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千年帝國

從羅馬到拜占廷

公元330年5月11日,君士坦丁大帝用6年時間建立的新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順利落成,它聳立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邊,位于歐亞兩大洲交界處的古代拜占廷地域內。這是羅馬帝國徹底改變政策的最后階段,君士坦丁大帝力圖在東方尋找生路。當時最繁榮的省是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誕生于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就在這里發展起來,并使帝國獲得了新生。312年君士坦丁給予基督教徒信教的自由,325年他又強迫這些教徒在信仰上協調一致。他的目標不僅在宗教方面,而最終目的是首先必須保衛疆界,尤其是保衛受到哥特人和波斯人威脅的多瑙河和幼發拉底河的疆界。由此帝國采取了靈活的自衛政策,終于牽制住和同化了哥特人,或者把哥特人遣送到西方去,遠離帝國心臟。一部分元老院設立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邊上的羅馬帝國,于476年終束了輝煌的歷史歷程。

一方面是東方的經濟繁榮養育了君士坦丁堡,另一方面帝國政治中的東移,使東方原具有的優勢有了更大的發展,其經濟文化的繁榮也很快為世人所矚目。君士坦丁堡很快就代替了舊都,成為亞歐大陸上最為繁榮昌盛的一顆璀粲的明珠。這座城市從一開始就信奉基督教,盡管361~363年尤利安(Julien)試圖建立異教,但君士坦丁堡從381年起就庇護主教會議,451年它的主教上升到教會權力的第二位。君士坦丁堡像從前的羅馬一樣,成為頭等重要的城市,稱為“Polis”(城邦)。直到15世紀,當土耳其人讓當地農民指路時,這些農民指著城墻和塔樓說“到城里去”,一千年以來都是這樣,那座城就是君士坦丁堡。因此,這個被我們稱之為“拜占廷”的帝國,是羅馬帝國的延續,但它也從里到外不同于羅馬帝國,這是一個希臘人和基督徒的東羅馬帝國。

世界性、多樣性的帝國

6世紀初,帝國達到政局平衡和成熟期,以致查士丁尼為了把地中海重新變成拜占廷帝國的內海,不惜以高昂的代價同波斯人修好。帝國的兩位將軍貝利澤爾和納爾瑟斯相繼重新征服北非、意大利和西班牙南部。即使沒有獲得完全成功——因為高盧和五分之四的西班牙未被征服——查士丁尼還是用這種方式闡明了拜占廷政治思想的一個基本特點——世界性。

查士丁尼歷久不衰的作品——編纂法典——也證明了這種世界性。早在5世紀初,羅馬帝國皇帝提奧多西二世就已經讓人收集所有的現行法律。但提奧多西法典很快就過時了,因為他把羅馬法最重要的部分——判例扔在一邊;而且提奧多西二世及其后繼者在這部法典公布后,繼續制定法律。從529年起,查士丁尼交給特里波尼安一個任務,就是編纂一部新法典,但同時在《學說匯纂》中收集判例,給大學生們提供一部教科書《法學階梯》。534年,全部工作完成了,其成果就是舉世矚目的法典《民法大全》,但它馬上就暴露出不足,其分門別類過于簡單,避免不了重復和矛盾。但更主要的缺點還在于這些律例如匯編是用拉丁文寫成的,拉丁文是行政管理用語即“官話”,但老百姓講希臘語。語言上的障礙,使得新領布的法律老百姓連字都看不懂,更別提好好地去遵守了,這樣的法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查士丁尼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規定,今后的法律,一律要用希臘文寫成。

查士丁尼本身還體現了這個帝國的多樣性,以及它的偉大和矛盾。他生于伊利里庫姆,自己講拉丁語,卻統治著一個講希臘語而且在東部地區講敘利亞語或科普特語的帝國。他在東方受到威脅,便重新征服西方,并且近乎愚蠢地忽略了保衛巴爾干。他獨斷專行,差一點于532年向尼卡(Nika)起義投降,只是由于他的妻子提奧多拉說“皇袍是美麗的尸布”,遂奮然而起,才成功鎮壓了起義。他作為正統貴族的代言人,以異教不知悔改為由,關閉了雅典學院,并重建了圣索菲亞大教堂——直到君士坦丁堡陷落,它一直是基督教最大的教堂——但他娶了一個主張耶穌單性說的耍狗熊的女人。也許正是他自身所體現出來的戲劇性的沖突和矛盾,注定了他所創造的羅馬大帝國的神話有如曇花一現的命運。

帝國災難

在查士丁尼生前,最早的斯拉夫人已經穿越了多瑙河。從565年起,倫巴第人涌向意大利,只給帝國留下最南邊的部分和拉韋納與羅馬之間一塊不安全的地區。接著,610年左右波斯人占據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將真正的十字架遺物擄掠而去。從629~630年起,赫拉克利烏斯重建了幼發拉底河的邊界,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十字架。就在626年,圍攻君士坦丁堡的阿瓦爾人差一點兒在城中會師。這個起源于土耳其和塔塔爾人的民族,將斯拉夫人組成人數眾多的團隊移師西方;不過斯拉夫人留在巴爾干,并一直延伸到伯羅奔尼撒的尖端。

事隔不久,623年,阿拉伯人再次向拜占廷發起了進攻。阿拉伯人所到之處以披靡之勢前進,于636年在約旦附近摧毀了赫拉克利烏斯的軍隊,然后占領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而后的50年,北非也成為他們的囊中之物。670年左右,他們建立了一支咄咄逼人的艦隊,雖然拜占廷人掌握著制海權,他們嚴守一項軍事秘密——用石油為基本原料制造的“希臘火”。總之,717年3月25日,小亞細亞主要部隊的首腦(或統帥)伊索里亞人利奧奪取了王位,局勢萬分危急,阿拉伯人乘機從陸路和海路圍攻君士坦丁堡,因為至少在托羅斯邊境還有隙可乘。至于巴爾干,帝國的勢力范圍只剩下它的愛琴海海岸上狹窄的一塊地方。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由于上個世紀開始的政治重組,及步步為營保家衛國的戰士的品質,帝國終于頂住了阿拉伯人的入侵。從8世紀末起,帝國加速收復被斯拉夫人占領的特拉斯、沙爾西迪克、希臘中部和伯羅奔尼撒等領土。9世紀中葉開始,阿拉伯人再不能越過托羅斯山。相反,拜占廷重新在北方向亞美尼亞的邊境發動征戰。

帝國復蘇

隨著馬其頓王朝(867~1057年)統治時期的到來,標志著拜占廷軍隊最頂盛時期的到來。重新征服構成羅馬帝國的領土,對想成為世界性帝國的馬其頓王朝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拜占廷軍隊一有機會,便越過托羅斯山,奪取梅利泰納、安提俄克、埃德斯和耶路撒冷等4座歷史名城,是這一政策的象征。梅利泰納城位于幼發拉底河上游的右岸,從752年至931年它最終被合并到羅馬帝國,其間不斷地被奪取和再奪取。拜占廷人把主教所在地稱為安提俄克,即“上帝之城”,對于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廷帝國不能失去對這個城市的的控制,969年10月29日尼塞福魯斯·弗卡斯皇帝終于奪回了它。相反,975年,約翰·特基米斯凱斯的軍隊不得不在離圣城耶路撒冷150公里處止步。最后,1032年,帝國收復了位于幼發拉底河河灣及以圣像聞名的埃德斯。收復以上4座名城后,拜占廷帝國并未從此停下爭戰的腳步,而是推進得更遠,朝高加索進軍,亞美尼亞逐步被蠶食,隨著1045年安尼(Ani)被攻占,亞美尼亞并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

羅馬帝國自從961年尼塞福魯斯·弗卡斯皇帝重新征服了克里特島以后,主宰了東地中海,同樣也在西地中海取得霸權。在南意大利,它逐漸重新控制倫巴第公國,輕而易舉地遏制了日耳曼帝國的企圖,值得一提的是帝國又重新占領了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巴爾干全境。

十字軍東征的轉折點

可是,以往成功的因素已經耗盡。拜占廷商人開始讓位于意大利人、威尼斯人和亞美尼亞人。農民的小土地所有制是收稅和征兵的基礎,兩個世紀以來不斷在衰落。從1012年開始,獲得經濟高漲的西方先頭部隊,同諾曼人一起,定居在拜占廷的意大利地區。1071年,拜占廷在意大利的最后一個要津巴里(Bari)落入諾曼人之手。從1095年起,掀起一場涌向耶路撒冷的大規模運動,西方派出多余的十字軍。初看起來,為了對付從11世紀上半葉開始來自土耳其的危險,增援并不是多余的。土耳其人在1055年奪取了巴格達,在小亞細亞一再發動突襲,對瀕臨解體的帝國政權垂涎欲滴。1071年8月19日,在亞美尼亞的曼齊凱爾特邊界進行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一部分拜占廷貴族叛變,帝國軍隊被殲,土耳其人奪取了小亞細亞。阿列克塞·科穆寧(1081~1118年)為了重整旗鼓,奪回地盤,需要士兵。十字軍似乎為他提供了兵員,但十字軍很快就考慮到自身利益,因此在1098年奪取了安提俄克以后,竟然拒絕把被稱為“上帝之城”的安捷俄克交還給皇帝。另一方面,十字軍被用作對付土耳其人的盾牌,使皇帝能夠重新征服小亞細亞的大部分地區。

羅馬帝國的最后幸存者

科穆寧的帝國(1081~1185年)閃耀出無可比擬的光輝。十字軍的部隊中無論是君王還是普通騎士,都被金銀財富滿溢、生氣勃勃的城市弄得眼花繚亂。一時間,西方人共同涌向這個黃金城。先是威尼斯在1082年出錢獲得帝國艦隊的幫助,對抗諾曼人,在給了貢品以后,威尼斯商人得到了大大少于付出的利益,如被免除了商業稅,還得到超過拜占廷人多得多的優惠。其他意大利人紛紛效仿威尼斯人,例如比薩人。但帝國已是元氣大傷,再也恢復不了往日的強盛。相反,1176年拜占廷軍隊再次被土耳其人打敗,—個世紀重建的努力毀于一旦。

于是帝國再也不能威嚇同盟者了。拉丁語居民在君士坦丁堡與日俱增,引起了拜占廷人排外的反應。

1171年,威尼斯人就這樣被逐出城外。他們逃脫了1182年5月西方商人遭遇的屠殺,不久又趁著科穆寧垮臺后帝國政權的不穩定,毫不猶豫地利用了第4次十字軍東征的大規模行動。1204年4月13日,十字軍沖進這座人口最多的基督教城市,兇殘地進行大肆掠奪和屠殺。十字軍和威尼斯人瓜分帝國的勢力范圍,而拜占廷的合法政權則龜縮到了尼西亞一帶。

羅馬的繼承者當然不會甘心就這樣壽終正寢,1261年8月15日,米哈伊爾八世重建了帝國,但這只是回光返照。從世紀初中斷的來自土耳其的壓力,這時又恢復了。土耳其人在80年內奪取了整個小亞細亞,一直擴張到愛琴海邊。他們在新王朝即奧斯曼王朝的激勵下,于1348年越過達達尼爾海峽。正當茍延殘喘的帝國殘余陷入到內戰時,奧斯曼土耳其人在不到50年的時間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了巴爾干。相反帝國卻逐漸萎縮到特拉凱和莫雷,僅在特雷布松還有一小塊延伸部分,而這只不過是一個延緩死亡的小公國,這時的帝國已經是名不符實了。但是,羅馬帝國的最后幾位幸存者卻堅持要實現大一統,驕傲地拒絕西部靠不住的援助條件。正是這樣,帝國像它的最后一位皇帝那樣,站著戰斗而死,直到終結也沒有人改變自己的信念。

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擴張

土耳其人最初居住在里海和阿爾泰山脈之間廣闊的土耳其斯坦平原地帶,即我們古代所稱的突厥人。

公元6世紀時,土耳其人逐步強盛,曾于568年遣使至拜占廷帝國宮廷,協商聯合打擊波斯軍隊的計劃,拜占廷也因此派使節蔡馬赫斯回訪。

7世紀時,土耳其人被分為東西兩個部分,由于受到中國唐朝軍隊的追擊,開始向西遷徙,我們所稱的阿瓦爾人、保加利亞人和卡扎爾人原本都屬于土耳其人的部落。

10世紀時,土耳其人的一支塞爾柱突厥人發展迅速,建立了塞爾柱突厥人國家,并將勢力擴大到伊朗和俄羅斯草原,其西部邊界延伸至小亞細亞地區,開始與拜占廷帝國軍隊發生接觸。由于土耳其人慣于游牧生活,精于騎射,因此,常常大批受雇于拜占廷軍隊。

至12世紀,塞爾柱突厥人國家發生內戰,由此分裂成西亞地區的許多小國,其中最強大的丹尼斯曼迪德斯王朝(1085~1178年)占據和主宰拜占廷卡帕多西亞地區和伊利斯河谷數十年,迫使拜占廷帝國承認他們對“被征服的羅馬人土地”的占有。

13世紀以后,在拜占廷人始終自稱為羅馬人的土地上形成了強大的羅姆蘇丹國,而奧斯曼土耳其人就是從這里發展起來的。

羅姆蘇丹國曾一度是拜占廷東部邊境的巨大威脅,但是,戰亂時代局勢總是那么的瞬息萬變,蒙古人的西侵改變了小亞細亞地區的局勢。蒙古軍隊繼公元1258年攻占巴格達并滅亡阿拔斯王朝后,又橫掃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廣大地區,即使是比較強大的羅姆蘇丹國也不得不在善戰的蒙古人的鐵騎下被迫屈服。原羅姆蘇丹國的部落紛紛宣布獨立,出現了許多埃米爾國,其中龜茲部落的首領奧斯曼也乘機于13世紀末宣布獨立,自稱蘇丹,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國家,開始了奧斯曼王朝數百年的統治。

為了實施向歐洲擴張的計劃,奧斯曼土耳其人采取了3個步驟。

首先,烏爾罕蘇丹不斷派遣士兵越過海峽進入拜占廷,有時他們在色雷斯地區和君士坦丁堡城郊搶劫財物,有時則應拜占廷皇帝的邀請,幫助拜占廷軍隊作戰。總之,他要以各種借口呆在歐洲,擴大影響并等待時機完成征服計劃。當時,約翰六世也極需要土耳其人的驍勇善戰的才干,為了滿足土耳其人,他花光了國庫的積蓄,甚至將莫斯科大公捐贈的用來修復圣索菲亞教堂的金錢也支付給了土耳其人。

其次,烏爾罕蘇丹利用拜占廷的困境,以幫助拜占廷為名進兵歐洲。他曾于公元1348年、公元1350年、公元1352年和公元1356年四次大規模增兵,其中最大的一次(1352年)人數在兩萬左右,從而使色雷斯南部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每次派兵,烏爾罕蘇丹都是一舉兩得,一則他要求與拜占廷皇帝訂立協議,迫使后者提供金錢和承認對色雷斯部分城市的占領,二則又為他的軍事擴張披上了合法化的外衣。

最后,烏爾罕致力于建立進軍歐洲的軍事基地。以前,奧斯曼土耳其人大多是經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色雷斯南部地區,因此,位于海峽歐洲一側的加里伯利城就被確定為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基地。烏爾罕曾多次進攻此城,都因城池堅固而未果。因此,烏爾罕要順利達到目的,就必須攻下加里伯利城。

公元1354年,烏爾罕的機會終于來了,色雷斯南部地區發生強烈地震,當地居民紛紛逃離,奧斯曼土耳其軍隊乘著大好時機占領整個地區,在地震廢墟上重新修建城墻和堡壘,并在加里伯利城駐扎大批軍隊,囤積大量給養。從此,這里就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進軍歐洲最重要的戰略中心和軍事基地。

在奧斯曼土耳其人發展的前半個世紀里,其主要的征服活動集中在陸上,而后便開始發展海上勢力。巴耶札德具有超過其父輩的野心和欲望,當然他也具有相當的遠見卓識。他清楚地認識到,要建立帝國必須滅亡拜占廷,而要攻占君士坦丁堡必須建立強大的海軍。因此,他下令網羅人才,建造艦船,訓練水師,組建大規模艦隊。以此為基礎,他命令海軍首先分區清剿在愛琴海橫行了半個世紀的土耳其海盜,收編或征服了薩魯汗、奧穆爾和希德爾·貝伊等一大批土耳其海盜武裝,將許多海上的和沿海的海盜老巢變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海軍基地和據點,從而控制了愛琴海地區。但是,精明的巴耶札德注意不使海軍主力分散,而是集中于具有戰略意義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區。在這里,他沿著海岸建立多處海軍要塞,并將勢力發展到黑海南部水域。

可以說巴耶札德為了自己遠大的目標,他處處小心,步步為營,為最后的決戰做好一切充分的準備。巴耶札德在被征服土地上建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機構,強迫被征服地區君主提供軍隊隨同作戰,大膽啟用外族軍事將領,積極準備進攻君士坦丁堡。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后盾,巴耶札德為了在政治上造成既成事實,他以最高宗主的名義召集巴爾干半島各國君主會議,強令其臣屬國的君主,即拜占廷帝國皇帝、米斯特拉專制君主、法蘭克的阿塞亞侯爵和塞爾維亞君主到會。在會上,他還作為仲裁人判決拜占廷人和法蘭克人之間的爭端。

公元1386年,巴耶札德在多淄河南岸的尼科堡戰役中擊潰由匈牙利國王希格蒙德(1387~1437年)統率的由威尼斯、熱納亞、匈牙利、伯艮第公國、法、英、德、波蘭等國組成的十字軍,最終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不可動搖的國際地位,也為最后攻占君士坦丁堡作好了準備。

正當巴耶札德躊躇滿志、雄心勃勃準備完成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偉大事業之際,一件意料不到的事件中斷了他的計劃,這就是鐵木爾(1370~1405年)率領的蒙古軍隊擊敗了巴耶札德的奧斯曼土耳其軍隊,給鼎盛時期的巴耶札德當頭一棒。

鐵木爾出身于蒙古貴族家庭,曾在察合臺汗國任高官,公元1369年,發動政變,自立為汗。公元1380年,他開始從事對外擴張,首先占領呼羅珊,而后滅亡伊兒汗國,吞并伊朗和阿富汗。公元1390年,征服金帳汗國。公元1398年,他征服印度后,揮師西進,進入兩河流域,次年攻陷大馬士革,旋即入侵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地區,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軍隊發生沖突。公元1401年,鐵木爾計劃進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為此,與拜占廷皇帝約翰七世(1425~1448年)和熱納亞人訂立協議,結成同盟共同攻打巴耶札德。

公元1402年7月2日日,兩軍在安卡拉戰役中苦戰一天,巴耶札德戰敗,與其子一起被俘。驕橫成性、不可一世的巴耶札德不肯認輸,對鐵木爾罵不絕口,遭致殺身之禍。樹倒猢猻散,消息傳來,被土耳其軍隊征服的各個國家紛紛起義,脫離巴耶札德的統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迅即瓦解,拜占廷因此得到解救。

但是,這個事件只能救拜占廷一時而不能救其永遠,拜占廷的滅亡也成歷史必然,它只是推遲了拜占廷的滅亡日期。50年后,拜占廷的末日終于來到了。

穆罕默德圍攻君士坦丁堡

安卡拉戰役之后,奧斯曼土耳其人陷入長期內戰,巴耶札德的后人為爭奪蘇丹權力進行殊死地廝殺。拜占廷皇帝乘機與占據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歐洲領土的蘇丹蘇里曼在公元1403年訂立協議,將色雷斯、馬其頓、愛琴沿海、黑海南部諸港口和沿海峽地區重新收回,公元1404年又迫使蘇里曼稱臣納貢。此后,他以輪流支持奧斯曼土耳其國內強大一方的辦法為拜占廷爭得了一些權利,并和巴耶札德6個兒子中僅存的穆罕默德(1413~1421年在位)保持了持久的友好關系。值得注意的是,曼努爾二世不是通過推行清理政治時弊、大力發展經濟、加強軍隊建設、扶植商業貿易、整頓金融財政等一系列國內措施恢復拜占廷國家的實力,而是以支持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內部斗爭的方式著重恢復拜占廷原有的領土。因為,他在國內推行的任何一點改革都無一例外的遭到大官僚和大貴族的反對,他試行的任何新政措施都因中央和地方保守勢力的反對破壞而中止。這充分說明拜占廷社會內部矛盾已經發展到無法調和的程度,國家的衰落已經無法挽回,即使歷史給它提供了重新奮起自救的機遇,它也只能眼看著機會從身邊溜掉,“守株待兔”般地等待最后的末日。

公元1421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年在位)繼承了蘇丹權力,他決心全面恢復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重新奪回過去20年喪失的土地,并要重新征服宣布獨立的各國君主,其最終目的將是徹底征服拜占廷,奪取君士坦丁堡。他首先起用了一批最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將領,為他出謀劃策,東征西討,而后,利用基督教各國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巧施外交手段,逐步恢復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元氣。

公元1422年6月,穆拉德二世發動了對君士坦丁堡的進攻,他選擇了三十多年前約翰五世迫于巴耶札德蘇丹壓力而未能加固的那段城防薄弱點強行攻城,動用了各種攻城機械,竭盡全力,連續作戰兩個月有余,但是,沒能前進一步。君士坦丁堡畢竟是千年古城,歷代君主對它的修筑使之極為堅固,如果沒有內應,僅以強攻占領它絕非易事。穆拉德二世是個善于總結過失經驗的人,他從攻城失敗中認識到,要徹底征服拜占廷時機尚未成熟,還需要作大量的準備。于是,他像巴耶札德蘇丹那樣,將君士坦丁堡放在一旁,集中精力在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地區征服反叛的臣屬國和埃米爾國家,清除鐵木爾征服后留下的汗國屬地。公元1451年,攻打拜占廷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但穆拉德二世因病去世,他的兒子穆罕默德二世子承父業,力圖征服拜占廷。

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即位時雖然年僅19歲,但是,由于多年來跟著父親征戰南北,已經是具有多年統治經驗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早在他12歲以前,就按照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傳統擔任小亞細亞西部地區的省級地方官,12歲以后做過將近兩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他受過良好的宮廷教育,知識淵博,智慧超群,精通波斯、希臘、拉丁和阿拉伯等多種語言。早年從政的經歷使他對政治和外交駕馭自如,而他對軍事與戰爭更有深刻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穆罕默德即位后的首要任務就是征服拜占廷、奪取君士坦丁堡,完成巴耶札德、穆薩、穆拉德二世等歷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未竟之業。

外交上,穆罕默德首先孤立拜占廷,與所有有可能援助君士坦丁堡的勢力進行談判。1451年,與威尼斯訂立協議,以不介入威尼斯和熱那亞戰爭為代價換取了威尼斯人的中立;同時,又與匈牙利國王訂立和平條約,以不在多瑙河上建立新要塞的承諾換取了匈牙利人的中立。

在軍事上,他在其父親的基礎上又進行了3項準備:

第一,組建了莫利亞軍團和阿爾巴尼亞軍團,前者用于在希臘方向上作戰略牽制,后者用于阻止馬其頓西部援軍。

第二,組織大規模軍火生產,特別是用于攻城作戰的軍事機械。他專門高薪聘請匈牙利火炮制作工匠烏爾班指導生產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巨型火炮,其口徑達99厘米,可發射1200磅(相當于544公斤)重的石彈,是攻城最強有力的武器。

第三,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窄處建立魯米利·希薩爾城堡和炮臺,配置強大的火炮,它與海峽對面的阿納多利·希薩爾城堡隔水相望,能有效地封鎖并控制海峽。

面對穆罕默德二世有條不紊的備戰,守城的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1449~1453年)沒有坐以待斃,他也在作最后的外交努力。他一方面向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和教廷派出使節,哀求基督教兄弟們看在上帝的份上立即出兵,解救君士坦丁堡;另一方面與莫利亞地區的希臘專制君主、他的兄弟聯系,希望他們停止內戰,增援危急中的首都。但是,雪中送炭難這一生活法則在國家政治之間也發揮得淋漓盡致。所有的歐洲國家君主除了表示同情和開具出兵援助的空頭支票以外,沒有及時作出任何具有實際意義的行動,既使個別君主派出的小股部隊對抵抗即將到來的攻擊也只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莫利亞的皇室成員內爭正酣,彼此誓同水火,對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呼吁根本不予理睬。至于特拉比仲德的希臘人,連類似西歐君主的同情表示都沒有,也許他們正幸災樂禍地等待帕列奧列格王朝的滅亡,因為這個王朝一直是他們爭奪拜占廷最高權力的障礙。這樣,君士坦丁十一世處于既無內助又無外援的可悲境地。他可以用來抵抗土其人的防御力量只有不足五千人,另外還有兩三千外國自愿軍,其中熱那亞貴族喬萬尼·貴斯亭尼安尼率領的700人戰斗隊最有戰斗力。在海上,皇帝僅有26艘船,一字排開,防守在黃金角灣入口處的鐵鏈之后。這種情形正如一位當時的作家所寫的那樣:“這個民族衰弱之極,似乎一陣微風也能將它刮倒,它就要被敵人吞沒了。”

在雙方的勢力特殊的局勢下,戰爭如弦上的箭,不得不發。

頑強慘烈的君士坦丁堡保衛戰

盡管奧斯曼帝國擁有兵力與武器、海上與陸上的絕對軍事優勢,但君士坦丁堡的頑強抵抗卻遠遠超出穆罕默德二世的預料。行將衰亡的拜占廷帝國在其向敵人拼死的、精彩的最后一擊中,充分進發出千年輝煌文明的力量。然而,業已腐朽的古國畢竟大勢已去。

公元1453年4月6日是穆斯林的安息日,穆罕默德二世的繼承人穆罕默德解開了大咆,一場醞釀已久的戰斗開始打響了。

攻城戰正式開始,奧斯曼王朝的50多門炮一起開火,一時間爆炸聲震耳欲聾,爆炸的氣浪遮住人的眼睛。圍困在城中的人們,修女和貴族,燒飯丫頭和教士,街頭頑童和朝臣,大家一起修補斷垣殘壁的每一個新缺口。他們從4月底一直戰斗到5月的第三個周,為自己的信仰而戰,為自己的世界而戰,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戰。饑餓、疲憊、疾病,他們知道無論再做什么也拯救不了他們自己了。

君士坦丁沒有理睬朝臣們的懇求,他們動員他逃離首都。逃跑仍然是可能的,如果能逃到一個安全地帶,比如說伯羅奔尼撒的某個地方,有一天他還有可能從土耳其人手中收復陷落的帝國。但是君士坦丁不存任何幻想,拒絕離開。首都的命運,帝國的命運,就是他自己的命運。當穆罕默德的信使向他提出投降條件,以保住城市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時,皇帝君士坦丁搖了搖頭,把信使打發走了。拜占廷皇帝最后的搏殺十分悲壯,值得我們稍作詳細敘述:

在5月28日凌晨時分,空氣中似乎傳來一種預感。土耳其軍隊在陸地城墻外的營帳內休息,他們在積聚力量做最后的攻擊。雙方的每一個人都清楚總攻會在黎明到來前趁著天黑展開。城內管理者們在分發武器,教士們拿著圣像圍著城墻來回轉圈。聲勢浩大的游行隊伍擠滿大街,他們高唱;“上帝保佑我們。”皇帝最后一次對他的人民講話,他說:“敵人靠槍炮、騎兵、步兵的支持,數量上占絕對優勢。我們依靠的是上帝和救世主,還有我們的雙手和上帝賦予我們的力量。”

君士坦丁來到位于布萊舍耐的宮殿,在那里,陸地城墻與黃金角灣相接。君士坦丁對大伙為他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謝。君臣之禮徹底崩裂了,大家都不避諱這一事實。君士坦丁說,國難當頭,心緒煩亂,若有任何冒犯和不禮貌,還請大家原諒。然后他向大家一一告別,走向城墻,與他的人民共同面對土耳其人的進攻。

果不其然,5月29日,土耳其軍隊又組織了一次新的攻城戰,但這一次與前幾次不同,他們在大隊士兵之前由一位士兵帶領著一批扛著許多蜜蜂箱的養蜂人。

土耳其部隊很快到達了君士坦丁堡城下,這些養蜂人立即把蜂箱扔上城頭。霎時間,成千上萬只蜜蜂從摔開的蜂箱中鋪天蓋地飛出來,遇人便蜇,把守城的軍民蜇得睜不開眼,一個個哇哇直叫,亂成一團,頃刻間便失去了守城的能力。土耳其軍隊一鼓作氣發起猛攻,兩個小時后就完全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就這樣,在城被圍困50天之后,曾打退科斯洛埃斯和多位哈里發的進攻的君士坦丁堡,終于不可挽回地被穆罕默德的武力征服了。至此,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拜占廷帝國壽終正寢了。

失落的文明

每當一座大城市陷落和遭到洗劫的時候,歷史學家注定只能重復一些人云亦云的大災難的情景。同樣的情緒必然產生同樣的結果,而當這類情緒不加控制地任其發展時,那文明人與野蠻人之間便沒有什么差別了。在一片含糊的偏執和憎恨的喊叫聲中,那些土耳其人并沒有受到對基督教徒濫加殺害的指責,但根據他們的古老的格言,戰敗者都不能保全性命;而戰勝者的合法報酬則來之于他們的男女俘虜的勞役、賣出的價款和贖金。君士坦丁堡的財富全被蘇丹賞給了他的獲勝的軍隊,一個小時的搶劫比幾年的辛苦勞動所得多得多。

在公元1453年5月29日這一天中,只用了幾個小時,這座城市的財富就被用車子運走,贓物被瓜分,抓獲的俘虜被任意凌辱。4千拜占廷人被殺,5萬人被俘。這座城市終于沉寂了下來。

君士坦丁沒有親眼目睹他的帝國最后的滅亡,他在保衛城墻時身亡,躺在尸體堆里。盡管蘇丹命令搜遍全城,一定要找到君士坦丁的尸體,但搜索最終沒有結果。皇帝的最后安息地一直沒人知道。但是他的死證實了一個古老的拜占廷預言,那就是帝國的開國皇帝是君士坦丁,帝國滅亡時在位的也是一位叫君士坦丁的皇帝。

6月18日凱旋的蘇丹返回阿德里安堡,對那些基督教皇帝振來的卑賤的、無用的使臣面含微笑,似乎他們從東部帝國的陷落中,已看到了自己即將滅亡的命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市| 蕲春县| 上虞市| 乐至县| 炉霍县| 许昌市| 丰原市| 株洲市| 西安市| 建昌县| 景德镇市| 静宁县| 浑源县| 封丘县| 陕西省| 抚松县| 苍梧县| 江华| 商都县| 伽师县| 大城县| 关岭| 广灵县| 泾源县| 嘉定区| 清徐县| 改则县| 聂荣县| 双流县| 望奎县| 玛沁县| 吴川市| 镇平县| 合作市| 克什克腾旗| 循化| 茌平县| 和林格尔县| 岐山县| 屯留县| 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