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理解與適用
- 黃爾梅
- 1986字
- 2021-05-12 17:24:39
(二)新中國刑法中贓物犯罪的演變
新中國建立后,我國對贓物犯罪的刑事立法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光是該罪的罪名就經歷了三次變化,從1979年《刑法》確定為“窩贓、銷贓罪”后經改變為“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罪”,再到現行的“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到1979年《刑法》頒布之前,司法實踐中處理贓物犯罪的法律依據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于1957年5月24日聯合發布的《關于城市中當前幾類刑事案件審判工作的指示》,其中規定“在處理窩贓、銷贓問題時,首先應當區別是否知情窩贓、銷贓,對不知情窩贓、買賣贓物的,不應當作犯罪處理。其次對知情窩贓、銷贓的,應按偷竊罪的共犯處理,其中坐地分贓、大量窩贓、銷贓的分子,應依法從嚴懲處。對事先無通謀而知情窩贓、銷贓的屬一貫或大量窩贓、銷贓的,應依法懲處;情節較輕的不必處刑,建議有關部門處理。”從這一規定看來,當時對于事先無同謀而事后幫助窩贓、銷贓的,以上游犯罪的共犯處理,同時限定了作為犯罪處理的條件是“一貫或大量窩贓、銷贓”,并反向規定“情節較輕”的不構成犯罪,控制了刑事打擊的范圍。
經過很長一個時期的實踐經驗積累及立法過程,1979年《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條對窩贓、銷贓罪作了明確規定:“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贓物而予以窩藏或者代為銷售額,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并處或者單處罰金。”該法條只是列舉了“窩贓”和“銷贓”兩種行為方式。實際上,在起草過程中的草案稿中曾經規定了“收買”的行為方式,但審議過程中,立法機關認為把收買贓物列為犯罪,打擊面過大,也未必行得通,故將刑法草案第33稿中的“收買”改為“予以窩藏”。[3]1979年《刑法》的上述立法規定對于打擊司法實踐中的贓物犯罪發揮了其應有效用,但隨著社會情勢的變化,這種立法規定與現實需要相矛盾的一面日漸凸顯,司法實踐中發現該罪的客觀行為種類很多,如轉移、保管、搬運、收購等,而刑法條文的列舉不夠全面。有學者評價“1979年《刑法》第172條規定的行為方式較少、犯罪對象較窄,不能涵蓋社會生活中所有贓物犯罪行為”。[4]為了彌補這一立法缺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于1992年12月11日通過《關于辦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對“窩藏”和“代為銷售”做了擴大解釋,規定“窩藏,既包括提供藏匿贓物的場所,也包括為罪犯轉移贓物;代為銷售,既包括把贓物賣給他人,也包括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行為。買贓自用,情節嚴重的,也應按銷贓罪定罪處罰。”這種擴大解釋來解決立法疏漏的方式很不規范,而且存在嚴重的問題,如關于“代為銷售”的理解,已經大大超出了其字面含義可能包含的范圍,將單純購買、先購買再銷售、代上游犯罪人銷售三種類型全部涵蓋進來,既引人詬病,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因為現實中還是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情形不能解釋為“窩藏”和“代為銷售”。
針對贓物犯罪表現出的新情況、新問題,立法機關在制定1997年《刑法》時,參考外國立法例并結合我國懲治贓物犯罪的實踐經驗,對1979年《刑法》的相關立法規定進行了修訂,將“窩藏、銷售”擴大為“窩藏、轉移、收購、銷售”四種行為方式,將“可以并處或者單處罰金”修改為“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從行為方式和法定刑兩方面加大了對贓物犯罪的懲治力度。特別是罰金刑從選擇適用到必需適用,符合贓物犯罪具有的侵財屬性,只有從經濟上對犯罪人予以處罰,使其在經濟上占不到便宜,能夠更有效地打擊此類犯罪。[5]罪名也相應調整為“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罪”。[6]
1997年《刑法》實施后,對于“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罪”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還存在一些爭議,如有觀點提出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罪的犯罪對象是否包括贓款不明確,有的部門提出考慮到《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條對洗錢罪的上游犯罪的范圍雖然進行了一些擴大,但根據國際公約的規定,凡是掩飾、隱瞞所有犯罪所得的財物及其收益的行為都應當作為犯罪處理,在法律上也應當明確。面對贓物犯罪逐年上升的趨勢,為了更好地遏制侵財犯罪激增的勢頭,2006年9月26日公布的《刑法修正案(六)》第十九條將《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條修改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罪名也調整為“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7]將該罪的犯罪對象由原來的“犯罪所得的贓物”擴大為“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將行為方式由“窩藏、轉移、收購、銷售”四種擴大到“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增加“情節嚴重”的規定,增設了三年以上到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法定刑幅度。此后,2009年2月28日公布的《刑法修正案(七)》第十條又進一步規定:“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