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新金融案例年度報告
- 新望主編
- 2879字
- 2021-05-19 16:29:25
編者序
互聯網金融進入“新常態”
新望
由《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報研究院發起的新金融家聯盟已經成立一年半了。一年多來,我們與大家共同見證了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和風風雨雨。
聯盟成立之初,我們就呼吁,互聯網金融并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對風險管理應存有敬畏之心。今年,我們再次提出“逾齠齒,敢擔當”“擁抱監管,永續發展”。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互聯網金融定義為:“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意見》闡明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是金融。2016年8月17日,備受矚目的P2P借貸監管細則——《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終于出臺,該辦法進一步細化了P2P的網絡信息中介業務操作規程。
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資源配置與風險管理。因此,應當慎言“顛覆”。資源配置錯位、風險管理不當將顛覆的不僅是傳統金融,還有可能顛覆互聯網金融這一新生事物。互聯網金融包含了互聯網與金融的雙重屬性,雙重屬性的深度發展是信息流與資金流、信息技術與金融技術、互聯網精神與金融使命等多層次的雙重融合。但本質上講,金融屬性仍然是第一位的。以往金融監管的所有法律、政策基本上都適用于互聯網金融。與所有的市場主體一樣,互聯網金融從業者一樣需要外力的約束,這些約束包括行業自律、市場約束與政府監管。事實上,自互聯網金融誕生以來,這三種約束就以不同的方式發揮著作用,其中政府監管的約束更具威懾力。總體而言,在過去幾年中,監管效力的提升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總體上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監管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因此,監管的落腳點是發展,而不是限制發展;是往好里發展,而不往壞里發展。新事物的發展需要較長時間的積淀、成熟。對于新事物,監管的有效性需要經由時間來提升。當前甚至是未來一段時間,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仍處于積淀、成熟階段,對于該階段的發展,監管部門應當給予更多的試錯機會,而這也是國家在定調互聯網金融監管時早已考慮的事情。
與此同時,監管本身也面臨著自我提升的問題。互聯網金融中包含了先進技術、先進規則、先進理念,相比于傳統金融業務有許多更具創新性的地方。傳統金融監管的思路、方法、手段及技術等并不能完全適用于互聯網金融這一新金融業態,因此,監管本身也需要提升甚至是革命。而且,這一提升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斷地實踐、調整甚至是修正。互聯網金融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為監管的有效完善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實踐。
有人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有可能導致“脫實向虛”,產生金融泡沫。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服務目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只不過后者更側重于小微企業和個人。應該說,過去幾十年傳統金融服務中形成的“二八定律”“自我中心”等現象或觀念,在一定程度造成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脫節。金融服務實體的要義是服務好實體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主體。而服務人最關鍵的是滿足人的金融需求,服務主體最關鍵的是為小微企業提供生存及長遠發展中的資金支持。傳統金融以VIP、大客戶、大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這恰恰不利于金融服務實體的功能實現。相反,從當前的發展來看,互聯網金融的業務主要以小微企業及個人為主,為其提供資金獲取、融通、保值增值等服務。互聯網金融“平等、自由、開放”而帶來金融服務的普惠與共享,恰恰推動了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尤其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金融供給的效率與公平問題也將通過互聯網金融得到切實改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戰略也因此得到了更有效的實施。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更充分地體現產融結合,“互聯網+金融+產業”將為互聯網金融帶來更強的服務能力和更好的服務體驗,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強大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及其深入融合將最終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還有人認為,互聯網金融弊大于利,互聯網金融帶來了金融秩序的混亂,甚至帶來一些社會問題。其實,任何新經濟的發生發展過程都是這樣,就怕我們出現對待這類寧馨兒的不正確態度:發展的時候一哄而上,出了問題又一哄而散。發展一陣風,整頓一刀切,潑臟水連同盆里嬰兒一并倒掉。互聯網金融的技術紅利有待進一步釋放,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將進一步深化。回顧互聯網金融近幾年的發展,存在明晰的階段性:2013年,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開始得到社會認同;2014年,互聯網金融的各類模式得到快速發展;2015年,互聯網金融的部分模式爆發風險;2016年,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全面推進。正是這種“發展、風險與監管”的明晰脈絡,一些人認為互聯網金融這一新生事物即將消失。更有甚者,在互聯網金融監管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看熱鬧”“火上澆油”“幸災樂禍”“失去理性”的現象。我們認為,當前個別地方監管帶來的“負效應”必須得到正視,互聯網金融的已有發展成果必須加以維護。一年多前,我們曾經呼吁互聯網金融的從業者要尊重金融的本質,對創新帶來的風險應有充分的預計;在目前這個時間點上,我們卻要呼吁給他們應有的生存空間,相信大多數,肯定大方向,防止出現運動式監管和過度監管。
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金融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發展空間。互聯網金融的核心技術是大數據和云計算。各企業剛開始發展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在基礎設施及人才落實到位后,數據技術紅利開始釋放并伴隨著流量的規模引入而呈現指數級增長。所謂“邊際成本遞減,邊際利潤遞增”,當前的互聯網金融仍然處于投入推動發展的階段,紅利在后頭。
互聯網金融的核心要義在于利用數據技術改善金融服務中的信息不對稱。因此,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滲透到信用體系這一更加重要的層面。例如,在過去幾十年里,銀行的業務開展始終以存、貸、匯為主,服務對象以信用優良的企業及個人為主,長此以往,形成了當前金融服務的“高精尖”偏好,而這顯然不符合未來的金融普惠定位。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重要啟示及現實路徑,數據技術驅動的征信體系建設和信用評級將成為未來整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支柱,而這才剛剛開始。
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模式在滿足用戶需求方面有更大的優勢。現有互聯網金融模式尚處于技術推動階段,還局限于滿足某些已有金融業務的升級。未來,互聯網金融模式將涉及用戶金融需求的整個流程,業務模式將以消費金融、個人金融、供應鏈金融等為發展重點,而只有這些模式才能真正發揮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巨大優勢。這方面,未來的空間和潛力還很大,甚至不排除爆發式增長的可能。
互聯網已經并將繼續滲透到金融的方方面面。既有互聯網機構的金融化,還包括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更加重要的是金融機構、互聯網機構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將涉及金融信用體系、金融機構轉型、互聯網企業創新、實體產業升級以及用戶金融需求升級等許多層面。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將不復存在,但我們認為它必將帶來中國金融格局的深層次改革和轉型。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進入規范、永續的“新常態”。
經濟觀察報研究院院長、新金融家聯盟秘書長 新望
2016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