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指導
- 學生熱愛社會教育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3303字
- 2021-05-24 17:23:19
第一節 學生熱愛社會教育理論指導
社會責任感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具體點說就是社會并不是無數個獨立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盡管社會不可能脫離個人而存在,但是純粹獨立的個人卻是一種不存在的抽象。簡單點說就是沒有人可以在沒有交流的情況下獨自一人生活。所以每個人一定要有對社會負責,對其他人負責的責任感,而不僅僅是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這樣才能使社會變的更加美好。
在一份針對學生調查的問卷中,有這樣一道題,讓他們說說,學生應該有哪些權利、哪些義務,應享有什么樣的自由,有什么樣的責任和擔當。結果一些學生權利寫了,義務不寫;自由寫了,責任不寫。這說明什么問題呢?在社會開放進步的同時,我們的孩子過于崇尚個性,往往是講自由、要權利,卻不愿意承擔與它們相配套的責任和義務。
一個人對自己都不負責任,你還指望他對社會盡多少責任?
一般來說,學生只有首先對個人有責任感,想到自己應該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才會想到應該按社會要求做點什么,從而逐漸表現出對他人、對集體和對社會的責任感。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對自我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的表現。
學生的學習可以大致分成三類模式。第一類是“自主當家模式”。這類學生非常清楚自己知識掌握得怎么樣,會自主利用課余時間。這類學生常常很優秀,但遺憾的是,這類學生較少。第二類是“老師當家模式”,差不多有80%學生都是這種學習模式,老師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完全圍著老師的指揮棒轉。第三種是“無人當家模式”,就是老師把大量的自修時空還給學生,他不會自己當家,連時間都不知道怎么用,這樣一來事情就糟糕了。
凡是“自主當家模式”的學生沒有考不好的。凡是“老師當家模式”的學生,除非老師特別優秀,把要考的內容都講到了,不然的話,他成績不會很優秀。而且,由老師當家的學生在大學里還會有很痛苦的適應期。所以我們現在考慮的,不是用一個什么樣的分數把學生送出去。我們關注的是他們將來能夠走得更遠。用陶行知先生的話來說,教是為了不教。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提倡學生在學習上要自主當家,其實這也是一種自我責任意識。自我責任意識有了,你才會去盡社會責任。一個人對自己都不負責任,你還指望他對社會盡多少責任?即使盡了,也可能是一時沖動。
在生活上,對學生強調:自己的前途自己負責,不要過度依賴父母和家庭,依賴他們的金錢和權勢。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是有錢、有勢、有地位的父母,那真是舒服,躺著享受就好了。所以我現在在學生里邊倡導,城市孩子、富裕家庭的孩子要讓他自立、自強,要讓他知道,父母的是父母的,物質也有靠不住的一面,你要通過自己的奮斗來實現自身的價值。
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我們提倡學生對自己負責,其實也是在幫助他們從“自在”走向“自為”。自在的人是有奴性的,沒有自我,完全依靠別人。到了“自為”階段,才能是一個真正自由的人。
擔當責任,讓一個人從平凡走向卓越
實踐中,我們是把學習責任感、自我責任感、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結合在一起的。你不能說,我這件事情準備培養他的家庭責任感,那件事要培養他的自我責任感,不是的。
當下責任教育比較難的地方,一個就是價值取向上的單維,自由與責任、權利與義務這兩對關系,我們始終沒有處理得很好。社會開放了,應該有更大的自由度,學生應該有他的權利,這個對不對?對的,但相應的,有了自由后,責任也要配套。有這樣一個故事,11歲的孩子玩球不小心把鄰居家的玻璃打破了,父親說,我先把12美元賠了,但是你要利用星期天幫家人搞衛生或者是做公益活動,用掙的錢來還我。言下之意,就是你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就是一種自由與責任相配套的文化。這個孩子長大后,就是美國的前任總統里根。
其實人總是在承擔各種責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我們提出,進入杭州長河高級中學的學生要有“高遠的志向,高昂的志氣,高雅的志趣”——這三“志”,是學生承擔責任的精神基礎。
告訴學生,做人要立志?!爸尽奔仁莻€人之志,也是報國之志。不要把志向理解為考上一所好學校、找到一份好工作、得到一份高收入、享受一種安逸的好生活。它們絕不是一個人志向的主要部分,更不是全部。一個人如果不倦地追求這些,那么達成目標之時,就會是他的精神家園荒蕪之時。我把高遠的志向比作一座山,每個學生的心中都應該有,而且要從小聳立在心中。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等等,都是我們幫助學生樹立志向時常講的例子。
至于“志氣”,現在很多學生志長氣短,甚至有志無氣,缺乏一種踐行責任的意志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想了不少法子。比如說高一時請學生寫下自己高中三年的目標,不只是學習方面的,思想、生活各個方面都要有。到了高三請學生回憶一下高一時的志向,再對照高一的規劃,定一個將來的人生規劃。這個規劃里就要包含對自我、對家庭,特別是對國家、對社會的一種擔當意識、責任意識了。這個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鼓勵學生要朝著一定目標走去,這是志;二是要一鼓作氣走到底,中途絕不停留,這叫氣。凡事的成敗都取決于這兩個字。
志氣到了極點,容易走向高傲和狹隘。所以我們還要求學生養成“高雅的志趣”。即對人生有一種穩定的愛好和執著的追求,對學習、工作和生活表現出興趣、樂趣和情趣來。有了高雅的志趣,人才會陽光起來,柔和起來,生活也才會美好起來。
什么叫“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當你有了高遠的志向、高昂的志氣和高雅的志趣后,不管暫時是成功還是失敗,你都能承載,都有會繼續生長的能力,這就叫厚德載物。所以這“三志”就是一個人從平凡走向卓越的基本路徑。
從知到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時候,我們常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是:理念清楚,但理念要轉化為實踐,中間就有很大的鴻溝。問題出在哪里?還是出在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上。我們說知、情、意、行,但工作卻總是做在“知”、“行”兩端上,“情”、“意”被忽略了,中間出現了斷層。學校里司空見慣的做法是:老師先講學生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然后就開始檢查,沒有遵守就扣分。我們缺乏情感的激發和意志的強化,責任教育也好,德育也好,難點都在這里。
如何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開展一個比較獨特的活動,凡城市家庭的孩子,在高中三年一定要利用假期,到家是農村的同學家里生活兩星期,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大量人口是農民,你去感受一下,真正了解我們的國情,不要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一個人要對社會負責任,一定是先從對社會有所了解開始的。
我們的城里孩子和農村孩子一起坐公共汽車回鄉下,在田里割稻,挖地瓜,摘繭,在水溝里洗衣服,都是自己做。這種體驗是非常真實的。只有真實的體驗,才能激發感情、強化意志。
平常我們講社會責任感,總是在文字里、書本中和黑板上,可真正的社會責任感是在社會中,而不是在封閉的校園里產生的啊。也許學生當時會很不習慣這種生活,但當他回到城市以后,參加工作以后,再去回顧那段經歷,慢慢地,他的真切情感會出來:“當時那個家庭我還想再去看看”,或者是在城里看到農村來的人,他就會馬上想到宏志生家庭貧困的情景、熱情招待他的情景,他就會想,“我要關注他、幫助他,他們不容易的”。情感一下子出來了。
現在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從知到行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有一則消息,美國人調查說,中國20歲~29歲喝星巴克咖啡、吃比薩、享受西方生活方式、最近幾年收入增長最快的這個人群,是最反感政府拿錢去幫助農村貧困地區的。為什么這樣?就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國情,不了解社會,對農村沒有感情,也就沒有相應的社會責任感。所以我責任教育刻不容緩,責任教育任重道遠。
多元價值的沖擊下,如何進行責任感教育?
現在,多元價值對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沖擊不小。整個社會風氣,歸納成6個字:重物質、輕精神。教育也免不了受這股風氣的影響。所以我們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好是整個學校都有一種擔當社會責任的文化和精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班主任作用很大。他的文化底蘊越深,人文情懷越厚,他培養出來的孩子才越可能有社會責任感。因為學生每天每時每刻都在接受教育,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熏陶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