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外國早期的海戰武器
- 海戰武器(世界軍事百科叢書)
- 馮平 王國富 吳志樵主編
- 7703字
- 2021-05-21 15:15:31
地中海上的古代主力戰船
據歷史記載,2300多年前的地中海沿岸各國,由于貿易紛爭經常發生海戰。它們普遍使用一種長形的、外形裝飾華麗典雅的長槳帆船,由幾十名槳手劃動。在船頭裝有尖利的金屬撞角,這是海戰的主要武器,可用于對敵人船只的沖撞。早期的這種木制戰船只有單層槳座,為了增加速度和機動性,埃及、腓尼基和希臘的海軍制造出2層槳座戰船和3層槳座戰船。作戰時,每1把槳由1人劃動,同時船上有人吹笛或擊鼓,統一指揮幾十、甚至上百名裝手的操裝動作。戰船行進主要靠槳手們劃動,同時也依靠風帆作輔助動力,能使船以很快的速度前進。靠一側槳手倒劃水,可使船環形急轉。機動性比現在人們的想象要好得多。
公元前480年,希臘與波斯帝國在愛琴海上的薩拉米斯島附近進行了一場海上大戰,波斯、希臘雙方都使用這種靠人力劃槳的3層槳座戰船。當波斯大軍的戰船駛進雅典附近的狹灣時,風把波斯海軍的后續戰船吹進海灣,800艘戰船擠作一堆,這時,一支小型的希臘海軍艦隊,趁機用3層槳戰船的撞角對波斯戰船橫沖直撞,一艘一艘地將之撞沉。希臘戰艦左沖右突,使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波斯艦隊遭到修敗。此次海戰,希臘艦隊損失40艘戰船,而波斯艦隊則損失近200戰船,其余船只被迫退回出發地。這次海戰徹底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波斯帝國最終喪失了海上優勢,而希臘確立了其對海洋的控制權。
但這種3層獎座戰船舷高24米,吃水只有0.9米,穩定性較差,所以不適于遠洋航海。另外,船上缺乏就寢和貯存空間,基本沒有續航能力。夜間或氣候不良時,人們習慣將它拖到岸邊。
槳帆并用戰船
16世紀初,以槳為動力的槳帆并用戰船仍在稱霸地中海時,大西洋沿岸的國家開始用風帆作為戰船的主要動力。風帆取代了人力劃槳,使戰船成為遠洋探險、貿易和海上搶劫的性能優異的工具。1520年,英國國王亨利七世建造了世界上第1艘4桅風帆戰船“偉大的亨利”號,該船配有80門火炮,分別布置在船首、船尾和兩層火炮甲板上。該船有4根桅桿,滿載排水量達1500噸,是16世紀最大的戰船之一。當時的另一個海上強國西班牙,也步英國的后塵,建造了一種西班牙式的大桅帆戰船。該船技約30米,寬9米,船身狹長,船首仍保留了一個金屬尖角,用于撞擊敵船,船上也安裝了許多火炮,可在遠距離對敵人發動攻擊。
1588年,英國與西班牙因爭奪海上霸權而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西班牙組織了一支龐大的“無敵艦隊”,有大小戰略130余艘,整個艦隊共有3萬名兵士,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所用的戰船,仍沿用射程較近的大炮和靠土兵跳船格斗作戰的古老戰術。戰爭開始前,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海軍統帥和海軍事務高參約翰·霍金斯就發現,過去那種跳船格斗的戰術,已經不如遠程大炮適于海戰,他花了10年時間把皇家軍艦改裝為快速艦隊,配備遠程重炮,可發射4000~8000克重的圓形銅炮彈,命中率高,有些射程超過2000米。交戰一開始,西班牙艦隊擺開新月型陣式,試圖在英國艦隊對其中央戰船進攻時,用兩翼戰船包抄夾擊的戰術,將英國艦隊擊潰。但經驗豐富的英國海軍統帥霍華德和德雷克,指揮英國艦隊分成兩列,分別攻擊西班牙艦隊的兩個側翼。面對著開向英吉利海峽的西班牙艦隊,把握住戰斗距離,而攻擊主要是用人炮遠距離轟擊。在激烈的戰斗中,大批西班牙戰船連同那些無用武之地的士兵被英國戰船的炮火擊中,很快沉入大海。
這次海戰,西班牙“無敵艦隊”損失慘重,130艘戰船只剩下65艘,西班牙人的海上霸主地位被英國人取代。這也是一次單憑艦炮攻擊取勝的海戰,它改變了2000多年的海戰方式。
英國風帆戰列艦“勝利”號
1804年底,西班牙與法國聯合對英國宣戰。1805年,英國與法國之間的特拉法爾加海戰爆發了,英國的杰出海軍將領霍雷肖·納爾遜,率領英國艦隊一舉擊敗了法國、西班牙聯臺艦隊。因此,納爾遜被英國視為偉大的民族英雄。
特拉法爾加海戰時,以軍艦當炮臺的觀念已經把木制戰船發展到了頂峰。在一艘巨型軍艦上,5層甲板上分別排列著上100門大炮,遠遠望去,戰船儼然是一座火炮構筑的城池,具有威猛異常的火力。但是,這種船需炮手和帆纜手不下900人。為了防止致命的變形,船體必須裝置厚重結實的縱肋骨,肋骨之間必須增加鐵肘材和交叉牽條。納爾遜的旗艦“勝利”號就是這樣的戰列艦。該艦于1759年開始建造,1765年下水,全長689米,寬155米,排水量3500噸,整個艦的建造共用了2500根橡樹。“勝利”號上有3層火炮甲板,共裝備了102門鐵鑄加農炮,另外還有2門巨型短炮,可發射30千克的炮彈。“勝利”號戰列艦服役后一直是英國地中海艦隊的旗艦。納爾遜就是在這艘戰列艦上指揮英國艦隊最后打敗了法國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
特拉法爾加海戰是木制戰船最后一次大規模的海戰。人們看到,除了在船上安裝許多性能優良、火力巨大的大炮外,木制的戰船已經不能適應未來海戰的需要了。
17世紀的英國戰列艦
火炮在戰船上的應用,雖然使戰船的威力大增,但在17世紀以前,由于無法解決火炮的后坐力問題,致使當時艦炮的裝彈和射擊十分笨拙。到17世紀初,在艦炮的射擊技術上解決了火炮的后坐問題,裝填炮彈變得簡單了。這使艦炮的火力大大提高。17世紀英國與荷蘭進行了3次大規模海戰,在海戰中善于總結經驗的英國海軍將領羅伯特·布萊克,首次提出和確立了艦隊縱列的海戰隊形,并據此第1次提出了艦隊作戰隊形的戰術原則。英國海軍首次制定了《航行中艦隊良好隊形教范》和《戰斗中艦隊良好隊形教范》,以及《艦隊隊列條令》和《艦隊戰斗條令》。根據條令規定,作戰時所有戰艦以一定間隔排成1個縱隊,戰斗時每一艘戰艦用舷側炮向敵射擊,其余各艦裝填彈藥。1艘艦射擊完畢后,第2艘艦接著進行射擊,依次進行下去。這種戰術改變了以往海戰無戰斗隊形的混戰局面。與此同時,采用縱列隊形進行作戰的主力戰艦開始被稱為“戰列艦”,因為,只有這些較大的戰艦,才有能力堅持在戰斗隊列上。當時的英國戰船按艦炮的數量分成了6個等級,1級艦90門炮以上,2級艦80~90門炮,3級艦50~80門炮,4級艦38~50門炮,5級艦18~38門炮,6級艦18門炮以下。前3級艦被稱為戰列艦,第4級艦是快速艦或巡航艦,即是巡洋艦的前身。
鐵殼裝甲蒸汽動力鐵甲艦
1859年,英國海軍開始建造鐵甲蒸汽動力戰艦“勇士”號,1860年建成下水。最高航速可達14.5萬節,如果機帆并用,可以使戰船航行的速度達到17節,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戰艦。
“勇士”號戰艦上總共安裝了各式火炮40門,其中有當時最先進的后裝線膛炮和前裝滑膛炮,能分別發射49.5千克炮彈和30.6千克炮彈。
由于建造匆忙,還存在許多技術上的不足,因此未能在英國海軍的序列里占據主力的位置,很快便受到冷落。
1987年6月,英國對這艘100年前的老艦重新進行了整修,并在英國的樸茨茅斯作為一艘游覽船向游人開放,向人們展示早期鐵甲艦的雄姿。
蒸汽機作動力的鐵甲戰船
1765年,英國的詹姆斯·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為艦船采用蒸汽動力創造了條件。19世紀初,軍艦開始采用蒸汽機,這標志著艦船動力的第一次重大革命。1807年,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設計并建成了第1艘明輪蒸汽艦“克萊蒙特”號,它使用木頭和煤作燃料,時速可達3000米。1815年,富爾頓為美國建造了第1艘蒸汽動力戰艦“德莫洛戈斯”號,1819年,美國的蒸汽船“薩凡納”號首次橫渡了大西洋。1820年,第1艘鐵殼蒸汽船建成。
1829年,奧地利人約瑟夫·萊塞爾發明了可用于船舶的螺旋槳,隨后,瑞典工程師約翰·埃里克森又對其進行改進,使之能與蒸汽機相近,這就使蒸汽機可以安裝在艦船的吃水線以下的艙室里。螺旋槳發明并裝艦使用后,把航速從幾節提高到十幾節,使軍艦第一次具備高速和良好的機動能力,可不受風向、風速、潮流的影響而進行遠洋作戰。
1849年,法國建造了第1艘螺旋槳推進器的戰列艦“拿破侖”號,該船的蒸汽發動機有440千瓦,船上裝備了100門火炮。由于此時的火炮炮膛已經應用了來復線,炮彈也改為殺傷力更大的爆破彈,艦船的戰斗力大大提高,炮彈的發射距離已經達到了7650米人左右,設計精度也大為提高,這也迫使戰艦的設計更多地要考慮采用裝甲來保護自己,這就加速了鋼鐵戰艦的出現和發展。19世紀的蒸汽動力鐵甲艦
1861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南軍海軍部長為了迅速裝備自己的海軍,于1862年3月將北軍丟棄的一艘木質螺旋槳蒸汽驅逐艦“麥利瑪克”號打撈起來,以英國的“勇士”號裝甲艦為樣板,進行了大規模改裝,使之成為一艘裝甲艦,并重新命名為“弗吉尼亞”號。南軍的這艘包鐵甲戰艦,排水量達3500噸,乘員320人,首任艦長是富蘭克林·布坎南上校。南軍建成了自己的鐵甲艦。
1862年3月8日,南北兩軍的戰艦在漢普頓錨地附近海域遭遇,并展開激戰。“弗吉尼亞”號企圖突破北軍軍艦的封鎖線,用新裝大炮的開花彈擊沉了2艘北軍的木質帆艦“坎帕蘭”號和“國會”號。北軍用大炮轟擊該船,但并不能擊穿船體包著的鐵甲,第2天,“弗吉尼亞”號展開歷時4小時的炮戰,雖雙方都沒能用大炮擊穿對方戰船上的鐵甲,但擊中后爆炸的開花彈卻使北軍戰船上的土兵受到巨大威脅。另一方面,北軍戰船上裝的可以旋轉的炮塔使大炮在船體的任何角度都能實施炮擊。
早期的戰列艦
早期的戰列艦也稱鐵甲艦、裝甲艦等。在航空母艦出現以前,戰列艦成為主宰海洋的巨型戰船達數百年之久。
17世紀至19世紀中期,是風帆戰列艦主宰海戰的階段。戰船為木質船體,最大為3桅帆船,通常設2~3層甲板,帶有輪子的火炮置于甲板之上,通過舷側門進行射擊。17世紀,戰列艦最大為1750噸,裝有80~100門火炮,艦員600~700人。18世紀,排水量增至2000噸以上設3層甲板,裝120~140門火炮。火炮多為固定炮塔的滑膛炮,需從炮口裝填實心炮彈。19世紀中期,戰列艦排水量已達4000~5000噸,裝有120~130門從炮尾裝填爆炸彈的火炮。由于炮塔不能旋轉,所以作戰時必須將戰列艦一字排開,用舷側艦炮進行射擊。
英國1860年建成世界上第1艘鐵殼裝甲艦“勇士”號;1873年建成世界上第1艘完全去除風帆、采用蒸汽動力的“蹂躪”號鐵殼裝甲艦;1892年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鋼質裝甲艦。至此,戰列艦的發展趨于成熟,各國開始向大噸位、猛火力、重裝甲、高航速方向發展。
有史以來,戰列艦噸位最大的是日本的“大和”號和“武藏”號,達6.9萬噸,航速達27節,續航力為7200海里。裝有9門主炮,口徑460毫米,射程45千米。此外,還裝有12~20門中口徑副炮和100門左右小口徑副炮;戰列艦在水線以上的船舷、甲板、炮塔、指揮塔等部位都裝有裝甲防護。一般為150~400主毫米厚,個別部位達400~500毫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戰列艦曾作為海軍之魂稱雄于世長達200多年,主宰著世界海洋。1941年12月8比英國當時最新型的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戰列巡洋艦“反擊”號,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駛離新加坡,阻止日軍在馬來西亞半島北岸登陸。12月10日,英國這兩艘軍艦被日本海軍岸基轟炸機發現。盡管英國軍艦向飛機猛烈開炮掃射,也抵擋不住日本飛機的狂轟猛炸,很快被擊沉了。事實證明,用戰列艦和巡洋艦奪取制海權的時代已經過去。二戰后,由于核動力、艦載機、導彈及電子裝備的大量裝備使用,使戰列艦的優勢所剩無幾,很快處于從屬地位,并被航空母艦取代。
無畏級巨型戰列艦時代
1906年2月10日,英國建造的“無畏”號戰列艦開始下水服役。該艦是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20世紀現代化戰列艦。它的排水量為1.79萬噸,航速21節。武器裝備為305毫米炮10門,分別配置在5座炮塔內,其中3座在首尾線上,2座在兩舷;76毫米炮24門,用來抗擊雷擊艦的攻擊。它的兩舷、炮塔和指揮室的裝甲厚達279毫米,還有5具457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該艦首次采用了蒸汽輪機作主機,4臺螺旋槳推進器,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和最龐大的戰列艦,而且是第一艘全部裝備大口徑火炮的軍艦。
“無畏”號戰列艦與當時其他戰列艦的主要區別是:主炮的數量和口徑大大增加了,而且沒有中口徑火炮。這種威力強大的戰列艦很快成為各國制造戰列艦的榜樣。德國獲悉英國第一艘無畏級戰列艦下水后,于1906年修改了海軍法案,對原計劃建造的大型軍艦一律改造成與無畏級相似的戰列艦。1908年,英國制造出無畏級戰州艦8艘,德國建造7艘。繼之而起的戰州艦航速已達23~266節,排水量達3萬噸以下,主炮口徑達380毫米,從而導致了“大艦巨炮”主義的出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巡洋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滿載排水量3000~4000噸級的巡洋艦,動力裝置以燃油蒸汽輪機為主,航速由25節增至30節,艦炮多為127~152毫米口徑,最大達190毫米。
戰爭期間用快速商船改裝了一批輔助巡洋艦,裝備一定數量的艦炮、魚雷和水雷等,以彌補巡洋艦數量的不足。
戰后各國建造的大型商船還預留炮座,以備緊急改裝成巡洋艦。這時期,各國的巡洋艦有幾種,一種是重巡洋艦,其垂直裝甲厚約76~203毫米,水平裝甲厚約51~127毫米,排水量1~2萬噸,航速32~34節續航力達1.2萬萬海里,能與戰列艦、航空母艦在遠洋協同作戰。它裝有8~9門主炮,口徑在203毫米以上分裝在3~4座炮塔中,射程37千米左右,主要用以消滅敵巡洋艦和攻擊岸上目標。
此外還裝有10~16門副炮,口徑在130毫米以下,多為高平兩用數十門自動炮,用于抗擊小型艦艇和飛機的來襲。有的還裝有3~4架水上飛機,用以校正艦炮射擊和進行偵察。另一種是輕巡洋艦,排水量5000~10000噸左右,航速35節,續航力10000海里,裝甲厚約51~127毫米。輕巡洋艦主炮口徑在152毫米以下,裝有6~12門主炮,其作用是攻擊輕型艦艇和陸是目標。有的裝127~133毫米艦炮,用于對空防御和攻擊小艇。有的主炮口徑88~127毫米,副炮8~12門,另配幾十門小口徑炮。
此外,還配有魚雷、水雷和深水炸彈等,一般裝2座3~5聯裝魚雷發射管,攜水雷80~100枚,還可攜2~4架水上飛機用于偵察。
早期專門對付魚雷艇的驅逐艦
19世紀60年代前,人們發明了一種用水雷作為攻擊武器的水雷艇。這種艇將水雷拖曳于艇后,以觸及敵艦使之重創或沉沒。1868年,世界上第一枚魚雷問世之后,便很快裝艇使用。到1890年,世界主要海軍國家已建成800余艘魚雷艇,對大型軍艦形成很大威脅。1893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批“哈沃克”號和“大黃蜂”號遠洋魚雷艇,排水量240噸,航速27節,足當時最快的戰艇,裝有3座魚雷發射管和4門艦炮。這種專門對付魚雷艇的戰艦當時被稱作魚雷艇驅逐艦,此為驅逐艦的始祖。
早期的驅逐艦以蒸汽機為動力,機動能力很差,1899年被蒸汽輪機取代,航速提高到30節,排水量增至1000多噸,已具備了隨艦隊遠洋作戰的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已成為艦隊的重要作戰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驅逐艦排水量增至2000噸左右,到大戰結束時,已達3500噸左右。航速也相應增至35~40節,成為最快的戰斗艦艇。驅逐艦的武器配備也逐漸增強,魚雷發射管由單管發展為雙聯裝、甚至五聯裝,艦炮由1~2門75毫米炮增至3~6門130毫米炮,作戰威力有很大提高。各參戰國投入二戰的驅逐艦總數達1800艘之多,使驅逐艦成為參戰機會最多的水面戰船。
航空母艦的出現
1913年英國皇家海軍改裝輕巡洋艦“競技神”號為水上飛機母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多艘艦只改裝成同類母艦。水上飛機利用浮筒下可脫落的輪子起飛,降落時則落在艦旁海面,再吊回艦上。
1915年8月12日,蕭特184型水上飛機自英國航空母艦“彭米克利”號上起飛,在土耳其馬爾馬拉海擊沉一艘土耳其補給艦,成為第1架用魚雷擊沉戰艦的飛機。
1917年,一戰后期,英國海軍將一艘巡洋艦的前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以甲板中部建筑為界,鋪上木制跑道供飛機起飛用。
1917年8月2日,英國皇家海軍航空隊鄧寧中校駕駛飛機降落在“暴怒”號上,成為降落在航行中艦只上的第一人。
1918年,拆去后炮塔,加建降落甲板,但中部的艦樓、桅桿和煙囪仍然把飛行甲板分隔為兩段,使飛機升降相當危險和不便。這艘改裝后的巡洋艦叫“暴怒”號飛機搭載艦,它能裝載20架飛機,是最早出現的用舊軍艦改裝成的航空母艦。同年7月,從這艘艦上起飛的飛機,轟炸了德國的一個空軍基地。
1918年,英國又把一艘正在建造的客輪“康蒂羅索”號改裝成“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它具有全通式飛行甲板,飛行跑道更長了,起飛和降落極為方便。有一層機庫甲板及幾部液壓升降機,可載機20架。
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
1954年1月,世界第1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建成下水。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水下排水量4040噸。長974米、寬84米、吃水67米。主機采用壓水堆和蒸汽機組成,總功率15萬馬力。最高時速為30節,潛航速度超過20節,并能一直保持這一速度航行。
1955年5月,“鸚鵡螺”號在試航中走完從康涅狄格州新倫敦到波多黎各圣胡安之間的航程,只用了84小時,全部在水下行進,打破了歷史上所有潛艇的速度、續航力和航程的紀錄。1957年,它成為第一艘在北極冰下航行的船。
第2年,它載著116名船員,從珍珠港出發,然后向北行駛穿過白令海峽。8月1日,潛艇在阿拉斯加的巴羅岬潛入水下,一直向北駛去。潛艇一直在冰層下面航行,中途只有一次升上潛望鏡檢查方位。
1958年8月3日上午1時45分,潛艇在大塊浮冰下穿過了北極。8月5日,潛艇駛入格陵蘭海才浮出水面。8月7日抵達冰島,結束航行。此次航行在冰下穿越了3704千米,打破了潛艇航行史上的所有記錄,且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原子彈和核動力潛艇
20世紀30年代末,美國人開始研制原子彈前,美國海軍研究所的羅斯·根恩博士就曾提出第一個建造核潛艇的建議。
1946年,同一研究所的菲利普·艾貝爾森博士提出研制動力裝置計劃。隨后,研制工作在海曼·里科弗上校領導下正式開始。核潛艇的心臟是受控制的核分裂,須有一具核反應堆。設計制造能在潛艇內工作的反應堆,是一項最具有創造性和涉及范圍極廣的研究工作。艾森豪威爾總統的科學顧問喬治·基斯塔科夫斯基博士形容這種劃時代的潛艇是“美國工業技術中一個令人驚異的小天地”。核動力獲取的原理大致是:反應堆里受控分裂所產生的熱傳到密封導管內的水中,由于水處于高壓下,它能升到高溫而不沸騰。泵把超高熱的水抽進蒸汽發生器,在那兒熱力傳到第二套水處理系統;在這一系統中的水受到的壓力低,便沸騰起來。沸水所產生的蒸汽供應機艙帶動渦輪。轉動的渦輪又帶動螺旋槳和開動供應潛艇所需電力的發電機。蒸汽已通過渦輪,溫度便降低還原為水,又回到蒸汽發生器第二套系統中。潛艇使在這種完全不需要空氣來助燃的動力推動下長時間地在水下運行了。
此外,由于這種持久的動力會帶來人所需要的許多東西,于是核潛艇的制造成為可能。
美國人最早研制彈道導彈核潛艇
僅有核動力和常規武器的潛艇,并沒有增大潛艇的威懾力,潛艇也不具備戰略價值。
于是,1957年美國首先開始研制第一代裝有遠程導彈的核潛艇。
研制工作歷時5年,由美海軍特種計劃處和威廉·小羅伯恩海軍少將負責。研究費用35億美元。5年后試制成可從水下潛艇發射的北極星A-1型導彈。它是世界上第一枚遠程固體燃料導彈,重約15噸,形狀像個香檳瓶。它裝上核彈頭能飛2253千米。發射時利用壓縮空氣將它從發射管中推出。離開水面時,它的兩節火箭發動機點火,使它升入預定彈道,以每小時1931千米的高速掠過同溫層,然后火箭脫開,導彈射向目標。
1958年9月底有5枚導彈發射失敗。
1959年4月,第6枚掠空而過,直中目標。
與此同時,第一艘設計用以攜載導彈的潛艇“喬治·華盛頓”號,1959年6月9日在康涅狄格州的泰晤士河下水。美國人立刻把這種威力巨大的北極星A-1型導彈裝上去。1960年7月20日12點39分,這艘潛艇在水下成功地發射了一枚北極星導彈。
從此,美國開始有了在海洋任何地方都可以發射的戰略武器。陸上的導彈發射場容易被敵方偵察出來,但極難在來得及反應的時間內找到這種隱蔽的、隨時行動的潛艇。這種潛艇分布在世界各地,監視著射程以內的所有陸上目標。它們發射的命中率高,裝有核彈頭的導彈幾乎可以摧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