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志書與諸書異,必鑒古乃可知今,唯惟博通始能兼總。嘉魚志有三:一止于前明弘治,一止于嘉靖,一止于本朝康熙辛亥,皆非全書,且多疑誤。茲薈萃三志,細分條目,融匯貫串,使其適如一書。頗費心力,然但有增補,毫無闕漏,謂予不信,觀諸志自得其詳。
一、志書兼載廢興,雖陳跡久湮者,必錄。一以著創始之勞,一以寓興復之望。用意良深,所當體認如營建一條,自前明嘉靖至今僅二百余年,滄桑兵燹,其故多矣。中間興廢之由,反有莫得而稽者,詳于前而略于后,亦一憾也。其現存者,悉載原委,亦難深考。
一、學校所關甚大。前志闕略尤多,今採鄰邑通行,及本朝頒定者輯為一編,稍覺完備。蓋同文之治始于學宮,不得謂之勦襲也。
一、賦役志應遵新例。以前則例繁多,且非畫一之治,故不載。
一、秩官、選舉二條,名字、官爵錯誤闕遺者頗多,但經指明,必為改正。增補其未經指明與世代先后無考者,仍從舊本傳訛之失,所不任受。
一、一縣風氣,視人物為盛衰。近時人物不及前明,第有善必錄,所以示勸,惟節義多屬公舉,經縣批允入志,詳略寬嚴,悉採輿論。間有遺漏,限于見聞,亦非意為去取。
一、各傳出自舊志,秉筆原非一人,稱名稱公,體制參差,有所受之,不可易也。其在本朝者,則注后編二字以別之。
一、是非久而后定,公論不以私尋。故現任官師,當時名碩,不贊一辭,非特惡其近諛,亦以待后來之持論者。
一、前朝先達,人各有集奏疏、書、記,悉關桑梓利害。建置源流,即長篇短詠,亦因攬勝而傳,故登之幾于溢幅。我國家文治百年,鼓吹風雅,定不乏人。極意搜羅,應者殊少,間有投贈,又與邑乘無涉,僅存數作以備一代之。選良用缺,其登載詩文,悉從事類世代不能盡拘。
一、志與史異,綱目略同。綱有綱論,皆出鄙見,目亦如之。間採書舊志,必為注明,不敢掩前人之美,為己有也。
一、事有傳訛,猝難改易。如秦鐘寺本名尋鐘寺,取詩“聞中尋古寺”之義。魚岳山本名魚躍山,取“山形如魚之躍”,且山岳二字,不應重疊。又頭陀港,一名透脫港。楊葉洞,一名楊藥洞。凈保寺一名靜寶寺。此類極多,前人未經改訂,姑從舊可也。
————————————
編者注:書中凡字庫找不到的字,用方括號(“[]”)標注,如卷三·秩官志第六:[王責],表示王字旁和責字邊,若為其他結構的字,則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