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反”是道的靈魂

《老子》中還有這樣幾句話: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二五)

◎曰:相當于“而”“則”。逝:流動,消逝。反:同“返”。

前面說過,老子不知如何描述“道”,乃“強為之名曰‘大’”。這里接著說:“道”廣大無邊而周流不止(“大曰逝”);周流便會遠離(“逝曰遠”);不過別擔心,遠離之后,還會自己返回的(“遠曰反”)。這里特別值得注意的,就是這個“反”字。——古文中的“反”有兩種詞義:一是“正反”之“反”,一是“往反(返)”之“反”。

在老子哲學中,“反”是個大命題。不是說“道”代表著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嗎?其中的總規律,便是一個“反”字:一方面,事物全都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另一方面,事物的運動又總要返回到原始狀態。——學者把這稱為“相反對立”和“返本復初”。而“遠曰反”,便是指“返本復初”。

《老子》第二章已接觸到一個“反”字: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二)

◎斯:這個。惡:丑。◎相生:相互依存。成:成就。形:比較。傾:依靠。音聲:音樂和人聲。和:和諧。恒:恒常,永遠。

普天下都知道美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也便有了丑的概念;都知道善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便有了惡的概念。正因如此,“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互成就的,“長”和“短”也是相互比較而顯現的,“高”和“低”也是相互依賴的,樂器和人聲也因差異的調和才顯出美,“前”和“后”也相異相隨。因此,眾多概念需要依靠其反面而存在,也就成了永恒的真理!

關于“反”,老子還有兩條著名的論斷。一條是: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四〇)

◎動:運動,運動規律。弱:弱小,柔弱。用:應用,效用。

事物總是朝向反面發展,這是“道”的運動定律。難道不是嗎?每個生命從誕生那一刻開始,便一步步走向它的反面——死亡;而月盈則虧、花開易謝,也無不昭示著“反”的定律。

“弱者道之用”則是說以柔弱自居是“道”應對世界的根本立場。一般人認為,為人做事要表現出強勢,治理國家要運用“鐵腕”。然而“道”的表現正相反,這涉及老子的“無為”主張,我們后面還要說到。

至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前頭已經講過,“無中生有”嘛!而“有”和“無”也恰是一對相反的概念,彰顯著“反”的自然規律。

老子關于“反”的另一名言是: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五八)

◎倚:倚靠。伏:隱藏,隱伏。孰:誰。極:終極,究竟。

這是說:災禍跟幸福是鄰居,幸福之中又潛伏著災禍,有誰能探知它的究竟呢?

有個“塞翁失馬”的故事,恰好可以給這句名言做注腳。“塞翁”是家住塞上的老翁,他飽經世故、通達哲理。他兒子的一匹馬跑丟了,人們都替他家惋惜,老人卻說:怎見得不是好事呢?果然,過了幾個月,那馬自己跑回來,還帶回一匹胡地駿馬。

人們都來慶賀,老人又說:怎見得不是禍事呢?結果他兒子因騎馬而摔斷了腿。人們紛紛來慰問,老人仍是那句話:怎見得就不是好事呢?一年以后,胡人大舉入侵,塞上的年輕人都應征入伍,十去九不歸;唯獨老人的兒子因殘疾而免于征召,始終陪伴在老父身邊。

故事講述者最后總結說:“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淮南子·人間訓》)這里說的,正是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道理!

總之一句話,若問“道”的靈魂是什么,恐怕非“反”莫屬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山市| 马龙县| 茂名市| 冷水江市| 达州市| 五常市| 崇信县| 南丰县| 乐亭县| 康保县| 丰顺县| 东乌珠穆沁旗| 鄂温| 威海市| 红河县| 庐江县| 渭南市| 交城县| 白水县| 稷山县| 广德县| 南昌市| 道孚县| 馆陶县| 镇平县| 隆子县| 祁连县| 贡嘎县| 武功县| 桂林市| 义马市| 马尔康县| 车致| 怀宁县| 河南省| 锡林浩特市| 庐江县| 斗六市| 盐边县| 嘉义市| 保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