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國學經典(第三冊):諸子百家
- 侯會
- 1374字
- 2021-05-14 17:15:50
百姓是草編狗嗎
孔子不大迷信鬼神,曾說過“敬鬼神而遠之”的話;雖然偶然也提“天命”,實際上更重視人事。老子同樣不迷信天地鬼神,例如他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五)
◎芻狗:用草扎成的狗,供祭祀時擺放。◎橐籥(tuóyuè):風箱,冶煉時用以鼓風助燃。橐,以牛皮制成的氣囊。籥,與橐連接的吹風竹管。◎不屈:不竭。動:鼓動。愈出:指鼓動空氣不斷吹向火焰。◎多言:指政令煩苛。數窮:加快失敗。數,通“速”。守中:守沖,持守虛靜狀態。也有人說,“中”即“道”。
前兩句說:天地沒有仁心、無所偏愛,看待萬物如同祭祀用的草編狗,用畢就扔掉了,哪里有什么生死牽掛?圣人也沒有仁心,把百姓看作祭祀用的草編狗,任其自生自滅,同樣無所掛懷。
在儒家經典里,“不仁”是十分嚴重的指責。孟子轉述孔子的話說,統治的道路只有兩條,“仁與不仁而已”。“不仁”就是殘暴地對待百姓,程度嚴重的,將導致“身弒國亡”;不嚴重的也會“身危國削”。(《孟子·離婁上》)——那么老子所說的“不仁”,也是這樣講嗎?當然不是。
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只是說“天地”乃客觀的自然存在,并沒有人類的情感,也不存在神的意志。萬物只是在天地間循著自然法則(“道”)產生并發展罷了。而“圣人”秉承“道”,當然也不必對百姓及萬物格外施愛——有了“仁愛”,必然會有干預,一干預,也便破壞了自由發展的規律,違背了“道”的“無為”原則。
老子又說:天地之間就像冶煉時用的鼓風皮囊(“橐籥”),中間是空虛的。這個空可不是蕩然無物,而是孕育著永不窮竭的生命力;一旦鼓動起來,便生生不息,綿綿不絕!
也正因如此,統治者應當像“橐籥”那樣持守著虛靜無為的狀態(“守中”),盡量別干預百姓的生活和生產,哪怕你自以為是在施“仁政”也罷。政令煩苛,反會加速敗亡(“多言數窮”)!
“天地不仁”的思想,有時又表述為“天道無親”,看看這一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七九)
◎和:調和。報怨以德:以德來回報怨恨。按:“報怨以德”一句原在第六十三章,有學者認為應移至此處。◎左契:契即合同。古人訂立合同,刻木為契,分剖左右,雙方各執一半。左契由債權人收執,作為收債的憑證,如同今天的借據。責:索債。◎司契:持有借據。司徹:掌管稅收。徹,周代的稅法。◎無親:無所偏愛。與:同,和;另有支持、相助之意。
這是說,調和大仇大怨,總還會留有未解的余怨。拿恩德回報仇怨,又怎么算是妥善處理呢?換了圣人怎么做?他就像債主一樣,手里捏著借據,卻不向欠債人催討。——區別就在這兒:有德之人如同拿著借據而不去催討的圣人,無德之人則像收稅的小吏,不討到手就不肯罷休!
這段話是對統治者講的。老子告誡他們:仇怨宜解不宜結,一旦結了怨,你怎么調解也沒用,哪怕“報怨以德”,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你要學習有德的圣人,千萬別學無德的稅收官,那是要招怨的!
老子的結論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無所偏愛,但它有一個根本的法則,便是常助善人。
這不是矛盾嗎?既然“天地不仁”“天道無親”,怎么又“常與善人”呢?其實,善人得助,乃是“善有善報”的結果,是自己幫助了自己,這后面起作用的,也依然是“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