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論俗 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

吃魚吃蝦有講究,“應食當令”。什么時候該吃帶魚,什么時候該吃黃花魚,是有一定之規的。這倆禮拜什么魚要下來了,就必須這倆禮拜吃,因為你這會兒不吃,過些日子它就沒有了……

我也不知道我寫的這些東西各位讀者愛看不愛看,反正我就是這么一寫,您各位這么一樂和,也就是這樣。當然了,在我寫你看的過程當中,也希望各位能提點兒意見,或者直接告訴我您想了解點兒什么。反正我是把這本書當作一個交朋友的平臺,我也不知道您是誰,但是我覺得都是好哥們兒,咱們能通過這本書,聊聊心里話,寫一些未必適合在舞臺上說的話。

前面給大伙兒分享了“吃飯”的學問,聊的是“筷子”,我也不知道大家能記住多少。后來我想了想,光是吃飯事兒就夠多了,但還要補充一個事兒,您也得記住了,用筷子吃飯有一規矩,要“以食就口”,不能“以口就食”,意思就是說,得拿著筷子夾好了菜,再往嘴里送,不能把嘴先張開了,再去夾菜,這個不行,按從前的老說法,顯得下作。

還有,不能直接在鍋里吃飯,飯得盛到碗里吃,要是直接就著鍋吃,就會給人一種不怎么富裕的感覺,老年人通常都這么覺得。我在電視劇里經??吹?,人家韓國人吃方便面,一次煮一鍋,一人托一鍋蓋,就吃起來了,一個國家一個活法,這不一樣。

還有一點,吃飯的時候,按照老規矩是不讓說話的,但是現在咱們哥兒幾個坐一塊兒,其實就是借著吃飯聊個天。早先的時候,比如老北京和老天津衛,都講究“吃不言,睡不語”,也有說“食不言,寢不語”的,其實是一回事兒。“吃不言,睡不語”是我在天津從小聽到大的話,尤其是過去的大戶人家,老太爺坐好了,老太太、大太太、二太太、大少爺和二少爺按輩分入座,全家人一塊兒吃飯,特別忌諱瞎搭茬兒。尤其是孩子們,吃飯就是吃飯,叨叨叨叨地說話,家里頭若有老人,尤其是講究點兒的老人,當場就會翻臉。孩子吃飯不懂規矩,老人拿起筷子咣咣就打他兩下,當然打孩子也不是什么好規矩,就是說“吃不言,睡不語”這個道理,到了睡覺的時候,就踏踏實實地睡,別在那兒躺著還叨叨。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想,如果睡覺前聊天,你說你講個笑話吧,一樂,盹兒就過去了,你講一鬼故事吧,越聊越害怕,干脆不敢再睡覺了。所以就是別說話,踏踏實實躺在那兒,睡不著就閉上眼,養養精神。據老中醫所說,閉上眼其實是最好的一種休息,哪怕是白天,你老睜著眼,其實是很傷精神的。睡不著沒事兒,閉上眼養養精神,也是身體的一種極好的休息。人睜開眼時所消耗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只要你一閉上眼,身體的某些部位就可以得到休息,這其中的道理,我說不了太細致,我不是醫生,我也不是科學家,但是我個人感覺,有的時候閉目養神確實管用。話題有點兒扯遠了,還是回歸到“吃不言,睡不語”這個規矩上。

一提到規矩,就又想起來不少,還有吃飯的時候不能夠隨便換座,什么意思呢?你坐在哪里,就一直坐在那兒,不要端著碗,一會兒上這兒來,一會兒上那兒去,這種習慣不好,為什么呢?這也是老人說的規矩,只有在街上討飯的乞丐,才會要了一家又換一家,你吃飯就固定坐在一個位置,老是來回這么倒騰著,是沒品的行為,不允許這個樣子。

還有吃飯的座位,這也挺可樂。我們一般請人吃飯,到了飯店,進了包間,一定有一個上首的正座,也叫主座,這一桌里邊有身份的人、年紀大的人、輩分高的人,或者是在單位管事兒的這么一個主兒,他應該坐在正座上。那么哪個座位屬于主座或正座呢?現在你到飯店去,有的時候服務員會給你安排好,他把那口布都疊好了,這一桌子別的口布都趴著,唯有一塊一柱擎天地立著,這兒就是主座。但是這個也不準確,因為有的房子格局不一樣,這個服務員跟那個飯店經理的審美和知識程度也不一樣,有的時候他覺得那個座應該是正座,其實是不對的。按規矩來說,就是整張桌子上,哪個位置面沖著門、背靠著墻,哪個位置就應該是主座。

有一年我上山東濟南演出,就鬧出了一個笑話。我們演出完之后,當地的師兄弟和幾個關系不錯的哥們兒,就說大家一塊兒去吃個飯吧,我們這兒有一家老飯店挺好,是多少年的老字號了。我這個人平時不愛跟人出去吃飯,因為我吃得很簡單,而且我特別怕吃飯的時候人家費心張羅,還要花好些錢,身后還站著一服務員,我喝一杯就再給我倒一杯,我也不喝酒,出去吃飯我嫌麻煩。但是我跟濟南這哥兒幾個關系挺好,再說人家這么熱情邀請了,我要再不去,就顯得外道了,那就去吧。

一到飯店,感覺還挺好,它是坐落在一個公園里邊的這么一家飯店,古香古色,挺不錯,服務員說給留出包間來了,因為知道德云社說相聲的這幫人來了。我的這些師兄弟就說,快來吧,跟我都挺客氣的,因為我是師哥,得讓我坐到那個主座。我一瞧這主座的位置不對啊,應該是沖著大門的,但它這個主座擺的位置是沖著窗戶的,我就跟服務員說,你們這座位錯了,沖著門的才是主座。我也不知道人家愛聽不愛聽,就跟逞能似的告訴人家。結果服務員說,您不知道,我們是故意這么擺的,我們這么擺的原因是,窗戶外邊的景色好,您坐在這兒,面對窗戶能看到景色,您不信看看窗外面的景致。服務員用手這么一指,我們所有人都往外看去,這一看所有人都傻了。飯店是在一個公園里,窗戶外邊有樹、草地什么的,看著很隱蔽,但就在服務員拿手往外一指的時候,我們看到窗外邊有一老太太,正蹲在那兒方便呢,好家伙,這屋里十多個老爺們兒都傻了。老太太一回頭,正看見窗戶里邊這一大幫人,也弄了一大紅臉,忽地一下子,屋里也樂,屋外也樂了。老太太走了,弄得我們這個臊啊。

飯吃完了,這服務員也沒再跟我們見面,他也覺得不合適。這是說吃飯的座位問題,反正要是往細里說,這吃飯的規矩大了。就像吃餃子,要調料,想要一點兒醋,油鹽醬醋的醋,這都有規矩,也有很多忌諱。比如你跟服務員說:“服務員,我吃醋,你趕緊給我來點兒醋吃?!狈諉T就會跟你說:“吃醋,回家跟媳婦打架去,你上我們這兒吃什么醋?”所以如果你在飯店想要吃醋,就可以直接跟服務員說:“我要點兒忌諱?!比思曳諉T端來醋了,也得跟你說:“您的忌諱來了。”不能端著醋進來問:“哪位先生吃醋?”這也不像話,所以過去人管“吃醋”叫“吃忌諱”。

甚至早年間在北京城,雞蛋也不能叫雞蛋,飯店里面管雞蛋叫“白果”,為什么呢?過去的忌諱多,尤其清朝末年的時候,北京城里的太監很多,他們忌諱說這些字,所以就得改成別的詞?,F在這些忌諱都沒有了,俱往矣,都不叫事兒了。反正是民以食為天,誰也離不開這個“吃”。

好多人都愛請人吃飯,您記住了,請人吃飯,三天為“請”,兩天為“叫”,當天這算“提溜”。老北京和老天津衛都懂這個規矩,要請人吃飯,一定得提前三天跟人說,大哥,您哪天有工夫?我請您一塊兒聚一聚?或者說,我知道哪里的螃蟹不錯、哪里的羊肉好,我請您,咱們哥兒幾個樂和樂和?提前兩天跟人打招呼的,就是跟關系近一些的人了,給人打一電話說,明兒你干嗎去?咱們吃飯去吧?當天請人吃飯,一般來說,應該就是實在是沒想起來找人家,哥兒幾個坐在一塊兒吃得正高興呢,突然想起來了,哎喲,還有一個張三沒來,對,他哪兒去了?給他打一電話,問,你在哪兒呢?你過來吧,來吃飯。所以,當天請人吃飯這叫“提溜”,僅限于關系特別近的人。如果你要請長輩或有身份的人,或者是要求人辦事兒,當天才跟人家打招呼,這是不允許的。

言歸正傳,回到主題“海貨”上。前幾天有人問我,你愛吃什么?我想了想,我還真沒有什么特愛吃的,而且現在我歲數大了,飯量也不如原來,但我是天津人,天津就是所謂的“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15],是水旱的碼頭,所以天津人愛吃海鮮,愛吃水里邊打出來的東西。

一提到這水里出來的東西,我就想起一個有意思的人,也是拐彎抹角的這么一個主兒,凡是從水里撈出來的東西他都不吃,比如魚、蝦、螃蟹和蛤蜊。再后來就更夸張了,餃子不吃,餛飩不吃,片湯不吃,熱湯面不吃,只要是水里煮出來的,他全不吃,這上哪兒說理去?我就知道有這么一愛好古怪的主兒,但這也不是什么罪過,就是個飲食習慣,不吃就不吃。但是在我的印象中,天津人愛吃海鮮的比較多,尤其愛吃海魚。

科學證明,多吃魚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尤其是海魚。魚肉里邊含有蛋白質等各種營養成分。兒童和青少年生長發育的時候,或者生病、身體有傷口的時候,都要多吃海魚,據說可以幫助傷口愈合、身體復原。魚肉的肌肉纖維構造短,不像牛肉或者別的肉,所以說魚肉吃起來比其他動物的肉更細致嫩滑,好消化,非常適合小孩兒、老人們吃,它的脂肪含量少,熱量也低。

我從小就知道天津有句老話,說“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也有人說成“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意思就是說,海鮮下來了,就算家里沒錢,也得借錢吃,把家里的東西拿到當鋪去當一當,換來錢也得吃海貨,這樣花錢不算是不會過日子,不算是胡糟。為什么這會兒一定要吃海貨呢?因為按過去的習俗來說,吃魚吃蝦有講究,“應食當令”。什么時候該吃帶魚,什么時候該吃黃花魚,是有一定之規的。這倆禮拜什么魚要下來了,就必須這倆禮拜吃,因為你這會兒不吃,過些日子它就沒有了,就過去了。對此我的印象特別深。

我16歲就打天津出來了,到北京去發展,一晃也在北京生活幾十年了。北京的大多數食物我都吃得慣,唯有一樣東西,好像在北京不像在天津吃得那么方便,這東西在天津叫“鰨目魚”?!蚌嵞俊笔敲耖g的俗稱,學名就是比目魚[16]。我們老聽那相聲里說,打南邊來個喇嘛,手里拎著五斤鰨目,這個“鰨目”說的就是比目魚。它的身子扁平,倆眼睛長在身體的上面,應該是并列而行,故名比目魚。按照天津人的習慣,鰨目魚得在夏天吃,老話說“伏天吃鰨目”。也有人說因為鰨目的皮特別大,扒下來能蒙一面鼓,當鼓皮用,反正這就是一說,我是沒見過那么大的鰨目魚。不論大的小的鰨目,天津人都吃,小的鰨目有一拃來長,“一拃”,差不多就是您把您的手打開,從大拇指到中指的距離。

一拃長的鰨目魚,一般是炸著吃,先把魚收拾干凈了,簡單地弄一弄,然后裹上面,扔到鍋里邊下油炸,炸著吃又酥又脆。天津老爺們兒有的直接拿著炸魚下酒,還有的拿餅卷起來吃。要是稍微大一點兒的鰨目魚,就得熬著吃了,先過油,之后鍋里擱好蔥花、姜、蒜瓣、甜面醬、醬油和料酒,也有放白酒的,總之熬魚一定要放一點兒酒。甜面醬也是必不可少的,天津人炒菜是一定要放甜面醬的,這是天津人的一大特點。放好這些調料后,就開始熬鰨目魚,熬的時候要隨時看著,不能煳了鍋,湯汁熬好之后,倒到盤子里邊,表面上紅不勁兒的,醬色很好看、很鮮艷,拿筷子把魚肉搗開了,鰨目魚的肉雪白雪白的,是下飯的好菜,而且刺很少,只有一根大刺。我奶奶當年就跟我說過,“魚是馱飯的驢”,這是一句老話,我還真沒聽別人念叨過,就只聽我奶奶說過,意思是,你吃別的菜,好像吃不了這么多米飯,唯獨吃魚的時候,能吃下很多米飯,那厲害了,魚就像是馱飯的驢,它能把好多米飯都給你馱走。

我愛吃鰨目魚,但是后來到了北京,就很少見著賣鰨目魚的。因為北京和天津不一樣,天津它靠海邊,到北京這兒吃海鮮不那么容易。我記得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曾經有一回,在虹橋市場賣海鮮的地方,我瞧見了有賣鰨目魚的,覺得還挺親切,你想這么些年沒看見鰨目了,于是就買了點兒,那魚的顏色看起來還不錯,是冷凍的,買回家之后化了凍,準備烹飪,就覺得不行,它那肉發粉,所謂的發粉,不是說顏色發粉,而是肉的質地感覺很松懈,不結實,一看這魚就是質地有問題,由此看得出來,鰨目魚在北京不那么特別受重視。大的鰨目魚,把它的腦袋和尾巴切下來,過完油之后熬湯,身體的中段用來干燒或者醬燉。吃完了魚,再來碗鰨目魚的魚頭湯,奶湯熬的,奶白奶白的,好喝得不行,一鍋湯都能喝光。

但北京人覺得鰨目魚差著呢,北京人愛吃黃花魚和帶魚。我跟北京的朋友們聊天,也去看過過去的老資料,據說北京人那是講究的主兒,院子里邊種花椒樹,因為花椒樹種在院里能辟邪,而且吃花椒也方便。黃花魚下來之后,打花椒樹上揪兩把花椒,跟著魚一塊兒熬,熟了之后全家人坐一塊兒吃。我忘了是梁實秋先生還是誰寫過,一家大小,每人兩條魚,吃完之后來碗打鹵面墊底,這就是老北京的吃法。但是后來我四處問了問,也沒發現北京有什么人家這么吃過,可能是因為他們家里沒有花椒樹。

黃花魚,這些年市面上看見的凈是作假的,我見過被染得金黃金黃的黃花魚,結果熬完之后變成了白的,上當了。除了黃花魚之外,帶魚也是北京的水產市場上很普通的一種魚,但也凈是些本地的帶魚,說是本地的,也不知道是本地哪兒的,可能是本地幾百里外的,反正那帶魚有寬有窄。寬的就刮了魚鱗,切成菱形的塊,跟熬鰨目魚的方法一樣,好吃!還有一種特別窄的小帶魚,窄得就跟手表帶似的,這種帶魚就只能炸著吃,先過油,過完油之后,在油里邊放點兒花椒,撒點兒鹽,還有的是先拿油炸,炸完之后調一碗糖醋汁,烹完之后再熬一鍋粥,蒸一點兒死面的小卷子。您記住了,死面的卷子、炸烹的小帶魚,配上一鍋粥,這三樣放在一起是絕配。

還有一種魚,在北京應該很少見到了,這魚在天津叫“馬口”,身體還挺長,有點兒扁,它的上頜骨兩側的邊上分別有一缺口,好像有什么突出物嵌在那兒似的,樣子像馬口,所以叫馬口魚。馬口魚也就三四寸長,肉質鮮嫩,好像產量不大,這魚的刺特別多,但是很好吃。

記得一九九幾年的時候,我那會兒還在天津住,有一天,門口的菜市場里有一個人賣烤的馬口魚——這馬口魚你別看不大,只有三四寸長,但是從水里一網打上來,大小都差不多——烤完了加上孜然,加上辣椒面兒,加上鹽,連刺一塊兒嚼,特別好吃。

關于吃魚,我要是想說的話,說上三天五天也說不完,反正就是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也不能光寫吃飯的事兒,以后還得寫寫喝酒,寫寫炒菜,寫寫唐詩宋詞。唱戲、說相聲,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反正跟各位讀者我也不見外,咱們也是自己人,我信手一寫,您喜歡就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元县| 保德县| 贡觉县| 海淀区| 武安市| 南安市| 宕昌县| 奈曼旗| 磴口县| 虎林市| 宣恩县| 星座| 隆尧县| 牙克石市| 阜阳市| 汉川市| 绥宁县| 达孜县| 马边| 凉城县| 平利县| 习水县| 临澧县| 分宜县| 临泉县| 同江市| 天津市| 华蓥市| 忻城县| 镇赉县| 左权县| 大港区| 平武县| 缙云县| 新民市| 绥芬河市| 秦安县| 山东省| 娱乐| 兰考县| 弥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