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學生認識社會教育指導
- 學生熱愛社會教育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2402字
- 2021-05-24 17:23:19
小學社會課是根據國家教委頒布的課程計劃新外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要求指導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了解一些社會常識;從小培養學生正確觀察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
社會是由人、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構成的。人生活在社會上,每個人與社會事物和現象之間是緊密相聯系的。人的生活基本需要是社會供給的,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在某一群體之中,人們之間應是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現在或將來必須服務于社會,為社會做貢獻。今天的學生將來是社會的主人,今天他們依賴于社會,明天仍然要依賴于社會,同時須服務于社會。所以,指導少年兒童認識社會。教育他們從小尊重人、關心人,培養他們服務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意識,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是社會課教學的主要任務。
(1)從社會課知識結構理解社會課的教學要求
小學社會課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內容包括社會生活、歷史、地理及法律常識四部分。它是以認識社會為主線的。其中社會生活部分要求通過教學,指導學生認識家庭、學校所在社區及社區設施等事物或現象,初步了解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關系,體驗自己與群體的關系。理解如何尊重他人、關心他人、關心社會中各行各業辛勤工作的人們。培養他們從小具有服務于社會的意識;歷史、地理知識部分要求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初步了解家鄉和祖國的歷史、地理常識,初步知道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而資源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許多國家的國情,知道實行計劃生育、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知道我國有光輝燦爛的文化,知道我國近代受侮辱的歷史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爭史,現代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及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對學生進行“兩史一情”教育,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設家鄉,振興中華的情感;法律常識在小學社會課中內容不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學中要求學生知道我國有為保護少年兒童的合法權益而設的法律,使他們知道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是每個少年兒童的權利并受法律保護。其次還要使兒童知道我國有為保護環境而設的《環境保護法》、《森林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有關法制內容是結合思品課中的交通法規和《小學生守則》的學習,教育他們從小遵紀守法,逐步培養他們的法制觀念,并知道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社會課中的社會生活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有關內容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冊中,是五年制小學三年級、六年制小學四年級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反映了人、家庭與社會事物和現象有著密切的聯系,并發生著相依存的關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這種種的關系,培養他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的基矗。
(2)認識社會關系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在社會生活中,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很多很多。每種社會事物和現象都直接地或間接地和每個人發生著某種密切的關系。如學校是每個人學習的地方,商店或市場是人們購買生活必須品的地方;社會各種事物都必須有人參加其中的活動,每個家庭的成員又都必須參加社會事物的某種活動;家庭的生活必須品又都是依靠社會供給的。在這種供求關系中使我們每個人都和社會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們發生了密切的聯系,所以每個人,特別是小學生應從小學會尊重他人、關心他人,逐步學會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使他們明確將來必然要參加社會某種事物的活動中,他們對社會都必將擔負建設、改造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的責任。
使少年兒童明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所處的位置,和哪些人發生了什么樣的聯系,應如何對待社會事物和從事各種事物的人們,這是社會生活部分教學應注意的事情。
今天的少年兒童,在家庭中是一名成員,他與其他成員一般都是父子、母子關系,當然有的還有爺孫等關系,他們處于晚輩的位置。父母對他們都具有撫養、教育、保護、關心愛護的責任,而接受教育、受到保護、聽父母的話、孝敬父母,替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在父母撫養下茁壯成長則是少年兒童的責任;在學校生活在班級群體之中,是這個群體的一名成員,和其他成員之間是同學關系。
同學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努力學習,共同維護班級的集體榮譽,遵守學校的一切紀律是他們的共同責任。明天他們將分別參加社會各行各業的活動,辛勤地工作,這就是他們將來的責任;在社會生活中少年兒童的衣、食、注行、用等基本需要是社會上各行各業人們分工合作供給的,通過這種供求關系,使少年兒童和從事各行各業的千千萬萬的工作人員發生了關系。尊重從事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們,尊重他們的勞動,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愛護他們的成果,珍惜我們生活必須品則是少年兒童的責任。
如在《節約用水》一課的學習中,使學生知道人們用的每一滴水的來之不易,它要經過自來水廠廣大工人把水源處的水提到貯水池,經過沉淀、過濾、消毒等多道工序處理,再送上高高的水塔,水由水塔流入事先鋪設好的自來水管,最后送人廠礦、機關、學校、每家每戶等需水的地方。如此繁雜的工作,如此眾多的人分工合作才能將一滴滴的凈水送給我們使用,滿足我們需水的要求。
在用水問題上應教育學生一是要尊重供水工人,尊重他們的辛勤勞動。二是要關心他們,為減輕他們的勞動負擔,必須節約使用每一滴水。從另一個角度看,在水充足的時候要節約用水,在供水緊張的情況下更要節約用水。我國現在是一個缺水的國家,用我們所學習的知識來解決缺水問題則是我們少年兒童將來的責任。
通過對社會事物和人際關系的認識,使學生知道沒有社會各行各業人們的分工會作,我們是無法得到生活基本需要(衣、食、注行、用)的各種物品的,我們是無法生存的,今天,我們尊重為我們提供生活基本需要的人們,節約使用生活必須品,以后用我們的知識服務于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為人類做貢獻則是少年兒童將來的責任。所以,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是社會課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