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引言亂世降臨(2)
- 全球大趨勢2:被債務挾持的世界經濟
- 韓和元
- 3025字
- 2014-06-27 17:31:13
但這種繁榮顯然是一種假性的繁榮。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是,美國目前的經濟形勢與7年前“唱的是同一出”,只不過“主角”已經更換。2000年的時候是互聯網泡沫,目前則是房地產泡沫,僅僅是如此而已。
事實再次告訴人們,冀圖由流動性驅動型復蘇這條老路通往經濟復蘇這一目的地,顯然有些不切實際。對于這樣激進的擴張政策,我們完全有擔憂的必要。奧地利學派一貫認為,經濟危機的最大誘因往往來源于錯誤的利率及貨幣供給政策。銀行人為地壓低利率造成信貸的擴張,使投資和消費達到空前的繁榮。可惜這種信貸不可能無限制地擴張下去,一旦信貸收縮,那些本來不應投資、消費的項目就會無以為繼,結果就是衰退、失業,經濟的全面危機。當然在新的理論工具——凱恩斯的“瘋狂之念”的作用下,在掌權者的推動下,崩潰之前也許會平添一段“滯漲”的小鬧劇,但崩潰是一定的。
正如我們所見,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所認定的復蘇,只不過是用泛濫的貨幣將所有的問題再次掩蓋。這樣的所為,將注定跟格林斯潘在2001年所做的一樣——讓更多的流動性去孕育另一個泡沫、另一場更為嚴重的經濟危機。也就是說,伯南克們早已于2007~2008年就為我們這一輪的通貨膨脹、滯漲以及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播下了種子。新一輪的全球經濟危機,將會是伯南克們為我們留下的一筆遺產,就如同2001年格林斯潘為我們醞釀了2008年這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一樣。
經濟風暴
金融預言家、末日博士魯比尼認為,世界經濟已經形成一個風暴,隨著“債務雪球”越滾越大,所有經濟問題最遲將在2013年以前被集中引爆。
2011年6月11日,魯比尼在新加坡出席一個研討會時強調:
全球經濟擴張今年下半年恐趨緩,主因“去杠桿化持續”,財政振興措施退場,以及信心衰退……美國今明年,甚至2013年依然將出現上萬億美元的預算赤字。美國國債狂熱者有一天會覺醒,一如歐洲債券投資者,將拋售國債,推升借貸成本,終結經濟復蘇。
至于歐洲債務危機方面,魯比尼還指出,歐洲官員必須重組希臘、愛爾蘭與葡萄牙債務,倘若拖延時間太長,恐怕將引爆更多難以控制的局面。
另外,魯比尼還指出,日本的風險在于,“重建需求短期會產生振興作用,倘若增長無以為繼”,日本經濟恐難以保持擴張勢頭。
而關于中國,魯比尼更是直截了當地表示,中國經濟在2013年之后面臨“硬著陸”風險,因為政府鼓勵投資以刺激增長,這將導致產能過剩。他指出,“隨著人民幣升值及歐美國家消費萎縮,出口明顯受到制約,中國目前對固定投資的依賴與日俱增。”目前中國固定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攀升近50%。
他還警告說,中國未來面臨的第二大問題在于銀行體系出現的龐大壞賬。加上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他認為這將足以導致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
基于上述事實,魯比尼認為:“全球四大經濟體中,危及全球經濟增長的因素均已形成,公共與民間債務問題如果拖太久,問題只會愈演愈烈,‘債務雪球’越滾越大,所有經濟問題恐怕最遲在2013年以前會被集中引爆”。
魯比尼的這一觀點一經發布,立刻流傳甚廣,很快被世界各大媒體及數以萬計的大小網站轉載。一段簡短的會議發言為何受到如此矚目,究其原因,這與魯比尼及其著名的“2006年預言”有關。
2006年9月(又是9月),身為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的魯比尼,在華盛頓特區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組織的一次研討會上首次提到:
美國將遭受一場百年一遇的由房地產泡沫引發的金融危機,這場危機將引發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波動,造成消費者信心的大幅下降,使美國不可避免地陷入一場經濟大衰退之中。
但在那個看起來很美的繁榮時期,沒人相信他的話。當時會議的主辦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位經濟學家,批判魯比尼的分析缺乏數學模型的支撐。但正如所見,此后發生的一切應驗了魯比尼的猜測。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成就,英國《金融時報》將其形容為當代經濟界的“先知”,美國的《紐約時報》也因此封他為“新末日博士”。雖然我從不認為這個世界真有所謂的“先知”,但不可否認的是,魯比尼以他良好的直覺、專業的經濟學思維和豐富的工作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值得學習和借鑒的認知框架和思維模式。也正是因此,魯比尼教授的看法值得我們關注。
邁入亂世
事實上,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早在1934年就明確指出:“信用擴張確實能導致一時的繁榮,但這種繁榮遲早會歸于破滅,導致新一輪的蕭條。”
而在目前這個國際一體化趨勢愈發明顯的大時代,各國聯系越來越緊密的大時代,經濟政策也愈發趨同的大時代,依靠財政和貨幣政策予以刺激的把戲,將會使整個世界陷入更深重的災難之中。
由于凱恩斯主義為掌權者提供了刺激經濟的工具,在世界經濟走向全面衰退之前,世界經濟必然會進入一個滯漲期。我們不能確定的是掌權者對通貨膨脹的容忍底線。對于當前執政的凱恩斯份子們而言,在他們眼里,只有就業率和經濟增長這個概念,至于通貨膨脹他們根本就沒放在心上。
早在1999年,美國凱恩斯主義的旗手克魯格曼在訪問日本時,與日本野村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先生就日本當時的經濟困境進行對話。克魯格曼就曾毫不諱言地主張,理論上依靠印刷鈔票就能刺激需求,因此日本央行通過增加貨幣供應就能對經濟產生有效作用。當辜朝明先生疑惑這樣意味著難以想象的通貨膨脹時,克魯格曼教授毫不猶豫地說,日本正是需要200%~300%的通貨膨脹率。克魯格曼辯稱通貨緊縮才是日本經濟困境的主要原因,他甚至認為追究日本陷入通貨緊縮的原因已經無關緊要。為了抑制通貨緊縮、促進就業,克魯格曼力主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以推動通貨膨脹的發生為目標。
這種不糾纏于問題的根源,而直接實施療法的方式也得到了伯南克的贊同。在2002~2003年間,由于當時互聯網泡沫破滅,經濟復蘇仍然缺乏動力,整個美國都處于通貨緊縮的擔憂之中。正是這位本·伯南克先生,在他剛剛進入美聯儲還不到一個季度的時間里,極力鼓吹降息。他當時暗示,美聯儲可能采用包括印發更多貨幣等非常規措施,來制止通貨緊縮的出現。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金融市場的高度關注。匯豐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金評價說:“伯南克關于非常規貨幣政策的講話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在向市場保證,美聯儲將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來防止通貨緊縮。”結果,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下降到1%,這是美國45年來的最低點,“如有需要,可以通過大量印刷鈔票的方法來增加流動性”,這一主張一直是伯南克的立身之本。
我們無法判斷掌權者到底會以多大規模和力度的“通貨的再膨脹”來予以刺激,因此我們也無法給定這一滯漲時期到底會維持多長時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誠如米塞斯所說:“信用擴張確實能導致一時的繁榮,但這種繁榮遲早會歸于破滅,導致新一輪的蕭條。”
更為麻煩和棘手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世界人口老齡化問題會越來越嚴重。不管是否喜歡,也不管是否準備妥當,邁過2011年,我們將在未來30年內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變化。對美國而言,隨著二戰后“嬰兒潮”一代的退休,最為劇烈的人口變化將就此發生。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歐洲、日本、中國身上。世界“老”去,地球也將成為一個遍布皺紋的星球。這也就預示著,創造財富的人將越來越少,而需要贍養的人口卻越來越多。這樣一來,二者間的巨大差異——也就是我們常討論的債務問題該如何解決?
事實上,我們已經步入了一個亂世,這個亂世會持續多長時間?得出答案的最精確辦法是,等這段混亂歲月成為歷史時,讓我們的后代來告訴我們吧。也許他們能夠從我們這段歷史中找到有助于他們推理和分析的原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