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
- 歷史的驚嘆:歐美奇跡下(世界歷史百科)
- 聞明 彭萍萍主編
- 1657字
- 2021-05-26 10:23:16
初識紀念碑
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石雕頭像,由美國著名畫家和雕塑家格桑·博格勒姆在公元1927~1941年間創作并初步完成,位于美國南達科他州西南部布萊克山區,高183米的拉川莫爾山的山峰上。
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包括了美國歷史上四位功勛卓著的總統的頭像,他們分別是喬治·華盛頓,托馬斯·杰弗遜,西奧多·羅斯福和亞伯拉罕·林肯。頭像的雕刻采用了高浮雕寫實的手法,突嵌在高大的山峰上。每尊頭像的高度約為18米,總面積約為20平方米,其中鼻子長度約7米,嘴的寬度為2.6米,眼睛寬1.5米。他們目光前視,儀表莊嚴,代表著美國政績的四大象征:創建國家、政治哲學、擴張與保守和解放黑奴。
紀念碑的雕刻過程
1923年,南達科他州的歷史學家多恩·魯濱遜提議在拉什莫爾山的花崗巖上雕刻美國開國元勛的雕像,作為弘揚美國精神的永恒象征,開以此來吸引游客游覽美麗的布菜克山區。1924年,魯濱遜的想法引起了作為雕塑家的格桑·博格勒姆的注意。他啟動了這個工程并決定以巨大的總統像雕刻來創建一個“民主圣地”。
博格勒姆在接受工程后,首先制作了一幅1:10的設計圖,通過后,按圖塑造出等于真實雕像的十二分之一大小的每個頭像的石膏模型,然后用水平棒做垂直測量,定出基準點并在山巖的相對位置上放大標定。工人們以此點為起始,在一只用手搖絞車來控制的吊箱上進行“劃線”和“雕刻”。“雕刻”中采用了基點定向爆破,并用鉆機和炸藥在預定的位置上做逐段碎石處理。到雕像基本完成,共炸下碎石45萬余噸。“拉什莫爾山的石刻構圖,曾經多次改動,主要原因是山石內層的花崗巖有裂縫或瑕疵。由于在外表很惟發現內層的巖石情況,所以刻到內層時只好改變構圖。1930年7月4日,華盛頓像首先完成,接下來在刻杰弗遜像時遇到了很大麻煩,刻像的位置一再改變,直到1936年8月30日才完成。此后,1937年9月17日林肯石雕像完成,1939年7月2日羅斯福石雕像完成。在整個工程中,曾作過九次大的改動,清走石頭百萬噸以上。四座雕像完成后,博格勒姆又投入到整體處理中,以加強四座雕像間的聯系,使這組雕像更加協調。據說創作中,他對羅斯福頭像投入了最多的熱情,因為他認為羅斯福的眼鏡對自己的技藝是一種挑戰。不幸的是,1941年3月,作品尚未全部完工,博格勒姆就與世長辭了,剩下的工作只能由他的兒子,同樣是雕塑家的林肯·博格勒姆來繼續了。遺憾的是,小博格勒姆只完成了紀念碑的頭像部分,博格勒姆原來雕刻到人物腰部的設想一直沒有能夠實現。
近觀石碑
這四尊巨人頭像與山峰渾然一體,十分壯觀,游人來此無不肅然起敬。華盛頓像的頭部是圓雕,從衣領部分開始向浮雕過渡,右邊的衣領轉成浮雕線刻,保留了原來的山形,左邊衣領刻成浮雕,肩部和胸部因山形而粗刻,因此整個雕像頭部五官形象突出,清晰而集中,只見華盛頓安詳地望著遠方,口緊閉著,眉宇略鎖,顯露出嚴肅而又堅決的表情,仿佛對勝利充滿了信心。華盛頓肖像是四個巨人肖像中惟一的胸像,其余三人只雕出了頭部形象。在華蠱頓雕像的左邊是杰弗遜雕像。杰弗遜是著名的《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雕像突出了他作為美國民族和民主革命先驅者的風采和智慧。他的頭發彎曲,前額突出,雙眼炯炯有神,頭部微仰,嘴角微抿,悠閑中透露出果敢和堅強。羅斯福雕像位于杰弗遜雕像之左,他與林肯的雕像都只刻了臉部,腦后與石山連在一起,頸與胸部均未刻出。羅斯福頭像下頜略收,唇上短髭粗而濃,雙目深陷,兩眉緊鎖,面部棱角分明,戴一副秀麗的眼鏡,與華盛頓和杰弗遜剛毅的造型形成鮮明的對比。四座雕像的最左邊一位是林肯,這位深受美國黑人和下層人民愛戴的偉人向來以言行一致著稱,雕像突出了他嚴肅、認真的性格特征。這組巨型雕像既突出了每個人的性格特征,又巧妙地組合在一個統一的構圖之中。如果按照年代排列,羅斯福應該排在林肯之后,但設計者出于藝術上的考慮,把羅斯福放在林肯的右邊,使它與兩旁的雕像形成了更為鮮明的對比。四座雕像的面部雖然不朝向一個焦點,但是他們都看著遠方,而且排列在相同的高度,左邊三座雕像頸項以下的橫線都是連貫的,隱去了三人的胸肩,彼此融為一體,有機地統一起來,加強了雕像間形與神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