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義:風(fēng)雅頌,賦比興

《詩經(jīng)》有“六義”:風(fēng)、雅、頌,賦、比、興。——“六義”其實是兩碼事兒:“風(fēng)、雅、頌”指的是《詩》的文體分類;“賦、比、興”呢,說的是《詩》的表現(xiàn)手法。

不錯,《詩經(jīng)》便是由《風(fēng)》《雅》《頌》三部分組成的。那時的詩是要配樂吟唱的,有人說“風(fēng)”“雅”“頌”的叫法跟音樂有關(guān)。

“風(fēng)”就是土風(fēng)、土樂,也就是民謠小調(diào)。為什么叫“風(fēng)”呢?大概因為風(fēng)聲是最自然的音樂吧。《詩經(jīng)》里的《風(fēng)》又稱“十五國風(fēng)”,簡稱“國風(fēng)”——據(jù)說最早叫“邦風(fēng)”,漢代時,為了避開高祖劉邦的名諱,改稱“國風(fēng)”。

“十五國風(fēng)”是從十五個邦國、地區(qū)采集而來,按區(qū)域分為《周南》《召(Shào)南》《邶(Bèi)風(fēng)》《鄘(Yōng)風(fēng)》《衛(wèi)風(fēng)》《王風(fēng)》《鄭風(fēng)》《齊風(fēng)》《魏風(fēng)》《唐風(fēng)》《秦風(fēng)》《陳風(fēng)》《檜(Kuài)風(fēng)》《曹風(fēng)》和《豳(Bīn)風(fēng)》,總共一百六十篇,多半為民間之詩。——學(xué)者們很重視這部分詩歌,認(rèn)為它們最能表達(dá)民心民意。

“雅”又是指什么?有人說“雅”就是“正”,雅樂指的是周朝王畿(京城周圍)的音樂,“京腔京韻”,有別于鄉(xiāng)曲土風(fēng)。

《雅》共一百零五篇,又分大、小《雅》。《大雅》多為周前期的貴族之作;《小雅》創(chuàng)作時間較晚,里面摻有一些民間歌謠,跟“風(fēng)”相近。雅樂多半是在諸侯朝會或貴族宴飲時演唱。

“十五國風(fēng)”分布圖

“頌”則是贊美詩,一般是天子或諸侯在宗廟祭祖典禮上演唱,等級也最高,屬于廟堂樂詩。演唱時不但奏樂,還配有舞蹈,隆重而莊嚴(yán)。——《頌》又分《周頌》《魯頌》《商頌》,合稱“三頌”,共四十篇。

那么,賦、比、興又是怎么一回事?

“賦”是指一種平鋪直敘的寫作手法,也就是原原本本把事說明白,不拐彎抹角,也不夸張粉飾。后來“賦”的手法發(fā)展成一種文體,鋪排的特點也益發(fā)突出了。

“比”是打比方。“興”呢?是先借別的事物做個由頭,再引到要吟詠的事物上來。也舉個例子:《周南·桃夭》首章為“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是祝賀人家娶新娘的詩,上來先描摹桃花盛開、艷麗如火的景色,烘托出喜慶的氣氛。由此引出姑娘出嫁、和順持家的主題,顯得自然而和諧。句中的“夭夭”“灼灼”是形容茂盛、艷麗的形容詞,“之子于歸”則是姑娘出嫁之意。

有時候,“比”和“興”又很難區(qū)分,例如《桃夭》這一首,如若把前兩句理解為用盛開的桃花比喻美麗的新娘或預(yù)示未來的紅火日子,也未嘗不可呢。

比興的手法使詩歌形象變得鮮明生動,也成為中國詩人最愛運用的修辭手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江市| 阿城市| 集贤县| 翼城县| 衡南县| 新宾| 肇庆市| 睢宁县| 尚义县| 乌兰县| 成都市| 西乌珠穆沁旗| 乳山市| 云林县| 思茅市| 无极县| 衡阳县| 双城市| 屏山县| 积石山| 贵溪市| 合山市| 城市| 灵石县| 龙海市| 华坪县| 裕民县| 沽源县| 馆陶县| 开原市| 乳山市| 绩溪县| 思南县| 花莲市| 苗栗市| 威海市| 普宁市| 太康县| 威远县| 平远县| 湖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