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國學經典(第一冊):儒家經典
- 侯會
- 878字
- 2021-05-14 17:11:05
當代學者說《乾》卦
本想把《易傳》“十翼”中有關《乾》卦的《文言》《彖》《象》《系辭》等內容,連同歷代學者的注疏文字一股腦兒抄在這里,卻又怕洋洋萬言,多占紙張。
令人疑惑的是:商、周時的巫師卜官們,真的有那么廣博的學問、深邃的思想,能在攏共不足百字的卦爻辭中,注入如此廣博艱深的意義嗎?當代學者對此表示懷疑。
相比之下,當代學者的闡釋似乎更接近經典本義。有學者認為,《乾》卦中的“龍”根本不是什么圣人“龍德”,而是指一種神秘動物——至少古人認為它絕對存在,深信不疑。
據《左傳》記載,魯昭公二十九年秋,“龍見于絳郊”。“絳”即今天的山西絳縣,當時是晉國的國都,龍就出現在都城郊外。
此事還引起晉國大夫魏獻子和蔡墨的關注,兩人展開一場討論。他們提到:龍是“蟲”中“智者”,很難生擒。又說虞舜時曾有“豢龍氏”“御龍氏”,專門能調教龍、駕馭龍。又說龍經過馴養可以騎乘,還能駕車。龍也分雌雄,且肉味鮮美……
當代學者認為,《左傳》記述的“龍”,很可能是一種未經馴化的野馬。不錯,古人相馬,即有“八尺為龍,七尺為騋(lái),六尺為馬”的說法。
蔡墨在討論中還說龍是“水物”,本屬“水官”管轄,后來朝廷不再設水官,豢龍、御龍之術也隨之失傳。——野馬倒也常在水邊棲息。
兩位飽學的古人自然也談到《周易》中的龍,歷數有關龍的卦爻辭:“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龍戰于野”……好幾條都出自《乾》卦。
可見講《乾》卦,不必兜圈子說什么“圣人”“龍德”之類,龍就是龍,如此而已。簡單地說,“潛龍”是說龍潛藏不見、靜而不動。“見龍在田”是指龍出現在田野上,與《左傳》中“龍見于絳郊”的情形相仿。“或躍在淵”則指龍躍于深潭——既然是“水物”,躍入水中自然是“得其所哉”,因而說“無咎”。而“飛龍在天”則是獲得充分發展空間的好兆頭。
至于“亢龍”,學者以為“亢”即“沆”(hàng),是指草多水淺的泥坑,龍處其中,乃被困之象,故說“有悔”。而“群龍無首”則是指群龍高飛入云,龍首被云所遮蔽,人們只能見到龍身龍尾,那當然也是升騰之象,因而是吉兆。
如此解釋,簡單明了,可能更合古經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