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國學經典(第一冊):儒家經典
- 侯會
- 1080字
- 2021-05-14 17:11:07
謙謙君子,無往不利
再看《謙》卦的爻辭:“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謙謙”是謙虛再謙虛。“大川”代表難以跨越的險阻。此爻是說:只要牢牢把握謙之德,再深再急的大河,也能平安涉渡,結果必然是“吉”。
“六二:鳴謙,貞吉。”——“鳴”即名聲在外。謙遜有德,名聲遠揚,所占依然是“吉”。
“六三:勞謙,君子有終,吉。”——“勞”即功勞,也有說是勤勞的。無論有功還是勤勞,只要謙虛,結局總是大吉大利。
“六四:無不利,?謙。”——“?(huī)”即揮,也就是發揮。把內心的謙謙之德向外發揮、擴散,當然也是無往不利。
“六五”和“上六”忽然出現了戰爭的字眼兒,如:“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這又是怎么回事?
有人解釋說:謙可不是窩囊、退縮,謙是以尊重贏得尊重。如果有個鄰居,見我行事謙讓便得寸進尺,不斷侵害我家利益,使我總不能富裕起來(“不富以其鄰”),那么我大張旗鼓地討伐他,也是無往不利的,因為我正義在手嘛!
此爻還有一種理解,即把標點斷為“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意思是說:自己不富裕,是因為樂善好施、幫助鄰居之故,這樣做終將帶來好報,當然是“利”。不過如果鄰居得寸進尺,恩將仇報,那么再行征伐也不遲;正義在手,依然是“無不利”!
想到一則清代故事:文華殿大學士張英是安徽桐城人,老家的親人要造屋,因宅基地跟鄰居鬧糾紛,寫信到京城尋求支持。張英寄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房啊,地啊,都是身外之物,人情才是最重要的。你看,萬里長城今天還很堅固,可修建長城的暴君秦始皇又在哪里?恐怕連骨頭都爛沒了!
家人得書,恍然大悟,自動把圍墻往自家方向撤讓三尺。鄰家受了感動,也撤讓三尺,中間留出一條六尺寬的通道。這條通道至今還在,人稱“六尺巷”,成為崇尚謙讓、倡導睦鄰的“教育基地”。

今天的六尺巷,巷口牌坊刻有“禮讓”二字
不過設想一下,假如鄰居冥頑不化,你讓他三尺,他更進一丈,那就不用再客氣了,“用侵伐,無不利”!謙讓也是有限度的。
同樣,“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是說君子恪守謙德所帶來的遠近名聲,有利于行軍作戰、打敗敵國。這大概便是孟子描摹過的景象:正義之師所到之處,百姓如同“大旱之望云霓”,早就翹首盼著呢,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周易》六十四卦,各卦的卦爻辭總是有吉有兇,就連代表天地精神的《乾》《坤》兩卦也不例外。一卦之中卦爻辭全是正面的,只有極少數,而《謙》卦便是其中之一。看看里面的判斷,不是“吉”,就是“有終”“無不利”。
這事您怎么看?是不是足以說明先哲對“謙”的推崇,超越其他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