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獨立宣言
- 世界名人傳記(少年版):英雄與偉人
- 馮化平編著
- 4359字
- 2021-05-31 09:43:18
從列克星敦打響了武裝反抗的第一槍以來,尤其是第二次大陸會議以來,北美人民的反英武裝斗爭的熱情日益高漲起來。就在波士頓戰役進行期間,北美其他地區的人民群眾也紛紛拿起武器,與英國軍隊和親英分子展開了殊死的戰斗。在南部戰場,南卡羅來納民兵在莫爾橋戰役中痛殲效忠派武裝,并把企圖攻占查爾斯頓港口的英國艦隊趕走。在加拿大戰場,由理查德·蒙哥馬利和本尼狄克特·阿諾德率領的北美軍隊孤軍奮戰,給英軍以重創,雖然最終因寡不敵眾而嚴重受挫,蒙哥馬利將軍也英勇陣亡,但他們的行動牽制住了相當一部分英軍主力,有力地援助了其他地區的反英戰爭。
隨著武裝斗爭熱情的高漲,戰爭席卷了北美,但是北美人民的抗戰目的是什么,被明確地擺到了北美人民面前。
北美大多數革命領袖當時認為,北美采取種種經濟和軍事的手段與英國當局作斗爭,其目的僅僅是迫使他們放棄對殖民地的壓迫性政策。而一旦達到了這一目的,北美就應放下武器,與英國破鏡重圓。北美各地的群眾也抱大致相同的看法,他們仍然認為英國是自己的祖國,自己是大英帝國的臣民。他們積極參加了反英武裝斗爭,只是希望以這種方式迫使英國作出讓步,使北美恢復到1763年以前的小康局面。
因此,在當時北美大多數人的眼中,獨立與“叛國”和“大逆不道”幾乎沒有什么兩樣。即使個別激進分子有獨立的思想,他們也不得不三緘其口,否則便會使自己處于尷尬的境地。就連激進派領袖約翰·亞當斯當時也認為:“在人們眼中,獨立是一個可怕的妖魔,它會使溫厚的人變得發狂,使社會滋生出罪惡、欲念和混亂。”
在這一問題上,華盛頓當時的觀點也未能超越他的同代人。他主張北美人民應為“正義”而戰,迫使英國當局改弦更張,尊重北美人民的權利和自由。他還認為,英王是一個寬厚仁慈的君主,應該由他出面,糾正英國內閣所犯下的罪行。因此,直至1776年初,在每次晚餐之前,華盛頓總是虔誠地為英國國王的健康而干杯。
但是從1776年初起,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既昏聵無能又剛愎自用,他三番五次地拒絕了北美人民要求和解的請愿書,并蠻橫地宣布:北美處于叛亂狀態。他還一再揚言:要絞死殖民地的每一個叛亂首領!秉承英王的旨意,英國政府調兵遣將,把幾萬精銳部隊運往北美洲,對人民抗英運動進行殘酷的鎮壓。英軍的鐵蹄踐踏了北美的廣大城鄉地區,造成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事實證明:英國國王決心要用屠刀把北美人民的斗爭扼殺在血泊中。北美人民開始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英軍的血腥鎮壓必將激起更大規模的反抗。華盛頓統率的大陸軍和各路民兵武裝浴血抗敵,愈戰愈勇。各個地區的愛國者也紛紛行動起來,他們推翻了頑固反動的總督及其地方議會,建立起新的革命議會和地方政權,并開始有效地履行職責。到1776年1月,這種革命議會和地方政權已經牢牢地控制了11個殖民地。英國在北美殖民統治的根基徹底動搖了,北美人民的獨立意識已經越來越強烈。
在一片要求獨立的呼聲中,大陸會議于1776年6月10日召開,選舉產生了一個5人委員會,負責起草關于宣布獨立的文件。7月4日,大陸會議正式批準了由托馬斯·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頃刻,弗吉尼亞議會大廈上響起了悠揚而莊嚴的鐘聲,它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一個偉大的國家從此獨立了!
在《獨立宣言》中,杰斐遜以氣勢磅礴的手筆高度地總結了歐洲啟蒙運動的政治哲學,闡明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重要原則,他寫道: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被造物主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則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種形式的政府損害了這些目的,那么,人民就有權利改變它或廢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這段話雖然不長,卻包含著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現了自然權利學說和人民主權學說等重要革命原則。它言簡意賅,振聾發聵,為美利堅人民打破殖民枷鎖、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提供了銳利的理論武器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接下來,《獨立宣言》以確鑿的事實列舉了英王喬治三世壓迫北美人民的28條嚴重罪行,并一針見血地指出,喬治三世的目的是想把北美人民置于他的絕對專制的暴政之下,英王政府已經變成了人民的壓迫者,因為它侵犯了北美人民的基本權利。
基于上述分析,《獨立宣言》最后向全世界宣告:“這些聯合一致的殖民地從此成為、并依照公理也應該成為自由獨立的合眾國。”《宣言》宣布取消對英王效忠的義務,全部斷絕與英國的一切政治關系。
在大陸會議討論宣布獨立這一大事的日子里,華盛頓懷著一種急切的心情密切地注視著會議的進展情況。
他是多么地渴望早日發表有關獨立的文件來爭取有利的形勢。7月9日,華盛頓接到《獨立宣言》的正式文本后仍顯得異常激動。根據他的命令,當天晚間便向全軍宣讀了這一偉大的歷史性文件。興奮之余,華盛頓以一種預言家的口吻告訴將士們:“《獨立宣言》將進一步推動每一位軍官和士兵以忠誠和勇敢來行動,領悟到現在在上帝的統轄下,他們的國家的和平與安全將完全取決于他們手中武器的勝利。”
1777年9月26日,費城陷落。
費城失陷后,華盛頓發揮其聰明才智,把軍隊整理得井然有序,與敵人周旋,也付出了較大損失,但從整個戰場上,卻配合了其他地區的戰斗,因為他有力地牽制了柏高英部隊。
自從6月初柏高英率部從加拿大侵入美國北部以來,其攻勢可謂無堅不摧,一帆風順:7月6日,奪取北部重鎮提康德羅加。7月7日,攻入哈巴特頓。7月29日,又攻占了哈得孫河上游的軍事要塞愛德華堡。
但是,柏高英不久就發現,自己日益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窘境:兵員損失嚴重,戰線卻越拉越長,既很難得到后方基地的補給,又遲遲見不到郝將軍的援軍,柏高英的英軍就像一只斷了線的風箏,四處飄零,無依無靠,同時又受到美國正規軍和地方民兵的重重圍困,每行動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價。面對這種情況,柏高英只好停止進攻,在原地等候補給和援軍,與美軍迎面對峙。
時至8月中旬,柏高英部隊的軍用物資已消耗得差不多了,糧草也嚴重不足,軍中開始出現恐慌情緒,廣大將士怨聲載道。為了劫掠美軍的物資和糧食,顯示一下英軍的威力,柏高英派出一支700人的部隊向本寧頓方向撲來。驕橫慣了的英軍本以為不會遇到美軍的激烈抵抗,再加上地理環境不熟等原因,行動非常遲緩。當他們于8月16日到達本寧頓時,落入了約翰·斯塔克的民兵部隊早已埋伏好的包圍圈。剎時間,殺聲遍野,槍聲震天,英軍被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絕大部分被當場擊斃或俘虜,連指揮官皮姆也重傷身亡。
本寧頓戰役顯示了民眾參戰的巨大威力,也激發了廣大民兵的作戰熱情,他們紛紛組織起來,前來助戰。此時,華盛頓從中部地區調來的一支援軍也趕到了,從而使美軍的人數超過了英軍一倍以上。幾乎與此同時,一支趕來援助柏高英的英軍在斯坦威克斯堡遭到了阿諾德部隊的重創,狼狽地返回了加拿大。英軍欲進不能,后退無路,已經深深地陷入了戰爭的泥沼,只能窮于應付,一籌莫展。為了搶劫糧草以補軍中急需,同時探測美軍的虛實,尋找一條生路,柏高英絞盡腦汁作最后的掙扎。9月中旬和10月上旬,他兩度親自率軍對美軍左翼發動突然襲擊。
9月19日,柏高英率一支精銳部隊偷偷地渡過哈得孫河,直奔奧爾巴尼而來。但阿諾德將軍早已獲得情報,在弗里曼農莊附近設下了埋伏。英軍剛剛走到這里,阿諾德率領美軍便從密林深處突然殺出,把英軍團團圍住,一頓痛打。英軍死傷過半,四下逃散,柏高英在幾名衛士的保護下慌忙擇路而逃,才算撿了一條性命。
但柏高英并不甘心失敗,又于10月7日卷土重來。這一次他做了精心安排,在兩名少將和一名準將的協助下,挑選了1500名精悍的士兵,攜帶10余門大炮,悄悄地來到美軍左翼。柏高英把一支精銳的狙擊部隊和炮兵布置在距美軍不足1英里處,命令其余將士全部到麥田中搶收麥子。
蓋茨得到報告后,決定立即進行兩翼包抄予以痛擊。他命令摩根和普爾兩位將軍分別從左右兩翼迅速包圍敵軍,自己率領主力部隊從正面推進。兩軍在弗里曼農莊再次展開激戰。戰斗打得異常緊張,扣人心弦。
英軍有備而來,負隅頑抗,美軍則三面出擊,冒死相爭,雙方殺作一團,呈犬牙交錯狀,一時勝負難分。正在這時,驍勇的阿諾德將軍一馬當先沖入敵陣,左殺右砍。在他的激勵下,美軍將士個個奮勇爭先,拼力向前,一舉奪取了敵人的炮兵陣地,隨即冒著猛烈的炮火向英軍殺過來。這時,阿諾德腿部突然中彈,血流如注,但他仍堅持在前沿指揮戰斗,極大地鼓舞了美軍的士氣。至當日晚間,英軍全線潰敗。
此役英軍死傷過半,大炮全部被丟棄,弗雷澤準將重傷身亡。事后,蓋茨將軍重新部署了兵力,開始收縮對英軍的包圍,切斷敵人的一切補給線。英軍在相繼失去了一些重要據點后,被迫退入薩拉托加,尾隨而來的美軍和民兵趁勢將這座孤城團團圍住。
經歷了一系列失敗,英軍精疲力竭,士氣大衰,糧草彈藥也幾乎消耗殆盡。據10月11日軍需處的一份報告稱:全部糧食只能維持部隊3天的需要。沮喪悲觀的情緒在軍中蔓延開來,士兵們紛紛開小差,全體印第安人不辭而別,悄悄地返回自己的家園,英軍的兵力從9000余人迅速下降到5000余人。而美軍則得到了各地民兵的增援,實力大增,總人數達到1.2萬余人。他們占據了哈得孫河沿岸的各重要據點,對英軍四面合圍,把薩拉托加城如鐵桶一般團團圍住。
此時,柏高英的惟一出路就是指望亨利·克林頓將軍的援軍盡快開到。但是,克林頓的部隊受到美軍的層層阻截,進展極為緩慢。在這種悲觀絕望的氣氛中,走投無路的柏高英召集了一次高級軍官會議,與會者一致同意向美軍投降。
10月17日,柏高英在投降書上簽字,英軍正式繳械投降。
兩軍主將見面時的情景頗有些戲劇色彩,被廣為傳誦。柏高英雖身為戰敗者,卻不愿放棄貴族的體面和尊嚴,他身著筆挺華麗的皇家軍禮服,衣冠整潔,面色威嚴,在幾名雍容華貴的將領和仆從的簇擁下來到美軍營地。蓋茨身為受降者,卻毫無驕橫之色,他剛剛從前沿歸來,穿著粗呢軍大衣,一身征塵。二人彬彬有禮,舉手致意。柏高英不失風度地對蓋茨說:“將軍,命運使我做了您的戰俘。”而蓋茨也擺出大家風范,幽默地答道:“上蒼作證,這并不完全是您的過錯。”
此役,英軍將士共計5752人繳械投降,美方獲得了一大批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各種軍用物品。不久后,英軍被迫撤出了提康德羅加和獨立山陣地,亨利·克林頓在哈得孫河流域的部隊也乘船順流而下,灰溜溜地返回紐約。北部地區的戰事基本結束,美軍從此擺脫了軍事上的劣勢,開始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
在國際上,薩拉托加大捷還促進了國際形勢向著有利于美國的方向轉變,特別是,它大大加速了美法之間正在進行的結盟談判,法國開始認真考慮承認美國參加對英作戰的問題。
1778年2月,法國外交大臣韋爾熱訥與富蘭克林簽訂了《美法友好商務條約》和《美法同盟條約》,法國承認美國獨立,承擔了保衛美國“自由、主權和獨立”的義務,同時約定:一方不經另一方的同意,不得與英國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