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國學經典(第一冊):儒家經典
- 侯會
- 893字
- 2021-05-14 17:11:11
《禹貢》:“中國地理”第一章
《尚書》中還有一篇與眾不同的文章——《禹貢》,收在《虞夏書》中。

《尚書》書影
顧名思義,《禹貢》與大禹有關。大禹是中華民族的治水英雄,為了治理水患,他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佳話。
禹親自踏看山川的方位及走向,了解各地的土質和物產。在治水的同時還開山修路,并削木為記,把天下分為九州。也就是冀、兗(Yǎn)、青、徐、揚、荊、豫、梁、雍九片地域;范圍東起大海、西至甘陜、南達湘鄂、北抵遼東。
《禹貢》對各州情況有大致描述。舉冀州為例:
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陽。覃懷厎績,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恒、衛既從,大陸既作。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
◎載:成,這里指工程完成。◎厎(dǐ)績:取得成績,成功。◎白壤:白色土壤,即鹽堿土壤。錯:錯雜,這里指一、二等賦稅相錯雜。◎島夷:沿海及島嶼上的東夷人。河:黃河。
古冀州的范圍大致包括山西省全境、河北西北部、河南的北部及遼寧西部,是傳說中堯、舜部落活動的核心地區,也是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區域。
文中的壺口位于今天的山西吉縣附近,黃河至此河床收窄,形成大瀑布,形勢險要。大禹治水便從這里開始,然后沿河一路治理梁山、岐山(有人說就是呂梁山和狐岐山),再由太原轉而修治太岳山以及覃懷、漳河。
冀州的土質為白壤,賦稅可定為一、二等。至于耕地,則是九等中的第五等。待恒水、衛水疏通后,大陸澤也便治理完畢。東方海邊的夷人前來進貢皮衣,可以從碣石沿黃河逆流而上。
以下每介紹一州,也都要說到治水的路徑、本地的土質、物產及賦稅等情況,還包括進貢的路線等。有些州的物產十分豐富,如青州的貢物除了鹽、細葛布和各種海產品,所轄的泰山地區還出產絲、麻、錫、松木及怪石;萊夷一帶適于放牧,還可收獲成筐的柞蠶絲。這些貢品裝上船,可以由汶水直達濟水。
總的說來,《禹貢》是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大致成于戰國人之手。它不僅記述了山川地理、水陸交通等狀況,又跟經濟、政治密不可分。《禹貢》的“貢”字,便是向天子進貢的意思。
只是篇中制定的貢賦制度帶有明顯的虛構色彩,紙上寫寫而已,可能從來沒有真正實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