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古代印度的教育
- 世界眼光看教育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3994字
- 2021-05-25 15:54:17
古代印度的社會
印度也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當時的居民達羅毗荼人就已經有了高度發達的文化,史稱哈拉巴文化。亞利安人入侵后,吸收了哈拉巴文化,由游牧生活轉為農業生活,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形成最初的奴隸制國家。
古代印度的教育是與它的種姓制度和宗教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同時又受當時文化的影響。在了解古代印度教育之前,必須理解古代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宗教和文化。
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一種復雜的社會等級制度。玄奘曾將它譯稱為族姓制度。西方人稱之為喀斯特制度。種姓制度形成于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它將除奴隸之外社會上的人劃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是僧侶祭司,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兩者居于統治地位,而以婆羅門權勢最高。吠舍是小生產者(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人身自由,死后仍可再生為人,屬再生種姓平民,但沒有政治權利,他們必須供養不從事任何生產勞動的婆羅門和剎帝利。首陀羅是地位低下而受苦的人,他們沒有生產資料也不屬于“再生”種姓,從事最苦、最低賤的職業。當然奴隸比首陀羅更卑賤。種姓制度是由每個人的家庭出身來決定其社會地位的,各等級的人世代從事規定的職業,不得任意改變。各個等級之間不允許通婚,不同等級的人在法律上也是不平等的。如殺死一個婆羅門要付很高的物質賠償,殺死一個剎帝利的賠償只及其1/4,殺死一個吠啥僅及其1/8,殺死一個首陀羅則為1/16。
印度宗教中形成最早、歷史最長的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肯定了種姓制度的合理性,并借此來維護奴隸社會的等級制度和婆羅門的特權。婆羅門教的經典為《吠陀經》,它對宇宙和人生都作了宗教哲學方面的解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婆羅門教已不能適應社會新動態的需要,加之婆羅門教的墮落,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的新思潮,慢慢地形成了印度的另一大宗教——佛教。據傳,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他是伽毗羅衛城(在今尼泊爾境內)釋迦族首領凈飯王的兒子。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寂默賢者。佛教針對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的主張,認為社會上的不同種姓只是由于不同職業分工形成的,而非自然如此。人在社會中的等級應由人的品行而不是人的出身來決定。從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不平等來看,它的作用是積極的。可是,佛教所主張的“眾生平等”只是人在進入虛無飄渺的天國中才能表現出來,實際上是個空頭支票,所起的只能是一種麻醉人民的消極作用。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定佛教為國教,出現了僧侶的組織,制定了教條和戒律,佛教的寺院越來越多,寺院逐漸成為宣傳教義培養信徒的場所了。
古代印度的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哲學方面有婆羅門教《吠陀經》的《奧義書》和佛教的三藏,它們既是宗教經典,又包含了多方面的知識,其中不少詩篇是古代杰出的文學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這兩部史詩篇幅之長,遠遠超過希臘荷馬創作的《伊立亞特》和《奧德塞》。古印度在科學方面也有很輝煌的成就。數學上創造了從1到9九個數字,在這之后又加上一個0,并提出了數字按位計值的方法。現在我們都把這種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實際上那是阿拉伯人從印度人那里學過去的。天文學雖然和占星術混合在一起,但他們已有了測算陰歷的歷法。在佛教寺院中傳授的“五明”(即五種知識)范圍廣,有獨到之處。這“五明”一是“聲明”,學習辨識古字古文;二是“巧明”,包括機械和歷算;三是“醫方明”,講授梵咒和醫藥知識;四是“因明”,講述推理方法,類似邏輯之類的知識;五是“內明”,講解佛經和因果關系。這種多方面的知識使印度文化史在世界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婆羅門教教育
古代印度的學校出現在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在婆羅門的學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學校”。古儒是古代印度對婆羅門教經典有一定研究而又熱心于教育的知識分子的稱謂,“古儒”全部是婆羅門種姓的人,由他們在家里設立的經義學校被稱之為“古儒學校”。兒童入學年齡一般為7歲~8歲,也有5歲入學的。經古儒準許接受為學生后即遷入古儒家中,共學習12年。在這12年中,師生同飲食共生活,學生要遵守嚴格的規定,如定時沐浴,虔誠祈禱,衣著樸素,削發獨身,在地板上睡覺,還必須到各地行乞,借以習慣艱苦的生恬。古儒學校教師的品德行為也都必須符合圣典的要求;他們必須精通所授的學業并善于引導學生服從規則。教師應學識淵博、言語清晰、忠貞、和善、以身作則、信仰堅定,并安于行乞而樂于以知識啟迪學生。在公元2世紀出現的教育法規中對師生都有了詳細的規定。古儒學校的教學內容包括語音學、韻律學、語法學、字源學、天文學和祭祀等“六科”,它們是學習吠陀經典的基本訓練內容。古儒學校最初可招收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三種種姓的入學習經義,后來隨著種姓分化的加劇,取消了吠舍子弟學習《吠陀經》的權利,剎帝利依社會分工的需要也僅僅學習少量經義和語法、邏輯之類的知識,更多的時間是學習射術和政治。學習和研究《吠陀經》便成為婆羅門種姓的特權了。
在一些大的婆羅門寺院中也建有精舍,由富有學識的高僧講學論道。他們有的擅長科學和哲學,有的則擅長語法學和字源學,在講學論道時皆吸引眾多門徒遠道來求學。婆羅門種姓的人數很少,他們又注重個人修行,故寺院數目不多,規模也不大,其教育的影響有限。古代印度許多帝王的宮廷里也設有學校,培養教育王子、王孫,這類學校對于政治、經濟等知識更為注意。
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主要在寺院中進行。佛教在定為國教后,寺院發展迅速,不僅數量多,而且規模宏大。寺院內設備齊全,儲有一定的資財。佛教接受信徒沒有種姓限制,其僧侶的地位由修行的年資和造詣的精湛來決定而非出身和家世來決定,因而眾多父母競相送子入寺為僧。凡愿為僧者,不論男女均可由家長向寺院提出申請;經許可后即入寺院或尼庵修行,在成年僧侶的監督下,從事學習和苦修。
佛教寺院的教育分兩個階段。年滿8歲以上兒童經準許入寺修行,在學滿12年后通過一個隆重的儀式進行考核,合格者方可成為正式僧侶,男的稱為比丘,女的稱為比丘尼。比丘或比丘尼繼續留居寺院,由兩位僧侶負責指導學習教義和修行。這樣的僧師僧徒關系有如父子,共同生活相互信賴。僧徒侍奉僧師是其教育的組成部分,一切起居、飲食、沐浴、行乞等事都由僧徒為僧師安排妥當。僧師為僧徒講授知識,解答疑問,關心僧徒的精神成長和學識進步,不少高僧注重以身體力行薰陶僧徒,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僧徒接受這種監督至少10年以上,方可承擔指導其他新著錄的比丘的職責。佛教寺院的學風較為純樸,寺院規定的制度僧師僧徒共同遵守。
佛教寺院的教育以培養宗教信仰為首,所以修行是寺院教育的核心。修行就是使僧徒通過遵守清規戒律養成善良行為,進而虔誠信佛以消除塵世情欲,從而獲得精神的解脫。寺院的教學一般以神學經典為教材,認為經典是一切知識道德的源泉。在圍繞經典學習之余,還傳授“五明”。僧師講授各種學科知識時采用通用方言,而不用繁難的梵文梵語。教學時經常采用爭辯和討論方式,形式靈活而富有生氣。
古代印度有不少學術水平較高、規模較大的寺院,除負責培養比丘的工作外,還從事學術研究,經常舉行學術討論和演講,成為當時的最高學府。其中最著名的是納蘭陀寺。納蘭陀寺在佛教之前、婆羅門教學術就很繁盛。后因釋迦牟尼生于此,死于此,葬于此而尤為著稱。寺院建筑壯麗,藏書豐富,僧徒眾多。我國唐朝的玄奘法師就曾在納蘭陀寺學習過5年。在玄奘就學時期,納蘭陀寺的僧師有1500人,僧徒有8500余人。僧師中能講經50種者約10人,能講經30種者約30人,能講經20種者約1000人。納蘭陀寺招收學生考核十分嚴格,一般只有申請者的20%可獲錄取,學生須有堅實的基礎訓練,要到20歲左右才具備條件參加入學考試。該寺規模宏大,幾乎每天都有100項學術討論或報告,分別在殿堂或講堂進行,討論和報告的內容極為豐富,不論是婆羅門教或是佛教的教義;不論是宗教的或是世俗的知識;不論是哲學的或是實用的學問,不論是科學的或是藝術的成就,幾乎無所不包。寺內藏儲有大量圖書。圖書館包括3座建筑,其中一所是九層的高樓,收藏的珍貴書冊頗多。因納蘭陀寺在當時學術和教育的影響極大,遠東各國紛紛派遣青年赴納蘭陀寺求學,納蘭陀寺成為當時世界文化中心。
古代東方國家是人類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在這里出現了人類最早的學校和學校教育。雖然這些學校還較為簡陋,但已具備了學校的功能。由于學校的產生,使教學從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脫離出來,有了專職性的機構。學校里除了有專門進行教學的場所外,還有專門從事教與學的人員——教師和學生。這一切都促使了人類教育的大發展。古代東方國家的學校教育特點顯著,大致歸納有以下幾點。
1.教育注重政治功能、社會的價值。學校教育與奴隸制社會的政治、宗教緊密結合在一起,并直接為之服務。學校教育中不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要求個人無條件地服從國家、社會的需要,更主要的是政治統治的需要。
2.教育的宗教色彩濃厚。在古代東方國家的學校中,教師往往都是由神職人員擔任的(中國除外),宗教機構同時又是教育機構。學校重視培養學生的宗教信仰,注重道德訓練。教學內容也大都圍繞宗教經典內容進行。
3.教育具有嚴格的等級性,古代東方國家的學校教育是一種社會地位和特權的標志。哪個階層的人進入哪一類學校學習是有明確規定的。這是由奴隸社會的階級性所決定的,同時,這種教育上的差異又進一步鞏固了奴隸社會的等級性。
4.教育的保守性大,發展緩慢。這一特點是受古代東方國家的經濟、文字等特點所限制的。古代東方國家的經濟大多以農業經濟為主,這種小農經濟對外聯系不多,較為封閉,變化極小。最初形成的文字十分復雜,要掌握這些繁雜的文字需要相當的精力和時間,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學校的教學內容又多以宗教經典為主,這就使得古代東方學校教育發展十分緩慢,這一特點也影響到以后古代東方國家學校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