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如何推進學校美育素質教育
- 學生美育素質教育(“四特”教育系列叢書)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1744字
- 2021-05-27 09:39:17
各教學要素形成了美術教學的“分類教學、全面推進“的運行機制。總的說來,這種運行機制,以素質為核心,以挖掘學生潛能、發展興趣特長為基點,讓學生掌握基本美術欣賞技能,經分類編班進行美術專修教學,爭取縱向進展,同時課余輔導從面上承接,滿足學生獵奇涉廣的要求,實現橫向遷移,突出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使教師學以致用,教有專長,研有方向,充分體現其主導作用,是素質教育雙向的最好體現。以現有的運行機制為照系“分類教學、全面推進”的美術教學運行機制具有素質教育的顯著特征,主要體現于以下幾方面:
把握學生的有效發展區,便于因材施教
學生現有素質和所期待將形成的素質之間的區域是學生素質的有效發展區。是學生的現實水平向理想目標發展的動態區域。分類教學法避免了“一刀切”的認識誤區,能客觀地認識學生群體的現實水平及個體差異性,進行意向選修,分類編班,根據學生的潛能傾向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以達到教師所期待、學生能接受的目標。但這種目標是對學生最佳發展方向的引導,還不夠全面,而課活動課給予了適當的補充,從知識面上滿足要求。這樣,在不放棄基本知識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挖掘發展各自優勢,便于教師因材施教,確切有效地把握了有效發展區,促進“合格加特長”目標的實現。
承認素質相對穩定性,促進素質的態發展
學生已形成的素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個體所形成的興趣愛好也是相對靜止的,而且這種相對穩定的傾向也是個體發展的需要。分類教學法承認了這種需要,從而進行教研,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和指導,強化了這種需要的滿足。從絕對意義上說,需要到不斷滿足的過程也是動態的。定教育對象的素質隨著教育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因而,承認學生內部需要的差異性并分別分層次地給予滿足,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了素質的提高。
兼顧知識技能的積累和情感意志的培養
兼顧知識技能的積累和情感意志的培養,使其相互影響,相得益彰。美術課具體的知識積累和技能訓練所形成的素質屬于質料范疇,其水平與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的多寡和熟練程度有關,美術教學中意志和情趣的培養主要表現于能力、毅力、情操等,屬于形式的范疇,主要通過能力訓練、感情培養和意志磨練等渠道來培養。兩者的劃分是相對的,它們相互包涵,互為滲透。分類教學法走出以往美術課教學只注重知識積累和技能訓練而忽視情感意志培養的局限。通過欣賞課發展學生的感受能力、培養美育情趣。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訓練使其技能不斷得到提高,其過程的思維突破、技巧發展也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情感,磨練了意志。
強調教師從群體主體教育效能的局面出發
強調教師從群體主體教育效能的局面出發,充分發揮個體主體的教育優勢。分類教學法不僅保留和發展了現有教研中集體備課、相互探討、互相協調等教學常規。而且通過選任專修課教師,使教師“學以致用”,避免“學非所用”的消耗現象,使他們的特長所學專業有用武之地,能較輕松地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完善教研一體化,并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斷進步,達到“學教并用、教育專項、研有方向”的目標,從而調動教師教學和科研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覺地去完善自己的教學風格并形成特色。對學校說亦可實現對美術師資的充分且有效的利用。
提高美術教學的時效性,使教學改革更貼切教育現實
美術科的分類的教學法在不增加美術授課時間和不增設新課和的前提下進行的,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全部的美育審美感官,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讓他們接觸到更多的美術形式,在大綱所規定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美術課的這種機制改革避免打亂學校的總體所帶來的混亂現象,而且不增加每位教師的工作量,反而使他們更得心應手。提高了在舊體制中試行新機的可行性,使教學改革更切教育現實,遵循教育改革的循序漸進原則。
堅持素質教育的人才觀,通過策略培養人才
美術課學習中存在的某些方面的不足,通過基礎教學發現興趣,通過專修課教學培養特長,輔以課外活動輔導實現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和諧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實際上實施的是“合格加特長”的培養策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堅定“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的信念,允許學生某些方面落后,更鼓勵學生某一方面冒尖帶動和諧發展。
美術教育“分類教學,全面推進”運行機制的初步設想,是們基于實踐的思考,是致力于形成學科特色、尋找素質教育實施突破口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