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國學經典(第一冊):儒家經典
- 侯會
- 1137字
- 2021-05-14 17:11:10
“疑罪從無”:比西方領先多少年
《尚書》中還有一篇《呂刑》,相傳是周穆王時的文獻。
穆王是周朝第五代天子,人稱“穆天子”。相傳他駕著八匹駿馬拉的車子巡行西域,還會見了那里的女酋長西王母——小說《西游記》中的王母娘娘,便是由西王母演化而來的呢。
周穆王不滿意傳統的刑法,命大司寇呂侯(又稱“甫侯”)制定新法典。法典定得很細,共有三千多條,可惜沒能傳下來。不過有關新法典的指導原則,卻保留在這篇《呂刑》中。
別小看這位三千年前的“呂大人”,他心懷慈悲,反對酷刑,理念十分先進。當時有五種刑罰:劓(割鼻)、刵(èr,削耳;也有說這個字是“刖”,yuè,即斷足)、椓(zhuó,閹割,也叫“宮”)、黥(qíng,刺額,也叫“墨”)和大辟(殺頭),相傳都是蚩尤發明,用來對付苗民的?!秴涡獭穭t提出“祥刑”的概念,也就是以德教感化為主,盡量減少肉體摧殘、酷刑折磨。刑獄官斷案時,要從多個角度考察案情,處理盡量從寬。
那么審案遇到疑難不明之處,又該如何處理呢?《呂刑》說:“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奔词钦f,運用“五刑”“五罰”的標準量刑,如遇疑點,應當從輕判罰,但前提是認真審理、核實清楚?!偟脑瓌t是寬大為懷、疑罪從輕。
“疑罪從無”最早是由意大利法學家貝卡利亞于1764年提出,當然比“疑罪從輕”更公正、更徹底。不過想到《呂刑》比它足足早了兩千六七百年,你就不能不為東方人的智慧而驕傲!
對于疑罪從輕的具體做法,《呂刑》講得很細:如判處墨刑有疑點,可改判罰金一百鍰(huán)。判處“劓”刑有疑點,可改判罰金二百鍰(一說三百),而“刖”刑改罰五百,“宮”刑改罰六百,最重的“大辟”,可改罰一千鍰?!版D”是古代重量單位,一鍰相當于后來的六小兩,一百鍰等同于三四十斤,一千鍰則重達三四百斤。誰能擁有這么多黃金呢?其實那時所說的“金”多半是指銅。
由肉刑改為罰款,反映著刑法從野蠻到文明的進步;只是這樣的刑罰規定顯然對富人更有利。
《呂刑》還提出“察辭于差,非從惟從”,也就是從供詞中尋找破綻,以求犯罪真相,不能完全相信口供?!F代司法“重證據不輕信口供”的原則,原來老祖宗早就提出了!此外,《呂刑》還說要“哀敬折獄”,即斷案時抱著憐憫而謹慎的態度。
《呂刑》還提到刑獄官容易產生的五種弊?。夯蚴菓{借官勢胡亂判案(“惟官”),或是挾私枉斷(“惟反”),或是屈從上級意志(“惟內”,也有說聽從“枕頭風”的),或是主動勒索錢財(“惟貨”),或是暗中接受賄賂(“惟來”)。——一旦查出刑獄官有上述五種弊端,要立即打擊,嚴加懲處,其罪與犯法者等同。
文章最后則是對刑獄官的警告:辦案時收受賄賂,不要以為得了寶物,那是你為自己積攢罪證呢,只會招致無窮的禍患!——這話如同響亮的警鐘,至今仍有著警示和震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