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壬辰戰爭
- 亞洲戰史(世界軍事百科叢書)
- 馮平 王國富 吳志樵主編
- 1695字
- 2021-05-21 15:15:18
壬辰戰爭是朝鮮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衛國戰爭。
日本久已蓄謀侵占朝鮮,以便進而圖取中國,建立太平洋沿岸的大日本帝國。作為第1步,日本封建主打算在朝鮮建立自己的統治,再利用其資源遠征中國。
1592年初,日本最高當政者豐臣秀吉為入侵朝鮮,組建了一支22萬人的軍隊,并建立了擁有數百艘艦船和9000名船員的艦隊。
1592年春,日本征服者分數批向朝鮮沿海進發。
第1批部隊分乘350艘艦船,于1592年5月25日在釜山登陸。數量不多的釜山守軍和居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因眾寡懸殊,城市終為日本人攻占。第1批部隊沒遇到較大的有組織的抵抗,便沿著全寧山口方向迅速向北推進。在南部沿海登陸的第2批部隊經慶州、熊川和新寧數城向北推進。幾乎與此同時,第3批部隊在洛東江口登陸,占領了清元城,并向春川山口推進。在這幾批部隊登陸之后,日本將主力和其余艦隊全都調往朝鮮。朝鮮封建統治集團,由于朋黨之爭,對侵略者無力組織抵抗。數量不多的政府軍接連失利。日本人擊潰了朝鮮的一支8000人的部隊的抗擊,奪取了全寧山口,在忠州城又擊潰了另一支朝鮮部隊,迅速逼近漢城。朝鮮宮廷驚慌失措,于1592年6月10日棄城出逃。
7月初,日本人兵不刃血侵入漢城。南部3個道的一支5萬人的朝鮮部隊試圖將日軍逐出京城,但未能成功。日軍占領漢城以后,繼續向西北和東北進攻,在臨津江一帶遇到朝鮮軍隊的堅固防御而受阻。日軍使出軍事計謀,佯裝撤退,將朝鮮軍誘出工事,接著進行反沖擊將其擊敗。日軍占領了開城和平壤,但由于朝鮮人民奮起反抗,暫時停止了進一步的推進。
朝鮮人民在非占領區普遍組織了人民義勇軍——“義兵”,開展了游擊戰爭,如:突襲敵人的要塞和兵營,特別是在夜間,隱蔽潛入敵宿營地進行騷擾;進行防御戰斗;燒毀糧秣倉庫和破壞敵人的交通線。
在圍攻要塞和城市時,朝鮮人組織了特別突擊隊,并使用了“飛擊震天雷”,以殺傷敵有生力量。為援助被日軍圍困在要塞里的守衛部隊,朝鮮人經常對敵人的后方進行出其不意的引誘性突擊。在這次戰爭中,日本人首次用火槍裝備自己的步兵,數量上也占優勢,這些都多少幫了日本人一點忙。
李舜臣統率的朝鮮水軍的行動卓有成效,曾多次重創敵艦隊,粉碎了日本陸海合擊的計劃。
日本入侵前,朝鮮水軍共有4支獨立艦隊,其中有2支在戰爭剛一開始就損失了。只有李舜臣統轄的有85艘戰艦的艦隊,在陸軍的支援下抗擊日本艦隊。6月初,這支艦隊從自己的基地麗水出發,發現約50艘日本艦船泊在巨濟島東岸,便進行攻擊,擊沉其中的26艘。朝鮮艦隊途經合浦港時,擊沉日本大型戰艦5艘,攻擊赤珍浦港時又擊毀11艘。日軍有生力量遭到重大損失。在這些戰斗中,李舜臣的艦只無一損失。
1592年7月9日,在李玉金的第4艦隊的協同下,李舜臣在南海島以北的泅川灣,擊毀日本大型戰艦12艘。在這次交戰中,朝鮮人首次使用了復蓋鐵板的戰艦——“龜船”,此種戰船不易被敵炮火擊傷,且配有強大火力,又具有高度機動性。
此后不久,李舜臣統率了整個朝鮮水軍,對日本艦隊進行了多次連續突擊。1592年11月,李舜臣在釜山地區又取得了輝煌勝利。這次發現釜山地區聚集了日本的主力后,李舜臣命令自己的艦船開向那里,龜船航行在第一線。
當朝鮮水軍駛近時,日海軍將領決定用6個岸炮陣地的火力擊退朝鮮戰艦的攻擊,遂將全體船員撤到岸上。但龜船不易被擊傷。朝鮮人在1天之內將日本人遺棄的100艘空船焚燒殆盡。
當戰斗發展到陸上時,朝鮮人發覺日本人擁有騎兵優勢,便退到船上返回了基地。朝鮮的游擊隊、政府軍和水軍通過共同努力將敵人逐出了漢城,迫敵向南方撤退。
1593年4月底獲得整個北朝鮮解放。日本人被迫進行和談,企圖贏得時間為新的入侵做準備。1597年初,日本重新開始進攻,但未得手。
這時,中國政府認識到日本的危險性,遂派出了14萬軍隊入朝援助朝鮮軍隊和人民義勇軍作戰。
此時,朝鮮水軍也得到了加強。日軍撤向釜山,后被封鎖在朝鮮南部一些港口。
1598年10月18日,李舜臣統率的水軍在露梁津灣截住了500多艘企圖從朝鮮運走殘余部隊的日本軍艦,擊毀近200艘。在此次交戰中,日本損失1萬余人。
歷時7年的朝鮮人民衛國戰爭以徹底趕走了日本侵略者而結束。這次戰爭對朝鮮的發展影響很大。在戰爭過程中,朝鮮陸軍和水軍的軍事學術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