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拿破侖政變
- 世界名人傳記(少年版):英雄與偉人
- 馮化平編著
- 10656字
- 2021-05-31 09:43:18
1798年底,英、奧等國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奧地利又占領了北意,并時刻準備著從北意進攻法國。法國的形勢日益嚴峻。
熱月黨人建立的督政府腐敗無能,他們的5個督政官之間勾心斗角,根本沒有力量去擺平眼前的一切,穩定局勢。人們期盼著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出現,希望他能趕走敵人,恢復以往的平靜與榮耀。
10月9日黎明,拿破侖在土倫的海港登陸了。這個消息不脛而走,人們的心中又出現了美好希望。在向巴黎的行進途中,拿破侖受到了各地居民的熱情歡迎。
10月13日,督政府得知拿破侖回國,即日將抵達巴黎。正在開會的官員全體起立,整個會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會議中斷了,代表們跑上街頭,奔走相告,繁華的巴黎興奮得像發了狂似的。劇院、戲場、大街上,到處都在傳頌拿破侖的名字,巴黎的軍樂隊奏著軍樂,走遍了整個巴黎以示歡迎。
在回國途中,拿破侖便已經有了推翻督政府的念頭,如今這異口同聲的喝彩、萬眾歡騰的景象,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推翻無能的督政府,這是人民賦予他的一種歷史使命。
在對督政府進行了禮節性的拜訪后,拿破侖就立即開始執行自己的計劃,他首先開始物色自己的合作伙伴,以保證順利奪取法國的政權。
拿破倉的第一目標是塔列蘭。塔列蘭曾任督政府的外交部長,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和審察能力,而且在以往的談話中,雙方對國際問題看法一致。果不出所料,閑居在家的塔列蘭一聽拿破侖的計劃,便立即決定出來為他服務。
籠絡住了塔列蘭之后,拿破侖又來見富歇。富歇當時是警察總監,握有實權。
富歇是個見風使舵的家伙,他從拿破侖身上看到了希望,決心立刻投靠拿破侖,從內部策劃政變。
找到了合作伙伴,下一步就是怎樣對付5位督政官了。在5位督政官中,有3個很容易對付,因為他們無足輕重,又毫無主見。關鍵是如何對付另外兩個——西哀耶夫和巴拉斯。
葡月政變中巴拉斯對拿破侖的重用,使拿破侖記憶猶新,因此,剛開始時,拿破侖準備與他合作,但巴拉斯這時已臭名遠揚,因為盜竊、貪污、營私舞弊的丑聞,使他被人們所痛恨。拿破侖只好放棄他,而選擇與西哀耶夫合作。
霧月18日,即公歷11月19日上午,政變開始實施。
拿破侖首先在集會上發表演說:“共和國兩年來的治理工作很糟糕,你們曾經希望我回國后,會結束這么多的災難……你們將完成你們的任務,用你們的毅力、堅定和信任來協助你們的將軍。自由、勝利與和平將回到法蘭西,共和國萬歲!”
接著他又斥責了無能的督政府:“我為你們締造了一個光輝燦爛的法國,而你們把法國搞成了什么樣子?我為你們創立了和平,而我回來看到的卻是戰爭!我曾為你們運來了百萬黃金,而我回來看到的卻是饑餓和貧困!我為你們取得了勝利,但我回來看到的是失敗!你們把我熟識的十萬法軍——光榮的弟兄們弄到哪里去了?他們都犧牲了!……”
拿破侖的演說極富煽動性,激起了人們對督政府的刻骨仇恨,軍隊以暴炸般的掌聲向他歡呼。
督政府的末日已經到來了。
督政府就這樣不費一槍一彈地被解散了。
但是議會還存在,議會擁有立法權,任何政府的領袖只有通過議會的認可,才能合法,因此,拿破侖暫時還不能算是正式領袖。
第二天下午,拿破侖及其親信等候在議會旁邊的大廳里。然而,時間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了,議會卻沒有作出成立新政府的決定。沖進議會的拿破侖及其親信,受到了毆打和辱罵,個子矮小、身材較瘦的拿破侖幾乎被憤怒的議會代表打個半死。幸虧一些士兵及時趕到,拿破侖等人才逃出了大廳。
經過這可怕的一幕,拿破侖決定用公開的暴力,解散議會。
隨著拿破侖一聲令下,持槍的士兵潮水般沖入大廳,代表們四散逃跑,有的從門口逃出,有的跳窗而奔,但他們很快又被外面的軍隊包圍起來,逃跑的代表被抓了回來,他們在刺刀的威逼下開了會,通過了成立新政府和解散議會的決定。
新政府成立了,共和國的權力移交給了拿破侖等3位執政官。
1800年初,拿破侖打敗了對手,通過全民表決擁有了無限權力,并搬到了歷代國王的寢宮——杜伊勒里宮。在拿破侖執政前夕,王黨分子十分猖狂,到處興風作浪。拿破侖上臺后,對殘余王黨、叛軍進行清除,不到3個月便平定了,少部分奔逃美國去了。
拿破侖清楚地看到新生政權還不鞏固,因此對逃亡者親屬采取寬容態度,雖有利于為鞏固統治爭取時間,但卻使王黨分子產生了想與拿破侖合建波旁王朝的夢想。
1800年2月20日,遠在國外的被廢國王路易十八給拿破侖寫了一封信:“……把國王還給法國,后世子孫將永遠祝禱你。你對于我的國家永遠是最需要的,決不能解除要職……”
6月4日,路易十八又寄來了第二封信,信中說:“將軍,如果您懷疑我的誠意,那就請提出您需要的酬勞……我需要閣下的幫助,而將軍沒有我也將一事無成。將軍,全歐洲正在觀望您,榮譽正在恭候您……”
拿破侖決定斷絕他的念頭,便親筆寫了回信:“殿下:你不應該回到法國……為了法國的安寧和幸福,請犧牲您的利益吧,歷史會公正對待您的。我對您家族的不幸表示遺憾,我將樂于幫助您獲得對隱退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王黨派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們派遣美艷動人的吉什夫人前往拿破侖的宅第,吉什夫人相信憑著自己嫵媚的容貌、漂亮的眼睛以及能說會道的小嘴,一定會完成使命的。
約瑟芬設午宴款待了她,席間談到流亡者,這位美麗的夫人轉達了王黨派的意思:如果第一執政重建波旁王朝,國王將在凱旋門建一座有拿破侖鑄像的圓柱。拿破侖迅速回答道:“第一執政的尸體將是圓柱的底座。”
收買不成,王黨分子決定采取另一種手段。
1800年12月24日下午6時許,日頭西斜,余暉中,一匹老黑馬拉著一輛雙輪破篷車緩緩前進,趕車的三個人都穿著藍色罩衫,一副鬼鬼祟祟的樣子。他們穿過大街,又走過廣場,最后到達杜伊勒里宮附近。
這三個人將馬停放在一個陰暗的角落里,隨即開始精心布置一項暗殺行動。這天晚上。大型圣樂《創作》在歌劇院首次演出,拿破侖對音樂頗有愛好,準備同夫人一同前往觀看。
晚上8點,拿破侖的車隊從宮里出發后,大街上頓時沸騰起來了,行人停下腳步,臨街的窗戶一扇扇地被打開,人們一個個探出身子,高呼著:“拿破侖萬歲!”、“第一執政萬歲!”拿破侖的車隊過來了,走在最前面的是衛隊,后面的馬車里端坐著第一執政,再后面的是約瑟芬的馬車,她因出門時為著裝耽誤太久,與拿破侖的馬車拉開了很長一段距離。
拿破侖的車隊朝著那個裝滿炸藥的馬車駛來,看車的少女被這威武的場面嚇得目瞪口呆,站在她旁邊的趕車人,瘋狂得翻動了一下篷布下面的東西,便慌忙躲往遠處。
剎那間,一聲巨響震撼了大地,一道耀眼的光芒一閃即逝。石塊、玻璃碎片、磚頭、瓦塊,猶如一場稠密的冰雹鋪天蓋地濺落下來。痛苦的吼叫聲、焦灼的呼救聲響徹漆黑的天空。一群剛才還高高興興歡呼拿破侖的人,頃刻間被炸得血肉模糊,看車的少女也被炸成了碎片。
炸藥是在拿破侖和約瑟芬的馬車之間爆炸的,因此,拿破侖毫無損傷,惟有約瑟芬的女兒手上受了點輕傷。拿破侖的車在繞過大街后停下,大家靜靜地站著,等待第一執政的命令,拿破侖冷靜地說:“去歌劇院。”
在歌劇院,拿破侖坐在他的包廂里,安詳而平靜。他一邊用觀劇鏡觀看聽眾,一邊說:“那些惡棍,竟想炸死我。拿圣樂說明書給我。”
這次爆炸,王黨分子未達目的,卻炸死炸傷了許多無辜的群眾,拿破侖不得不采取強有力措施,該流放就流放,該處死就處死來穩定局勢。
8年的戰爭使法國渴求和平,拿破侖上臺后作了很大努力,他想與反法聯軍組織者英、俄、奧停戰合談,但終無結果。
無奈中的拿破侖決心用武力去爭取和平,他選中的第一個作戰對象是奧地利,因為奧地利在反法同盟中承擔主攻任務,并且對法軍構成最大威脅。這時,奧軍已占領意大利并企圖從意大利進攻法國。
1800年4月,梅拉斯率領的奧軍把在意大利的法軍截為兩段,一支部隊被迫向總部撤退,另一支被圍困在熱那亞要塞內,處境萬分危險。被圍困部隊的將領馬塞納,立即向拿破侖發出求援信。
拿破侖接到馬塞納的求援信后,并沒有派兵前往救援,而只是要人告訴他:積極防御、耐心守候。馬塞納接到第一執政的口令后,氣得大聲咆哮起來,罵拿破侖是個睜眼說瞎話的混蛋,豈不知拿破侖自有他的打算。
拿破侖知道,只有把馬塞納部的那3萬多只“肥羊”拴在熱那亞,才能吸引住梅拉斯的9萬多只兇殘的“老虎”,況且,梅拉斯早在那里布了大網,等著法國援軍一到,立即一網打盡。
拿破侖不去順應敵人的設想,去救援陷入困境的馬塞納部隊,而是設計了一個完全出乎敵人意料的作戰方案。他決定從瑞士進入意大利,從后方突襲梅拉斯,奪取他的倉庫,截斷梅拉斯和奧地利的聯系,迫使他在意大利孤軍作戰。梅拉斯的失敗,能導致在意大利的整個奧軍覆滅,使法軍重新贏得意大利。
拿破侖開始執行自己的計劃。為了迷惑敵人,他決定制造假情報。他秘密地、但并不是完全不透風地在瑞士附近建立了一支預備隊,結果使許多外國間諜趕到那里。在1個月里,大約有6000名士兵到達那里,拿破侖也于5月6日檢閱了這支部隊。這些情報飛快地傳到敵方。同時,在法國東南部,一支裝備精良的預備隊,正秘密而迅速地集中在瑞士邊境。
5月11日,拿破侖到達瑞士邊境,檢閱了真正的預備隊后,決定立即翻越阿爾卑斯山。為了使敵人摸不清自己的行軍目的,拿破侖命令軍隊分四路前進,少數兵力從敵人可能想到的、已布下重兵的地方翻越,而拿破侖率領主力部隊,沿一條崎嶇的小徑翻越。
6月1日,奔襲的法軍終于走出阿爾卑斯山區,在路上順手收拾了一小股奧軍后,直奔米蘭,與另一隊法軍會合。
這時,梅拉斯還在坐等拿破侖的前來。當拿破侖在他意想之外的地點和方向出現、并且帶了比他想象中要多得多的法軍時,才大呼上當,急忙集中兵力,準備迎戰法軍。
13日下午,法軍的先頭部隊在馬倫哥附近與奧軍相遇,經過8小時的激烈戰斗,奧軍終支持不住,向亞歷山大里亞退卻。由于天色已晚,敵情不明,法軍停止了前進。
拿破侖于天黑之前趕到馬倫哥。他命令一名偵察兵立即查明前面河上的橋梁情況。沒過多久,偵察兵回來報告說,河上僅有的一座橋梁已被炸毀。這一情報堅定了拿破侖的判斷,他相信奧軍已撤走。可這一錯誤判斷,差點使法軍斷送這次戰役的勝利。
這天夜里,馬倫哥平原死一般地寂靜,這使拿破侖更加相信梅拉斯已經溜之大吉了。于是14日清晨,他沒有讓后面部隊立即趕上來,而是命令他們繼續向四方搜索,以阻止奧軍逃竄,然而,就在這時,一場醞釀已久的大戰突然爆發了。
6月14日上午,駐在亞歷山大里亞的奧軍傾巢出動,潮水般地涌過來,河上的橋梁不僅被很快修復,而且又出現了兩座新浮橋。三路奧軍并駕齊驅,從天而降,直撲法軍陣地。拿破侖得知奧軍發起了進攻,大吃一驚,他下令死守馬倫哥,并急令還在兩側搜索的軍隊迅速回援。面對奧軍的全力進攻,法軍此時難以抵擋,節節敗退。
奧軍主將梅拉斯雖年過70,但他毫不示弱,親臨戰場,所乘戰馬連續兩匹被炮彈擊斃,仍揮軍猛擊,終于攻下了馬倫哥。法軍4次反擊,一度奪回陣地,但因寡不敵眾,最后忍痛放棄馬倫哥。
梅拉斯認為大局已定,欣喜若狂,立即派信使向奧皇報捷。
面對敗局,拿破侖極為鎮定,他堅信戰斗遠沒有結束,如果后備部隊能火速返回,法軍仍有獲勝希望。下午5時,正當潰敗的法軍與奧軍的追擊部隊苦苦戰斗,已接近徹底崩潰時,援軍趕到了,拿破侖大喜,決定由退卻轉為攻擊。
法軍的反擊開始了,援軍帶來的大炮朝敵人猛烈轟擊,奧軍沒料到潰敗的敵軍還留有一手,頓時隊形大亂,援軍將領趁此時機,率領隱蔽在山后的法軍猛撲過去,猶如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奧軍大驚失色,紛紛逃散。
不到半個小時,奧軍便由一支神氣十足的勝利之師,變為狼狽逃竄的烏合之眾,他們有的被炮彈擊中,當場斃命,有的被馬刀砍倒,血肉橫飛,更多的則是成批地跪在地上,舉手投降。這支奧軍的突然失敗,馬上導致全線潰敗,他們被迫放棄了馬倫哥,爭相逃命。
馬倫哥一役,法軍反敗為勝。梅拉斯的兩個信使先后回到維也納,在剛剛報告了馬倫哥的全勝以后,又送回了慘敗的消息,奧地利王室和維也納民眾先是歡天喜地,繼而又垂頭喪氣,演出了一場空前轟動的鬧劇。
馬倫哥戰役后,拿破侖沒有再戰,他希望法國能夠暫時實現和平,以穩固他剛剛建立起來的統治。
拿破侖利用在戰場上的勝利達到了談判桌上的勝利,他利用英俄矛盾,首先與俄握手言好,繼而逼奧簽停戰協議,孤立了英國,英國不得不簽了停戰14個月的協議。
拿破侖稱帝
戰場上、談判桌上的勝利,使拿破侖成為人民心目中的勝利之神。1802年5月,拿破侖被投票選為終身執政。
雖然終身執政離皇帝只有一步之遙,但是拿破侖還是不滿足,他希望的是當皇帝,那樣的話,法國就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1804年,一位政府官員提出請愿,希望拿破侖能做皇帝,以保證法蘭西的未來。喜上眉梢的拿破侖,冠冕堂皇地說:“這件事要付諸全國人民公決才好。”
結果,法國人民以壓倒優勢的多數,擁護拿破侖為自已的皇帝。
第二天,拿破侖就在杜伊勒里宮舉行了盛大的登基儀式,所有軍政要員都來拜見他。被晉升為警長的路易·波拿巴,率巴黎全體將官前來謁見皇帝,其規模之宏大、場面之壯觀,令所有在場的人驚嘆不已。
7月15日,拿破侖舉行了登基慶典活動。就像我們中國古代的皇帝登基一樣,拿破侖高踞寶座之上,顯赫的帝國高官們,眾星捧月般地圍在兩邊,煞是威風。院外“皇帝萬歲”的歡呼聲,此起彼伏,經久不息。
登基后,拿破侖很希望羅馬教皇來為他加冕,他要以教會的批準和支持來鞏固他的王朝。那時候,教會在一些國家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一些國家的國王,都要由教皇來行使加冕禮,以示君權神授。
羅馬教皇在聽到這一消息后,極為恐懼和氣憤。恐懼的是,羅馬處在拿破侖的軍隊威脅之下,巴黎不去是不行的。氣憤的是,本應是拿破侖親自到羅馬教皇這里來加冕現在卻反過來要教皇到巴黎去為他加冕。經過短時間的考慮后,教皇決定滿足拿破侖的要求。
拿破侖親自在巴黎城郊迎接教皇的到來。當教皇的馬車駛進圓形的廣場時,只見有一群“獵人”帶著50條獵犬等在路口。見教皇的馬車過來,其中一人離開人群,他身著獵裝,足登靴子,端坐在獵馬上。教皇定睛一看,原來是拿破侖。
拿破侖端坐在馬上紋絲不動,教皇意識到自己必須下馬了。可看到道路泥濘,穿著雪白絲鞋的教皇不免猶豫了半刻,但最終還是讓雪白的絲鞋受了委屈。教皇在適當的距離站好后,拿破侖才起身下馬,向這個矮個子、黑頭發的年邁老人走去,同他擁抱。
12月2日清晨,天剛朦朦亮,杜伊勒里宮的人就開始忙碌起來。這一天是拿破侖的正式加冕日,整個宮中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9點鐘,教皇的儀仗隊離開了杜伊勒里宮,向巴黎圣母院駛去。一路上,數以萬計的人跪在地上,無限崇拜地看著他,這情景就像是中國百姓看見了觀世音一樣。
兩個小時以后,禮炮響了,一輛由黃金裝飾的華麗馬車,朝圣母院飛奔而來,馬車在教堂前停了下來,走在前頭的是衣著華麗的一般朝臣,其次是佩帶勛章的帝國元帥,隨后是皇帝的皇臣和高官,最后才是盛裝的皇帝。拿破侖身穿深紅色天鵝絨大袍,腳著高幫皮鞋,異常激動地出現在觀眾面前,剎那間歡呼聲直沖云霄。
教皇登上祭臺,開始了他的祈禱,繁瑣的一系列禮節以后,加冕正式開始。教皇正準備將皇冠戴在拿破侖頭上時,忽然,拿破侖伸手拿過皇冠,自己戴在了頭上。接著他又拿起一頂小皇冠戴在約瑟芬頭上。這個意外之舉驚得教皇目瞪口呆,一時怔住了。
片刻之間,一切都辦妥了,拿破侖終于如愿以償。
加冕禮的第二天,拿破侖在廣場上向他的軍隊發表了演說。軍隊中歡聲雷動,士兵們舉著槍,向這位新皇帝歡呼著、跳躍著,表示愿意為他誓死效勞。
拿破侖還沉浸在稱帝的喜悅之中時,卻傳來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的消息,為了鞏固寶座,他立刻奔赴前線。
拿破侖的寶座還未坐穩,英國就迅速地組織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揮師而來。奧地利也吹響了沖鋒的號角。
陰險的英國因地制宜,固通常不渡海作戰,而是出錢出物支持第三者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拿破侖審時度勢,滿足普魯士想要的漢諾威城,爭取普軍中立,然后才揮軍迎戰奧地利,免去了后顧之憂。
拿破侖旗開得勝,首先在烏爾姆擊敗了準備同俄軍會合的奧軍。在這次戰役中,奧軍損失5萬多人,丟失大炮200門,多瑙河地區的奧軍幾乎全部被殲滅,幾名將軍都成了俘虜,通向維也納的大門被打開了。
就在拿破侖準備進軍維也納,希望在另一支奧軍趕回來之前消滅俄軍時,普魯士國王在俄皇的威逼利誘下,背信棄義,向法國宣戰。害怕被俄普奧三軍圍攻的拿破侖,立即命令部隊加速前進,在普軍未行動前,擊敗俄軍。
但是,洞察了拿破侖意圖的俄軍統帥,只是一味地命令部隊后撤,以等待三軍會合反擊法軍的機會。由于法軍前線一個將領的失誤,沒有執行拿破侖的命令,使俄軍很成功地擺脫了法軍,退到了奧洛穆茨。
這時,從俄國本土開來的另一支俄軍,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親自督促下,也趕到了此地。從法軍占領的維也納逃出的奧皇,也隨撤退的奧軍到達了該城。這樣,俄奧聯軍停止了撤退,在奧洛穆茨占領了有利于防守的陣地后,靜候法軍的到來。
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對軍事一竅不通,對拿破侖的軍事才能更是一無所知,同時虛榮心極強,他不聽從俄軍將領的勸阻,極力地想馬上同拿破侖交戰。他認為自己有龐大的軍隊,而法軍長途跋涉,早已是強弩之末,很容易擊敗的。
亞歷山大的主張傳進拿破侖的耳中,他欣喜若狂,他害怕的就是俄軍撤退,那樣自己會因戰線太長而真的成了強弩之末,更何況這時普魯士正向他下最后通牒,因此必須在普軍參戰前結束戰斗。
為了促使俄皇盡快參戰,拿破侖耍了個小小的把戲。他充分利用他的演員天才,竭力把自己裝扮成一個驚慌失措、軟弱無能、尤其害怕作戰的人,于是他命令自己的部隊開始撤退,拿破侖的舉動使俄軍司令部充滿了歡呼聲:拿破侖膽怯了!拿破侖要完蛋了!
俄奧聯軍立即做出決定:向正在退卻的驚慌失措的拿破侖進攻,把他徹底打垮。
拿破侖盼望的戰機終于來到了。
12月2日,就在拿破侖加冕一周年的紀念日那一天,拿破侖戰爭史上一次最著名、最輝煌的戰役打響了。
這天拂曉前,俄奧聯軍兵分6路,發動了對法軍的進攻。看來,俄皇和奧皇這次是不惜血本,準備徹底打垮拿破侖了。他們的軍隊傾城而出,一路從北,一路從南向法軍殺來。上午7點30分,掩蓋著谷地的濃霧剛剛散去,一輪紅日噴薄而出,7萬多名決心以死效忠法國的官兵,早已準備就緒,嚴陣以待。拿破侖從指揮所里看到俄軍守地空虛,立刻意識到敵人犯了放棄中央高地的大錯誤。他命令兩個師前去占領高地,這兩個師不費吹灰之力便完成了任務,從而將敵人切成了兩段。
拿破侖料到,俄奧聯軍一定要想法截斷他的退路,以便把他包圍起來。他就故意把自己的左翼調開,好像是不掩護、不保護這個地區似的。當俄軍開往這個地區時,拿破侖利用占領了的高地,從旁邊繞過去,把俄軍包圍了起來。遭到包圍的俄軍被逼到一個半冰凍的池塘邊,幾個團的俄軍,有的在池塘里淹死了,有的被槍彈擊斃,其余的當了俘虜。俄軍的騎兵也在同法國騎兵進行殘酷搏斗后,全部被消滅。
南段的聯軍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猛烈的炮火轟擊后,拿破侖用壓倒優勢的兵力,把聯軍壓縮到一個半結冰的湖泊上,湖泊的冰塊被法軍炮火擊碎,敵軍整團整團地掉到湖里淹死了。
俄皇和奧皇看到大勢已去,只好各顧各的命奔逃了。最可笑的亞歷山大逃出了追捕后卻全身發抖,哭了起來。
戰斗結束了,拿破侖同將帥們在士兵們的歡呼聲中觀察了戰場。他沒有料到兇猛的第三次反法同盟在一天之間便化為烏有,竟是如此不堪一擊。
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硝煙還沒有散盡,英國又組織了以俄、普為主力的第四次反法同盟殺將過來。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拿破侖趕走了普魯士,直逼俄國大門口。
獲得了巨大成功的拿破侖,這時開始把一切都不放在眼里,他深信自己的戰略戰術都是無懈可擊的,他是歐洲最偉大的軍人。他雖已成為歐洲的獨裁者,但他仍然不滿足,他要主宰全歐洲,他要打敗英國。
自從法國試圖在海上打擊英國的舉動失敗后,拿破侖就一直依靠大陸封鎖來制服英國。所謂的大陸封鎖,就是不允許歐洲大陸各國同英國進行貿易。但是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竟敢在老虎嘴上拔毛,暗地里同英國進行貿易往來,因此,拿破侖決定征服伊比利亞,將英國與外國的經濟聯系通道完全封死。
但拿破侖這時又擔心奧地利從背后攻擊他,因為這時奧地利正想著報2年前的戰敗之仇。為了避免這種危險,拿破侖向奧地利發出了一封言辭激烈的信,他相信自己強大的實力足以鎮住奧地利。正是他的這種盲目自信,使他犯了一個大錯誤。
西班牙此時國內局勢混亂,國王查理四世正和他的兒子爭奪王位,拿破侖以調停父子矛盾為由進駐西班牙,但是他沒有說讓誰做國王,而是讓他們都放棄王位,離開西班牙。查理四世和他的兒子分別被送到不同的地方,拿破侖的哥哥約瑟夫則成了西班牙的國王。
拿破侖此時非常得意,西班牙國王竟如此天真,自投羅網,以致他不費一槍一彈便得到了伊比利亞,一切真是太順利了。正當他暗自得意時,一場風起云涌的人民起義浪潮迅猛掀起,他們到處襲殺法國士兵,街道都被鮮血染紅了。
拿破侖剛開始根本不把這當回事,他把擁有大炮、騎兵的俄、奧、普軍隊打得大敗而逃,還打不敗這些拿鐵棍和長劍的農民嗎?他仍然若無其事地行事,他相信他的10萬大軍會迅速撲滅反抗烈火。
西班牙人民的反法斗爭盡管遭到了殘酷鎮壓,但只要一息尚存,他們就要與法軍拼到底。法軍幾乎每天都會受到他們的瘋狂報復。
西班牙人民的抗爭得到了英國的支持,他們釋放了以前俘虜的西班牙戰俘,并把他們武裝起來,送他們回國去打擊法軍。
如火如荼的西班牙反法運動,使法軍陷入了困境。法軍的幾位勇將都被打敗了,西班牙軍收復了許多地方,不到10天,約瑟夫就從西班牙的王位上逃了下來。
法軍戰無不勝的神話被打破了,拿破侖大為震怒,他處置了戰敗的將領,又派兵前往西班牙,但在英軍的幫助下,法軍還是失敗了,英國在伊比利亞獲得了永久的立足點。
這時,拿破侖不斷收到有關奧地利在秘密備戰的報告,再加上法軍在西班牙的不斷失利,他開始意識到處境的危險。為了不使法軍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他覺得有必要利用一下俄皇亞歷山大。亞歷山大自從在第四次反法同盟中被打敗后,就成了法國的“盟友”。
拿破侖約見了亞歷山大,兩人一見面就熱烈擁抱,當眾親吻,此后兩周之內,這種動作不斷重復。兩人天天一起去閱兵,出席宴會、打獵,相互表達著最誠摯的“友誼”。但雙方都明白,所表演的這一切,都是讓他們各自的敵人看的,拿破侖給奧地利看,俄國則給土耳其看,證明自己都還有一個堅強的后盾。
這次會晤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亞歷山大沒有答應對奧作戰。法國沒有指望后,拿破侖就決定在奧地利宣戰前,盡快結束西班牙戰爭。
于是,拿破侖親自率領一支足以掃平伊比利亞的軍隊,來到了西班牙。這時,西班牙的軍隊狀況混亂,正好給了法軍一個反攻的機會。當時,西班牙軍雖已達到11萬人,但其裝備低劣,又由于是各地的小分隊混合而成,因此紀律欠佳,不能團結一致,形成合力。拿破侖看準了這一點,就命令3個軍從西向東掃蕩過去。
這三軍不負眾望,一路上如秋風卷殘葉般橫掃過去,使得西班牙軍紛紛潰退,法軍于是重新占領了西班牙首都馬德里。
與此同時,英軍也進入了西班牙,這樣,法軍一面同不時偷襲他們的西班牙人民作戰,一面還得對付英軍。而這時又有確切的消息傳來:奧地利準備進攻法國。拿破侖把指揮權交給其他將領后,便匆匆返回法國。
法軍繼續在西班牙戰斗著,他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英勇抵抗。每一棟房屋都變成了堡壘,每一間茅舍、馬棚、地下室都成了戰場。這種激烈的戰斗在每個城市都持續很長時間,迫使法軍士兵不分青紅皂白屠殺一切人,包括婦女兒童。盡管街道上血流成河,但只要他們稍一疏忽,仍會遭到婦女兒童的襲擊。
法軍的血腥屠殺沒有嚇倒堅強不屈的西班牙人,相反卻被拖住了30萬大軍,拿破侖顯得心事重重。
拿破侖第四次打敗了奧地利后,真正地成為歐洲霸王,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都暫時委曲求全,俯首貼耳。拿破侖帝國已達到了最高峰。
但是,拿破侖卻沒有繼承人,他曾想讓路易弟弟的兒子過繼給自己后繼承帝位,可是小王子不幸夭折。此時的約瑟芬已不能再生育了,因此拿破侖萌發了與她離婚的念頭。
約瑟芬似乎也從小王子的夭亡中,感覺到自己大禍臨頭了,她一連三天閉門不出,哭得死去活來。
約瑟芬害怕的事情終于發生了。1809年11月30日,約瑟芬一如往常地和拿破侖一同進餐。拿破侖緊鎖雙眉,一語不發,然后他屏退左右,默默地凝視了皇后片刻說:“約瑟芬,我親愛的約瑟芬!你知道我愛你,我僅有的幸福都是你賜給的,但是,約瑟芬,我最珍貴的愛情必須讓位給法國利益。”
約瑟芬的預感沒錯,她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盡管拿破侖決定同約瑟芬離婚,但他還是對她懷有很深的感情。在他們準備離婚的那段日子里,他天天和約瑟芬呆在一起,他對她說:“在政治上是沒有良心的。”
1809年12月15日,在拿破侖寬敞的辦公室里,約瑟芬含著淚,用顫抖著的聲音宣讀了放棄皇后身份的聲明書。拿破侖坐在邊上一聲不吭、一動不動、臉色蒼白、兩眼發呆,這一整天,他都默默無語,悶悶不樂。
第二天,約瑟芬被勒令離開杜伊勒里宮。當一切物品都搬上車后,她依然在住宅里流連徘徊,久久不愿離去。
約瑟芬走后,為皇帝挑選新皇后的事就正式被提上了日程。可是,挑選誰為新皇后呢?如今的拿破侖可不是15年前的那個初出茅廬的青年將軍。15年前的拿破侖地位不高,為順利發展,他急切想找一位富家小姐,以躋身上流社會。可如今不同了,他是歐洲的主宰,他的新娘必須是一個大國的公主,只有這樣的新娘才配得上他現在的身份。
當時的歐洲除法蘭西外,只有英、俄、奧還可排在大國之列。可是英國正與法國進行一場生死戰爭,雙方不能聯姻,奧國剛剛被他打得落花流水,暫時不能考慮,俄國倒是個很好的聯姻對象,俄國不僅比奧國強大,而且,通過聯姻還可鞏固兩國同盟。但出乎意料的是,俄皇以其妹妹還小為由婉言拒絕了拿破侖。拿破侖的目標又轉向了奧國,奧皇為了國家利益,很快就同意將18歲的女兒瑪麗亞·路易莎嫁給拿破侖。
1810年2月7日,拿破侖同奧國公主定了婚。在奧國看來,這場婚姻簡直是對奧國的一次大拯救。人們熱烈歡呼,把這件婚事看成是永久和平的保證。
3月11日,這位18歲的公主帶著浩浩蕩蕩的車隊,向法國大地滾滾駛來。
4月1日下午,拿破侖與公主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路易莎皇后長著一頭棕發,一雙湛藍的眼睛極富表情,她婀娜嬌艷,又異常溫柔,拿破侖對她非常滿意。
1811年3月20日,瑪麗亞·路易莎生下了一個男孩,整個巴黎沸騰起來,人們紛紛走上街頭,相互祝賀,熱烈擁抱,“皇帝萬歲”的歡呼聲響徹云霄。當了父親的拿破侖更是激動萬分,他眼里噙著淚水,一會親吻孩子,一會擁抱妻子,仿佛他一手創建的帝國會因此永固下來。
6月9日,拿破侖在巴黎圣母院為孩子舉行了洗禮,這是帝國最豪華的一次儀式,花費了200萬法郎。
娶妻生子的幸福,使拿破侖感到萬分欣慰。但是平靜的日子好景不長,一場與俄的交戰又要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