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吳哥遺跡

曲折的發現過程

吳哥是公元9~15世紀東南亞高棉王國的都城。9世紀初始,吳哥王朝先后25位國王,統治著中南半島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灣之間的大片土地,其勢力范圍遠遠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領土,盛極一時。其間大興土木,留下了吳哥城、吳哥窟和女王宮等600多座印度教與佛教建筑風格的寺塔。1431年泰族軍隊攻占并洗劫了吳哥,該城廢棄。隨后,繁華的吳哥就湮沒于方圓45平方千米的叢林榛莽之中,到16世紀已成為一片雜木叢生的廢墟,逐漸被人們遺忘。

1860年1月22日,法國博物學家姆奧為了尋找珍奇異獸,來到金邊西北2504千米處的洞里沙湖岸。34歲的他,就在這個蠻荒的密林深處,發現了震驚世界的吳哥遺址。在此之前,沒有人相信當地會有什么歷史可言,更不用說工藝技術了,但是擺在他眼前的景象,卻是一個輝煌燦爛的古文明無可置疑的證據。姆奧花了3個星期的時間在遺跡群中到處察看,從當地建筑宏偉的、傳神的浮雕以及秀麗絕倫的雕像,他斷定吳哥地方以往曾經出現具有高度文明化的王朝。姆奧將眼前的景觀巨細無遺地記錄下來,然后趕回法國,把他所看到的一切一五一十通過新聞界發布出來,但是,沒有人相信他的話。幾個月以后,他回到中南半島的老撾叢林探險,不幸染患瘧疾,客死異鄉。

1863年時,姆奧的調查記錄在學術雜志刊載出來,西方考古學術界終于開始相信的確有吳哥遺跡的存在。1866年,法國的勢力侵入中南半島,法國人開始對這些神話般的廢墟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并且于1885年編了一份歷代國王的年表,人們才知道姆奧只不過是一個“再發現者”而已。根據考古學家找到的史料,人們知道高棉(即柬埔寨)在放棄都城吳哥之后,經歷了幾世紀的內訌和戰亂,不過,吳哥都城的建筑卻保存得十分完善,絲毫未受戰火波及。1546年,高棉王安強一世曾修復吳哥窟,1576年,沙塔王曾經把宮廷的一部分遷至吳哥附近,以便就近維護。1551年,葡萄牙傳教士發現了吳哥都城,并且作成記錄,這份記錄目前還珍藏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中央圖書館。

到了17世紀,吳哥城已人跡罕至,逐漸被四周茂密的熱帶樹林吞噬。法國人在1898年,投入大量資金來維護吳哥遺跡,考古學家和一隊又一隊雇自當地的工人,逐次把枝椏纏繞的樹林砍掉,使廢棄了兩百多年的石廟群建筑重見天日,恢復了昔日迷人的面貌。

建造過程

吳哥窟修建于蘇利耶跋摩二世執政期間。他曾是地方軍閥,與親王交往甚密。當時他必須打敗兩個對手才能在吳哥城稱王。于是,他發動了戰爭,進攻高棉人的兩個宿敵占婆人和安那米特人。盡管戰爭進行了19年,他還是完成了修建吳哥窟的大部分,這部分是吳哥城里15座主要皇家建筑之一。還在公元889年的時候、蘇利耶跋摩一世就在一個大湖的北面建立了吳哥城,當時叫作耶達普拉。在以后的500年中,吳哥城一直是高棉的首都。它是一座由護城河環繞的城池,面積有4平方千米。其中心是一座梯級塔,還有一座建在高山上的巴肯寺。顯而易見,蘇利耶跋摩一世的建筑為后世國王所效仿,他們在城中都建起了自己的塔。而蘇利耶跋摩二世的吳哥窟,則代表了高棉寺廟建筑發展的最高成就。

吳哥窟修建時沒有使用灰泥,高棉人使用了兩種砂巖;粗砂巖用于壘墻,細砂巖則用于刻有精美浮雕回廊壁。兩種砂巖都是從東北方45千米的庫倫山上采來的,石塊可能是從暹粒河上用筏子裝載順流而下,通過運河至工場。在吳哥大多數石塊在一邊都鉆有洞孔,孔徑為25厘米,孔深3厘米,石塊越大洞孔就越多。一些學者認為,這些洞孔是用來插上鐵鑿子以將石板固定在一起用的;另一些專家則認為,它們的作用主要是供臨時插上銷子以便拴繩。

吳哥窟

吳哥窟是吳哥遺跡群中規模最大的建筑,吳哥王朝的蘇利耶跋摩二世在1113年即位后,即著手動工興建,大約花費了30年的時間才完成。以高棉語來說,吳哥窟是“寺廟城”的意思。它是由長約4.5千米、寬190米的環繞壕溝及長540米的西巷道、三重回廊和以高65米的中央尖塔為中心的五座尖塔共同組成的。不但外觀十分壯觀宏偉,同時在建筑設計及施工技術上,都具有超越時代高度的成就。中央尖塔供奉著國王與毗濕奴神合而為一的濕奴拉雅神像,具有將國王神格化的意味。長達數千米的回廊,飾滿了十分精巧的浮雕,精細絕倫,主題全是印度神話。

吳哥窟可以說是高棉建筑學上最值得夸耀的成就,但當時是如何建成的呢?由于缺乏史料,考古學家只能從回廊壁上的浮雕加以推測,不過有關當時建造過程的浮雕只占了所有回廊浮雕的一小部分,而這一小部分因時日長久,表面已有磨損的現象,要全盤推測出當初施工的情形,顯然不是易事。工地中的石材上都鑿有小孔,就是為了方便搬運而鑿的。重達數噸的石材柱則由大象拉引。建造大佛塔所需的紅土和砂巖,由吳哥城東北方40千米處的布農塔丘陵上的采石場運來,搬運石材也是依靠牛或大象的拉引。如果適逢雨季,工人們則會利用河川來搬運。

當泥水工將墻壁砌成之后,便由繪圖師描繪圖案或圖像,再交由雕刻師在上面雕刻。雕完之后,由油漆工在浮雕上涂上石粉或漆。最后貼上金箔并且著上色彩,輝煌燦爛的吳哥窟便誕生了。

吳哥城

距吳哥窟約四千米,就是吳哥城了。吳哥城,也叫大吳哥,占地10千方千米,是高棉帝國最后一座都城,始建于公元9世紀,在蘇利耶跋摩七世時得以大規模擴建。它是一座正方形城市,城墻周邊長約13千米,城墻高約7米,厚38米,全部用赤色石塊砌成。共有五座城門,門高約20米,四周屹立著四面濕婆神像,神像頭高約3米,天庭飽滿,地角方圓,帝著神秘的微笑。城門兩側各有一只石象,象有三個頭,牙齒著地,鼻子在蓮花中卷動,甚是生動逼真。城外有壕溝環繞,溝上有大橋,橋兩旁各置有27尊石刻神像,成跪坐狀,城內廟寺、寶塔、皇宮建筑鱗次櫛比。

蘇利耶跋摩七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皈依觀世音菩薩,這也是他在吳哥城建拜揚寺的原因。拜揚寺位于城里的中心,周圍有許多林立的四面佛塔,建筑格式十分大膽,而雕刻在四面佛塔上的觀世音菩薩像,在佛教藝術上被贊譽為最能捕捉住神韻的杰作。拜揚寺中的回廊壁上有許多刻著人民日常生活情景的浮雕,其構圖、描繪手法以及圖像的表現,都非常寫實而圓熟,使后人能通過它了解以往吳哥的日常生活、社會百態以及國王御駕親征的情形。

蘇利耶跋摩七世去世之后,吳哥王朝沒有一個國王的營建成就及得上他。這時由于暹羅人和安南人逐漸擺脫吳哥的控制,使吳哥的勢力日漸式微,不過這時的國力依然使鄰邦不敢小看了它。

1259年,中國的商務使節周達觀來到吳哥都城,他在當地住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把吳哥的生活情形作了十分詳細的記錄。他把這些印象都寫在一本名叫《真臘風土記》的書里。從《真臘風土記》中人們可以知道那時吳哥由士兵守著的城門,除了罪犯和狗以外,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城中坐西朝東,且以瓦覆蓋為圓形屋頂的房子,住的都是貴族,一般農民只能住草房。周達觀還在書中詳細記述了由20多座小塔和幾百間石屋環繞的黃金寶塔,另外還提到寶塔東邊由兩頭金獅駐守的金橋,可惜今天已經湮沒無存了。周達觀也記述了他和其他使節一起覲見吳哥王的情形。周達觀對吳哥貧苦人民下過一番觀察的工夫,他描寫普通人家:“尋常人家房舍之外,別無桌凳盂桶之類,但做飯則用一瓦釜,做羹又一瓦銚,地埋三石為灶,以椰子殼為勺。”他也注意到富貴人家的生活十分奢侈,與貧苦人家的生活簡直有天壤之別。或許正因這種貧富懸殊問題無法解決,才使吳哥王朝走向滅亡。

女王宮

女王宮不像其他的寺廟較集中于吳哥城一帶,它離吳哥城約25千米,其間一段崎嶇的土路。遠看參天古樹簇擁下的女王宮顯得格外小,但陽光下的紅砂石外墻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暖意。當人們穿過三道圍墻站在女王宮前面的時候,會被它那精美嫻熟的雕刻完全傾倒。塔前的獸頭人身跪像、壁龕里的仙女和神像栩栩如生,宮外墻、假門和門楣上的花紋浮雕巧奪天工。

這座敬奉濕婆的女王宮創建于967年,比吳哥窟的年代還早,1914年法國人就找到了它,但清理工作十年后才開始。宮殿里外繞以圍墻,主體建筑為三座建于同一臺基上的并列石宮,面朝東一字排開,沒有采用神山形式。

神秘的消失

1431年,吳哥城在受到暹羅人連續7個月的圍城之后,被暹羅人占領。來自今日泰國的暹羅人整箱整筐的帶走戰利品,打算第2年再來,但是,當他們再度來到吳哥城時,那兒只剩下一座空城,一個人也看不到。城中本來有100多萬居民,竟消失得無影無蹤,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如何消失的,也沒有知道他們到哪里去了。

后來的幾個世紀里,吳哥城的建筑盡為叢林吞噬,荒廢了500年后,才被姆奧公諸于世。目前吳哥城的維護工作正在積極進行中,只要不受到其他災難的影響,相信這些壯麗絕倫的廟宇將能永遠保存下去,成為世人共同享有的瑰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峨县| 且末县| 永昌县| 竹北市| 额尔古纳市| 景东| 葫芦岛市| 山丹县| 郯城县| 神木县| 呼玛县| 绩溪县| 香港 | 古田县| 苗栗市| 武威市| 西吉县| 南投县| 长沙市| 永定县| 共和县| 凤城市| 兴文县| 瑞安市| 集安市| 泰州市| 贡嘎县| 融水| 佳木斯市| 临海市| 桐城市| 马鞍山市| 繁昌县| 泰州市| 长治市| 明水县| 白水县| 凤翔县| 江达县| 永胜县| 竹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