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李樹代桃僵

公元757年 5月至8月

“我王師昨夜起程,叛胡怎的今晨便重兵來迎?”兵馬大元帥猛然勒住馬,驚問諸將。

副帥郭子儀也駐馬眺望,濃眉緊蹙道:“看似長安叛軍已知曉我軍動靜。”

魚朝恩正行于元帥之側,聞聽冷笑道:“你等原說夜間行軍,賊難察覺。如今不獨延誤半日時辰,還被賊軍得訊,又待怎講?”

一旁仆固懷恩瞠目道:“兵來將擋。惡胡當前,應對要緊,怨言冷言有何益!”

此時只見無數叛軍分由紅、黃、藍三路大旗麾引,已全部越過清渠,直奔漕河而來。子儀急命懷恩整軍迎敵,卻見敵前軍齊齊勒馬于漕水之東,梭巡不前。三色大旗之繡字清晰可見:黃、藍兩旗均繡有“安”字,那紅旗上則繡著“李”字。

這邊官軍已刀出鞘,箭上弦,對岸卻漸次偃旗息鼓,只在漕水、清渠兩河之間野地上列陣以待,并無再進之舉。

郭子儀觀之良久,對廣平王道:“臣曾聞報,叛軍主力屯駐長安以西之禁苑內,果然不虛。然為何設兩色‘安’字大旗,莫非賊酋安慶緒親自率軍,馳援安守忠等?”

話音才落,前方探子來報:“駐禁苑賊軍主力安守忠、李歸仁部,昨日獲悉官軍出動,直指長安,便飛報洛陽安慶緒,得安太清所率五萬精騎火速增援,以阻我軍東進。”

李俶問左右:“安太清是何人?”

關中節度使王思禮答道:“其乃賊酋安慶緒之獨子。年方二十,已歷經數次大戰。因其驍勇異常,臂力超人,又使得一桿馬槊長槍,刺鐵甲如穿豆腐,遇著無不立喪,故人稱‘奪命太子’。”

一旁魚朝恩斥道:“竊國胡酋之子孫,安可稱‘太子’!”

王思禮忙唯唯后退。此時仆固懷恩已領朔方軍來至河邊,關中步騎緊隨其后。

于是官、叛兩軍各據漕河西東,隔岸對峙。直至夕陽西沉,也無人搦戰。李俶見對岸三路叛軍已陸續于漕、清兩水道之間安營扎寨,便命本軍也就地布下營帳,遍置巡兵,起鍋造飯。

一時元帥虎帳立起。各軍將領進帳議戰,依軍職高低于元帥大案前列座兩行。唯觀軍容使魚朝恩就座元帥廣平王之側,閃三角眼掃視眾人良久,忽對李俶低語道:“獨不見關中節度使。”

話音才落,只見王思禮推一緊縛之人進帳,怒擲于地。那人已是口鼻稀爛,鮮血橫流,卻大罵不止。帳內親兵一擁而上,勒緊繩索,將其強制。眾將面面相覷,轉視元帥。

“所縛何人,觸犯何罪?”李俶驚問。

“此賊乃將我軍行動密報于叛胡之內奸!”王思禮恨道,一腳踢在那人頭上。

原來關中軍出發前點名,少了一都尉,名為李承明。因時間緊迫,只道怯戰潛逃,未及深究。哪知此人又在一個時辰前現身營中,被同隊軍士舉報,并言有人昨日見其盜馬,潛出武功營門,直奔東邊而去。適才返回營隊,巡兵見其來自禁苑方向。王思禮得報,即刻命人將其捆了審問。起初他拒不開口,后挨不過毒刑,承認已去賊軍駐地報信,告知官兵大軍來攻西京,故賊軍得以在官軍到達之前集結以抗。

帳中眾人聞聽,皆怒形于色,拔劍在手。唯郭子儀道:“此必事出有因,須問明情由,以杜后患。”

李俶點頭,命略為松綁,問那人道:“汝乃我大唐臣子,授職軍中,本該與叛賊死戰,因何反去通敵?”

李承明待頸上繩索略松,啐出一口鮮血,切齒反問:“同是大唐臣子,為何懲處不公?同是敗將逃兵,為何有人不罪反升,有人卻定罪被殺?”

李俶聞聽,雙眉緊鎖道:“何出此言,從速講來。”

只聽那李承明含恨帶悲講出一段苦情。原來其同胞兄長名李承光,曾與王思禮、呂崇賁等同為大將哥舒翰麾下部將,共守潼關。后潼關失守,哥帥被俘致死,三將先后逃出,前有堵截,后有追殺,經磨歷劫上百里,方尋到皇帝行營。新皇怒責三人棄關私逃,不盡職守,一律問斬。卻在臨刑時單斬了李承光,余二人免責。時李承光之胞弟李承明正在武功守軍任職,聞得兄長死訊,悲痛不已。不久聽聞與兄長同逃之王思禮竟升任關中節度使,恰至武功。李承明見其風光上任,百思不得其解,便多方打聽。后聽人傳說,王思禮與宰相房琯私交甚篤,先串通呂崇賁一口咬定李承光首逃,王、呂只為追捕他而離潼關,再央房琯求情,愿戴罪立功。于是刑前特赦,又得升遷。李承明因而認定親兄死于昏君佞臣,頓起反心。然手無兵權,便要借刀殺人。一旦得知官軍開拔時辰,便潛出大營,飛報長安叛軍。

子儀逼問:“汝既已投敵,為何返回?”

李承明瞠目怒道:“明人不作暗事。某送信與賊,為報昏君無道。然那嫁禍同袍,為己脫罪之奸人尚在人世。某返回本軍,只為尋機取其性命,以報兄仇。”

子儀怒斥道:“汝僅憑道聽途說,便反叛通敵,至愚至惡,死有余辜。汝兄地下有知,必不肯相見也!”

元帥命人拖李承明出帳,斬首祭旗。

魚朝恩卻指王思禮道:“掌軍者失察屬下行動怪異,以至大軍出師不利,壞了戰機,豈可無罪!”

子儀正色道:“大敵當前,豈是追責之時。眾將領正當同心戮力,共商對策。余情戰后再論不遲。”

魚朝恩緊接道:“逆胡欲阻王師進取長安,然咱家獲悉城中守軍不過兩萬余,而我有十萬大軍,彼寡我眾,速戰速決,便可一舉收復西京。”

子儀沉吟道:“現朔方軍實在兵力三萬余,關中軍亦三萬余,加之各路勤王,共計可達八萬。若不計調管軍械、衣甲及糧草之軍需吏卒,參戰者實計六萬余。”

魚朝恩又道:“便是六萬之眾,也數倍于賊。今乃天賜平叛之日,以我王師之威,泰山壓頂之勢,摧敵一如秋風掃落葉矣。”

子儀搖頭道:“知兵法者皆信,兵勝不在眾寡,而在精良,在布陣嚴整善變,在士卒熟識金鼓號令,在令行禁止,進退有序。我軍人頭倍于敵,然十之五六乃新募之兵,多招自失業商販,散蕩流民,應征只為果腹蔽體,鮮有求功圖升之志者;且操練日短,騎射不精,匆促上陣,又不熟識令旗金鼓,不信軍法嚴峻;加之未經沙場血光,難免有怯陣者。若軍機未泄,我趁敵不備,突襲猛攻,并金鼓號角其震,萬軍喊殺沖鋒,陣勢洶涌,可令叛軍驚惶,匆亂上陣,我乘亂沖殺,勝券在握矣。故知兵法者鮮有以一搏一,乃陣勢取勝也,便是新兵弱卒也可壯聲勢,助軍威。而如今叛軍已獲情報,舉兵來迎。其乃百戰之師,馬背虎狼。賊首皆帝國久蓄之悍將,善排兵布陣,百變隊形,迅猛出人不意。又知兵法,多用詭計。前者哥舒翰老帥便是中了崔乾祐之計失卻潼關。眼前這叛將安守忠,只看他聞風即動,速搬援兵,半日之內嚴陣以待,便知其絕非愚魯武夫。若貿然進攻,難以取勝也。”

魚朝恩聞聽,側目道:“副帥為何長叛胡威風,滅王師氣勢,莫不是年老怯陣耶?”

此言一出,在座各路將領皆面露慍色。

王思禮起身言道:“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不知己,逢戰必敗。又曰善戰者能自保。今我軍雖勢眾,卻似散沙新聚;賊軍數量不及,卻銳比刀斧。郭公據實相告,怎說怯陣?”

魚朝恩哂笑道:“王將軍莫非已喪膽于潼關耶?”

王思禮聞之氣結,怒目相視。

仆固懷恩已知朝恩底細,改容離座,對元帥拱手道:“末將但知王將軍周身齊全,膽大如斗,方得圣上眷顧,授以兵權。豈可以勝敗論雌雄!”

眾將會意,隱而暗笑。魚朝恩白臉鐵青,鼻根那粒灰痣脹成黑紫。見眾人如此輕慢,偏對郭子儀言聽計從,愛戴敬畏溢于言表。那老將看是平易和遜,卻天然一種不怒自威之氣勢,令人無不仰視,也令朝恩深為嫉恨。自認亦是經綸滿腹,堂堂威儀,方被圣上看中,派作觀軍容使,以撣壓剛愎軍閥,不想竟屢遭無視甚至暗嘲,卻無由發作。也罷,暫且忍過,待戰事過后,再作道理。

只見朔方將領陳回光站起道:“末將不才,亦曉‘知勝而求戰者,勝;不知勝而求戰者,敗。’今情勢突變,還須重議方略。”

元帥李俶以手支頤,憑案而坐,心中仍為愛弟及叔父之枉死傷感不已,雖身在而心難在焉。忽覺眾目睽睽,方回過神來,正襟危坐,問子儀道:“郭公現今意下如何?”

子儀答道:“以不可勝,待可勝之機。無勝算時屯兵相峙,待時機乍現,乘機而戰。”

廣平王頷首道:“誠如副帥與眾將所議,逆胡已對我嚴陣以待,不可急攻。本帥令全軍暫屯駐漕河之西,靜觀其動。”

子儀道:“我等謹遵帥令。然不可坐等,須即刻嚴訓新卒,以迎戰機。”

之后數日,漕河東西唐、叛兩軍各練兵馬,相持不戰。魚朝恩數次催戰,均被抵制,心中怒恨,竟一日兩送奏本回皇帝行營。帝怒,詔令傳至中軍大帳:“朕數日前即命兵馬元帥速取兩京,何故戰事一拖再拖?今令即日出戰,不可再誤!”

李俶覽詔甚懼,即刻升帳,宣詔議戰。諸將尚未到齊,忽報賊軍正欲渡河,來襲唐營。俶忙披掛上馬,魚朝恩緊隨其后,直奔漕河邊來。只見岸邊郭子儀等朔方將領早已率部嚴陣以待。前沿有陌刀營偏將孫守亮為首,排布千余壯碩精兵,手持長大陌刀虎視眈眈。再看河中,已有眾多賊兵撐筏渡河,揮戈吶喊,沖殺上岸來。

郭子儀沉著靜觀,見時機已到,令旗一揮,金鼓齊鳴,千把利刃陌刀橫砍豎劈,左削右斬,只殺得過河賊兵慘叫不絕,傷亡殆盡,漕河之水一時紅遍。不知何人高喊“敗退矣!”,便見叛軍棄筏回奔。朔方軍正殺得性起,有人跳上排筏,過河緊追逃竄賊兵。

子儀隔岸細觀,見賊兵逃而不亂,心生疑竇,正要鳴金收兵,只聽后面有人喊道:“賊叛已潰敗,此時不攻,更待何時!”

子儀回看,見是觀軍容使魚朝恩,便道:“實情尚不可知,謹防有詐,待某再看。”話音方落,對岸有人大喊:“賊撤向禁苑西門!”

魚朝恩拔出佩劍,揮舞道:“還不快追!必待賊胡盡逃耶?”

郭子儀及眾將領置之不理,只看廣平王號令。

李俶眼看對岸叛軍后撤,心中卻盡是建寧與永王橫死幻象,情知此仗攸關自身日后爵位乃至性命,一時恍惚難決。魚朝恩見狀心急,忙附耳道:“廣平王寧負圣上詔令耶!”

李俶陡然一驚,遙望對岸速撤之敵,又見各路官軍已披甲待命,便猛然舉起進攻令旗,道:“眾將聽令,今乃與賊軍決戰之日。諸君向蒙國恩,每思圖報,此正其時。本帥命郭子儀部為前軍,王思禮部為后軍,余各部為中軍,爭先討逆,光復帝都,休讓人捷足先登!”隨之令旗一揮,旌旗紛立,戰鼓齊擂,馬軍在前,步軍在后,蜂擁渡過漕水、清渠兩河道,直奔禁苑西喊殺而來。

郭子儀率前軍追至距苑墻一箭之遙,忽見原本惶退之叛軍馬蹄漸收,隊形由無序轉為有序,分別沿墻邊向金光、延平兩宮門前集結,瞬間各排成“一”字陣仗,又似有人牽線之大雁展翅。只見左翼數千騎兵列陣延平門前,黃色“安”字門旗下,賊主將安守忠立馬橫槍,手握令旗;再看右翼亦是數千駿騎,列陣金光門前,藍色“安”字大旗下,一青年叛將披金花戰袍,騎西域名駒,握丈八馬槊,虎背狼腰,豹眼環睛,殺氣騰騰,便知是安祿山之孫,安慶緒之子安太清。此時兩翼之間空地上,一桿紅色“李”字旗下,千余人馬已列成梭形,恰似大雁身體,突向唐軍。

子儀大驚,認得此陣乃雁陣,又稱猿陣,兩翼一旦合圍,插翅難逃。情急中猛然勒住馬頭,欲令后撤,卻為時已晚。眼睜睜見本部前鋒已沖向“雁體”,展開廝殺。回頭見身后大軍尚不知情,仍源源開來,頓時焦急萬分。忽又聽得賊陣羯鼓震響,節點有律。那雁陣兩翼即隨鼓點急速變隊,將翼尖斜向推進,至兩苑門前方甬路,又隨鼓點節律以撲翼之勢,朝唐軍側翼迅猛圍抄,似鐵桶圍個滴水不漏。唐軍中眾多初戰兵卒,見敵騎如泰山壓頂般猛撲上來,立時魂飛魄散,陣形大亂。叛軍乘勢大殺大砍,唐軍步兵棄甲丟槍,奪路而逃,立死刀下者無數;騎兵馬匹驚陣,互絆相踏,無以還擊;前鋒陌刀隊被叛軍鐵騎進逼,長刀難以施展,皆拖刀奔逃。

郭子儀見狀,心知前軍已是進退兩難,為給中軍元帥后撤之機,便高擎蒼玉七星龍劍,縱馬迎敵。哪知叛軍見其星目閃爍,氣宇軒昂,鎧甲耀日,如披霞光,疑為天神降臨,不敢上前。有認得的,敬畏避讓。朔方青年將領李懷光沖來護帥,使一桿鑌鐵長戟,前后上下左右,手起戟落,連殺數十賊兵。此時仆固懷恩及陳回光諸將已身陷敵陣,皆拼力死戰,殺賊無數。然唐兵頹勢已不可挽回。不到一個時辰,幾萬王師已潰不成軍。不足萬人之叛軍卻依然陣容嚴密,進退有據,游刃有余。

李俶于中軍驚見大勢已去,只得由十幾名近衛親兵圍護后撤。叛軍小將安太清看得真切,縱馬飛來,挺槊直刺這金盔金甲唐軍主帥。親兵們團團護主,邊退邊戰,卻被叛將一一挑下馬去。

正危急時,魚朝恩騎馬悄然靠近,一劍刺入安太清坐騎后臀。那馬猛然驚痛,立起前蹄,將騎者掀翻在地。朝恩拔劍刺向安太清,早有幾個叛軍騎兵沖殺過來,救起主將離去。

魚朝恩護著李俶,高聲喊道:“誰來護主!”只見后軍王思禮帶數百步騎沖進重圍,廝殺過來。眾人護著主帥且戰且走,跨過清渠,直奔漕河西岸。

禁苑這邊郭子儀見元帥已撤離殺場,再戰無益,便揮令旗,命朔方眾將率殘軍頂箭雨槍林,斷后突圍。叛將兩安一李領兵窮追,殺戮無數,遇降者也不生留。直將唐軍殘兵敗將攆至渭河之北,方才回軍。一路收繳唐軍拋棄之巨量軍械糧草,得意返回禁苑駐地。

再說殺出重圍之唐軍各路將士漸次聚攏,尋得主帥李俶,一路護著朝武功狂奔。時值盛夏,烈日當頂,人人口鼻生煙,也不敢稍事歇息。直到將近武功,見前方幾十個唐官及百姓捧食水而來,路邊還擺有食桌、竹椅,方才隨主帥勒韁下馬。

原來朔方軍判官顏允臧等軍吏先行逃出,在此駐足安排近旁百姓,汲水備飯,以候大軍。

李俶早是饑渴難耐,見了熱飯茶水,自是喜出望外,攜手顏允臧同坐用飯。后者受寵若驚,慌忙叩謝。

飯后,李俶清點殘部,只剩萬余。所幸各路將領尚無重損,日后可領軍再戰,于是略為心定,留王思禮部仍守武功,余皆連夜回扶風行轅。

郭子儀命諸將各回本帳歇息。不想眾人如約定一般,前后腳跟進大帳。子儀見人人面帶憤懣之色,知是有話要說,便由親兵解去重甲,坐下靜待。

先是仆固懷恩見眾同袍只管捶拳嘆氣,不由得怒道:“嘆有何用!今次慘敗,皆因那不男不女,狗屁不通之宦豎催戰逼戰所至。吾等應即刻聯名上奏皇帝,告他擾亂軍中部署,以至兵敗之罪。”

李懷光道:“仆固將軍所言極是。若不早向圣上奏明,容惡人先告,而主帥乃皇子親王,不受重責,必降罪于三軍副帥郭公。但看前潼關之失,即因宦官監軍邊令誠逼戰不成,反誣守將怯陣兵敗,致使帝國大將高仙芝、封常清身首異處。”

渾釋之接言道:“某與朝中監察御史私交甚篤,可托其以實情奏明皇上。”

子儀濃眉緊蹙,沉吟良久方道:“此仗失利,某身為副帥,難脫其咎。奏本當寫,只是諸君容我仔細想來,但請先回帳歇息。”

待眾部將離帳,營中更鼓已敲子時。子儀命親兵鋪排筆墨紙硯于帥案之上,思忖再三,正待提筆,忽聞帳外報:“觀軍容使魚將軍求見副元帥!”

子儀一驚,不知這欽差宦官為何深夜來見,只得起身出帳相迎。那魚朝恩見了,上前揖禮道:“深夜打攪老將軍,望勿見怪。”其言語神色大不似一貫之凌人倨傲。子儀忙恭敬還禮。二人一同進帳。

親兵已置方凳于帥案旁。待子儀落座帥椅,朝恩自坐于凳上。見案上紙筆俱全,轉睛問道:“郭公欲寫奏本耶?”

子儀道:“正是。”

“老將軍欲如何寫來?”

“自然是據實以報。”

朝恩莫測一笑,道:“咱家故知老將軍對圣上赤心忠膽,自然不作欺君罔上之文章。但何為‘據實’,其說各異也。”

子儀愕然道:“魚將軍此話怎講,請明言。”

朝恩閃三角眼,皮笑肉不笑看定郭子儀,道:“就說今日清渠之戰,決策只在領軍將帥。咱家一觀軍容使,勝敗自是無干。廣平王乃三軍統帥,本該擔當全責。然郭公乃百戰老將,受圣上詔令為輔佐之副帥,所望萬無一失。不意今日大敗,寧無責乎?”

子儀坦然靜聽,不置一詞。朝恩又道:“今日咱家甘冒私議皇家之罪,再說些透亮話。想老將軍對宮闈之爭也有所耳聞。先建寧王在彭原行營惹怒圣上被賜死,廣平王領兵在外未被殃及。但太子之位未決,時時遭人覬覦,日日如履薄冰。今次兵敗非同小可,若無人分擔,親王必遭人構為重罪,失太子位事小,只恐性命不保。如此國將難復,百姓無望。老將軍以社稷為念,忍袖手旁觀耶?”

郭公聽至此時,從容不迫道:“魚將軍不必多言。某已成竹在心,定不使元帥授人以柄。”

一日之后,三件加急奏本已呈于鳳翔行營。皇帝李亨早得探報,王師大敗,正心急如焚,切望前方實訊。見本,立取李俶所奏,展開看來,只有一句:“兵敗,兒臣候旨。”

李亨覽后越發焦躁,擲本于案,又取魚朝恩奏書。見其上隸書柔媚飄逸,甚是悅目,閃睛看來,上寫:“奴自受皇命觀軍容,無時不殫精竭慮,傳圣意,督三軍,達天聽。親見兵馬元帥廣平王兢兢翼翼,伏尊陛下旨意,以皇家貴胄之身,親赴殺場,麾指有度,勇冠三軍,奴甚是欽敬。然賊胡精猛頑詐,副帥郭子儀深陷敵陣,進退失據,以至首戰失利,王師折損大半。奴伏請圣上再締雄師,復討兇頑,靖安社稷,天下幸甚。奴仆朝恩再叩圣眷隆恩。”

李亨放下寵宦奏本,閉目長嘆。苦思片刻,方展開新晉司空,兵馬副帥郭子儀奏本。但見本上小楷工穩,方正樸厚,不由得伏案細讀:“臣德薄能淺,錯蒙圣恩眷顧,,賜封兵馬副元帥,輔佐大元帥廣平親王,征討逆胡妖昆,收復兩京。臣受命誠惶誠恐,與元帥共議破虎狼之策。豈料軍中奸人李承明,即伏誅罪臣李承光之胞弟,欲報殺兄私仇,投敵告密,至原策劃流矢。昨日叛軍跨禁苑之西清渠河突襲王師營寨,臣即率軍反擊,追至苑墻外時,近萬叛軍鐵騎驟然變陣猛撲。我雖六萬之眾,卻多為新征之商賈流民,未經嚴訓。臣率市井之人,擊胡虜鐵騎勁旅,猶殺敵無數,血染清渠。臣令兵退,非懼死戰,只恐徒死無益,減滅王師。所幸元帥遠矚高瞻,鷹揚偉明,容臣指麾徐退,保全一眾善戰驍將,以期日后為帝國重組戎旅,誅討叛羯,再造乾坤。綜觀此戰,雖不能以一戰之勝負論功罪,臣畢竟難辭其咎。臣實愚淺寡陋,伏地懇請陛下,收回臣之兵權官爵,勿使阻妨賢將能臣之路。臣愿遠赴西域各汗國,更請精銳鐵騎,助陛下再建王師。頓首,頓首。”

李亨憑案將此奏本反復觀看,猛然想起建寧皇兒曾力諫勿殺敗將李承光,恐傷軍心,言道其畢竟未降賊軍,奔回大營。此時想來后悔莫及,更痛倓兒之死。思前想后,忽覺胸中涌堵,心悸氣短,只得伏案喘息。

大宦官李輔國已侍立多時。其粗通文墨,自視甚高,尤羨前朝權相李林甫,常暗中視作楷模。李亨閱奏又從不避他,此時正偷窺奏本。忽見皇帝面色蒼白,額滲虛汗,忙將其扶上龍榻,命小宦奴急傳太醫。

一時太醫進殿,張皇后也聞報趕來,躬身龍榻急切問候。因見太醫開藥箱,取脈枕,只得轉到奏案前坐下。見案上三封急件,便展開細看,面上漸次若有所思。李輔國一旁看在眼里,心機暗動。

太醫望聞問切,四診過后,對皇帝道:“圣上龍體并無大礙。只因天下動亂,圣上北集戎事,南奉上皇,日夜運籌,難得安養;加之七情內傷,以至血行障礙,胸陽不通,阻了心脈。微臣這里有祖傳芳香開竅如意散,圣上可先服下。臣這里開出行氣活血,化淤通絡之藥方,按時煎服,即可平安。但切忌憂思過度,氣惱攻心。望圣上靜養數日,再理朝事方好。”

李亨倚枕閉目,心中煩亂,懶得言語。李輔國伺候皇帝服下芳香開竅散,待太醫寫下藥方,命宮人取藥煎制,又回龍榻前侍候。見皇帝面色逐漸顯出紅潤,額上汗收,雙目睜開。神氣回復,方才松口氣。

張皇后回到榻前坐下,捉住李亨手道:“太醫之言不可不聽。圣上雖正值壯年,龍體剛健,然如今國事繁冗,須有分擔。妾雖淺薄,也是自幼熟讀四書五經,愿為圣上批閱奏章,再送圣裁。”

李亨微微搖頭,道:“當前戰事緊迫,瞬息激變。每有奏章,朕必仔細斟酌批閱,方為嚴祇宗廟,乞盼感動天意,助朕扭轉乾坤。”見張后默然不悅,便又溫存言道,“佋兒年方四歲,侗兒又非足月,皆須母親時時監護。皇后一心兩用,已不可開交,再加心勞,朕何忍也。”

張后秀眉高挑,道:“妾始聞王師大敗,難以置信。適才偶覽前方奏報,方知不假。妾私心以為,廣平王向為圣上倚重,加封元帥大印,卻如此不堪大任,首戰慘敗,挫王師之勢,長賊叛之威。妾略知,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要,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廣平此戰將圣上艱難集結之大軍喪失殆盡,罪莫大焉。若不嚴懲,養癰蓄疽,怎戒臣子兵將?望陛下莫因父子親情,姑息放任。”

李輔國聞聽大驚,方知張后原來得隴望蜀,欲再次加害皇子。想先前與其合謀進讒言,至建寧王被賜死,實乃出于無奈。皆知皇上深喜那三皇子李倓,幾次與謀臣李泌商議,欲封其兵馬大元帥。然倓剛直敏慧,洞察秋毫,時與帝言皇后欲動宗嗣,宦豎潛覽朝政。輔國深恐其日后不能相容,又見張后亦懼怕皇帝聽信李倓之言而失寵,且欲立親子為嗣,故急于除之。于是與后私下商議,一拍即合,構陷害了建寧。本以為自此便可仿效李林甫,成一代權臣。不想今日皇后終露本意,非但為親子李佋覬覦太子之位,更欲效法則天武后,動皇嗣,篡皇權。想那楊玉環禍國,覆車不遠,若不趁早攔阻,保住廣平王李俶,則大唐再無復興之日,輔國將何處為歸?且廣平寬厚溫仁,與人為善,全不似建寧咄咄逼人。若全力以護,待其日后承傳社稷,必委以重任。

思想至此,輔國靈機一動,低聲對李亨言道:“奴聞行軍長使李泌自進《黃臺瓜詞》后,時懷去意。圣上可以戰事危急,須與之時時咨詢而固留之,諒難推辭,亦可減圣上之憂。”言罷,靜觀帝意。

李亨此時漸已神清氣順,精力回沛。聽得輔國提起《黃臺瓜辭》,一時記起辭中“再摘使瓜稀,摘絕抱蔓歸”兩句,頓覺驚出一身冷汗。想起那日還在彭原,只因皇后、輔國皆言建寧嫉兄怨父,倚仗軍中威望,欲行不軌,一時盛怒將其賜死。待聞報倓兒已氣絕身亡,忽又心痛不已,深悔太過匆率。后國師李泌因此驚懼辭歸,并進諫一篇前朝章懷太子李賢所寫之摘瓜辭,愈加痛悔。然對愛妻寵宦兩始作俑者,卻不忍一句深責。想這些年來,雖身為太子,卻飽受父皇猜忌,大臣蔑視,唯這兩個身邊人忠心耿耿,殷殷關愛。尤其戰亂之中時時以身相護,不眠不休,更是讓人須臾難離,寵信日深。只是適才皇后意欲罪責廣平,亨雖不怪,卻斷難再從。

再看觀軍容使及兵馬副元帥之奏本,皆言俶兒于元帥之位盡忠竭力,此番兵敗實乃內奸作祟。忠亮賢臣郭子儀更將戰敗之責一身承擔,保住王室威望,日后載入史書,后世也難非議。又如子儀之奏本所言,帝國主將無損,有將帥在,即可再舉兵。于是胸中漸為開朗。想到自古美女賢將皆國君好逑,只是美女易得,賢將難求,死忠之士更堪比鳳毛麟角。看子儀此奏實為攬責,李樹代桃僵,為保廣平,以自家聲望相替,越發信其忠心貫日,識度宏遠。即對李輔國道:“傳詔,兵馬副元帥郭子儀即刻至行營面朕。”

詔令傳至扶風行轅,李俶展看,隨即附上手書,一并付與觀軍容使送交副帥。

子儀接兩書,對魚朝恩言道:“煩請將軍轉告元帥,子儀深知此番面圣攸關社稷纘承,乾坤締構。某必不負圣上與廣平王所望。”言罷,召仆固懷恩安排守營之事。朝恩滿意自去。

懷恩進帳,對子儀道:“此次兵敗,郭公總攬全責,在下不敢異議。然擔罪面君,只恐有去無回。懷恩但請與公同行,生死與共。營中諸事,可付陳將軍回光。”

子儀思慮再三,方才點頭。二人隨即起身,縱馬疾馳鳳翔。

百余里路,半日到達。

皇帝李亨出行宮親自相迎,郭子儀同仆固懷恩伏地請罪。帝伸手將二人扶起,慰道:“朕知愛卿忠貞義勇。此番浴血苦戰,足見卿等為靖國難,出生入死而不惜。郭公勿慮,朕斷不以一次勝敗論功過。滅胡平叛,非卿莫屬。仆固將軍同來,恰合朕意,共商復建王師,重振軍威,再討胡逆。”

兩將叩謝,隨帝進入行宮,受賜入座。李亨問道:“郭公已有翦賊之宏略耶?”

子儀道:“此次與賊交兵,其人頭雖寡于我,卻是以重騎勁旅擊我輕騎步卒,雜合之眾,有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臣曾合軍回鶻大將葛羅支平定叛軍阿史那從禮,實見其所率騎兵雷霆萬鈞,勢不可擋。然彼于戰后已撤軍回師。臣愿親赴西域,再借回兵。”

帝問:“郭公欲向其借兵幾何?”

子儀答:“至少三千精騎。”

帝沉吟道:“前番葛勒可汗為出借葛羅支部千余騎兵,索要羅絹十萬匹,牛羊無數。如今國庫已虛,再借三千,索求必然加倍,恐一時難為籌集。”

一旁仆固懷恩道:“臣有一語,不知當講否?”

李亨道:“但講無妨。”

懷恩道:“回鶻索物借兵,未見得定要現買現賣,可允其戰后加倍補賞,或肯答應。”

帝聞聽大喜,道:“仆固將軍非但驍勇過人,且心思通透。戰后補賞一說,想回鶻不難應允也。”

子儀道:“臣面見葛勒可汗時,將竭力說服之。”

仆固又道:“臣還有一言,愿圣上聽之。”

李亨道:“將軍請講。”

仆固道:“此去西域三千里,且可汗之牙帳單于城建于鄂爾渾山谷之間,我國出使者必熟知路徑,方能盡快抵達。即使如此,往返亦須兩月余。郭公不熟西域路徑,朔方軍亦不可久無主帥。再者,欲說服西域各部落首領皆同意先借兵,后賞賜,須熟諳其語言習俗及意念,此亦非郭公之所長。故臣不以其親往借兵為善。”

帝忙問:“依將軍之意,何人可往?”

仆固答道:“微臣出身回鶻仆固部族,即熟道路,又通語言。前者便是臣借來千騎,今次再借,亦非臣莫屬。”

帝頷首道:“仆固將軍果然思慮縝密,堪當使命。朕即遣汝再赴西域借兵,并欽準隨機行事,先決斷,后奏報。”又轉對子儀道,“郭公可在鳳翔城內逗留幾日,再返扶風行轅,與廣平王共議召集潰散舊部,征募新兵,從速再建王師。”

子儀再請降爵祿官位。帝思忖良久,道:“朕暫停卿之司空一職,另授右仆射。余職依舊,勿再請。”

仆固懷恩當日即起程西去。郭子儀次日在鳳翔造訪屯兵于此的左金吾大將軍,陌刀軍主將李嗣業。

兩人議及各處戰事,李嗣業道:“郭公聞睢陽城張巡事跡否?”

子儀道:“可是那位原真源縣令,后搶占雍丘(河南杞縣),以兩千義兵抗強賊數萬,后沖出重圍,轉至睢陽,與太守許遠苦守城池已數月之張巡耶?”

陌刀將軍道:“正是。嗣業戎旅三十年,見識眾多強悍驍勇之將,從未聞一介文官,稚弱書生,又從不知兵,僅憑一腔報國義氣,必死膽魄,振臂呼號,令一群烏合之眾甘愿追隨,同心視死如歸,僅以千余餓卒,戰十萬飽食之強虜,竟能阻遏其南下鐵蹄,屏障江淮半壁河山,予帝國喘息之機。真可謂守一城,捍天下。今天下之不亡,其功甚偉矣。”

子儀星眸潤濕,點頭道:“吾亦聞知,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堅守南陽要地,率將士及民間忠義軍與叛賊田承嗣苦戰數月,已至糧盡食鼠,餓殍遍城。至今仍拼死扼阻叛軍南侵我江漢,令山南得以保全。真可謂千古風流人物,盡在我朝矣!”

辭別李嗣業,子儀無心逗留,策馬出城,正遇羽林將軍王強林返回扶風,二人便并轡而行。路上,子儀無意間瞥見王強林戰袍腰帶上掛一鸞鳳玉佩,似曾見過。再一思想,記起原是自家夫人以此玉佩作為成人慶典之賀禮,送與仆固懷恩長女海花,怎地到得這羽林武將身上?然子儀從不問人私事,只淡然問道:“王將軍可是回行營述職耶?”

王強林笑道:“非也。倒是與令郎郭曖相干。”

子儀大驚,忙問:“此話從何說起?”

“便是大元帥與郭公率軍離營當日之事。”

原來那日大軍開往長安,行前元帥李俶明里命王強林與郭曖留守行轅,暗使兩人守護升平、華陽兩位縣主。不知升平與郭曖因何齟齬不斷,見面即吵,升平不肯再留,定要拉華陽即刻返回鳳翔。強林無奈,只得一路護送而來。

子儀聽了氣惱又無奈,搖頭道:“小兒郎張狂失教,讓王將軍見笑了。”

王強林笑道:“依某看來,兩個小兒女倒是一對天造璧人。不知郭公可有福納升平縣主為婦耶?”

郭子儀連忙擺手道:“無福,無福,犬子豈能攀金枝玉葉矣!”

二人說著,縱馬疾馳,不一時抵達行轅。王強林自去中軍虎帳回報。郭子儀回本營大帳,立即命人尋郭曖前來。

見愛子與仆童高二進帳,子儀厲聲詰問:“個不肖兒郎,何故惹惱升平縣主?”

郭曖一臉詫異,反問:“父親一路奔波,衣甲不解,倒問孩兒些許蠅頭瑣事?”

子儀怒道:“孺子心中,何為大事?”

郭曖道:“眼前便是披甲上陣,躍馬橫槍,討賊復國,立顯赫戰功。且此事錯不在兒,皆因她倚仗皇家勢力,蠻橫無理在先。”

子儀一時啞口,半響緩言道:“汝便有天大道理,也須謹記‘君子勿與女爭’。便是小家碧玉,少有不撒嬌作嗔者,何況皇家金枝。汝尚未娶妻,也該略知女子心性才好。”

郭曖若有所思,忽問父親道:“爹爹可有玉丹姐音訊?”

子儀先是一愣,后醒悟道:“郭義曾于洛陽見她與那昆侖奴武昭拓同行同往,并不知其去向。”

郭曖悵然若失,一時低頭無語。子儀訓道:“大丈夫必先建功業,后立家室。大戰將近,休將兒女情長掛心。汝時習兵書,熟諳刀槍劍術,方為第一要緊。再者,日后若遇縣主,必恭敬避退,不準有一言冒犯。汝可記下?”

郭曖尚未答話,只聽帳外有人問:“郭公何故提及我家縣主?”話音未落,廣平王已進帳。

不等子儀開口,李俶又道:“兩個小兒女只因一只黃羊拌嘴,本王已盡知。雖是無事生非,嬉鬧慪氣,倒也合了‘不是冤家不聚頭’。”又望著郭曖,微笑道,“本王甚愛令公這六郎。今帳中近衛親兵已于前戰損失殆盡,欲命其為帥帳帶甲衛士,歸在羽林將軍麾下,不知令公依允否?”

子儀大驚,忙推辭道:“此子甚缺家教,言行愚魯,恐拂元帥美意。”

李俶道:“不妨。本王正要細查六郎秉性,堪為東床快婿否。”轉眼見郭曖身旁有一后生,眉眼精敏,體格矯健,問明乃其隨身仆童,便命同為親兵護衛。

子儀暗中叫苦,卻無可推辭,只得拱手唯唯稱謝。李俶命兩少年兒郎去見王強林,自己仍與副元帥議事。

“圣上未因此次戰敗深責本王,乃是郭公獨攬全責。然再戰不遠,公有何籌策?”

子儀略為思忖,道:“某反復思想前戰,實為戰事倉促,而兵士身心尚不不能應戰所至。”

李俶惕然道:“還請郭公仔細講來。”

子儀道:“兵貴知戰,能戰。欲令士卒皆知為何而戰,必先于戰前激越其渴戰之情。隨之老兵領新卒,嚴訓實練,晝夜切磋殺技,熟知旗鼓號令,便可戰之能勝。臣將兵三十余年,所得乃是:為將者欲立于不敗之地,必使全軍上下人人自信,個個出手不空,善進攻而知閃避,將帥同心,三軍戮力,全勝可待矣。”

李俶聞之大喜,道:“圣上詔令從速組軍。本帥將新兵操訓托付于公,由朔方將領掌令。吾若不能親臨操場,將與公書信相通,使下情上達,即時商榷。便是日后戰時,亦可如此互通聲氣,協同作戰。”

子儀道:“如是,臣將視元帥之書信為家珍也。”

轉瞬兩月已過,募兵達十萬之眾。每有新卒結隊送至軍營,兵馬副元帥必先聚眾演講:“君等多有父母妻小橫死于兇胡屠刀者,亦有兵亂無以為生者,抑或家族茍安,然‘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國破家必亡,無人幸免。非同心協力,誓死搏戰,不能絕處逢生。諸君從今必日夜苦練,勿作待宰豬羊!”

于此同時,皇帝李亨接仆固懷恩三千里加急奏報,言道,以葛勒可汗次王子移地健為首,一眾疏唐派極力反對親唐太子葉護借兵援唐。后其堂兄頓莫賀暗示唐使,次王子尚未娶妻。懷恩急于借兵,便允諾將長女妻之,即美貌無雙名傳西域之仆固海花。移地健方才松口,卻又提出“克城之后,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歸回鶻”之苛求,否則仍不出兵。懷恩想平叛迫在眉睫,窮途末路只得應允。回鶻于是集五千驍騎,即日由太子葉護為帥,隨懷恩進發中原。

帝覽奏有喜有憂。喜的是借兵之數大出所望,憂的是戰后索賜不近人性。狠心轉念,只為速取兩京,再建帝國,天大代價也在所不惜。

仆固懷恩領葉護太子與其五千回鶻騎兵浩浩湯湯進入鳳翔城,已是八月中旬。行營朝野見此威猛雄健之師,無不振奮相慶。

李亨立即詔令兵馬正副兩元帥領眾主將急赴鳳翔,并仆固、葉護及李嗣業等共議戰事。

及至廣平王面圣于行營殿上,帝已封葉護太子為忠義王。兩王相見,惺惺相惜,交談融洽。帝于是命李俶與葉護當殿結為昆仲。俶年長兩歲,為兄,與忠義王互換庚帖護身符。滿朝相賀。

帝與眾將帥連日運籌。依郭子儀歸結之清渠敗因,議定此次發兵須強大縱深軍力,即以李嗣業所率三千陌刀軍為先鋒前軍,郭子儀十萬朔方軍為中軍抵柱,王思禮三萬步騎為后軍殿陣。仆固懷恩率回鶻重騎并千余西南羌兵為側翼掩護,兼察敵情。

又議及進攻發起地。副帥郭子儀道:“前次開戰之清渠,距禁苑叛軍大本營太近,故被其阻截。某觀長安西南之香積寺距賊營頗遠,而近京畿,又宜屯兵,即可由此突發進攻。”諸將附議。

帝于是詔令,王師定于九月十二黃道吉日從扶風進發,屯扎香積寺,待機攻取長安。諸事議決,皇帝李亨于殿內賜眾將御酒宮宴,祝禱共襄大舉。

宴罷,帝召見郭子儀于側殿,執其手含淚道:“朕之家國,皆系愛卿一身也!”

子儀流淚道:“此戰不勝,臣必以死謝罪!”轉而又道,“敢問陛下,將遣何人為觀軍容使?”

帝撫其背曰:“不遣。但憑二元帥協同指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湾省| 县级市| 金昌市| 锡林浩特市| 香港 | 恩施市| 高要市| 林甸县| 宜城市| 金塔县| 鸡西市| 朝阳市| 天长市| 苍山县| 沅江市| 长宁县| 信宜市| 临澧县| 漳州市| 镇平县| 德阳市| 大方县| 阿克苏市| 日喀则市| 自治县| 辽阳市| 宁晋县| 达州市| 观塘区| 新密市| 翁牛特旗| 洛浦县| 庆云县| 梅州市| 彭州市| 敖汉旗| 吉首市| 游戏| 恩施市| 昂仁县| 永和县|