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指導學生熱愛生物的方法
- 學生熱愛學習教育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2915字
- 2021-05-24 17:23:23
初中階段的生物在眾多科目中處于“次科”的地位,學生對這一門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習熱情不高,這種現狀為教師的教學提高了難度。
學習效果的好壞,與學習熱情是密切相關的,學習熱情高漲,學習積極性就高,更能使其把學習當作一件愉快的事來享受。全身心投入,學習效果就會明顯提高,必能達到最佳的境界。
作為一名生物教師,為了使自己所講的知識能讓學生樂于接受,應從學生的興趣和思想著手,讓學生知道當前學習的內容與現實生活及應用領域的關系,從而知道學習這一學科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讓學生明白現在的學習是為適應和改造未來的生活做準備的。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由被動變為主動,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一味地采取“滿堂灌”的強制性教學,讓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只是為了考試成績而強迫記憶。
理論與現實生活脫節,只知道背誦,而不知道應用,這種狀況,成績再好,也只不過是“死讀書,讀死書”,試考完了,隨著時間的流逝,腦海里殘留的記憶也隨之消失,跟沒學習過一樣,沒有一點效果。如果是熱情高漲、理解記憶,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通過教學來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呢?
培養學生重視生物科學的興趣
課堂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就是要培養學生熱愛生物科學的思想感情和探索生命科學規律的興趣。
在初一上第一節生物課的時候,我們教師可以用富有激情和形象生動的語言向學生描繪一個絢麗多彩、奧妙無窮的生物世界外,還要使學生明白,學習生物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了解自己和周圍的環境,以及在我們的家園——地球存在的生命現象。
解釋有關于生命的基本問題,聯系我們周圍存在的問題,如:農業生產,家庭保健,生老病死,環境污染等,告訴學生生物與醫學的關系,學好了生物就是“半個”醫生;介紹當前生物學領域的前沿技術和進展,如:基因工程,器官移植等,使同學們充分認識到生命科學的進步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意識到生物的重要性和實用性;接著可介紹我國科學工作者在生物學領域中取得的突出成績,如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1999年成功克隆大熊貓胚胎,超級雜交水稻的培育,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中1%的測序任務等等,說明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走在生物學研究的世界前列,我們后來人通過努力必須要而且也一定能學好生物這門學科。
如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中國最高科學獎500萬,雜交水稻的成功使世界25%的人口解決溫飽問題;又如中國遺傳學家談家楨,他對果蠅進化遺傳學研究促進了“現代綜合進化論”的形成,1946年,在亞洲異色瓢蟲中發現色斑嵌鑲顯性遺傳現象,受到國際遺傳學界的重視。1985年被美國科學院授予國外院士稱號。他們能取得這樣的成果,無以不是從最基本的生物學起的。
這樣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將課堂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使學生整個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奧秘無窮的生物界之中,從而培養學生對生物科學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科的興趣。
運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習的興趣
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是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一個重要因素,利用多媒體進行形象化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促進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如《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這部分的內容涉及到抽象概念及微觀領域的理論非常多,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由于直觀的感性認識,理解這部分知識有一定困難。教師可以在上課時運用多媒體放映細胞的各種結構,并配上文字說明各個結構的功能及對動植物作用,以重疊漸進的方式出現,它能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學生的大腦皮層迅速建立適宜的興奮灶,形成感性認識,產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為傳授新知識掃清心理障礙,活躍了枯燥無味的課堂氣氛。
利用多媒體動畫技術,化微觀為宏觀,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如講《細胞分裂和分化》時通過動畫來演示并分析細胞分裂和分化的全過程,講《植物種子的萌發》時,通過動畫來演示種子到植物實體的一個全過程。這些可以通過動畫,把微觀變為宏觀,把平時肉眼難以觀察變為直觀,通過圖像變化來觀察整個演變過程,輕而易舉地達到了加深理解、方便記憶的教學效果。
由此可見,合理的利用多媒體教學,它能將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能將抽象難懂的理論變得形象可見,更能打破空間的界限,在微觀世界體驗生命的神奇,促使學生懷著極大的熱情去探索這千姿百態的生物世界。
動手實驗體驗成功的樂趣
生物學是一門突出實驗的自然科學,實驗是生物學基本的研究方法。實驗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新教材除了在整個教學過程都滲透著探究學習的要求外,還獨立設計了多個“探究活動”。因此要結合校學生人數和生物實驗室,易于開展探究實驗的實際,我們教師在教學中盡力做到將能開的實驗全都開齊、開全。
如在《洋蔥頭鱗片葉的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中,有些學生制作的標本在顯微鏡下竟然看不見,而同樣的標本在一些同學的操作下卻能觀察得到,好勝的他們不服輸,經過他們的數次操作,成功的喜悅浮在臉上,并從中得出不是物鏡離標本越近,標本就越清晰的結論。
又如《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實驗,需要學生自己準備材料才能做,須將暗處理兩天后的蔬菜其中的兩片葉子遮住再光照,學生都積極地參與進行,實驗中由于選擇的菜葉太大,隔水加熱的酒精太少,結果酒精沸騰后快揮發完,菜葉的葉綠素還沒溶解完,使得實驗失敗,學生并不甘心,又一次次的將暗處理后的菜葉剪小,加熱的酒精備多,直到得出正確的實驗結果為止。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探究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而且能激發學生對學習這一門學科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這樣一來,不僅學生掌握現在的知識點,而且也為往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
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抓住初中學生活潑好動、爭強好勝、思維活躍、求知欲強烈等特點,盡可能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掌握。同時,在探究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的精神及互相交流學習的能力。
他們在學習時,思維得到啟發,不斷地提出問題,并運用探究的方法,做出假設、制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驗證,把他們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在全班進行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正是在“做中學、學中做和學會做”的過程中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
另外,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有主動表達意見和表現自我的機會。有的學生組織能力強,他們能夠把小組活動組織得有聲有色;有的學生性格內向,適于寫文檔;有的學生則善于表達交流,負責活動后的小結;有的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極強,他們在實驗方面的表現就很出色。所以要合理利用各個學生的長處,讓每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達到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效果。能力提高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學好這一門學科的自信心。
總之,要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并不難,難的是教師肯不肯去想辦法,是否愿意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去調整充實提高自己的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