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春秋 戰國時期

尚書

《尚書》,是上古歷史文獻集。標志著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書中文章可分為記言、敘事兩類。

作品結構漸趨完整,有一定層次;部分篇章敘述有一定文采,還帶有情態描寫,所用比喻也較形象。

春秋戰國時期有散文,是對它的繼承發展,并影響到以后各朝代的制詔、章奏之文。對“詔策”、“檄移”、“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文體的形成,亦有影響。

周易

《周易》,是古代占筮用書。書中文章表現出中國早期散文漸趨成熟,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有一定作用。

其文敘事條理清楚,比甲骨文片言敘事進了一步;“賦比興”寫作手法已具雛形,用“比”較多;用詞較靈活,運用了不少虛詞、同義詞、雙聲疊韻詞,尤以選字為多。

作品散韻結合,有許多短歌韻語,簡短洗練,多為二、三、四言,節拍鮮明,音律和諧,可看出中國早期歌謠的特點。

詩經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对娊洝饭灿小帮L”、“雅”、“頌”3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中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皣L”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皣L”中還有不少民歌對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予以有力的諷刺和鞭笞,如《新臺》、《南山》、《株林》等都是這方面的名篇。

“風”在藝術特點上,體現在以簡樸的語言描摹事物,以樸素的生活畫面反映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形象塑造上,“國風”也具有現實主義藝術特色。作者們能通過抒發主人公的內心傾訴,表現他們的歡樂與悲哀,刻畫主人公的行動及其性格特征。“國風”在形式上多數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韻,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沖破四言的規格。而雜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代檀》就是一首雜言詩。這些隨著情感的波動而富于變化的詩句。讀起來節奏分明,極富音樂性?!皣L”的語言準確、優美、富于形象性。精確恰當地使用雙聲、疊韻、疊字,更增加了藝術魅力。賦、比、興藝術手法的運用,為“國風”大大增強了表現力。

“雅”詩和“頌”詩都是統治階級在特定場合所用的樂歌。它們在思想內容上無法與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和人民性的“國風”相比,但由于它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

賦、比、興是《詩經》的3種藝術表現手法,與風、雅、頌一起,合稱為“詩經六義”。所謂賦,朱熹說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直接陳說;所謂比,朱熹說是“以彼物比此物”,包括我們今日所說的比喻和比擬,所謂興,朱熹說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周南·關雎》先寫“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以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遐想。因為興常用于詩歌開頭,所以又叫起興。

《詩經》的句式基本上是四言,比較整齊。不少篇目的各段落之間,往往只更換極少的幾個字,有的句子則完全相同,有“重章疊句”的結構特點,辭意復沓、反復詠唱,給人以一唱三嘆,循環往復的感覺。

《詩經》是我國詩歌史上的第一塊里程碑。它反映現實、針砭時事的精神和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對后世的詩歌創作影響極大深遠。漢魏樂府及歷代民歌受它的影響自不必多說,即便是各朝各代的杰出詩人,如屈原、陶潛、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等等,也無不從中汲取營養,采擷精華而融會進自己的詩歌創作。

關雎

《關雎》,是《詩經·國風》的第一篇,也是全書的首篇。

這是一首優美的情詩,女子采荇菜于河濱,男子見而悅之,它描寫了一位青年男子對一位漂亮姑娘的戀慕與追求。全詩音韻和諧優美,口環往復,表現了男子慕戀的深切和追求的執著,形式與內容相得益彰。

值得說明的是,這本來是一首民間情歌,但前人受了儒家思想的影響,解釋得玄乎其玄,說是歌頌周文王“后妃之德”,有關天下“人道之大論”的經典之作,而將其神圣化,也神秘化了。直到清代,這首詩才逐步恢復了它的本來面目。

國風

《國風》,是《詩經》的一部分,又稱《風》或《十五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和《豳風》,共160篇。其中的詩作被一般認為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諸侯國所轄各地的土風歌謠,大部分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民歌。

詩作多采用賦、比、興手法,由現實生活所思所感而發,謳歌勞動的愉快歡樂,抒寫美好的愛情和對命運與婚姻不幸的哀怨,揭露統治階級荒淫無恥、不勞而獲,表達反抗奴役壓迫的心聲。

《國風》風格淳樸自然,生活氣息濃郁。其中的《豳風·七月》、《周南·關雎》、《秦風·蒹葭》、《衛風·碩人》、《魏風·伐檀》等都是很有藝術表現力的名篇。

小雅

《小雅》,是《詩經》的一部分,共74篇,與《大雅》合稱“二雅”。大部分詩成于西周末至春秋初,多出自貴族文人之手,表現貴族生活,記述武功事跡,用于貴族宴享。

有些詩篇客觀上反映了政治混亂和社會動蕩的現實,諷刺批判了奴隸主貴族的昏庸腐朽,如《節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巧言》、《青蠅》,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其中還有少數民歌,如《苕之華》、《何草不黃》、《楚茨》、《采薇》等篇寫饑寒之苦、征夫之勞、農事畜牧、男女戀情,與《風》詩風格一致。

大雅

《大雅》,是《詩經》的一部分,共31篇,與《小雅》合稱“二雅”?!洞笱拧反笾鲁稍娪谖髦苣觊g,為貴族所作,用于諸侯朝會。篇幅較長,結構完整。風格典重文雅,議論語言較多。

內容多是歌頌西周各代君王,宣揚宗法、天命思想,維護王室統治;也有《桑柔》、《民勞》、《板》、《蕩》、《瞻卬》等少數詩篇諷刺批判統治階級為政暴虐,貪殘害國,政治混亂和社會動蕩亦有所反映;另有《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類似史詩的詩篇,較完整地記述了周部落發祥、發展、建國的歷史。

周頌

《周頌》,是《詩經》中《頌》的一部分,共31篇,與《魯頌》、《商頌》合稱“三頌”。其作者已不可考。

《周頌》,成于西周初年,為《詩經》中最早的一部分,是周王朝祭祀宗廟的舞曲歌辭。其詩篇幅較短,語言典雅莊重,極少運用賦、比、興手法,多數不押韻,不重疊。

內容多是頌揚祖先功德,祈求天地諸神降福子孫,宣揚天命、神權思想。也有《臣工》、《噫嘻》、《豐收》、《載芟》、《良耜》幾首寫到當時農業生產情況,對生產規模和過程作了質樸生動的描寫。

魯頌

《魯頌》,《詩經》中《頌》的一部分,共4篇,與《周頌》、《商頌》合稱“三頌”。古文經學派認為是史官所作,今文經學派認為是魯公子奚斯所作,尚無定論。

其詩大致成于春秋中葉,是魯國貴族用于宗廟的樂章?!躲?、《閟宮》是臣子頌美國君的詩篇,《駉》亦旨在頌美魯僖公牧馬之盛景。

《魯頌》創作上受《風》、《雅》詩的影響,有夸張的描寫,復沓的章法,對漢大賦的形成有較大影響。

商頌

《商頌》,是《詩經》中《頌》的一部分,與《周頌》、《魯頌》合稱“三頌”,原有12篇,現傳5篇。其他篇章何時散佚,不可知。《商頌》,成詩年代尚有爭論,一般認為是東周宋國之作,為宋國貴族祭祀祖先商王的頌歌。

《商頌》描述商民族從起源到建國艱苦奮斗終成大業的歷史,贊頌先王業績。雖是歌功頌德之作,卻也氣象宏大。篇幅一般較長,敘事具體,韻律也較和諧。

二南

《二南》,是《詩經·國風》中的《周南》、《召南》的合稱,共25篇。古人以為“周南”、“召南”系指地域,“周南”大致在今陜西,河南之間?!罢倌稀贝笾略诮窈幽?、湖北之間,此說為大多數研究者所首肯。

宋代有人根據“以雅以南”等詩句,認為“南”為詩的一體。現在研究者或認為“南”是鐘鎛一類的樂器,當是由樂器衍變為樂曲的名稱,所以“南”的本身是一種曲調。

關于作品產生的時代,《詩序》說是在周初,現代研究者或認為是在東周,也有人以為西周、東周作品都有。

周南

《周南》,是《詩經·國風》之一,包括《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天》、《兔置》、《芣莒》、《漢廣》、《汝墳》、《麟之趾》,共11篇。

漢人以為大抵屬今陜西、河南之間的作品,對此后人間有異議。作品產生時代,《詩序》說是在周初,現代研究者有的以為是在東周,也有人認為西周、東周的作品都有。

七月

《七月》,是《詩經·豳風》中的一篇名,共8章88句,為《國風》第一長篇。

本篇描寫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以素描手法描述古代農村的農夫在一年間每月為貴族從事緊張的農業勞動和他們自己的生活情況,同時也記載了那時的一些節令風俗。

全詩有如一幅色彩絢爛的巨型壁畫,無論人物刻畫或景物描繪均栩栩如生。

生民

《生民》,是《詩經·大雅》中的一篇名?!对娦颉芬詾樽鹱嬷鳌?

《生民》是周人頌美始祖后稷的祭歌。詩中記述了他誕生的神話,贊揚他在農業上的杰出貢獻,詩中對周族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也有所反映。因其為周代統治階段敘述開國歷史的詩篇,故有一定史料價值。

左傳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西漢以后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左丘明所著。左丘明,春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有人稱他與孔子同時,孔子十分尊敬他;有人稱他比孔子稍晚,是孔子的弟子。相傳他家世代為左史,故以左為姓,名丘明。

《左傳》,記述了始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魯哀公27年(前468年),共255年的歷史。它周密而詳細地記載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實,真實地記錄了當時重要的政治人物的活動及言論,生動地描寫了奴隸社會處于崩潰時期的歷史進程,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是一部極為寶貴的歷史文獻。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日益衰敗,平王東遷洛邑以后,王室統轄的土地及人口劇烈減少,各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天子,反而天子要依附于強大的諸侯,我國的奴隸社會進入了瓦解時期,封建勢力已開始步入歷史舞臺,社會進入了重大的變革時期。到了春秋初期,竟出現了100多個諸侯國。它們為了爭奪人口、土地,開始了相互兼并的戰爭,先后起來爭霸的較為強大的諸侯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爭霸兼并的戰爭雖然帶來了許多災難,但它加速了奴隸制的滅亡,使諸侯國逐漸減少,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在華夏族與其他各族的頻繁接觸中增強了了解,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左傳》就產生于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對“春秋五霸”爭奪戰爭,所表現出來的政治、軍事、外交等諸多方面進行了真實而生動的描寫,展示了一幅延續255年戰火的特殊時期的歷史畫卷。

《左傳》由于其行文辭令之優美,而歷來被人津津樂道。

《左傳》是我國古代社會頗有價值的歷史文獻,它對敘事散文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那“不隱惡”的敘事態度,對后世史學家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

《左傳》的文學成就也是很高的,它以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通過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刻畫了許多的人物形象,繪聲繪色地再現了當時紛繁的戰爭場面,并對戰爭勝敗的原因進行了較為透徹的分析。

《左傳》還體現了“民為邦本”的進步思想觀點,主張重視人民的力量和作用,要保障人民的生活。

正由于上述的種種成就,《左傳》無可厚非地成為我國古代散文典范之一,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國古代最早的文學名著之一。

春秋

《春秋》古代編年體史書。原為先秦各國史書的通稱,又是魯國史書的專稱。今傳《春秋》相傳為孔子在魯國史書基礎上修訂而成,但唐宋以后的學者對此提出了懷疑。此書是大事記式的編年史,書中以魯國的12位國君序,記載了春秋時期的重大史事,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下至魯哀公14年(前481),凡242年間的政治、軍事、外交、祭曲、災異等事,均有所記載,其內容證實可信。此書記事極為簡略,但體例嚴謹,文字省凈,被后人推崇為“簡而有法”的典范。甚至有人認為它在遣詞造句中都寓有褒貶,并大力宣揚這種所謂“春秋筆法”,對后人的寫作產生了一定影響。

此書被儒家奉為經典,今與之有關的作品有《春秋左氏傳》,本名為《左氏春秋》,起初獨立行世,以敘事為主,內容與《春秋》相表里,漢代以后常被用來解釋《春秋》,四晉后遂與之合為一處,又有《公羊傳》和《谷梁傳》是儒家解經之作,側重闡發“微方大義”。上述三書合稱“《春秋》三傳”。

論語

《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最早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是先秦儒家的重要典籍,由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所著。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先祖是宋國貴族。孔子早年喪父,依靠替人辦理婚喪嫁娶等事務維持生活。他長期從事私人講學,曾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被奴隸主貴族所壟斷,只有貴族弟子才有受教育的權力和機會,而孔子則不問出身門第,廣招弟子,他先后培養教育出了3000名學生,其中有72人對當時社會有所作為,而被稱為“賢人”。相傳孔子曾經刪《詩》、《書》,定《禮》、《樂》,著《春秋》。

《論語》在漢代有3種不同的版本:《魯論語》、《齊論語》、《古論語》。現在通行本《論語》即為當時的《魯論語》。南宋時期,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集合為《四書》,并為之做了《集注》。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重大的歷史變革時期,奴隸制的瓦解,新興地主階級的產生,改變了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在當時出現了很多新的思想和新的觀點,一些知識分子依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思想觀點,創立自己較為系統的學說,并努力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于是形成了歷史上稱之為“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局面??鬃拥膶W說就是這一時期出現的最具代表性的、對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學派之一——儒家學派。

孔子生活的時代是奴隸制日益衰敗,地主階級正在興起,社會矛盾、社會斗爭相對尖銳而復雜的時代。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是站在奴隸主貴族的立場上,以維護舊的奴隸制度為目的的派別體系??鬃釉谄渌枷胫忻鞔_地流露出對大奴隸主政治家周公的推崇,他認為西周初期的奴隸制社會是最理想的社會制度,孔子“仁”與“禮”以及“愛人”的主張,都是以奴隸制為思想基礎,以維護和挽救面臨崩潰的奴隸主階級為主旨而產生的。

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先秦道家典籍,相傳為老子所著。但多數學者認為,此書思想自成體系,文風亦很統一,當成于戰國時期,《論語》出現之后,為老子后學所編定。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曾為守藏室之吏,與孔子同時,孔子曾向他問禮。但又有人認為老子即老萊子,或云即周太史儋。

全書共5000多字,81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稱為《道經》,下篇稱作《德經》。據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則《德經》在前,《道經》在后。此書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作。在哲學上,作者推崇先天地而生,微妙玄通,自然無為的“道”,但又提出了一些包含著對立統一思想的樸素辯證觀點。在政治上,作者主張絕圣棄智,無為而治,回到小國寡民的上古社會,他對現實中的統治者進行了猛烈抨擊,并提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七十二章),認為暴力鎮壓不能消滅人民的反抗。故魯迅稱此書“戒多言而時有憤辭,尚無為而仍欲治天下。其無為者,以欲‘無不為’也”(《漢文學史綱要》)。

此書為語錄體。書中全是簡短的語言片斷,每章圍繞一個中收觀點,加以正面說明,但未采用對話形式,也未出現人物。其語言簡潔凝練,常從具體的生活現象出發,引出深刻哲理,類似格言警句。句式或長或短,大體整齊,但又富于變化。文中多用韻語,讀起來節奏鮮明,鏗鏘悅耳。如第二十一章形容道的特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忏辟?,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辭簡而要,其旨深而遠。飛龍成卦,未足比其精微;獲麟筆削,不能方其顯晦”(薛道衡《老子廟碑》),認為微言深旨,超過了《易經》和《春秋》。

注本有魏王弼《老子注》、清魏源《老子本義》、近人馬敘倫《老子校詁》等。

莊子

《莊子》是我國古代道家學派的重要著作,由莊子所著。莊子,名周,戰國時期著名的散文家、哲學家,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莊子是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人。大約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與齊宣王、梁惠王同時代。他一生貧困,但厭惡高官厚祿,曾拒絕楚威王的重金聘請。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張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保持人們原有的、淳樸的原始本性,以“無所作為”而回歸遠古。他的這些思想主張,在他的一些如《逍遙游》、《養生主》、《胠篋》等散文名篇中,有較為突出的體現。

《莊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由寓言和神話故事構成,通過這些故事及故事中人物的對話,表現了作者的哲學思想和政治觀點。《莊子》的文章詞匯豐富多彩,語言幽默生動。其文章構思奇特精巧,于詼諧之中闡明深刻的哲理,常以擬人的手法描寫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文如行云流水,揮灑自如,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具有很高的文學成就,對后世的浪漫主義文學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中,《莊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

戰國時期,沒落的奴隸主階級和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展開了最后的殊死斗爭。在這場斗爭中,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因其符合當時社會歷史發展的條件,適應高度發展的規律,具有社會歷史發展的進步性而不斷發展壯大。相反,奴隸階級由于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已和當時的社會歷史進步的要求不相適應,所以逐步地走向沒落和衰亡。

在這種情況下,備挫鋒芒的奴隸主階級的內部,表現出了無可奈何的逃避現實的消極情緒。這種情緒是社會歷史大變革的過程中,沒落的貴族即將徹底滅亡的前兆?!肚f子》正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代表了沒落階級思想傾向的一種學說。

《莊子》與《論語》、《孟子》雖然都處在同一歷史時期,又都站在沒落階級的立場上,但所表現出來的主張、觀點及傾向,有著明顯的差異性。

《論語》、《孟子》出現的時候是封建地主階級正在形成的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是新興地主階級和頑固的沒落的奴隸貴族之間的斗爭最為尖銳激烈的時候,而作為儒家學派形象代言人的孔子和孟子是極力維護奴隸貴族的統治的,他們都盡其所能宣揚理想的西周初期的奴隸社會,對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進行了猛烈抨擊?!肚f子》面世的時候,社會矛盾雖然還十分尖銳,斗爭還十分激烈,但封建地主階級已在這種矛盾的斗爭中得到了壯大和發展,其統治地位已基本確定。反之,奴隸貴族階級在這種矛盾和斗爭中,勢力被嚴重地削弱了,已經顯示出它退出歷史舞臺的必然結局。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莊子》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封建地主階級統治強烈的不滿,同時在恢復西周奴隸主統治又失望的情況下,所以采取回避矛盾、逃避現實的消極態度。

孟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由孟子及其門人萬章等人撰著(《孟子》七篇)。孟子,名軻,字子輿,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是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魯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孟子是繼孔子之后,最有影響的儒家的代表人物。曾歷游齊、宋、滕、魏等國,一度為齊宣王的客卿。當時各諸侯的君主都認為他的政治主張不合時宜,而不予采用。晚年從事著述和講學。宋元以后,儒家學派備受尊重、崇拜,被人譽為“亞圣”,享受祭祀,地位僅次于孔子。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自春秋以來,奴隸主把奴隸們開墾的土地全部據為己有,成為他們的私有財產。

由于奴隸不斷的反抗逃亡,使奴隸主的農業生產得不到穩定的發展,這就迫使奴隸主改變了他們原有的剝削方式。他們把土地采取出租的方式交給奴隸,以收取大部分的土地收獲作為地租,這樣,原來的奴隸主就變成了封建地主,而為奴隸主耕種土地的奴隸變成了租用土地的農民,于是產生了地主和農民這樣兩個新興的階級,這兩個階級的興起,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代表了社會的進步性。

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以及和農民階級之間產生的新的關系和矛盾,打破了西周時期奴隸制的社會秩序,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結構。

在這種歷史條件之下,新興地主階級在農業經濟的不斷增長中逐漸壯大,加速了奴隸社會的瓦解,于是新舊勢力在這個時期展開了最后的殊死搏斗。當時的這種斗爭,在社會意識形態上表現得最激烈。各階級、階層思想的代表紛紛亮相,站出來闡明自己的政治主張?!睹献印肪褪窃谶@種歷史背景之下產生的。

《孟子》通行的注本有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義》。

荀子

《荀子》是一部記錄荀子言行和思想的著作,由荀子所著。荀子,約生于公元前313,卒于公元前238年,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是先秦后期儒派學說的代表。荀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學說,吸取了先秦諸子百家學說的長處,建立起了自己的新的儒學體系,把古代的唯物主義理論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戰國末期,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在與奴隸主貴族的斗爭中基本上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這個時期的統治階級要求社會意識形態與其統治方式形成一致,各種學說必須和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互相適應,各種思想和主張要能為統治者利用,否則就不但沒有市場,而且還可能會遭受打擊。荀子的新儒派學說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它是一種代表了統治者利益的新學說。

《荀子》是古代一部唯物主義著作,它駁斥了天人感應的唯心主義,認為天是作為物的客觀存在,批判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宿命論觀點,樹立了“人定勝天”的進步思想。

《荀子》在批判過去的儒家不合理成分的同時,還繼承了儒家一些傳統的思想觀點。如《王制》篇中提出“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的剝削階級思想,把人分為君子和小人。這又表現出它受儒家傳統局限性嚴重的影響,并產生了偏見。談到思維在認識中的作用時,它夸大了“心”的作用,顯示出帶有濃烈的唯心主義色彩的觀點。

《荀子》在文學思想上反對華而不實,講究實用。這種觀點和主張在《非十二子》篇、《正論》篇以及《儒效》篇中都有充分的表現?!盾髯印吩谖膶W創作中“厚道、成圣、宗經”的理論,體現了儒家的傳統觀點,它對后世的文學批評及創作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荀子》善于運用比喻和對偶,語言豐富多彩,形成了質樸而醇厚的獨特風格?!盾髯印肺樟酥T子百家的長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的議論性散文有很大的借鑒。現存的《荀子》共計2篇,大部分為荀況自己所著,后6篇可能出自其門人之手。

墨子

《墨子》是墨子一生的思想言論的集中體現,“墨學”的主要典籍,由墨子所著。墨子,名翟,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是手工匠人出身,由于他天賦聰穎,刻苦好學,逐漸成長為當時一大知識分子。他本人也脫離了直接的生產勞動,專門從事教育和政治活動,由于他的學說切合現實的需要,很快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并一度壓倒了孔子儒家學說。

墨子的學問是從學習儒家學說開始的,但是,在學習中,他逐漸發現了儒家思想不符合現實需要的地方,于是由學儒轉而非儒。但是,和孔子一樣,墨子也尊崇三代圣人,并以施行仁義和天下國家的治理,人民的幸福為畢生追求的目標。

墨子根據自己對“先王之道”和“圣人言辭”的理解以及對社會現實的觀察分析,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著名的“十大主張”。

墨子反對儒家所提倡的禮樂和厚葬,代表了小生產者的利益和愿望,曾遭到儒家學派的代表孟子強烈的反對。墨子在當時還組織了帶有宗教性色彩的政治團體?!痘茨献印氛f:墨子有180名門徒,個個都能吃苦耐勞,人人都可赴湯蹈火??梢娔釉诋敃r是很有影響的。

《墨子》以小生產者的立場和觀點,與儒家思想及道家學派在“爭鳴”之中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在這場斗爭中,《墨子》不僅以樸實無華,極具說服力的邏輯思維闡明了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而且還對科學和邏輯進行了研究、探討,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科學文化的繁榮起到了推動作用。《墨子》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思想產物,是戰國時期小私有者階層維護自身利益的理論武器。

韓非子

《韓非子》,先秦法家學派的代表作,韓非子所著,并加入他人論述韓非學說的文章編成。韓非子,約生于公元前280年,卒于公元前232年,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出身于韓國貴族,是荀子的學生,戰國后期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他眼看著韓國越來越弱,曾多次建議韓王變法圖強,均遭到了韓王的拒絕,于是發憤著書。他的書傳到秦國,秦王嬴政看到之后,非常賞識他,于是派兵攻打韓國,向韓國索要韓非。韓王沒辦法,派遣韓非出使秦國,此后韓非就留在了秦國。由于秦始皇身邊佞臣的阻礙,韓非并沒有得到重用,最后被嫉賢妒能的李斯、姚賈陷害,死在秦國的獄中。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變革促進了農業及科學文化的發展,這種發展使新興封建地主階級勢力迅速壯大,它們表現出奪取統治地位的強烈愿望,舊的奴隸貴族自然不甘心輕易失敗,于是新舊兩個統治階級在統治地位的爭取上展開了持久而激烈的斗爭。這種斗爭,也表現在了意識形態之中。各階級的代言人紛紛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于是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大辯論?!俄n非子》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代表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統治者利益,極具論辯性的法家代表的著作。它以嚴謹的邏輯性、犀利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參與了“百家爭鳴”的大辯論。

《韓非子》綜合了戰國前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等人的學說,又吸取了諸子百家之所長,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個理論體系,有“法家學說大全”之稱。其思想主張符合新興封建統治者的利益,反映了新興的統治階級奪取和鞏固政權的要求,是與歷史發展的趨勢相一致的、具有進步思想性的散文集。其中重要的有《孤憤》、《解老》、《喻老》、《勢難》、《說難》、《定法》、《五蠢》、《顯學》等篇,提出以法為中心,法、術、勢三者結合的理論體系。

《韓非子》的文章絕大部分屬于論辯文,重在演繹、歸納、分析、綜合,文章說理周密,講究邏輯,詞鋒犀利,富有文采。書中間以生動、深刻的寓言小故事,作為論證材料,極富啟發意義,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如“鄭人買履”、“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買櫝還珠”等。

《韓非子》全書共55篇,約10萬字。通行的注本有清朝末期王先慎的《韓非子集解》和今人陳奇猷的《韓非子集釋》等。

離騷

《離騷》,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篇浪漫主義杰作,屈原的代表作。屈原,約生于公元前340年,約卒于前278年,戰國時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離騷》是詩人在自己被再次放逐、深感救國無路、愛國理想徹底破滅的情況下,以無比沉痛的心情寫就了這篇激動人心的詩篇。全詩373句,2490字。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部分是詩人對以往歷史的回溯,后部分是描寫詩人對未來道路的探索。

全詩通過詩人烈火般的熱情、雄偉瑰麗的想象、神采飛揚的語言以及一生不懈的斗爭和身殉理想的堅貞行動,表現了詩人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祖國的戰斗精神,表現了與祖國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了他熱愛進步、憎惡黑暗的光輝峻潔的人格。同時通過詩人戰斗的歷程和悲劇的結局,反映了楚國政治舞臺進步與反動兩種勢力的尖銳斗爭,暴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腐朽和反動勢力的囂張跋扈。

全詩在敘述事實的基礎上,運用大膽的夸張和美麗的象征及比興手法,通過豐富奇特的想象,驅使山川自然與歷史傳說等構成了一幅雄奇壯麗的藝術畫面,塑造了一個純潔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詩篇結構雄偉,形式多變,感情真摯強烈,氣勢奔騰雄偉,語言絢爛多彩、優美精練,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強烈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

詩歌發展了我國人民口頭創作的神話浪漫主義,成為了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2000多年來,它教育和感奮了無數讀者,對后世文人和文學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專著《離騷傳》,第一次給《離騷》和詩人以很高的評價,說它兼有《國風》和《小雅》之長,而屈原之“志”則可“與日月爭光”?,F代偉大文學家魯迅說:《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后世將它與《詩經》中的《國風》并稱為“風騷”。它與《國風》共同開創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創作道路,2000多年來一直為我國優秀作家所繼承和發揚。

《離騷》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千古絕唱,它不僅是中國文學,而且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塊晶瑩的瑰寶。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先秦雜家的代表著作,由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成。

《呂氏春秋》全書26卷,由12紀、8覽、6論3部分組成,共160篇,20余萬言內容。以儒家、道家思想為主,兼采墨、法、名、農、陰陽、兵各家學說。

《呂氏春秋》涉及范圍很廣,有政治、軍事、教育、文藝、禮制、術數、養生、農桑、天文、歷法各方面問題。其中著名的篇章有《走私》與《察今》等。這些文章往往以議論發端,然后擺事實,設比喻,回復呼應,首尾一貫,條理分明。寓言故事《刻舟求劍》流傳至今。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記載春秋時齊國晏嬰言行軼事的著作,是戰國時人搜集有關晏嬰言行編輯而成。全書共8卷,215章。

《晏子春秋》中的每章由一則小故事構成,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時的卿相,執政50余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節儉力行、謙恭下士著稱于世。

《晏子春秋》的記述帶有較多文學色彩,在晏子實事基礎上進行夸張和虛構,增強了文章的故事性和戲劇性。文中常用襯托、對比的手法,善于從人物行動、對話和環境氣氛中烘托人物性格,使晏子這一形象更鮮明而生動,極富趣情。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亦稱《孫子》,中國古代軍事名著,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孫武所著。全書共13篇,6000多字。

《孫子兵法》當時和過去戰爭經驗的總結,系統、完整地揭示了戰爭的規律及戰爭與政治、軍事、自然條件的關系,包含了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

《孫子》在議論行文時,氣勢恢弘、筆端富有感情,如江河奔騰,回旋激蕩。語言方面排比、對偶交替使用,暢述見解一瀉千里,結束時戛然而止,既給人以感染,又簡潔警譬,使人信服。

國語

《國語》,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21卷。全書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分國編次,記載了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前后500余年的史事?!秶Z》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史記》、《漢書》定《國語》為周左丘明作。

《國語》載錄8國史事,不是自始至終有系統地記述,而是有重點地記述若干事件。從西周到春秋時期諸侯的朝聘、會盟,各國間的戰爭、締和以及互相并吞的情況,都有較多的反映,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九歌

《九歌》,是《楚辭》中的一篇名,作者屈原。今人多取朱熹《楚辭集注》中說法,認為是屈原對南楚祭歌修改加工而成。王逸認為是屈原放逐后的作品,“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寄托了作者政治失意的冤怨。近世學者多認為作于放逐之前,專用于祭祀。

“九歌”是傳說中古樂曲名,以此名篇屬新歌襲舊名,與篇數關系不大?!毒鸥琛肥怯?1篇組成的組詩,包括《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前10篇分別祭祀3個類型的10位神靈,天神:東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東君;地祗: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人鬼:國殤。最后一篇《禮魂》是送神曲。

組詩再現了整個祭掃過程。以唱和形式出現,由男巫或女巫裝扮成神或作為迎神者進行演唱,故有些學者認為,《九歌》是古歌舞劇的雛形?!稏|皇太一》把最高的天神即天帝,寫得莊嚴肅穆,虔誠敬畏。沒有描寫他的形象特征,主要渲染祭祀陳設和歌舞場面?!秶鴼憽犯桧灋閲柢|的戰士,再現戰斗場面,寫得慷慨壯烈,富有愛國激情。《禮魂》是全詩尾聲,寫祭神完畢后的歌舞。其他各篇盡力鋪染神的形態,將神塑造為感情豐富、個性獨特的鮮明藝術形象:云中君瀟灑飄逸,東君英雄勇武,河伯悠閑多情,湘君湘夫人纏綿相戀、光彩照人,大司命威嚴肅穆、不好接近,少司命年青美貌、溫柔纏綿,山鬼明眸善睞、含情脈脈。并著力描繪神的愛情,讓他們和人間男女一樣相思相戀,充滿傾慕、猜忌、懷疑、歡快和悲哀。這種以男女感情媚神悅神,以委婉頌神的方式,在祭歌中別具一格。實質上,這些詩是神的人化、世俗化、生活化,充分表現了作者乃至整個楚民族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浪漫主義精神氣質。

在藝術上,構思巧妙奇特,畫面瑰麗鮮艷,語言活潑多變,形象性強,韻律和諧,風格壯麗優雅,千古以來,深受讀者喜愛。

天問

《天問》,是《楚辭》中的一篇名,作者屈原。對題旨解釋通常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天問”即“問天”,王逸《楚辭章句》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辈⒄J為是屈原被逐之后,走進楚國先王祠中,“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發泄郁憤,寄托愁怨。另一種認為,“天問”即關于天地宇宙、萬事萬物的疑問。今人游國恩《天問題解》:“舉凡天地間一切顯象事理以為問,猶今人曰自然界一切之問題云爾?!币院笳f較合作品實際。詩作長達370余句,是屈原作品中第二長詩。

全篇由170多個問題組成,涉及到天文、地理、神話、歷史等多方面事情。內容可分為兩部分,前部分從開頭到“羿焉弓畢日?鳥焉解羽”,是關于天地山川形成及神話傳說中有關問題的發問;后部分對夏商周和春秋幾個著名諸侯國的歷史提出問題,注重國家的興亡更替。將詩人對自然和社會歷史的看法,用問答形式表達出來,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懷疑意識、批判態度和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也寄托了憤世嫉俗的郁怨之思。詩中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和歷史資料,代表了那個時代思想認識的高度。

藝術上極有特色,以問題貫穿,自遠及近,從古到今,由天道到人道,層層深入,連續不斷,一問到底。想象奇特,情緒激昂,氣勢渾成。有一句一問,二句一問,多句一問等多種形式,參差錯落,圓轉活脫,毫不板滯重復?;旧纤淖忠痪?,四句一節,一節一韻,然而隨內容變化,間雜三、五、六、七言,整齊中有變化。節奏音韻也自然協調。前人曾評曰:“或長言,或短言,或錯綜,或對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復,或數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險,或佶倔,或流利,諸法備盡,可謂極文章之變態。”

九章

《九章》,是《楚辭》中的一篇名,作者屈原,由《情惜》、《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9篇作品組成。從作品內容看,各篇寫作時間地點不一,今人從朱熹說,認為是后人輯錄而成,“章”是“篇”的意思。有人疑《惜誦》、《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風》非屈原所作,然無確證。

《惜誦》是“發憤以抒情之作”。其內容是寫一心為國,忠言直諫,反遭讒被疏,蒙受打擊迫害,陳志無門,進退兩難的心境,極力表明自己的忠貞品格。其構思與《離騷》前半篇有相似之處。風格精練樸素。

《涉江》記敘放逐到沅湘一帶的行跡,抒寫被迫害的悲憤和忠君愛國、始終不渝的意志。抒情紀行寫景天然融合,是中國山水詩開山之作。

《哀郢》一般認為寫于作者晚年,秦將白起破楚郢都之后。抒寫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悲哀,情景交融,凄婉感人。

《抽思》標題大意是將內心愁緒抽取出來?;仡櫷?,表露被放逐的幽怨和對鄂都的思念、深沉纏綿,細膩真切。

《懷沙》寫于詩人自沉前不久,“懷沙”為懷抱沙石自沉之意,也有人認為“沙”指長沙一帶,是懷念故地之詩。詩中回顧自己的一生,為自己雖感委屈壓抑,終未改初衷而自豪,宣告將以死殉理想,保節操。句式短促有力,風格簡潔樸素。

《思美人》言忠貞之志,堅持理想,不改初衷,并引歷史教訓,希望楚王翻然改悟,發憤圖強。以男女喻君臣,與《離騷》有相似處。

《惜往日》有人認為是屈原絕命詞。概述平生遭遇,痛惜政治理想未能實現,決心以死喚醒君王。文辭淺易通達。

《橘頌》被認為是屈原早期作品。詠葉橘樹深固難徙的志向,秉德無私的品質,獨立不迂的操行,是作者人格精神的象征。通篇用比興手法寫成,是詠物詩之祖。

《悲回風》寫秋冬季節,回風搖蕙,聯想到不幸身世,雖決意一死,而心猶掛念國之安危。情感憂郁愁苦,婉轉低徊。

《九章》各篇風格各有千秋,成就各有所異,一般認為《哀郢》、《涉江》、《懷沙》、《橘頌》是藝術上的上乘之作。

遠游

《遠游》,是《楚辭》中的一篇名。王逸認為是屈原所作,近世學者對此多有懷疑,部分人認為乃漢人所作,尚無定論。篇名取自本詩首句“悲時俗之迫厄兮,愿輕舉而遠游”。

詩中描寫抒情主人公深感現實人世走投無路,郁愁內結,不堪排解,遂羨慕往古仙人靜虛無為,超然物外之自由灑脫,于是神離形骸,決意輕舉遠游“終不反其故都”。主人公從南方故土出發,先覽天庭,“問大微之所居”,又周游東西南北四方八極,最后達到“無天無地,無見無聞”,超脫一切,“與泰初而為鄰”的理想境界。

詩作反映出作者濃厚的超然出世,追求精神解脫的思想。藝術上以神話寓言構筑幻想世界,想象飄逸自由,無拘無束,色彩神奇瑰麗?!哆h游》對后代游仙詩影響很大。

九辯

《九辯》,是《楚辭》中的一篇名,作者宋玉?!熬呸q”是傳說中古樂曲名,以此名篇系襲用舊題。王逸認為宋玉是屈原學生,作本篇是為了代師立言“閔惜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今人多不同意此說。

作品是一部抒情詩,共250余行。借悲秋來抒發“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憤怨是非顛倒、賢愚不辨的現實,關懷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表明即使身遭打擊,也要保持高尚節操的志向。

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多有模仿屈原作品之處,但藝術上又有獨到特色:語言生動形象,洗練暢達,句式靈活多變,節奏跌宕起伏,較屈原有所發展。尤為突出的是,善于以環境寫心境,觸景生情,情景交融,形成鮮明意境,改變了《楚辭》大多直抒胸臆的表現方式,增強了詩的感染力,對后世影響頗深。魯迅曾評:“雖馳神逞想不如《離騷》,而凄怨之情,實為獨絕?!?

大招

《大招》,是《楚辭》的一篇名。王逸《楚辭章句》說:“《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朱熹則完全認為是景差所作。今人多認為是秦漢人仿《招魂》而制,也有人認為乃屈原為招楚懷王魂而作。

其內容與形式與《招魂》大致相似。全詩可分為三部分,前面部分陳四方之惡,戒魂勿往;中間部分寫飲食、音樂、女色、宮室之美,誘魂還鄉;后面部分描繪了一幅君圣臣良、尚賢敬能、發政施仁、民富國強、諸侯來朝的美好圖景,招魂以“美政”,表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全詩主旨。

通篇用四言句式寫就,行文略顯拘謹。對其評價歷代分歧較大,褒者認為是“絕世奇文”,“詞義高古”,貶者認為“語之不精、言之無味”,延至今日,尚無定評。

山海經

《山海經》,大禹、伯益所著,但經后人多次增補之后,已看不出大禹、伯益所著的跡象。書中又多次出現夏后、周文王等夏禹時代之后的人名地名,因此,夏禹、伯益《山海經》之說難以置信。據《四庫全書總提要》記載,《山海經》是周秦間人記的。后世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不是一時一人之作品,它是大約成書于戰國時期,又經秦漢學者的最終修補而成的一部著作。

《山海經》是我國現存古籍中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一部奇書。該書分《山經》、《海經》兩個部分?,F存《山海經》共收18篇,分《山經》5卷,《海經》13卷,3.1萬多字。其中《山經》又稱《五藏山經》,包括《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5部分;《海經》包括《海內經》4篇、《海外經》4篇、《大荒經》4篇、《海內經》1篇。書中記載了許多國家和民族離奇的故事,反映了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及思想狀況。全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天文、地理、氣象、歷法、醫學、動物、植物、礦產、水利、民俗、宗教、神話,等等。千百年來,它以一種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海內外的讀者。

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科學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繁榮的景象。文化思想方面,出現了老子、孔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而百家爭鳴又推動了各家思想的完善。在這個時期,我國還出現了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和屈原所作的千古不朽的抒情長詩《離騷》。總之在這一時期,文化、思想、文字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文化、思想、文字的發展也推動了科學的進步,為人們記錄對自然的認識提供了條件和基礎,促進了科學著作的發展和科學知識的傳播。這個時代還出現了《甘石顯經》這樣一部記錄了800多個恒星名字的天文著作。我國人民在這個時期已經把一年中的24個節氣,運用在農業生產之中,這些都標志著當時我國人民對自然界的認識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根據《山海經》所記載的內容和文字的風格以及對自然界的認識程度,和通過對自然界的認識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等各方面推斷,它極有可能是產生在這樣的社會歷史環境之中的,以地理山川為線索,以神話傳說為內容的著名的文化典籍。

《山海經》大約成書于戰國期間,秦漢時代又有人對它進行了增補,《漢書·解志》中收錄有16篇。晉代的時候,郭璞為此書作了注釋,明代的楊慎對其作了補注。清代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經·箋疏》為最好的注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攀枝花市| 保康县| 苍梧县| 徐闻县| 弋阳县| 女性| 重庆市| 楚雄市| 礼泉县| 阳山县| 湖州市| 师宗县| 太白县| 鹤山市| 阿荣旗| 通渭县| 泊头市| 福安市| 同仁县| 莎车县| 新兴县| 离岛区| 若羌县| 策勒县| 沧源| 蓬溪县| 娄底市| 沁水县| 乳山市| 托克托县| 资溪县| 凤凰县| 德化县| 开封县| 汽车| 苏州市| 承德县| 五华县| 雷州市| 长丰县| 耒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