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緩 刑

第七十二條[42]【緩刑適用條件】對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

(一)犯罪情節較輕;

(二)有悔罪表現;

(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

(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

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

第七十三條 【緩刑考驗期限】拘役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個月。

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緩刑考驗期限,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

第七十四條[43]【不適用緩刑】對于累犯和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不適用緩刑。

·條文注釋

緩刑其實也就是“附條件地不執行刑罰”,它與死刑緩期執行一樣,是一種刑罰執行制度,而不是一種刑罰。

適用緩刑的基本要求是犯罪情節較輕,犯罪人不再具有社會危害性。對于犯罪人是否仍具有社會危害性,并沒有絕對客觀、確定性的判斷標準,只能由法官根據個案情況判斷。法官根據案件和犯罪人的具體情況,綜合各方面因素,如果認為犯罪人的人身危害性低,認罪態度好,有悔罪表現,不具有再犯罪的動機或可能性,則可以認為“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如果犯罪人有可能再次侵害被害人,或者由于生活條件、環境的影響而可能再次犯罪,或者犯罪人有前科、是慣犯等,則不能對其適用緩刑。[44]

犯罪人具備第七十二條所規定的四條法定條件后,由法官根據案件情況決定是否宣告緩刑。但如果犯罪人是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或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則應當宣告緩刑。如果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會造成一般的影響,也可以適用緩刑。但如果犯罪分子有可能危害社會,或者是第七十四條規定的累犯或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即使是被判處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適用緩刑。有關“累犯”的規定見刑法第六十五條、第六十六條;有關“犯罪集團”的規定,見刑法第二十六條。

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犯罪情況”,主要是指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生活環境、是否有不良癖好等,據此以確定對其宣布禁止令的內容。禁止令限定的內容應該是與原犯罪有關聯,有正當理由或基于合理推斷,防止其再次犯罪,并確保犯罪分子遵守非監禁刑所要求的相關義務。

·配套規定

【高檢研發[1998]16號】 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關于對數罪并罰決定執行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能否適用緩刑問題的復函(1998年9月17日答復山東省人民檢察院研究室“魯檢發研字[1998]第10號”請示)

根據刑法第七十二條的規定,可以適用緩刑的對象是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條件是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對于判決宣告以前犯數罪的犯罪分子,只要判決執行的刑罰為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且符合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案件,依法可以適用緩刑。

【法[1999]217號】 全國法院維護農村穩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1999年9月8日至10日在山東濟南召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主管刑事審判工作的副院長、刑事審判庭庭長出席,解放軍軍事法院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派代表參加;1999年10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

三、會議在認真分析了農村中犯罪、農民犯罪的原因和特點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和現狀,對處理農村中犯罪案件和農民犯罪案件應當把握的政策界限進行了研究;對正確處理以下問題取得了一致意見:

(二)關于對農民被告人依法判處緩刑、管制、免予刑事處罰問題

對農民被告人適用刑罰,既要嚴格遵循罪刑相適應的原則,又要充分考慮到農民犯罪主體的特殊性。要依靠當地黨委做好相關部門的工作,依法適當多適用非監禁刑罰。對于已經構成犯罪,但不需要判處刑罰的,或者法律規定有管制刑的,應當依法免予刑事處罰或判處管制刑。對于罪行較輕且認罪態度好,符合宣告緩刑條件的,應當依法適用緩刑。

要努力配合有關部門落實非監禁刑的監管措施。在監管措施落實問題上可以探索多種有效的方式,如在城市應加強與適用緩刑的犯罪人原籍的政府和基層組織聯系落實幫教措施;在農村應通過基層組織和被告人親屬、家屬、好友做好幫教工作等等。

【法釋[2006]1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5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73次會議通過,2006年1月11日發布,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

第十六條 對未成年罪犯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可以宣告緩刑。如果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對其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應當宣告緩刑:

(一)初次犯罪;

(二)積極退贓或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

(三)具備監護、幫教條件。

【高檢發研字[2013]7號】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2013年12月27日印發)

第五十九條 對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依法可能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有悔罪表現,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具備有效監護條件或者社會幫教措施、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未成年被告人,人民檢察院應當建議人民法院適用緩刑:

(一)犯罪情節較輕,未造成嚴重后果的;

(二)主觀惡性不大的初犯或者脅從犯、從犯;

(三)被害人同意和解或者被害人有明顯過錯的;

(四)其他可以適用緩刑的情節。

建議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建議禁止未成年被告人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人民檢察院提出對未成年被告人適用緩刑建議的,應當將未成年被告人能夠獲得有效監護、幫教的書面材料于判決前移送人民法院。

【法釋[2007]6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2007年4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22次會議、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屆檢察委員會第75次會議通過,2007年4月5日印發并公布施行)

第三條 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符合刑法規定的緩刑條件的,依法適用緩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適用緩刑:

(一)因侵犯知識產權被刑事處罰或者行政處罰后,再次侵犯知識產權構成犯罪的;

(二)不具有悔罪表現的;

(三)拒不交出違法所得的;

(四)其他不宜適用緩刑的情形。

第七條 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準。

【法發[2010]9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2010年2月8日印發)

三、準確把握和正確適用依法從“寬”的政策要求

16.對于所犯罪行不重、主觀惡性不深、人身危險性較小、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要依法從寬處理。對于其中具備條件的,應當依法適用緩刑或者管制、單處罰金等非監禁刑。同時配合做好社區矯正,加強教育、感化、幫教、挽救工作。

【法釋[2011]9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時間效力問題的解釋(2011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19次會議通過,2011年4月25日公布,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條 對于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依法應當判處管制或者宣告緩刑的,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況,認為確有必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管制期間或者緩刑考驗期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人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或者第七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

犯罪分子在管制期間或者緩刑考驗期內,違反人民法院判決中的禁止令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三十八條第四款或者第七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

【法發[2011]20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審判工作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12月30日印發)

14.造成《關于辦理危害礦山生產安全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規定的“重大傷亡事故或者其他嚴重后果”,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可以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的“情節特別惡劣”:

(一)非法、違法生產的;

(二)無基本勞動安全設施或未向生產、作業人員提供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生產、作業人員勞動安全無保障的;

(三)曾因安全生產設施或者安全生產條件不符合國家規定,被監督管理部門處罰或責令改正,一年內再次違規生產致使發生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

(四)關閉、故意破壞必要安全警示設備的;

(五)已發現事故隱患,未采取有效措施,導致發生重大事故的;

(六)事故發生后不積極搶救人員,或者毀滅、偽造、隱藏影響事故調查的證據,或者轉移財產逃避責任的;

(七)其他特別惡劣的情節。

15.相關犯罪中,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依法從重處罰:

(一)國家工作人員違反規定投資入股生產經營企業,構成危害生產安全犯罪的;

(二)貪污賄賂行為與事故發生存在關聯性的;

(三)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與事故存在直接因果關系的;

(四)以行賄方式逃避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或者非法、違法生產、作業的;

(五)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后,負有報告職責的國家工作人員不報或者謊報事故情況,貽誤事故搶救,尚未構成不報、謊報安全事故罪的;

(六)事故發生后,采取轉移、藏匿、毀滅遇難人員尸體,或者毀滅、偽造、隱藏影響事故調查的證據,或者轉移財產,逃避責任的;

(七)曾因安全生產設施或者安全生產條件不符合國家規定,被監督管理部門處罰或責令改正,一年內再次違規生產致使發生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

18.對于具有下列情形的被告人,原則上不適用緩刑:

(一)具有本意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所規定的情形的;

(二)數罪并罰的。

19.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與安全生產有關的特定活動。

【法發[2011]9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適用禁止令有關問題的規定(試行)(2011年4月28日發布施行)

第一條 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況,認為從促進犯罪分子教育矯正、有效維護社會秩序的需要出發,確有必要禁止其在管制執行期間、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人的,可以根據刑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第七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同時宣告禁止令。

第二條 人民法院宣告禁止令,應當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原因、犯罪性質、犯罪手段、犯罪后的悔罪表現、個人一貫表現等情況,充分考慮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關聯程度,有針對性地決定禁止其在管制執行期間、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的一項或者幾項內容。

第三條 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情況,禁止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執行期間、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以下一項或者幾項活動:

(一)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在設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禁止設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

(二)實施證券犯罪、貸款犯罪、票據犯罪、信用卡犯罪等金融犯罪的,禁止從事證券交易、申領貸款、使用票據或者申領、使用信用卡等金融活動;

(三)利用從事特定生產經營活動實施犯罪的,禁止從事相關生產經營活動;

(四)附帶民事賠償義務未履行完畢,違法所得未追繳、退賠到位,或者罰金尚未足額繳納的,禁止從事高消費活動;

(五)其他確有必要禁止從事的活動。

第四條 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情況,禁止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執行期間、緩刑考驗期限內進入以下一類或者幾類區域、場所:

(一)禁止進入夜總會、酒吧、迪廳、網吧等娛樂場所;

(二)未經執行機關批準,禁止進入舉辦大型群眾性活動的場所;

(三)禁止進入中小學校區、幼兒園園區及周邊地區,確因本人就學、居住等原因,經執行機關批準的除外;

(四)其他確有必要禁止進入的區域、場所。

第五條 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情況,禁止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執行期間、緩刑考驗期限內接觸以下一類或者幾類人員:

(一)未經對方同意,禁止接觸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

(二)未經對方同意,禁止接觸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

(三)未經對方同意,禁止接觸控告人、批評人、舉報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

(四)禁止接觸同案犯;

(五)禁止接觸其他可能遭受其侵害、滋擾的人或者可能誘發其再次危害社會的人。

第六條 禁止令的期限,既可以與管制執行、緩刑考驗的期限相同,也可以短于管制執行、緩刑考驗的期限,但判處管制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個月,宣告緩刑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二個月。

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以致管制執行的期限少于三個月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受前款規定的最短期限的限制。

禁止令的執行期限,從管制、緩刑執行之日起計算。

第七條 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時,對可能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被告人可以提出宣告禁止令的建議。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就應否對被告人宣告禁止令提出意見,并說明理由。

公安機關在移送審查起訴時,可以根據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情況,就應否宣告禁止令及宣告何種禁止令,向人民檢察院提出意見。

第八條 人民法院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被告人宣告禁止令的,應當在裁判文書主文部分單獨作為一項予以宣告。

第九條 禁止令由司法行政機關指導管理的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

第十條 人民檢察院對社區矯正機構執行禁止令的活動實行監督。發現有違反法律規定的情況,應當通知社區矯正機構糾正。

第十一條 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違反禁止令,或者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違反禁止令尚不屬情節嚴重的,由負責執行禁止令的社區矯正機構所在地的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六十條的規定處罰。

第十二條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違反禁止令,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原作出緩刑裁判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當地社區矯正機構提出的撤銷緩刑建議書之日起一個月內依法作出裁定。人民法院撤銷緩刑的裁定一經作出,立即生效。

違反禁止令,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情節嚴重”:

(一)三次以上違反禁止令的;

(二)因違反禁止令被治安管理處罰后,再次違反禁止令的;

(三)違反禁止令,發生較為嚴重危害后果的;

(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第十三條 被宣告禁止令的犯罪分子被依法減刑時,禁止令的期限可以相應縮短,由人民法院在減刑裁定中確定新的禁止令期限。

【司發通[2012]12號】 社區矯正實施辦法(2012年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第十一條 社區矯正人員應當定期向司法所報告遵紀守法、接受監督管理、參加教育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活動的情況。發生居所變化、工作變動、家庭重大變故以及接觸對其矯正產生不利影響人員的,社區矯正人員應當及時報告。

保外就醫的社區矯正人員還應當每個月向司法所報告本人身體情況,每三個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復查情況。

第十二條 對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確定需經批準才能進入的特定區域或者場所,社區矯正人員確需進入的,應當經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批準,并告知人民檢察院。

第十三條 社區矯正人員未經批準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旗)。

社區矯正人員因就醫、家庭重大變故等原因,確需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旗),在七日以內的,應當報經司法所批準;超過七日的,應當由司法所簽署意見后報經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批準。返回居住地時,應當立即向司法所報告。社區矯正人員離開所居住市、縣(旗)不得超過一個月。

第十四條 社區矯正人員未經批準不得變更居住的縣(市、區、旗)。

社區矯正人員因居所變化確需變更居住地的,應當提前一個月提出書面申請,由司法所簽署意見后報經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審批。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在征求社區矯正人員新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的意見后作出決定。

經批準變更居住地的,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自作出決定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將有關法律文書和矯正檔案移交新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有關法律文書應當抄送現居住地及新居住地縣級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社區矯正人員應當自收到決定之日起七日內到新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報到。

第十五條 社區矯正人員應當參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識、時事政策等教育學習活動,增強法制觀念、道德素質和悔罪自新意識。社區矯正人員每月參加教育學習時間不少于八小時。

第十六條 有勞動能力的社區矯正人員應當參加社區服務,修復社會關系,培養社會責任感、集體觀念和紀律意識。社區矯正人員每月參加社區服務時間不少于八小時。

第二十三條 社區矯正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給予警告,并出具書面決定:

(一)未按規定時間報到的;

(二)違反關于報告、會客、外出、居住地變更規定的;

(三)不按規定參加教育學習、社區服務等活動,經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醫的社區矯正人員無正當理由不按時提交病情復查情況,或者未經批準進行就醫以外的社會活動且經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違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節輕微的;

(六)其他違反監督管理規定的。

第二十四條 社區矯正人員違反監督管理規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應予治安管理處罰的,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提請同級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公安機關應當將處理結果通知縣級司法行政機關。

第二十六條 暫予監外執行的社區矯正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向批準、決定機關提出收監執行的建議書并附相關證明材料,批準、決定機關應當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依法作出決定:

(一)發現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

(二)未經司法行政機關批準擅自離開居住的市、縣(旗),經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報告行蹤,脫離監管的;

(三)因違反監督管理規定受到治安管理處罰,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機關兩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醫期間不按規定提交病情復查情況,經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滿的;

(七)保證人喪失保證條件或者因不履行義務被取消保證人資格,又不能在規定期限內提出新的保證人的;

(八)其他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

司法行政機關的收監執行建議書和決定機關的決定書,應當同時抄送社區矯正人員居住地同級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

【法發[2012]17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職務犯罪案件嚴格適用緩刑、免予刑事處罰若干問題的意見(2012年8月8日印發)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職務犯罪分子,一般不適用緩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

(一)不如實供述罪行的;

(二)不予退繳贓款贓物或者將贓款贓物用于非法活動的;

(三)屬于共同犯罪中情節嚴重的主犯的;

(四)犯有數個職務犯罪依法實行并罰或者以一罪處理的;

(五)曾因職務違紀違法行為受過行政處分的;

(六)犯罪涉及的財物屬于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防疫等特定款物的;

(七)受賄犯罪中具有索賄情節的;

(八)瀆職犯罪中徇私舞弊情節或者濫用職權情節惡劣的;

(九)其他不應適用緩刑、免予刑事處罰的情形。

四、人民法院審理職務犯罪案件時應當注意聽取檢察機關、被告人、辯護人提出的量刑意見,分析影響性案件案發前后的社會反映,必要時可以征求案件查辦等機關的意見。對于情節惡劣、社會反映強烈的職務犯罪案件,不得適用緩刑、免予刑事處罰。

五、對于具有本意見第二條規定的情形之一,但根據全案事實和量刑情節,檢察機關認為確有必要適用緩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并據此提出量刑建議的,應經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審理法院認為確有必要適用緩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的,應經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法釋[2012]22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行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2年5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47次會議、2012年8月2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一屆檢察委員會第77次會議通過,2012年12月26日公布,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十條 實施行賄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適用緩刑和免予刑事處罰:

(一)向三人以上行賄的;

(二)因行賄受過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處罰的;

(三)為實施違法犯罪活動而行賄的;

(四)造成嚴重危害后果的;

(五)其他不適用緩刑和免予刑事處罰的情形。

具有刑法第三百九十條第二款規定的情形的,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法發[2013]12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2013年10月23日印發)

一、基本要求

1.本意見所稱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包括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二百三十七條、第三百五十八條、第三百五十九條、第三百六十條第二款規定的針對未成年人實施的強奸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猥褻兒童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引誘幼女賣淫罪,嫖宿幼女罪等。

四、其他事項

28.對于強奸未成年人的成年犯罪分子判處刑罰時,一般不適用緩刑。

對于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分子確定是否適用緩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可以委托犯罪分子居住地的社區矯正機構,就對其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是否有重大不良影響進行調查。受委托的社區矯正機構應當及時組織調查,在規定的期限內將調查評估意見提交委托機關。

對于判處刑罰同時宣告緩刑的,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宣告禁止令,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從事與未成年人有關的工作、活動,禁止其進入中小學校區、幼兒園園區及其他未成年人集中的場所,確因本人就學、居住等原因,經執行機關批準的除外。

【法發[2015]4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2015年3月2日印發)

21.充分運用禁止令措施。人民法院對實施家庭暴力構成犯罪被判處管制或者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為了確保被害人及其子女和特定親屬的人身安全,可以依照刑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第七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再次實施家庭暴力,侵擾被害人的生活、工作、學習,進行酗酒、賭博等活動;經被害人申請且有必要的,禁止接近被害人及其未成年子女。

【法釋[2015]22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5年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65次會議、2015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44次會議通過,2015年12月14日公布,2015年12月16日起施行)

第十六條 對于實施危害生產安全犯罪適用緩刑的犯罪分子,可以根據犯罪情況,禁止其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與安全生產相關聯的特定活動;對于被判處刑罰的犯罪分子,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和預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或者假釋之日起三年至五年內從事與安全生產相關的職業。

·指導案例

董某某、宋某某搶劫案[45](旨在明確緩刑期間禁止令的適用方法)

第七十五條 【緩刑守則】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

(二)按照考察機關的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

(三)遵守考察機關關于會客的規定;

(四)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考察機關批準。

第七十六條[46]【緩刑考驗】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本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并公開予以宣告。

第七十七條 【緩刑撤銷】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或者發現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緩刑,對新犯的罪或者新發現的罪作出判決,把前罪和后罪所判處的刑罰,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決定執行的刑罰。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關于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或者違反人民法院判決中的禁止令,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47]

·條文注釋

緩刑只適用于主刑被判處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罰,緩刑考驗期也對應分為兩種:

(1)對于拘役,緩刑考驗期為二個月至一年,但不能低于拘役刑期。根據刑法第四十二條,拘役期限一般為一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但根據刑法第六十九條,數罪并罰時拘役最高可以被判處一年。因此,被判處拘役時,宣告緩刑最輕的情形為拘役一個月、緩刑二個月;最重的情形為拘役一年、緩刑一年。

(2)對于有期徒刑,緩刑考驗期為一年至五年,但不能低于所判刑期。根據刑法第四十五條,有期徒刑最低為六個月,而適用于緩刑的有期徒刑最高為三年,因此,被判處有期徒刑時,宣告緩刑最輕的情形為被判六個月、緩刑一年;最重的情形為被判三年、緩刑五年。

根據第七十三條第三款,緩刑從判決確定之日(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計算。先行羈押的時間不折抵緩刑考驗期;在緩刑考驗期內,必須遵守第七十五條規定的緩刑守則、社區矯正監督管理規定以及法院宣布的禁止令,否則將被依據第七十七條的規定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此時,先行羈押的時間可以依法折抵刑期)。

·配套規定

【法釋[1997]5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刑法時間效力規定若干問題的解釋(1997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37次會議通過)

第六條 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緩刑考驗期間又犯新罪、被發現漏罪或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適用刑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撤銷緩刑。

【法釋[2002]11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撤銷緩刑時罪犯在宣告緩刑前羈押的時間能否折抵刑期問題的批復(2002年4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20次會議通過,2002年4月10日公布,2002年4月18日起施行)

根據刑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對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的,對其在宣告緩刑前羈押的時間應當折抵刑期。

【司發通[2012]12號】 社區矯正實施辦法(2012年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五條 緩刑、假釋的社區矯正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級司法行政機關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銷緩刑、假釋建議書并附相關證明材料,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之日起一個月內依法作出裁定:

(一)違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節嚴重的;

(二)未按規定時間報到或者接受社區矯正期間脫離監管,超過一個月的;

(三)因違反監督管理規定受到治安管理處罰,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機關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

司法行政機關撤銷緩刑、假釋的建議書和人民法院的裁定書同時抄送社區矯正人員居住地同級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

第二十六條 暫予監外執行的社區矯正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向批準、決定機關提出收監執行的建議書并附相關證明材料,批準、決定機關應當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依法作出決定:

(一)發現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

(二)未經司法行政機關批準擅自離開居住的市、縣(旗),經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報告行蹤,脫離監管的;

(三)因違反監督管理規定受到治安管理處罰,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機關兩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醫期間不按規定提交病情復查情況,經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滿的;

(七)保證人喪失保證條件或者因不履行義務被取消保證人資格,又不能在規定期限內提出新的保證人的;

(八)其他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

司法行政機關的收監執行建議書和決定機關的決定書,應當同時抄送社區矯正人員居住地同級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

【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2005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7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38號公布,2006年3月1日起施行;根據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9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67號公布、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決定》修正)

第二條 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六十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四)被依法執行管制、剝奪政治權利或者在緩刑、暫予監外執行中的罪犯或者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的人,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規定的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州县| 焦作市| 泸水县| 塔河县| 沛县| 高台县| 孝昌县| 红桥区| 兴和县| 大石桥市| 淮南市| 赤峰市| 富川| 酒泉市| 鸡东县| 伽师县| 南丹县| 滦平县| 嵊泗县| 德化县| 北流市| 白水县| 卢湾区| 广安市| 密山市| 特克斯县| 苍山县| 偏关县| 武功县| 怀柔区| 朝阳县| 长乐市| 瑞丽市| 深圳市| 探索| 昆山市| 平定县| 彭阳县| 麻江县| 栾川县| 郸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