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養生主

《養生主》是莊子談養生之道的文章。“主”的意思是關鍵所在,“養生主”的意思就是養生的主旨和要領。

莊子此文重點不在養生之術,而是養生之道:順應自然,了解規律,不為外表所惑,不為外物所傷,方能游刃有余,養神養生。

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什么。簡單說就是“緣督以為經”,從哲學上說就是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

第二部分是以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養生之道,說明處世、生活都要認識事物本質,遵循事物的規律,從而避開各種紛紛擾擾的是非和矛盾的糾纏。

第三部分說明有智慧的人不為外物所滯所傷,能夠外圓內方、與世推移,于人世間能安時處順、乘物游心的生活態度。這部分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和莊子其他汪洋恣肆、氣象萬千的風格不同,這篇文章很接地氣。當然,文章描寫生動形象,細節刻畫精細入微,寓說理于故事之中,意趣橫生方面依然是莊子文風,且很有哲理和啟發意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250]已!已而[251]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252],為惡無近刑。緣督[253]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254],可以養親,可以盡年[255]。

這段話是《養生主》全篇的總綱,開篇便說我們生命有限,但知識卻是無限的,用我們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是十分危險的事情。進一步講,自以為掌握了無限的知識而沾沾自喜,把有限的認識當作無限的、全面的認識,就更危險了。在莊子看來,這都不是真正的養生全神之道。那該怎么辦呢?莊子提出這段話的綱要“緣督以為經”。

關于“緣督以為經”的解釋,可從道家總體思想來理解,其關鍵是四個字:初心,中正。一是在古語中,這“督”和“俶”是通假字,《爾雅·釋詁篇》中所說,“俶,始也”。因此在《莊子·養生主》篇中,“緣督以為經”的第一層含義就是“緣俶以為經”,也就是道家強調不忘初心而“返璞歸真”的理念。所謂“反者道之動”,在養生之道中,人也應該逐步回歸本初的自然混沌之境界,能做到像《道德經》第十章所說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的狀態。至于這句話的第二層含義則比較容易理解,督脈在人體居中,所謂的“緣督”也就有了遵從中正之道的含義,也就是莊子在《齊物論》篇中說的“得其環中”的意思,并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以應無窮”,也就是可以護衛自身,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莊子的養生之道,首先是要順應自然之道,這才是大的養生的要領。整天糾結于一些所謂的養生之術,老是為這些小的東西所困擾,不是真正的養生之大道。

怎么來把這道理進一步地說明呢?莊子接下去就講了《養生主》里的第一個故事——庖丁解牛。

庖丁[256]為文惠君[257]解牛[258],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59],砉然[260]向然,奏刀騞然[261],莫不中音,合于《桑林》[262]之舞,乃中《經首》[263]之會[264]。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265]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266]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267]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268],批大郤[269],導大窾[270],因其固然[271],技經[272]肯[273]綮[274]之未嘗,而況大軱[275]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276]庖月更刀,折[277]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278]。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279]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280]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281]然已解,如土委地[282]。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中國人講究工匠精神,廚師雖然社會地位不高,但技藝高超者依然會得到尊敬,在莊子的文章中更是如此。梓慶、匠石、輪扁……還有一個叫承蜩的老人,都是精益求精的典范。而這個丁,則是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因為他給我們講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

這個名叫丁的廚師給文惠君,也就是給魏惠王宰牛,分解牛體的時候,他手接觸的地方、肩倚靠的地方、腳踩踏的地方、膝蓋抵住的地方,都發出砉砉的聲響。他快速進刀時刷刷的聲音,就像那美妙的音樂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節奏,又合于《經首》樂曲的樂律。

文惠君對丁的技藝很是贊嘆,于是真心請教。丁的回答實在是太妙了!他是怎么解牛的呢?“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字面意思很簡單,是說以心神去接觸,而不必用眼睛去觀察。深一層的意思,有如眾所周知的賣油翁,面對善射的陳堯咨,以自己瀝油的經歷講出關鍵所在:“無他,唯手熟爾。”如此精妙的技藝,并不是有什么特別的訣竅,只不過是手熟練罷了。

這里再說個故事湊趣。話說有一日,王羲之走進餃子鋪,見矮墻旁邊立有一口開水大鍋,餃子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墻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飛來,準確無誤。王羲之繞過矮墻,見一白發老婆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既搟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眼即成,動作極其麻利。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后,白發老婆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墻那邊拋去,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墻而過。老人的高超技藝,讓王羲之驚嘆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您這么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那再深一層呢?就是《莊子》本文的主旨:養身不如養神,精神的充實完備才是養生的核心。人如刀而世事如牛,只有技進乎道才能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看的根本不是全牛,而是牛身上那些中空的地方:“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這就是莊子的養生之道的根本。人身體就像這把刀,只有在道的統領下,依乎自然規律,順乎自然規律,不砍不割,自然終如新也。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就按照它本來的樣子,依乎天理,順應自然規律,而且你要能找出它們中間的間隙、空間來,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因為事物之間都有一些中間的部分,有效地利用這個空間,我們才能夠很好地行走,不至于讓自己堵在那個地方,夾在那個地方。這就像庖丁解牛講的游刃有余一樣,目的是避開那些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這正是《道德經》第四十三章“無有入無間”的道理,是養身先養生、養生先養神的大道。

事情到這里還沒結束,《道德經》里“難易相成”的道理,在這段話的最后又得到了具體說明,所謂“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丁說:即便我技已至此,可每當我遇到筋腱骨節聚結交錯的地方,難以下刀的地方,也格外謹慎,不敢大意,我目光專注、動作遲緩、動刀輕微,等最后霍霍地把整個牛體全部分解開來,那牛就像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此時我這個廚師提著刀站在那,為此環顧四周,躊躇滿志,并且“善刀而藏之”,我把刀好好地擦拭完了,收藏起來!文惠君就說:妙!我聽了你這一番話,就知道養生的道理了,養生得順應自然規律,而不能強為之。

這段話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成語叫“技近乎道”。我們做的很多事都屬于“術”層面,若能再進一層,就達到了一個“道”的層面。比如以“工匠精神”做一件事,把這件事情反復做得非常完美,形成了一種完美的經驗,這是什么?這便是藝術。這個叫丁的廚師,解牛時游刃有余,解完牛之后躊躇滿志,非常的愉悅。就像我們做完了一件工作以后,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一番欣賞,這是我們一種美感的重要來源。藝術也罷,管理也罷,都在講技近乎道的道理。可見莊子“庖丁解牛”這個故事的影響之大。

公文軒[283]見右師[284]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285]也?天與[286],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287]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澤雉[288]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289]中。神雖王[290],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291]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292]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293]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294]天倍[295]情,忘其所受[296],古者謂之遁天之刑[297]。適[298]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299]之縣解[300]。”

指[301]窮于為薪[302],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這段中第一個講的是公文軒和右師的故事。公文軒見到右師大吃一驚,說:“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腳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腳,還是人為地失去了一只腳呢?”右師說:“天生成的,不是人為的。老天爺生就了我這樣一副形體讓我只有一只腳,人的外觀完全是上天所賦予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莊子》中有很多所謂的“兀者”,也就是身體有障礙的人,但他們都有充實的德性,他們認為形體是天賦予的,并不為此自卑,依道而為,依然可以養生,可以盡年。

第二個是“澤雉”的故事。澤雉就是沼澤邊的野雞,它們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絲毫也不會祈求被畜養在籠子里。生活在樊籠里雖然不必費力尋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澤雉寧可自己辛辛苦苦找食吃,也絕不肯被圈養在籠子里等食吃,因為那不符合自己的天性,沒了最寶貴的自由。這寥寥數語,卻在后世激起無數浪花。其中最心儀這個形象的要數三國的嵇康,他不僅在《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中有“澤雉雖饑,不愿園林”的詩句,還在其《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把澤雉換成了更具美感的野鹿,而講的話幾乎就是《莊子》澤雉的翻版。

“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雖飾以金鑣,饗以嘉肴,愈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意思是說,這就像麋鹿一樣,如果從小就捕捉來加以馴服養育,那就會服從主人的管教約束;如果長大以后再加以束縛,那就一定會瘋狂地亂蹦亂跳,企圖掙脫羈絆它的繩索,即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顧,雖然給它戴上黃金的籠頭,喂它最精美的飼料,但它還是強烈思念著生活慣了的茂密樹林和豐美的百草。更加美了!但其精神依然是莊子之風。不僅如此,甚至連樂府詩集里也有《澤雉曲》呢!可見,說這幾句話影響大,殆非虛言。

《養生主》最后一個故事,是講“老聃之死”。老聃就是老子,是莊子非常崇拜的人。他設定場景,要借助“老聃之死”這個故事進一步說明我們要順應自然,要知道天命難為,要“安時而處順”,也就是安于時節,把事情做得很能順應自然的規律,這就是莊子面對死亡之時達觀的生活態度。

這故事把老聃寫死了!可見真正的道家是不講永生的,人終有一死,這是自然規律,老聃也不例外,這是一種達觀。還有呢?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喪,大哭幾聲就離開了。老聃的弟子認為他不是自己老師的朋友。秦失就批評他們:跟隨老師多年了,應該學到老師的智慧啊!真正有道的人對待生死這件事情是曠達的,怎么會如此想不開呢?比如像我這樣,我覺得老朋友該走的時候走了,這不是很好的事嗎?如此喜生惡死是違反常理的。人來到世界上終有一死,不肯接受就是違反常理,違反常理就是背棄真情,忘了人是秉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你們的老師來到這個世界上是應時而生的,該來時來了,該走時走了,既然是順應自然的,那就應該坦然地對待。古時候把這叫什么?叫“懸解”,也就是自然地解除了倒懸之苦。

總之,莊子借秦失之口,說了這樣一個道理: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好好地活;離開這個世界之時,那也是解除倒懸之苦,也應感覺到快樂!再引用張載在《西銘》中的一句銘文:“存,吾順事;沒,吾寧也。”也正是這個意思。

《養生主》篇最后的兩句話是:“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成就了一個著名成語:薪盡火傳。這兩句話是說,取光照物的燭薪終會燃盡,而火種卻傳續下來,永遠不會熄滅。進一步說,我們講的這些經典中的思想家,就像夜幕中的星辰,在黑暗中照亮我們前行的路,就像燃盡了燭和薪,但火種會傳續下來,永遠不會熄滅。

《莊子》內七篇的文章,我們已講了三篇,莊子的思想也逐漸清晰。其思想的中心,一是無待:自由自在,自由地飛翔,飛翔的自由。另外一個就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養生主》篇雖然在談論養生,實際上體現的依然是他的哲學思想和生活志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池县| 红安县| 驻马店市| 稷山县| 财经| 盐亭县| 南汇区| 金沙县| 清水河县| 宁城县| 乌审旗| 河曲县| 怀仁县| 新昌县| 甘南县| 日土县| 环江| 沐川县| 高碑店市| 章丘市| 合水县| 北川| 抚远县| 江西省| 西宁市| 天柱县| 尼木县| 延长县| 襄城县| 五寨县| 彭阳县| 桐庐县| 霍邱县| 通州区| 湄潭县| 钟祥市| 万宁市| 凤庆县| 乌拉特前旗| 鸡西市|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