿。近因北京頻陷于危,怕原稿化成劫灰,不得已,草率印了五百部。出版的時候,距先生歿已十六年,想起來,真對不起他。這部《留草》的刊行,承柯政和先生許多方面的幫助,應當在這里道謝。

作傳,在原則上為編者所不主張。但上頭的傳只為使讀者了解詩中的本事與作者的心境而作,并非褒揚先人的行述或哀啟,所以前頭沒有很恭敬的稱呼,也沒請人“頓首填諱”,后頭也不加“泣血稽顙謹述”。至于傳中所未舉出的,即與詩革內容沒有什么關系或詩注中已經詳說的事情。讀者可以參看先生的《自定年譜》。年譜中的《臺灣大事》與《記事》中的存詩統計也是編者加入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邹平县| 柳州市| 乌鲁木齐县| 永丰县| 庄河市| 田东县| 博客| 布尔津县| 盱眙县| 富锦市| 确山县| 乐业县| 都江堰市| 游戏| 海淀区| 康马县| 永安市| 滨海县| 博客| 永寿县| 甘德县| 叙永县| 南陵县| 昆明市| 郓城县| 徐水县| 阳山县| 察哈| 武宁县| 彰化市| 通山县| 会同县| 敖汉旗| 旌德县| 汉源县| 连城县| 南城县| 岐山县| 西乌| 达尔|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